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环境法考试小抄_第1页
电大环境法考试小抄_第2页
电大环境法考试小抄_第3页
电大环境法考试小抄_第4页
电大环境法考试小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答题:1、简述为什么说环境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答:1、环境法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环境社会关系,其是以人类环境关系为基础,其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综合性。2、环境法有自己的调整方法,大多采用预防性手段或大量采用技术规范。3、环境法有自己特殊的任务和目的保护环境。4、环境法有自己的特征社会性与公益性。5、环境法有独立的法律体系。2、试述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点答:环境资源法也就是环境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特点(涵义):1、环境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因人类环境关系而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它所保护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目的在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开发利用环境。2、环境法要求的协调人类环境关系的目标,只有通过调整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即通过调整环境社会关系才能实现;人类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才能与环境发生联系。3、环境法是建立和维护环境法律秩序的主要依据。3、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答:1、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2、环境保护基本法;3、环境保护单行法;4、环境法规;5、环境保护部门规章;6、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7、环境标准;8、国际环境保护条约。4、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与内涵答:1、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2、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1)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是坚持与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2)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3、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穷当作是实现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2)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在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环境权利;(4)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5)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5、环境法的本质答:1、环境法是社会法;2、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3、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4、环境法是以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6、简述环境权与已有法律权利的不同之处:答:1、环境权是新型人权;2、环境权是复合性权利;3、环境权是体系化的权利。7、论什么是环境权?为什么说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答:1、环境权的语义上有两种认识:一是理解为“环境的权利” ,这是比照“人权”一词的解释方法,就是环境所拥有的权利,而不是人类对一个健康环境拥有的权利;二是理解为“对环境的权利” ,即人类对环境的权利。2、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因为:(1)环境权作为一项人权已为一系列国内和国际法文件所肯定;(2)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核心是生存权;(3)公民环境权具有作为人权的本质属性: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权利实现方式的多元性。8、环境权的内容:答:环境权的内容:1、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权的核心在于保障人类现在和将来世世代代对环境的利用,以获得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2、环境状况知情权,又称信息权,是国民对本国及至世界的环境状况、国家的环境管理状况以及自身的环境状况等有关信息获得的权利;3、环境事务参与权,人们通过参加决策、制定政策即控制各种活动包括本文讨论的领域中的那些活动在内,自觉和民主地投入致力于发展的努力;4、环境侵害请求权,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9、环境权的理论意义:答:1、重构公民与国家的关系;2、重构私法与公法的关系;3、重构权利与权力的关系。10、简述环境权的定义,并谈谈你对环境权的认识(持肯定或否定的观点、理由)答:环境权的定义: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环境权否定论认为:保护环境的确需要法律依据,目前法律在这方面存在缺陷,但只要扩大传统的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保护,以及更新侵权理论,就足以弥补传统法律的缺陷,不必要再确立一个概念模糊的环境权。环境权肯定论中,主要有四种学说:(1)人权说,认为公民的环境权是一项人权,或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2)人格权说,认为由于环境权的主体是公民,而公民的环境权益包括了人身权,又由于侵犯环境权的后果往往表现为对公民身体健康的损害;(3)财产权说,认为环境权是一种财产权;(4)人类权说,认为环境权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或地球上的所有居民共同享有的权利。11、简要谈谈如何对环境权进行民法保护答:(1)建立“理性生态人”的人性预设,重新认识环境民事主体的人性基础;(2)确认环境资源物质形态的双重价值,建立环境物权制度;(3)确认对意思自治从自由到公平的判断,建立环境合同制度;(4)确认环境资源的人格利益属性,建立环境人格权制度;(5)确认无过错责任及公平原则,建立环境侵权行为规则;(6)确认程序保障价值,建立新的环境民事诉讼制度。12、环境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和执法行为的几种形式答: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的生效要件:(1)主体合格;(2)环境执法行为是环境行政管理机关的真实意思表示;(3)环境行政执法的内容必须合法;(4)相对人必须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能够成为执法行为的对象;(5)当行政执法行为有一定的标的物作为客体时,该标的物必须是依法能够成为执行对象的物品中;(6)程序合法和形式合法。.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的几种形式:(1)环境行政监督检查;(2)环境行政许可;(3)环境行政处罚;(4)环境行政强制执行。13、如何完善环境司法救济?答:1、加强对环境法实践的理论研究,为环境立法及司法提供完善的理论支持与指导;2、完善环境法律责任实体法以及程序法,构建合理的环境诉讼新机制;3、提升法官素质,优化审判资源;培养专业人才,建设职业共同体;4、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改革司法体制,改善司法环境。14、论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答: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改变环境保护工作被局面的根本措施;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工作总的战略方针;可以确立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依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主要分为建设项目评价和战略性评价两类。