大学语文课后答案汇总_第1页
大学语文课后答案汇总_第2页
大学语文课后答案汇总_第3页
大学语文课后答案汇总_第4页
大学语文课后答案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苏轼史论、政论、立意新警,精于思辨,善于翻空出奇,推倒旧案,纵横捭阖,振聋发聩,具滔滔不穷、浑浩流转之势。纪事抒情散文,敞豁达襟怀,殿高尚情操,见独绝品格,闪耀哲思智慧光芒,流动潇洒清雅韵致。笔端风云万千,舒卷自如。语言震动活脱,略无常套。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儒学:1、孔子对孝敬父母提出了哪些要求?简述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孝”的原因?孔子对孝敬父母提出的要求是“敬”与“爱”,主要包括顺从、侍奉、继承、掂念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孝”的原因在于:农耕文明的基础(守土惧迁);注重实际的生存方式(耕而有获);敬祖传统的意识(血缘亲情、经验承接)2、 孟子的“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是历代具有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3、 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荀子主张以“礼法”治国,具有明显的“以礼容法”(后世统治者大者施行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方针,盖源于此)特征,意欲治人,必更多关注人之不缺点,故认为人本“性恶”。以“善”或“恶”界定人的先天之性,都是不够正确的。人的品性的养成,更多地是由于后天的因素决定的,相对而言,荀子认为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及本人的刻苦努力,可以达到“性善”的说法,具有合理性。呵旁观者文一、文中指出:“旁观二字,代表吾全国人之性质”,你认为形成这种国民性的原因何在?答:(1)形成这种国民性的主要原因是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5分)(2)展开论述。(5 分)形成这种国民性的主要原因是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在这个制度中君主即国家,君主的利益即国家的利益,国民的权益则来自于君主的恩赐,普通国民基本被剥夺了参与国事可能性,成为“旁观者”便是在所难免的了。尤其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以文化落后民族统治文化先进民族,故而对社会的思想钳制较其他王朝更甚, 从而造成了普通国民的“旁观”特性。二、在文中所列六派中,你最痛恨哪一派?为什么?答: 笑骂派与为我派,对社会进步的阻力最大。三、同梁启超一样,鲁迅先生也对中国国民性作出过深刻的分析。根据你的了解,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有哪些?答: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大致有:专制者和奴才的逆反对应性格:奴才在主子面前是“羊”,在比自己等级更低的奴才面前又是“凶兽”。(2)瞒和骗:在等级特权的社会结构中,人人唯上是从,用谎话谋取私利;(3)爱面子:在社会交往中只看重表层的面子,至于在面子背后实际遭受多大的屈辱都无关紧要。(4)中庸之道:鲁迅斥之为“叭儿狗”,“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苟活于专制主义等级特权的社会结构下,中庸主义的态度十分有利于中国人敷衍生活下去。(5)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为自轻自贱,欺弱怕强,以幻想的胜利安慰自己,以自欺欺人的心态处世。但在今天看来,这些缺点并非中国人所独有,而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是谓人性的弱点,故中国人不必为此自卑,而应扬长克短,自尊自强。四、时至今日,你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改变吗?还有哪些明显的不足?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1、由于全民族的努力,中国的现实处境已属近百年来最好的,中国人的心态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国民性也有不小的改变。梁启超所论六种“旁观者”之浑沌派、暴弃派、待时派几近绝迹,笑骂派、呜呼派、为我派仍有相当的数量存在。鲁迅先生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则大多仍有所延续。2、较明显的不足为:急功近利、缺少诚信、金钱至上、道德底线大幅降低等。梁甫吟一、简述李白梁甫吟的抒情层次,其中显示了作者怎样的个性特征?(1)全诗分三层,自由把握。(6 分)(2)结合诗歌谈谈李白强烈自信的个性特征。(4 分)全诗分三层:一层由“长啸梁甫吟”至“何况壮土当群雄”,借古喻今,阐述作者的政治理想;二层由“我欲攀龙见明主”至“以额叩关阍者怒”,用神话比喻作者在现实中的困厄处境;三层由“白日不照吾精诚”至“大人(山旁加兒)屼当安之”,以不相关联的一系列典故表达诗人理想遭受挫折后内心强烈而又复杂的情感转折,从怨愤转到坚持,从告诫统治者转到对自身前途的坚信,最终情感得到渲泄而归于平和。