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PPT_第1页
禅宗PPT_第2页
禅宗PPT_第3页
禅宗PPT_第4页
禅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滋味的谜题,苹果是什么味道的?涩 的?酸 的?甜 的?又酸又甜?好 吃?难 吃?,?,滋味真的那么成谜么?,一个视频:走近科学酸甜苦辣 我们如何 去感受,关于滋味的结论,味蕾_,看了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苹果是什么味道的”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否则市面上就不会有果汁/果味饮料了。 我们先来寻找一下解决的关键。 1、滋味 事关味觉 2、苹果 一种营养丰富的 水果,苹果,香精_,从上面的两个关键可以得出两条线索:1、我们是靠舌头来品尝苹果的滋味,作为感觉中介的舌头,本来可以把关于苹果味道的信息传给我们,但它现在没有做到,为什么?2、苹果是被感知的对象,这种感觉 对象的什么特征使我们感觉不清, 还是它自己本来就是不清楚的?,通过资料我们知道,苹果的味道不是单一的,正如人的味蕾有很多分区,而我们最终得到的往往是综合味觉一样。但是,苹果有其独特的味道,我们也并不会把苹果的味道误认为其他水果,我们有辨别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有认知的可能。 简单分析一下,就苹果本身而言,它的独特风味是由于它丰富的营养成分造成的,所以,只要分析它的营养成分的味道信息就能确切的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味道的了。这大概也是香精的原理。,这个解谜的过程其实一点都不好玩,它仰仗的不过是寻找到苹果和味觉这两个恒定值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尽管苹果和味觉可能会出现差异性,但并不会影响整体结果,只要有一定的技术进行分析,答案是很容易找的。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 是可以用“知识”来把握的。 用“知识”把握的东西,或许 可以称之为科学,是否就是正 智了呢? 继续追问,是否还有更好 的答案呢?,一则故事,一天,邵尧夫问程伊川:“你可知雷从何处起?”伊川说:“我知道,你却不知。”尧夫愕然,问其故。伊川说:“你若知道,就不必借数学推算了,求助于数学,可见你不知。”尧夫又问:“你知从何处起?”伊川说:“从起处起。” 尧夫佩服不已。,在这一则故事中,两位先生之间自然就有了一个分野:康节先生的象数知识和伊川先生的圆通智慧。 我想,知识往往是单一封闭的,一个问题,从起点到终点,排除掉出错的可能,就只剩一个答案,它是个O;所不同的是智慧,它既是在此之中的,又是万法归一,它是个X。,苹果的问题也是一样,一旦酸甜苦涩各种滋味涌上心头,我们就被问题本身陷住了。我们千方百计地寻思摸索,反而成了整个问题最没意思的环节。 苹果当然是苹果味的啦。 人,总是自由地选择了 不自由。 佛又怎么看呢?,二、笛卡尔的谜思,还是说梦一个视频: Discovery梦的解析 在这个视频的后段,提到了“让过去有意义”。 “多数人在一生中都会发现有些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该怎么做。我们和弗洛伊德的答案是,找出过去的意义。自己是谁,怎么一路走来的,找个方法从其中构建出意义,这能让自己在未来拥有更多可能性。”,我们探寻我们的梦境,不过是企图寻找自己生活在当下的意义罢了。 这里有另外一个问题:梦着的那个“我”和睡着的这个“我”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对于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 析,梦是对过去的执着。但我 们在梦境里,却可以独立地做 另一些事,想另一些问题,无 论它和睡着的“我”之间有何 等关系,我们都不得不承认那 是两个世界的事。,“虽然如此,我在这里必须考虑到我是人,因而我有睡觉和在梦里出现跟疯子们醒着的时候所做的一模一样、有时甚至更加荒唐的事情的习惯。有多少次我夜里梦见我在这个地方,穿着衣服,在炉火旁边,虽然我是一丝不挂地躺在我的被窝里!我现在却是以为我并不是用睡着的眼睛看这张纸,我摇晃着的这个脑袋也并没有发昏,我故意地。自觉地伸出这只手,我感觉到了这只手,而出现在梦里的情况好象并不这么清楚,也不那么明白。但是,仔细想想,我就想起来我时常在睡梦中受过这样的一些假象的欺骗。想到这里,我就明显看到没有什么确定不已的标记,也没有相当可靠的迹象使人能够从这上面清清楚楚地分辨出清醒和睡梦来,这不禁使我大吃一惊,吃惊道几乎能够让我相信我现在是在睡觉的程度。” Descartes,笛卡尔最终得到一个答案使他得以将梦和醒区分开来。他认为梦不具有醒着时那种能将过去未来和现在连结起来的连续性。或者说梦是一些片段。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众所周知的笛卡尔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即笛卡尔认为“我”是一种思维的东西,在感觉在判断。 只有这种精神性才确定了“我” 的存在,而其他的东西,包括肉体都 是可怀疑的。然而我们知道,思维是 即时性的,在当下的一刻才是最为清 晰的,那么我们如何能证明前面所说 那种连续性就一定可靠呢,如果它一 样是可质疑的,那么问题就依然存在。,如果是作为实存的个体,我们自然无法突破有限的身体的界限,但是,精神却不同,它冥冥中就有一种力量。 