15、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亦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活动之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对此作出分析、处理意见和对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1、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2、评价者的资格认定必须达到规定的条件;3、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包括:总论、建设项目概况、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调查、分析和预测。16、我国环境法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1)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2)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3)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规范;(4)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规范;(5)环境保护纠纷解决程序法律、法规中环境保护规范; (6)环境保护标准中的环境保护规范;(7)地方环境保护法规、规章中的环境保护规(8)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9)我国参加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17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 (1)尊重国家主权原则;(2)新的全球伙伴精神原则; (3)公平承担责任原则(4)合理承担污染损害责任原则;(5)和平解决环境争端原则。18、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环境监测的作用表现为: 2008 年全国最大的大学生交流社区; T: k0 q0(1)是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 (2)是科学管理环境的基础。 (3)是正确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的技术依据。19、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20、国际环境法是指调整国际间环境保护关系行为规范的总称。国际环境法的新特点是(1)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立法。 (2)内容和范围更为广泛.(3)创立了新的原则和制度。 21、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统管”与“分管”部门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执法上都是代表国家形使行政执法权,其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只有分工的不同。四、案例分析:1、A 市甲养殖场承包了水库水面养殖淡水鱼。乙造纸厂位于距水库 2000 米处,自投产后第一年有一定数量的污水沿河道排入水库。甲养殖场共向水库投放鱼苗 10万尾,投资 8 万元。2003 年 10 月,甲养殖场工作人员发现水面上漂浮了很多死鱼,经打捞共有 1000 余条。养殖场当即通知乙造纸厂,并要求赔偿损失。乙造纸厂认为其排放水量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且已交排污费,拒不承担赔偿责任。环保局调查后认定鱼死的原因是造纸厂排污所致,但造纸厂排污确实合乎国家规定的标准。养殖场多次找环保局要求解决,但始终没有结果,于是向人民法院起诉。请问:造纸厂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答:造纸厂应承担赔偿责任。首先应明确的是污染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我国法律规定的环境侵权责任是无过错责任制。即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除非具备免责条件。而我国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为:(1)不可抗力;(2)因受害人自身引起的;(3)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在本案中甲养殖场所养淡水鱼引水质污染而受损,这一损害的发生是由造纸厂的排污行为造成的。乙造纸厂既无法定免责事由,又不能证明甲养殖场的鱼死与其排污的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 ,造纸厂应当承担赔偿的责任。其以排污未超标为抗辩事由,不是法定免责事由,不予采纳。2、 山西省某市环保局接到其辖区内一果农的投诉:某焦化厂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使其果树水果产量大幅度减产,向焦化厂索赔不成,故请求环保局予以处理。环保局受理了该投诉,并组成调查组对污染损害情况进行调查勘验,地区农业环境监测站也出具了对苹果园内烟尘污染使苹果受害的调查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 41 条和 1987 年9 月 5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于 1995 年 8 月 29 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并于当日公布生效)第 36 条之规定,环保局于 196 年 3月 11 日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焦化厂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的 15 日内向果农支付污染损害赔偿费5000 元,但焦化厂收到处罚决定 60 日后,既不申请行政复议,也未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于是,环保局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法院却裁定不予执行.请分析环保局在本案中应有的地位及其处理权的性质,并指出环保局在该案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简要说明人民法院的裁定是否正确。答:(1)环保局应当事人请求对环境纠纷的处理属居间调解行为,应制作处理决定书或者调解处理决定书,而不应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 。(2)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都没有关于“责令赔偿损失”的行政处罚形式,环保局的这一处罚无法律根据。(3)环保局适用法律错误。本应适用修改后已经生效的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但却适用旧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一日下发的决定书,应引用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 45 条,而不是第 36 条,因为大气污染防治法已于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修改公布,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4)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是正确的。因为: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都没有授权环保部门对不执行其纠纷处理决定的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行政诉讼法也没有规定对行政机关居间调解的处理决定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3、四川省某县一企业建设在农村,其排放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环境噪声厂界排放标准 10 分贝,但其前后左右都是荒地,因而没有其他单位和居民受到该厂环境噪声的干扰,只有其本厂的职工受到不同程度的噪声危害。当地环境保护局以该企业超标排放噪声为由,责令其限期治理,并征收其环境噪声超标排污费每月 1600 元。该企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环保局的行政决定。其理由是,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 16 条规定:“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按照该法第 2 条规定,环境噪声污染必须有超标和扰民两个条件。我企业只满足噪声超标一个条件,不属于限期治理和缴纳超标排污费的对象。结果,法院采纳了原告企业的意见,判决撤销环保局的决定。请问: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为什么?答:该法院对本案的判决是正确的。因为:(1)依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 2 条规定,构成环境噪声污染必须具备排放噪声超标和扰民两个条件,只超标不扰民的噪声不构成环境噪声污染。