显示了作者强烈自信的个性特征。二、李白在诗中是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为何会有这种态度?李白在面对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的态度是坚守理想,充满自信,这样的态度与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李白一生大部分时段处在盛唐时期,外患的翦除,国力的强盛,政治的相对清明,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盛唐社会特有的尚武精神使得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对国家前景、个人的命运大多报有乐观的态度,李白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当下的中国需要我们重温这种时代精神。三、本诗涉及大量历史人物事典,请予以列举并分析其作用。A(1)历史人物:吕尚、周文王、郦食其、刘邦、周亚夫、晏婴、剧孟、张华;(2)历史事实:吕尚佐文王、郦食其说齐、吴楚七国之乱、晏婴相齐;(3)传说:太公垂钓、三桃杀二士、张华龙剑;(4)神话:雷公击鼓、天帝玉女;(5)典故:杞人忧天、猰(犭旁加俞)驺虞、接猱搏虎、焦原危石;(6)引用典籍:易经、韩诗外传、离骚、史记、晋书。B 这些事典都是围绕“虽遇困苦而不丧失理想”的主旨而来的。以吕尚、郦食其二人为主,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列举。其作用:一是强化了主题;二是大大丰富了内容;三则显示了李白渊博的知识(有人认为他只是靠才气与激情作诗);四是大量用典而不烦乱,可见作者驾驭材料之功力。四、本诗主要体现了李白诗歌那些方面的艺术特色?本诗集中体现了李诗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想象大胆,夸张独特,神话色彩奇幻瑰丽;情绪、意象象之间常有大跨度的衔接转换。左传1. 本文如何运用侧面描写手法塑造重耳形象?请举例说明。提示:在别隗、过卫等正面详写以及过郑、过宋的略写之中,借他人之口赞美重耳。(4 分)如:僖负羁之妻曰、叔詹谏曰,举一例即可,要有具体说的什么。(4 分)2. 晋公子重耳之亡一文中直接出现了几位女子?请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提示:(1)季隗、齐姜、怀赢、赵姬等。(5 分)(2)看法,写出人物的性格,在文中的作用等。(5 分)3. 赵姬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你如何评价这一人物?提示:1)赵姬表现见书(4 分)2)评价,提出古代女性道德观念,统治者提倡,赵姬宽厚慈爱等看法均可。能自圆其说。(4 分)4. 狐偃(子犯)在重耳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提示:1)写出子犯在重耳出亡归国的整个过程中的三件事(4 分)2)简要分析每件事中它所起的作用。(4 分)论述题1. 结合重耳的经历,分析“磨难”对于人生的价值。提示:1)简述重耳的流亡过程(4 分)2)提出磨难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2 分)3)分析磨难的人生价值,要求条理清晰,论证有力(4 分)2. 寺人披和头须为何能获得重耳的认可?请具体分析。提示:1)简述寺人披在文中的表现(3 分)2)简述头须在文中的表现(3 分)3)分析二人被重耳认可的共同原因(7 分)3. 你了解的介之推的故事是怎样的?据称“寒食节”起源与介之推相关,请从社会文化角度予以说明。提示:1)简述介子推的故事(5 分)2)从社会文化视角阐释看法(5 分)参考答案:1)据说当年随晋文公重耳一起流亡,而重耳回国后赏赐功臣,忽视了他。介子推由此隐居。文公意识到失去良臣之后,上山寻找,为逼介子推下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未能出山。为纪念介子推,也记住自己错失良臣之错,晋文公宣布每年这天定为寒食。从此,每年冬至后 105 日举国寒食。后因与清明相近,合二为一。(5 分)答李翊书1.试分析答李翊书的基本观点。答:基本观点有:第一,立行为人是立言为文的先决条件;(2 分)第二,增进知识与提高写作能力须经长期而艰苦的历程;(2 分)第三,写作文章要以气为主,坚持独创。(2 分)第四,树立写作之信心,正确体认自己的文章,勿为他人所动。(2 分)第五,品德修养与知识的增加是终生之事,不可须臾懈怠与缺失。(2 分)2答李翊书介绍了作者自己学文的三个阶段,请加以划分并谈谈你的体会。(1)苦读阶段:“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茫乎其若迷”。(2 分)(2)初效阶段:“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2分)(3)大成阶段:“如是者亦有年然后肆焉” 。(2 分)2、人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必有如此过程、如此决心,否则万难有成。