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上学期_第1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上学期_第2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上学期_第3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上学期_第4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上学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 南 学 院教 案 本课程名称: 教育技术导论 任课教师: 王杰文 职 称: 教授 系 部: 信息科学与工程 教 研 室: 教育信息技术 专业班级: 12 教技 1 班 2012 2013 学年度 第 2 学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 教育技术导学论 课程编号 ZB033001授课学期 12-13学 年 第 2学 期 考核方式 考试 学 分 2专业班级 12教 技 1班 学生人数 42总学时数 36 理论学时 36 实践学时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引领学生步入该学科、了解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目是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生“探索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规律、应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教学要求:理解教育技术事业、教育技术领域、教育技术学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和教育技术产业等基本概念;明确专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了解专业现状、专业方向和发展趋势;改变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教学重点1、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学科发展。2、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3、教育技术学专业方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学难点1、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什么?2、教育技术学专业有何用?3、教育技术学专业如何学?名称 教育技术学导论 作者 黄荣怀等教材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作者 南国农等信息化教育概论(第 2 版)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作者指定参考书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共 70 页第 1 页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课程教案(章节、专题首页)课程名称 教育技术学导论章节、专题 第一章 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 (8H)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了解以技术为线索的教育技术发展路线。2了解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了解教育技术学是什么、教育技术学能做什么。教学重点1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教育、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等概念。3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4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教学难点1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畴。2 教育技术定义的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4 学时)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2 学时)第三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2 学时)共 70 页第 2 页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课程教案(分页)课程名称 教育技术学导论授课内容一名成熟的教师要经过三个时期(顾明远):一是职前学习时期, 主要是学习学科知识和教育原理; 二是初职时期, 约 2 至 3 年, 在学校中经过老教师的指导和实际锻炼 , 逐渐融入教师的角色;三是成熟阶段, 约需 3 至 5 年,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 , 不断反思, 逐渐熟练地掌握了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 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教师。名人名言:教学就是“即席创作” 。范梅南真正的学习从来就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当我们获得的知识、价值和技术与我们自身的成长相联系时才是真正的学习。 范梅南真正可以称作教育这一名称的教育基本上就是性格教育。博尔诺夫教师不再是“舞台上的智者” (sage on the stage) ,而是“边上的向导”(guide on the side)。南桥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一 技术、教育技术及其发展概述1、教育广义的教育: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 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技术科学学辞典和科技词典:技术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3、教育技术指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有形(物化形态)技术(拿什么做?):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教学媒体。 无形(观念形态)技术(如何做?):教学过程中的技巧、策略、方法,蕴涵的教共 70 页第 3 页学思想、理论等。4、教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传统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时代);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机电技术时代); 信息化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时代)。5、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习检测工具、教学媒体、信息工具、社群工具。 二 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1、教育技术发展阶段(从成熟度角度划分)萌芽阶段(19-20 世纪初) 、初步发展阶段(30-40 年代) 、系统发展阶段(50-70年代) 、迅速发展阶段(80-90 年代) 、网络发展阶段(90 年代后)2、三条主线(从研究内容角度划分)早期的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育技术直观教学视觉教学 视听教学 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经验型的教学系统方法教学系统方法 教学系统开发和设计 教育技术三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特点、典型事件等)视觉教学传播阶段(20 世纪初-20 年代) 、电子视听教学传播阶段(20-70 年代) 、多媒体组合教学传播阶段(80 年代) 、网络教学传播阶段(90 年代)(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三)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四) 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四 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一) 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定义演变 1970 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ECT ) 的成立。AECT72 年定义(首次使用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这样的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 。AECT77 年定义: 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类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AECT94 年定义(影响最深远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实践。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共 70 页第 4 页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AECT05 年定义(2008 年发表):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二) 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1985 年,南国农定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2004 年,南国农等:信息化教育(即电化教育) ,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1998 年,李克东定义: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2002 年,李龙定义:教育技术是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绩效的研究领域。 (这一概念的界定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笔者关于教育技术领域的规定性定义的表述。其中“恰当”一词包含有科学、合理、有效、可能和负责任五个要素;“手段和方法”指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即广义的技术;“教育绩效”包含教育效果、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三部分;“研究领域”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与研究两方面, 研究的范畴仍然采用 AECT1994 定义提出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部分。 )2005 年,何克抗定义: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designing, developing, utilizing, managing and evaluating the education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supported by appropriate technology .)面向应用领域的教育技术定义(何克抗):教育技术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作用:提供学习情境改变学习方式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改善成绩评价与管理共 70 页第 5 页改变教学模式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一、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的含义有二:(1)学术的分类(discipline):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等。(2)教学科目(subject)学科的独立性有三:(1)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2)基于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3)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即学科自身的研究方法。