(2)责令限期治理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权限,环保局责令限期治理属于越权行政。(3)对不扰民的超标噪声,不应征收排污费。(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因此噪声对该厂工人造成的危害,不属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1. 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1、行为的违法性。即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2、行为人的过错。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也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3、行为的危害后果 4、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 论环境法与中国入世 一、中国环境法制应从政府主导型迈向公众参与型的轨道。中国环境管理模式与中国环境法制模式大致可以“政府主导型”来描述但入世以后,这种强力政府保护环境之模式实应反思,以此为契机,我国环境法制应改弦易辙,步入公众参与的轨道:(1)明确环境权,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2)应有一透明之环保行政程序法,使公众可以监督环保行政部门之所为。(3)在环保决策机制中,应建立听证会等程序,使与环境休戚相关之老百姓可以参与决策。如是,使我国环境法制适应 WTO 的自由之精神! 3. 试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法中将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做了 3 个层次的规定,包括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地方环保部门的职责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和不足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了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功能和效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统管与分管部门关系不明确,地方环保部门难以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首先,我国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受国家环保总局与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而由于其财权和人事任免权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往往受制于地方政府。其次,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水利、交通、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分管部门间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监督管理体系不完整,缺乏社会参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监督体制中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公民、媒体及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规定非常有限,没有形成一种全社会参与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4. 列举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重要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规划制度 2.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制度 3.环境标准制度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6.“三同时”制度 7.排污收费制度 8.限期治理制度 9.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10.公众参与制度 5. 试述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对行政处分规定的两种情况。 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观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第四十五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法第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将征收的排污费挪作他用的,由审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回挪用款项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予以追回,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六十五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直接经济损失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五十万元;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和土地的种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下列原则编制:(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土地有不同的分类。我国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种分类:(1)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进行分类;(2)按土地的经济属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水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分类;(3)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7. 试分析公民环境权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概念: 公民环境权与法人环境权、国家环境权相对应而存在。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全球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而提出的。 特征:公民环境权是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型公民权利,它独立于公民财产权,人身权而自成体系,应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同人身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并行写入民法 作用:其一,它顺应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其二,它有利于提高公民环境权利意识。其三,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公民享有和追求高质量的生存空间。其四,有利于预防、遏制、惩罚侵犯公民环境权的行为。其五,有利于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促进法治建设。 8.试述环境责任原则的内容、意义和贯彻(要求包括污染环境者、破坏环境者、开发者和政府行政领导者的责任) 。 内容:该原则最充分地体现了环境保护所必须遵循的市场经济法则,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污染者负担,开发者养护,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 意义:环境责任是改善环境、控制污染,保护国家、法人、公民合法环境权益的有效手段。该原则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防治环境污染,体现环境正义和责任公平精神的原则。可以加强开发者、利用者、污染者、破坏者在进行某一项经济行为时充分考虑对于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权衡经济利益和环境价值之间的利弊得失,从而使人类的行为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减少的最低限度。 贯彻:贯彻环境责任原则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制定、实施体现该项原则的有关法律措施和法律制度,也就是说通过有关环境立法、执法、守法活动来贯彻。首先,为了有效贯彻环境责任原则,我国有关法律对此作了各种强制性规定。