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山粽文化研究_第1页
广西灵山粽文化研究_第2页
广西灵山粽文化研究_第3页
广西灵山粽文化研究_第4页
广西灵山粽文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2013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广西灵山粽文化研究Research on the Zongzi Culture of Guangxi Lingshan 姓 名:邓秋婷学 号:200905010034学院: 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陈 波完成时间: 2013 年 4月- 1 -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词2英文摘要、关键词3引言4一、粽子在广西灵山的产生及其历史变迁5(一)粽子的选材 5(二)粽子的制作过程 7(三)粽子的熬煮 7二、粽子在广西灵山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8(一)粽子与端午节 8(二)粽子与春节 10(三)粽子与广西灵山当地的婚俗 10(四)丧葬习俗中的粽子 11(五)粽子与住宅的微妙关系 12三、结语13参考文献14后记15- 2 -摘 要: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吃粽子也是古已有之的风俗。古时粽子种类繁多,广西灵山的粽子继承了“枕头粽”的传统,是“枕头粽”的典型代表。然而,经过历时的洗礼,广西灵山粽子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有各种不同的意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广西灵山粽文化,在灵山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广西灵山粽子在历史变迁中的意义的探究,着力描写粽子在广西灵山人民生活中不同场合的地位和意义,展现出广西灵山独特的民俗文化粽文化。关键词:广西灵山;粽子;民俗文化;发展演变- 3 -Abstrac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on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eating zongzi is an ancient custom.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ere many kinds of Zongzi, Zongzi in Guangxi Lingshan inherited the “pillow rice Zongzi“ traditions,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pillow rice Zongzi“. However, after the baptism,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Guangxi Lingshan Zongzis meaning. Zongzi has different meanings, forming a distinctive Guangxi Lingshan Zongzi cultur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eople living in Lingshan. In this paper, through explo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Guangxi Lingshan Zongzi in the history of the Zongzi culture, describes the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places in Guangxi Lingshan peoples life, to show Guangxi Lingshan unique folk culturethe Zongzi culture.Keywords: Guangxi Lingshan; Zongzi; Folk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Chang- 4 -引言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之名,最早见于晋朝人周处的风土记 ,然其源头可上溯到秦汉甚至更古老的时代。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传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然而,在探寻这一节日饮食文化渊源时,我们便会发现,其实粽子最初并不是供人食用的,古人最初也并不只是在端午节吃粽子,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之说更有待考究。东晋范汪的祠制有“仲夏荐角黍”的记载,这说明在古代,我国人民就有在夏至用角黍祭祀祖先的风俗。而从“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1可知,最初人们不只在端午包粽子,还在夏至包粽子。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出,端午是龙的节日。古人由于受到瘟疫虫害和水旱灾害的威胁,便以有神力的“龙”作为自己民族的神,对其顶礼膜拜,希望得到保护。于是便把食物用叶子包裹起来,扔到水中取悦龙,并以“角黍”的“角”表明他们对龙的无限崇拜。因此,粽子是先民们祭祖和祭神、祈求丰年的两种原始宗教文化崇拜形式的产物。