(4 分)3、结合韩愈答李翊书,你如何理解“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诗经三、诗经伯兮女主人公对待丈夫应征,从最初的由衷自豪到离别后的痛苦思念,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情状。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结合原诗简述题目包含内容(5 分)(2)自己的看法(5 分)1)第一段,“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女主人为丈夫前去应征自豪。接着第二、三、四段就因思念而“首如飞蓬”、“甘心首疾”、“使我心痗”。 思念如狂。既要丈夫英勇出众,又要丈夫总在身边,就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情状。(5 分)2)(5 分)(略)2、分析诗经伯兮与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女主人形象有何异同。答案要点:(1)结合文本分析二人共同特点。(4 分)。(2)结合文本分析二人不同之处。(4 分)(3)加以对比,谈谈你的看法。(2 分)吊屈原赋1.“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是作者对屈原的批评之词。你对此如何理解?提示:1)简述原文意思(5 分)2)自己的理解(5 分)参考答案:1)加以批评屈原:在这样混乱的世上遭受祸难,也是他自己的原因。因为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国都呢?(5 分)2)实际上是反语,表面上是批评,实际上是对屈原忠贞故国的歌颂,也是对自己与屈原类似的人生际遇苦衷的述说。(5 分)鹤冲天1. 人生难免“偶失龙头望”、“未遂风云便”的经历,假如遇到这种情况,你会选择何种方式化解?提示:1)“偶失龙头望”、“未遂风云便”具体指什么(4 分)2)写出自己选择的化解方式(4 分)2. 古代失意文士为何多以女子、甚至歌妓为“意中人”?试予以说明。提示:1)例举一、二个文人作品以歌妓为“意中人”的例子(4 分)2)简要分析说明其中的原因(4 分)论述题:1. 试比较鹤冲天与柳永其他词作(如雨霖铃)的异同。提示:1)简述鹤冲天雨霖铃二词的内容(5 分)2)分析对比二词在思想情调、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4 分)3)分析对比二词在思想情调、艺术手法上的不同点(4 分)2. 对待诗人文士,每个时代、阶层的人都有不同的态度,请就“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谈谈你的看法。提示:1)至少列出两个时代对文人的态度,或一个时代两个不同阶层对文人的不同态度(6 分)2)就“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谈自己的看法,要求思路清晰,观点正确(7 分)3. 据称宋仁宗因柳永鹤冲天词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将柳永黜落不录。你认为这一说法可靠吗?这一故事对宋词发展有何意义?提示:1)简述宋仁宗因柳永鹤冲天词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将柳永黜落不录一事(5 分)2)回答是否可靠,并阐明原因(3 分)3)对宋词发展的意义,要求言之有理(6 分)高加索灰阑记一、格鲁雪不是孩子的生母,最终却得到抚养权,这一判决蕴含着怎样的社会意义?参考答案:格鲁雪有着真正的慈母心。为养育孩子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甘冒生命危险,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审判最关键的时刻也不愿伤害孩子,孩子不是她所生但她却是孩子的再生母亲。而总督夫人虽为孩子生母,但在逃跑时孩子是她的负担,和平之后孩子又成为她取得财产的工具,在她身上根本没有对孩子的母爱。在此剧中,母爱已超出了李氏灰阑记中包拯断案所依据的血缘关系,而是社会中相互依存的关系,孩子判给格鲁雪是和孩子患难与共的自然结果,“一切归善于对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剧主旨,赋予了母爱崭新的扩大了的社会意义。二、分析法官阿兹达克的性格特点,作者安排这样的人物担任法官有何寓意?参考答案:阿兹达克原是一个乡村里的小文书,他玩世不恭,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当上法官。偶然当上法官之后,他逢场作戏,贪污受贿,和贵妇人调情,表面上是胡作非为。但是他内心善良,同情穷人和弱者憎恨富人,所以在审判中从来不让富人获胜。审判中格鲁雪对他的辱骂和他的反映鲜明显示了他的这种性格特征。阿兹达克通过很偶然的戏剧性的因素当上法官说明了在当时社会公理是不存在的,而格鲁雪的胜利是因为遇上了阿兹达克这样一个“荒诞”的法官,这样的戏剧性安排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性。三、仔细阅读本剧,体会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效果”的含义。参考答案: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效果”基本含义是用艺术化的方法将生活以一种不同于寻常的形式展示给观众,揭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从而使人们认识生活的本质。