其次,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最后,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环境资源的监督管理,加强环境监测和制度改革、创新。 9.试述环境许可证制度(要求包括环境许可证制度的概念、种类、意义、程序和保障措施) 。 概念: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对于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的制度。是对环境行政许可的简称,是有关环境行政许可的原则、条件、内容、程序、保证措施的法律规定的总和,是环境行政许可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 意义:1、便于主管机关及时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制止不当规划、开发及各种损害环境的活动,及时发现违法者,加强国家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职能的行使。2、便于把影响环境的各种开发、建设、排污活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轨道,把各种影响环境和排污活动严格限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使国家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3、便于主管机关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规定具体的限制条件和特殊要求,促使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造,尽量避免和减少污染和破坏,从而使各种法规、标准和措施的执行更加具体化、合理化。 许可证的种类主要有:排污许可证(如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和排放水污染许可证) 、海洋倾倒(废物)许可证、放射工作许可证、核设施安全许可证、化学危险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等。 管理程序大致包括:(1)申请。提出书面申请,附为审查所必需的各种材料。 (2)审查。一般要在报刊上公布该项申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征求公众和各方面的意见。 (3)决定。作出颁发或拒绝颁发许可证的决定。同意颁发许可证时,主管机关依法规定持证人应尽的义务和各种限制条件;拒绝颁发许可证应说明拒绝颁发的理由。 (4)监督处理。主管机关须对持证人执行许可证的情况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可修改许可证中原来规定的条件。可中止、吊销许可证,违法者要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0 分析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律规范体系和法规体系。 环境资源法律规范体系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因开发、利用、改善环境所产生的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系统。它包括:1.指导性的环境法律规范,综合性的环境法律规范和部门性的环境法律规范;2. 实体性和程序性的环境法律规范;3.有关环境资源的民事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和国家法律规范。也可以将环境法律规范分为制裁性、奖励性、命令性、禁止性、授权性、义务性、任意性、解释性等各种不同功能的法律规范 环境法规体系:指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因开发、利用、改善环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系统。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可以从立法体制和法规的内容这两个方面来认识其组成和结构 1.从立法体制看环境法规体系 我国环境法规有体系有宪法、环境法律、环境行政法规、地方环境法规、环境行政规章、地方环境行政规章、其他环境规划性文件等七个层次 2.从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功能看环境法规体系其基本组成有:综合性环境法律、单行性专门环境法规、各种依法制定并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资源标准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各种依法制定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计划和有关这类计划的法律规定、我国缔结或参与的国际环境条约、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法律规定。 11 试述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示: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适用范围、内容和实施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属于预断性评价,有不同于一般的预断性评价,是一项决定有关规划和建设项目能实施开工建设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持续、协调发展具有直接意义。可使决策的研究不仅从建设项目的外部条件分析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利,还要考虑建设项目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反馈作用,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2、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 3、从法理上说,把环境影响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的运用。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是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和建设项目。 具体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即(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过程和内容: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综合性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说明。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与规划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专项规划及其中的指导性规划,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做出决策前,先由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提出书面意见。 由省级以上政府负责审批的专项规划,报告书审查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组织跟踪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12 试述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的意义并结合改革开放谈贯彻这一原则的方式。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的意义:环境质量好坏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第二,保护环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每个公民都自觉地保护环境,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因此保护环境必须紧紧依靠群众。 公众参与原则在我国环境法中的体现: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中虽然没有出现公众参与的字眼,但是却有关于公众参与原则的体现。早在1979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的“三十二字方针”中就有“依靠群众,大家动手”的要求。1989 年 12 月 26 日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第 6 条规定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从对环境污染破坏者的检举和控告方面赋予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同时还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应尽的义务加以规定。该法第 8 条关于“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的规定,可以说是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措施之一。