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数字平台项目计划书_第1页
虚拟现实数字平台项目计划书_第2页
虚拟现实数字平台项目计划书_第3页
虚拟现实数字平台项目计划书_第4页
虚拟现实数字平台项目计划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05项目计划书项目名称:虚拟现实数字平台项目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提交日期:2016 年 7 月内部文件2 / 205目 录1、团队介绍-41.1 管理团队介绍-51.2 技术团队介绍-81.3 专利团队成员 -242、产品与服务-252.1 产品/服务描述-262.2 目标市场 -302.3 产品标准-382.4 产品/服务的竞争优势-493、研究与开发-573.1 公司的研发成果及客观评价-583.2 主要技术竞争对手-583.3 研发计划-923.4 研发投入-953.5 技术资源和合作-983.6 技术保密和激励措施-1014、行业及市场-1044.1 行业状况-1053 / 2054.2 市场前景与预测-1124.3 主要竞争对手-1194.4 市场壁垒-1235、资金需求-1325.1 资金额度、用途和使用计划-133目 录5.1 资金额度、用途和使用计划-1335.1.2 资金投入概况-1345.2 项目建设投资及资金使用情况 -1376、财务预测-1416.1 社会效益 分析-1426.2 经济效益分析 -1436.3 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1667、风险及对策-1707.1 主要风险及对策-1718、附件-173公司销售人员激励机制-174专利证书-189框架协议-1964 / 2051、团队介绍5 / 2051.1 管理团队介绍:本项目的研发与管理团队依托于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苏州研究院成立于 2011 年,是中国传媒大学与苏州市高新区共同发起,在苏州市编办正式注册、地方政府全额拨款的副厅级事业单位。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苏州市高新区领导的支持下,历经 4 年的时间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代表着中国传媒大学教学、科研、产品孵化的“创意云”平台已经上线两年半的时间,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创意从业者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服务,构建了文化产业整个链条中,文化产品制作重要一环;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发、设计代表着中国传媒大学行业优势与创新精神的“居家云”平台,已经荣登住建部2015 重点支撑项目名录,并通过住建部的衔接在广东江门进行示范区域建设、同时与住建部标准司共同通过示范园区数据探索中国“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标准内容。从文化产业宏观层面,通过“居家云”平台渗透到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技术上采用宽带无线技术组网、应用分布6 / 205计算及分布存储的技术手段,构建了文化产业整个链条中,文化产品消费的重要传输通道,为下一代互联网构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利用苏州高新区的政策、资金、渠道大力支持,承接了多项纵向、横向科技研发项目,5 年注册了 10 余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初步实现了当初“立足苏州、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总体目标。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 1997 年,1999 年升格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2006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广播电视技术领域唯一的部级工程研究中心。中心自成立以来,紧扣国家广播电影电视、信息与文化产业、新媒体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数字广播电视系统、视频技术与图像信息处理、网络融合与智能家居、媒体信息安全与广播电视监控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相关国家标准制订、外场试验与测试,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研制等工作。同时也培育出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核心创新与创业团队。项目团队现有专职科研人员 24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6 人,教授/研究员 5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高级工程师 8 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 人。现有专职行政管理和产业推广人员 4 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40 余人,海内外客座研究人员 10 余人。中心科研用地面积超过 2000 平方米,用于成果转化的场地面积约 1000 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 2800 万元。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等重要研究课题,取得了多项标志性科研成果。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领域,国内最早开展了中短波数字广播的理论研究,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中短波数字广播(DRM)发射机,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于该发射机在国内外开展了大量 DRM 外场试验,主持起草了7 / 205我国第一部 30MHz 以下数字音频广播的国家行业标准。通过在 DAB 标准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样机的研制,并与合作单位联合向国家标委会提交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提案(T-MMB) ,该技术提案被遴选为最终的国家标准方案。在融合网络与智能家居领域,与合作单位一起开展了基于广播网的室内外一体化手机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和应用,经鉴定其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并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化专项的支持下完成了城域实验网络的建设、测试和试运营工作。该成果的推广将为大容量数据推送、个性化信息服务、安防、老年人及特殊人群的监护等提供基础平台。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研制和开发了低成本的新一代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系列产品,数据传输率已经超过 1Gbps,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两项行业标准,已正式发布实施。进一步深入开展了超高速无线局域网与现有宽带有线网络的融合及跨层优化技术研究,解决了移动新媒体的带宽瓶颈问题,实现了宽带网络的无缝互连。中心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和优势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充分发挥了工程研究中心对产业的技术引领作用。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并联合产业链内的相关企业单位,形成了既有技术优势又有中试生产能力的技术开放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与新华社、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中心下属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数字音视频技术中心” ,成为我校对接北京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相关产业需求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与国内数字音视频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和主流研究机构合作成立了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已被批准为科技部的试点联盟,成立四年来在合作立项、联合攻关以及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8 / 2051.2 技术团队介绍:项目负责人姓名 杨占昕 性别 男 年龄 47学历 工学博士 专业 职称 教授毕业院校 北京理工大学 联系电话 01065783391-212主要经历1999 年 3 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1999 年 4 月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中心工作。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业绩长期从事信号处理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9 / 205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及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已获 7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学术团队建设、研发队伍管理、产学研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曾完成多卫星单站数字多通道系统、数字调幅广播(DRM)传输系统、数字多媒体广播传输系统等产品化推进工作。个人荣誉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其它部级科技奖一等奖 2 项,2004 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技术负责人姓名 徐伟掌 性别 男 年龄 38学历 工学博士 专业 通信系统 职称 副研究员毕业院校 中国传媒大学 联系电话 01065779082-311主要经历1999 年 7 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5 年 7 月获北京广播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 2010 年 3 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1999 年7 月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中心工作。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业绩长期从事信号处理、数字广播、宽带通信和芯片设计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先后主持总装备部探索项目、国10 / 205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若干项委托开发项目(合同总额近 500 万)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 973 计划、国家 863 计划、广电总局重大专项、北京市文化创意专项、国防科工局预研项目等科研项目。近五年发表EI、SCI 收录论文 10 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 项。在科研项目组织、研发队伍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曾完成多卫星单站数字多通道系统、数字调幅广播(DRM)传输系统、数字多媒体广播传输系统等产品化推进工作。个人荣誉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广电总局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其他重要相关人员姓名 邓纶晖 性别 男 年龄 40学历 工学博士 专业 通信系统 职称 副研究员毕业院校 中国传媒大学 联系电话要经历1996 年 7 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