作品中阿兹达克偶然当上法官和格鲁雪最终要回孩子都是“陌生化效果”的体现。就表演方法来说是指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容为一体,演员应表演角色给观众看,以便启迪观众,使其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剧中,民歌手既是叙述者又是导演,很多时侯演员保持沉默而由民歌手代其叙述,这样处理使观众是保持清晰的头脑“思考着”在看戏,从而达到了布莱希特追求的“陌生化效果”。四、请比较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与高加索灰阑记,分析中西文化观念的不同。参考答案:(1)简单概括两部剧情。(6 分)(2)对比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文化注重血缘关系,西方文化注重社会关系。(4 分)简单概括两部剧情,对比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文化注重血缘关系,西方文化注重社会关系。五、试列举以“扯子”为母题的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广泛传播的原因。参考答案:以“扯子”为母题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以圣经中“所罗门断子案”以及中国元代杂剧家李潜夫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和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最为著名。广泛传播原因:宣扬“母子”亲情,符合大众情感期待;建立在真实情感基础上的正义一方最终都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局和结果,比较符合社会大众的理想诉求;因此得以广泛传播。十八岁出门远行一、结合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具体说明 “马路”、“旅店”和“汽车”的象征意义。参考答案:(1)马路:人所共知(或师、长指明)的人生必经之路;(3 分)(2)旅店:人生旅途中的休息、暂居之所,意指能够提供我们养精蓄锐的港湾;3 分)(3)汽车:加快人生进程、改善人生境遇的乘载工具,隐含着朋友、亲友所带来的帮助。(4 分)1、马路:人所共知(或师、长指明)的人生必经之路;旅店:人生旅途中的休息、暂居之所;汽车:加快人生进程、改善人生境遇的乘载工具。2、人生无不行于路,无不需要休整,无不希望获得有助于前进的工具。但路径的选择,决定着有否旅店或汽车;旅店及汽车的选择,或可对其人生的进程产生或正或反的影响。当然,人生并非完全不可把握,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思想观念与人生经验等等。二、谈谈你对小说主人公坐上“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的汽车,而“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 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一段文字的理解。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对于未来的期盼、对于前景的执著。围绕两方面进行思考,并加入你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三、分析汽车抛锚后“我”心态变化的过程。参考答案: 平静、疑惑、惊讶、愤怒、木然、激动、鄙视、失望、绝望、恐惧、温暖四、试列举本小说中的事例,论证作者所谓“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之观点。参考答案:事例:“我”和司机的对话、汽车抛锚后人们来“抢苹果”时候“我”的反应和司机的态度对比;父亲让我出门远行前“我”的亢奋与出门后的遭遇对比。论证:现有世界给予的常识和秩序的肤浅,与真实世界的自我体验和遭遇的深刻,形成强烈对比,最后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不断地抛弃原有的秩序、逻辑和肤浅,最后获得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建立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的真实世界。五、作为刚刚走出家门、步入大学的青年学子,请你谈谈目前有何感受?参考答案:谈体会、谈感受,注重真情实感即可。文化是什么一、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文化是什么”的?参考答案:个人举止行为、个人生活方式、中西方生活习惯对比、文化的用途和功用等方面来说明的。二、有人说有知识的人有文化,没有知识的贩夫走卒没有文化,你怎样认为?你如何理解知识与文化的关系?参考答案: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也不一定就没有素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