该法第 ll 条第 2 款规定的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制度,则是公众参与原则中知情权的具体体现。其它环境和资源法律法规中也都有关于单位和个人对污染破坏环境者检举和控告权以及奖励环境保护成绩显著者的规定。1996 年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中增加了“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的规定,这是公众参与原则在我国立法中的进一步体现。13 述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13.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的确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国务院和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确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防止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限期治理制度的规定。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源,由法定机关作出决定,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限期治理的对象 目前法律规定的限期治理对象主要有两类: 一是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按规定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要限期治理。 二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实践中通常是根据污染物的排放是否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和危害、是否严重扰民、经济效益是否远小于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是否属于有条件治理而不治理等情况,来考虑是否属于严重污染。 2限期治理的决定权 :按照法律规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中央或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 3限期治理的目标和期限 限期自理的目标,就是限期自理要达到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是浓度目标,即通过限期治理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 限期治理的期限由决定限期治理的机关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治理的难度、治理能力等因素来合理确定。其最长期限不得超过 3 年。 15 何谓环境保护专门立法和相关立法?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是怎样构成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指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废止各种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 16 试述我国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从 70 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1973 年 8 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4 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79 年颁布的我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设专章规定了我国“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责“.1982 年正式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内设环境保护局.根据1983 年底和 1984 年初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建议,1984 年 5 月正式成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8 年把隶属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经过 20 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有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组织起草和审议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草案并提出报告,监督环境与资源变化方面法律的执行,提出同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有关的议案,开展与各国议会之间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交往.一些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也相应设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国务院设立环境保护委员会(SEPC),负责研究和审议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最后报送国务院浦准在全国实行.1988 年成立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市,县人民政府也相继设立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目前,中国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 2500 多个,从事环境行政管理,监测,监理,统计,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的总人数达 10.3 万人.中国各级政府的综合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和工业部门也设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相应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全国多数大中型企业设有环境保护机构,负责本企业的污染防治以及清洁生产.目前,各部门和企业的各类环境保护人员已达 20多万人 17 试述环境的责任原则 环境责任原则是环境保护的决策部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单位或个人的一种责任规定。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环境破坏后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环境意识有了大大提高,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环境污染也包括环境破坏。国际通行的环境原则是“污染者负担”或“污染者付费”原则。实行这一原则可以促进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社会公平。两者的共同精神是追究破坏或污染环境的责任,主要不同点是:责任主体不同、责任形式不同和责任范围不同。我国环境责任原则新内容是“谁开发(利用)谁保护” ,并衍生出“谁开发(利用)谁保护、谁污染(破坏)谁治理、谁主管(承包)谁负责”的系列环境责任原则,这些改变使环境意识中认识对象更加完善。 18 从立法体制和法规内容这两个方面论述环境法规体系。 1.从立法体制看环境法规体系 我国环境法规有体系有宪法、环境法律、环境行政法规、地方环境法规、环境行政规章、地方环境行政规章、其他环境规划性文件等七个层次 2.从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功能看环境法规体系其基本组成有:综合性环境法律、单行性专门环境法规、各种依法制定并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资源标准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各种依法制定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计划和有关这类计划的法律规定、我国缔结或参与的国际环境条约、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法律规定。 19 试述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 的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还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2)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