而当屈原的故事广泛流传之后,人们就把端午食粽和屈原联系起来,既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人们爱国情怀的一种寄托。古时的粽子种类繁多,有角粽、锥粽、九子粽、枕头粽和棱粽等。广西灵山的粽子经过历史的洗礼,继承了“枕头粽”的传统,从出现就在灵山人民日常生活重大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婚嫁、丧葬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因此而有各种不同的意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粽文化。研究广西灵山粽文化,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灵山民俗文化的内涵,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1 (西晋)周处风土记- 5 -一、 粽子在广西灵山的产生及其历史变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底蕴,中国都有着令人赞叹的丰富的传统渊源。而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任何一个地区的饮食,最初必与该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物产特点密不分。不同民俗事象往往有其特殊的“生境” ,生态环境既可能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亦可能在其传播过程中设置种种限制,或对其进行过滤和筛选,使之不能以原初的形态广泛流行。广西地处华南,属稻种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 “不少农业考古学家认为,华南是水稻起源地之一” 2。考古发现,广西各地汉墓普遍发现装谷容器的模,这说明,至迟在汉代,广西就有了大规模的水稻种植。 广西灵山县位于广西的东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温和,降水和日照资源丰富。广西灵山县虽地形以中低山丘陵地区为主,但耕地资源丰富。广西灵山县“在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有官、民田塘共 1727顷 19亩” 3,而到了新中国建立前, “全县耕地面积有 550460亩,其中水田面积 344820亩,占耕地面积的 62.6%”4。水田的广泛开垦,有利于大面积的种植水稻。水稻一直是灵山的主要粮食作物,因此,在长期的稻作史中,广西灵山形成了自己的稻米文化,并且在稻米文化之下还有糯米文化。稻米文化更多显示日常现实意义;而糯米不能经常吃,糯米文化更多显示临时性文化意义,特别是被用于节庆时。在广西灵山,每家每户都会为了满足自家消费而种些糯稻,即使是在过去粮食紧缺的年代,也要空出一些水田来种植产量相对较低的糯稻。因为糯米是过年、祭祖以及重大仪式上宴请宾客必不可少的食品原料。目前,灵山人一般都在晚造(晚季水稻作物,一般 7月底八月初插完秧)种植糯稻,所种的糯米因其米粒较大,当地人都称之为大糯米。粽子就是稻米文化在饮食上的一种体现,更是糯米文化的直接体现。历史上,粽子什么时候在广西灵山出现,已无文献可考。清光绪年间(1899年) 归顺直隶州记记载了当时灵山县风俗:“除夕烹牲,裹大粽” 。如今经过历史的沉淀,在广西灵山形成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富地方特色的粽文化。在继承了粽子祭龙祭祖、纪念屈原、寄托爱国情怀的原始功能的同时,广西灵山的粽子无论是在粽子本身,还是在粽子的功能与意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一)粽子的选材2 林海壮族粽文化剖析以广西武鸣县壮族为例3 (清)张孝涛 梁炅纂修灵山县志第 189 页4 薛勇灵山县志第 497 页- 6 -古人最初包粽子用的主要原料是“黍” 。 “黍即小米,小米之糯者古称黍 ,粳者古称稷 ”5, 本草纲目也有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近世多用糯米。 ”那为何选用糯米,而不用其他谷物呢?糯稻的种仁,含有多量糊精,性粘柔软,所以取名糯米。糯米,自古就是重要的滋补食物,与粳米相比,性温。 “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的谷物” 6, 本草纲目把糯米的功效归纳为四种:一是温脾胃,二是止腹泻,三是缩小便,四是收自汗。糯米虽有如此功效,却由于性粘,不宜多吃,尤其是病人。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性,加之产量较低,糯米便成了祭神的场合或重大仪式的必需品,体现出明显的临时性文化意义。时代变迁,包粽子的原料在历史的洪流中发生了的变化。由于地方物产不同,各地所包的粽子也就有所差异。广西灵山的粽子更是与众不同。以前,广西灵山人民的生活条件不好,包粽子时,除了糯米,一般只会放一根苏木。条件稍微好些的人家,顶多也就放点猪肉。而今,除了采用灵山优质龙渊野生大糯米,还有美味可口的馅料。包粽子的前一天,选用自家种的优质大糯米,淘洗干净,然后把糯米放在冷水里浸泡一个晚上,次日再捞出;也可以用热水浸泡,两三个小时后捞出即可。馅料一般有猪肉、绿豆、板栗、花生等,而馅料的准备也十分考究。猪肉一般选用半肥半瘦的五花肉,切成条状,放盐、酒、五香粉、虾仁、黄蓝(一种植物香料) 、酱油等腌制两三个小时,使之完全入味。绿豆要去皮,使之更易煮,味道也更好。过去有的家庭爱用石磨将绿豆碾磨,除去外壳;也有用热水浸泡几个小时,然后用手搓掉绿豆皮,这是件需要耐心的事情。现在市场上都会有磨好的绿豆出卖,人们不用再那么辛苦地去除绿豆皮了。另外,还要再糯米里加些盐拌匀,粽子才更有味道。广西灵山的粽叶也很有特色。先人包粽子,用的是箛叶、芦叶;楚地有用粽叶。粽叶又称杜若, 楚辞中就曾多次提及。 “或以大者为高良姜,细者为杜若楚地山中时有之” 7, “高良姜也符合楚辞所说的香草类,因此应为杜若所指的植物种类” 8。听说五月间采杜若包粽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广西灵山人民一般用“冬叶”来包粽子(端午节除外) 。冬叶长圆形,形似芭蕉叶,长约 50厘米,宽约 20厘米,只产于我国南部的广东、广西等地的密林深处。后经栽种培育,冬叶在广西灵山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冬叶的柔韧性极好,经过热开水烫过后,可以任意折叠而不断不裂,很适合用来包裹粽子,尤其是体积庞大的灵山大粽。神奇的是,这用开水烫焯过的冬叶,能散发出一种清新的5 (西晋)周处风土记6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论卷一续序例上7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四卷草部8 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76 页- 7 -异香,包好的粽子经过长时间的熬煮后,这清香就深深地渗透到粽子里面,整条粽子就成了“香粽”,将糯米带给人的滞胀感一扫而光。以前,灵山人包粽子,都会到芭蕉树上撕下一根根绳子,用来捆绑粽子,也有人用一种编草席的草来捆粽子。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这两种绳子捆粽子了,都用棉线绳子。这种棉线不用特意准备,平时家里拆蛇皮袋时就可收集起来,洗干净接好,留着备用。当然,市场上也有专门用来捆粽子的棉绳卖。棉绳的优点在于可以重复使用,用过一次后,收拾起来,还可以留来年使用,方便又实惠。(二)粽子的制作过程以上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广西灵山的粽子是古时所说的“枕头粽”的典型代表,但它的体积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包粽子时,将冬叶背面朝上叠好放平,左右依次叠放,一张压着一张,叠两层。不要以为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般包一个粽子就需要十多二十张冬叶。冬叶铺好后,先放一碗(平时家里吃饭用的碗)糯米,用手掌摊平,铺上一层去皮淘洗干净的绿豆,用食指从中匀出一条浅沟,放上腌制好的猪肉,再铺上一层绿豆,再放上两碗糯米,用冬叶包成两头扁平、背面中间隆起的长方梯形的形状,再用棉绳捆好,一个“枕头粽”就包好了。每个“枕头粽”个头都很大,一般有五六斤重,其他地方的粽子在灵山大粽面前,也只能称之为“袖珍粽子”了。(三)粽子的熬煮- 8 -包好的粽子当天要用大锅煮 10至 12个小时。首先要把粽子垒叠在大锅中,这个过程只能由一个人来完成。因为在广西灵山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放粽子,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神灵一心一意的虔诚态度,这样熬出来的粽子才能熟透,否则粽子会半生不熟。叠好了粽子,还要从锅的边沿放水进去,水以刚没过粽子为宜。熬粽子时,要注意火候,开始时用猛火煮至水沸腾,然后用慢火,保持锅内的水滚开为好。在熬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防止水烧干后粽子被烧焦。熬了 5至 6个小时后,要翻粽子把锅底的粽子调上来,把上面的粽子翻入锅底,这样就能确保每个粽子都能熬煮熟透。听老一辈的人说,古时灵山人还有一种十分有特色的熬煮粽子的方法。古时煮大粽,不用大锅,而用缸。当家里的主妇们忙着包粽子的时候,男人们就到晒谷场边上,用稻草编一条约手掌宽、2 寸厚、十多米长的大草绳。当粽子包好后,将其垒叠于缸中,加上开水盖好。然后把大草绳沿着大缸从下往上缠绕成草龙,再堆上谷壳,搁上火炭,让草绳从下往上慢慢燃起。当草龙烧成灰烬时,粽子也就熬熟了。馅心浸化、五花肉的油从内透过绿豆渗透到糯米之中,粽叶的清香从外渗入糯米是粽子熟透的标准。此时,粽香芬芳,味道鲜美,真是“闻到大粽香,神仙也跳墙” 。据中医文献记载:整个包粽子的材料有“补中益气,固肾缩水”之良效。馅料当中的猪肉味甘,性平,能“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止消渴” ,其中肥肉经高温蒸煮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增加,食之“强身健脑,延年益寿。 ”除此之外,采自天然野生环境的冬叶(虽然广西灵山普通人家会种植冬叶,但都是让其自然生长) ,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具有解表退热、凉血止血、利咽开音、解酒醒神的功效” 9,还有舒郁、开膈、灭菌防腐和防癌的神奇作用。二、 粽子在广西灵山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广西灵山的粽子沿袭了粽子最初的文化意义,既是作为敬神祭祖的媒介来取悦神灵、祈求丰年的供品,也是纪念屈原、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象征品,更是人们表现爱国情怀的寄托品。然而,任何文化事象在传播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历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其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多文化内涵已经消失或淡漠,但是新的内容和活动又在不断的充实和丰富着,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传统民俗文化。粽子、粽文化是灵山的民俗文化中宝贵财富,已然成为广西灵山人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