在这里想问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是什么?是独立自觉地生活着的东西呢,还是不过是别人的梦境,或者别人的梦中的别人的梦?我们这么生活着,为了什么? 记得以前看班级日志,有人写 道,“难道活着就是上学读书、毕 业、上班、退休、等死”。 这个问题,实在是很好玩呢。,搜集了一下答案,虽然很努力地回答,但大部分的人都跑题了。大多数人答的是“我要怎样生活”,但这是个指示性的问题,不是证述性的问题。 只有一人说“生活就是为了生活”。我过去也是这样想的,但这样的回答就算完满了么? 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个循环论证,这个答案必将回到问题本身,所以它仍然是一个无效的答案。 生活就是为了生活的话,可以 像狗一样生活么?可以像树一样生 活么? 还是说,生命是冲动,又继续 创造冲动的生命,人类的终极目的 就是延续这种冲动的生命? 那我们要思维来干嘛呢?,三、命运的迷途,关于命运 经常听到有宣传“XX改变命运”之类的口号,贝多芬的名言 “扼住命运的咽喉”也是时常被人们引用的,归根结底,大家无非是说,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但是,也有人认为,命运是早已注 定的事情,你要改变什么也好,要扼住 什么也好,不过都是奉天承运,命中注 定。,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命运是被感知的存在,而不是实在。人类的一切终极问题,也就是在这个领域内产生的:总有些东西,是眼耳鼻舌身无法触碰到的,但又以强烈的存在感突兀地横在记忆里某个隐秘的地方,没事的时候出来痒痒你。生前和死后的世界是现世无法体验到的,所以也没有办法前瞻也没有办法后视, 只好干巴巴地望着,干巴巴地 着急:这命运到底是怎么回事 呢? 怎么说?怎么说?,袁了凡的故事却在所有的旧 版本说法上有了一些突破。 了凡先生本来被算准了命数。 吃多少米、生多少病、若干年后 的考运、官运、命中有无后裔, 本来命该如此,所以了凡先生一 早知道后就开始消极等待。 但空谷大师却点悟他,“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于是了凡先生开始反躬自省,极力造善,成了一个大善人,后来果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按照这样的说法,凡人的命是注定了的,因为不自觉,而极善或极恶的人却有能力扭转命数。 所以,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妨行大恶或行大善。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大约说的 就是这样。 但仔细想想,有些地方还是 很可疑,也极想求得解答。,第一个问题: 袁了凡行善,是为了给自己求得福祉,为了求仕途顺畅,求子嗣,最终求得命运的改变。那么,这种有所求的行善,是否还能称作“真诚”?如果不能说是“真诚”的,是否还能算行“善”?如果不能算行“善”了,又怎么会有果报? 特别是,昨日象数准,袁了凡 昨日可信易理,今日信佛可改变命 运,了凡又信佛。这里面怕是盲目 信仰、病急乱投医的多吧。如果人 人皆有此求,佛可以普施众惠么?,第二个问题: 说画符时要摈除杂念,到不动 念时方可提笔画符,但学生想问: 提笔画符,岂不就是一个起念?既 已起念提笔,这符是不是画得也不 诚呢? 既是不诚,又怎会灵验?所以,画符这件事,也究竟可疑。,最后一个愚蠢的问题: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谷米草木无命无我。非众生数。若有能作如是说者。是我弟子。若不能者。当知即是外道弟子。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 “草木非寿命。作寿命想。众生非草木。作草木想。于非因果。作因果想。非善行道。作善行道想。 杀生祠天。求常乐想。乃至十恶邪见 等业。普愿众生。离此诸想。” 为什么佛家认为植物 不是众生呢?,植物和动物的差别,大约就在于植物不会动吧? 如果说植物无情,但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一样,知道要趋利避害,向光向水向温,知道在不同的地方要适应不同的气候,甚至在种菜的时候给蔬菜放轻柔音乐它们会长得 好些,而放嘈杂的音乐它们会长 得糟糕。植物也是有感觉的吧? 虽然算不上多么高级的生物, 但比起沙石来,我觉得植物实在 算是有情。,如果说植物是盲目的生长,那么从某个角度说人也是盲目的生长着呢。 当然,释尊说的是不变的佛理,植物的命运在佛理中是无可更改的了,从参禅的角度姑可信之,但我是局外人,小小怀疑一下。 其实我这小人之心还极怀疑这是不是我佛慈悲,为了给信徒们留口吃的。 学生真是罪过。希望老师 不要见怪。 植物听音乐,四、禅的谜,佛说:“众生平等。”这“平等”当是与近代西方所说的“人人平等”不同的。 那这“平等”说的是什么呢?解说为人人皆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自性清净心是平等的,也就是说获得般若对于人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这心是会被染污的。 参禅就是要回复到本心的途径,但回复到的那颗心是不是还和原来的心一样呢? 那颗经过澈观的心应该是坚定不移,不再会被染污了吧?,在我们那颗世俗的心底下到底埋藏着怎样的力量呢?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或许揭示了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