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学科性质:一门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属性教育技术学关注的焦点: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时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分支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包含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原理等 实践这些知识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教育研究中存在三种不同的研究层次:教育哲学的研究在于对教育本身进行反思,探讨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提出、设计和描述人的发展理想。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教育的技术学层次在于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获取改善教学的方法,并且强调能够在相同教学情境中重复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了技术的本质-可重复性。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为达到既定目标(即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采用系统方法,所着重研究的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论。教育技术学还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与内容1、研究对象共 70 页第 6 页以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94 定义: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05 定义: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南国农等观点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包括 6 个方面: 电化教育的一般理论 电教媒体及其使用技术 电化教学法、教育过程的规律 电化教材、资料的编辑与使用 电化教育和教学改革与教学过程最优化 电教行政与管理李龙等“原生学派”观点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问题(育人的技术)包括: 教育中的技术问题 与技术相关的教育问题 教育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等中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现代教育技术问题2、研究范畴(1) 设计教育技术学中的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生成策略和产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研究(2) 开发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化产品的过程。开发范畴包括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技术: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整合技术。(3)利用利用是使用程序和资源以促进学习的活动。(4)管理管理指的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育技术。(5)评价评价是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共 70 页第 7 页3、教育技术研究领域(1)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领域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的建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发展研究教育信息处理(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的研究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教育技术的管理与评价绩效技术及其支持系统(2)教育技术学的实践(应用)领域学校教育系统: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标准、课程标准与学科课程内容整合的实践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远程教育系统:三网统筹;远程教育模式研究;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建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积极、稳妥地进行网络教学试点。社会其它系统: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科教兴国;企事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技术的应用。4、教育技术领域(构成)5、信息技术何以有效变革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意义不在于教育的信息技术化(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教学过程,促进学习环 境或手段的升级换代),而在于教育的信息社会化(推动教育适应社会的要求),并通过 教育的信息社会化, 缔造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因为只有后者才能涉及教育的本质问题,即“培养什么人 ”和“如何培养人” 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涵义、本质与历史使命 教育信息化的涵义: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 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提升教育质量,促 进教育均衡,支撑终身学习。共 70 页第 8 页第三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一、教育技术学专业体系的发展1978 年到 1984 年,电教人员和电教机构蓬勃发展的形势和背景推动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出现和壮大。1983 年,华南师大、华东师大首先开设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专业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2008 年 2012 年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点学校 224 所 216 所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学校 83 所 97 所(2013 年)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点学校 8 所 9 年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媒体与艺术基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化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培圳机构、电化教育机构、教育装备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政府宣传部门、电视台和企业相关部门等,从事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教学培训设计、企业培训设计、教育装备规划维护与管理、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与管理、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创作、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和教育电子出版物编辑等工作的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1、教育技术人员的职责、范畴与内容职责:如何帮助教师把已有的教与学理论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主要研究范畴与研究内容:关于这类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如何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何克抗. 关于发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深层思考(下). 电化教育研究,2010,(6):39-77)2、能力体系 6 要素北京师范大学于 1998 年进行了一项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的专题调查,得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所应具备的能力体系的六个因素: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持续更新、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共 70 页第 9 页现代化教学系统的使用、维护与管理的能力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3、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体系(图略,见课件)4、主干课程设置 “3+5”模式“3”是指各专业点都必须统一开设的 3 门主干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学导论:指导学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基础课程。推荐的 14 门主干课程:教育传播学、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学习科学与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软件分析与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装备系统规划与集成、远程教育应用、教育人机工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教育信息处理、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5、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向2003 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初步确定了本专业的五个发展方向。2004 年,进行了修订。2011 年,再次修订,结果如下。(1)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培养教学与训练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2)数字教育媒体:主要培养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创作能力(3)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培养教育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能力(4)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培养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5)教育软件工程:主要培养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能力(6)教育装备技术:主要培养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及管理能力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1、专业课程结构(五个模块)公共课 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基础课 专业实践课 2、专业能力结构要求(六大方面)共 70 页第 10 页教学系统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系统需求分析、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发、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分析、教学评价等能力。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网站、平台及教学软件等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能力,企事业培训课程的设计开发能力。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包括媒体的选择与使用能力、教学软件的评价能力、教学媒体使用效果的评价能力。教学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包括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设计、组织建设、维护、管理和应用的能力。项目管理与评价能力包括项目论证、项目监理、项目评价的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五个方面)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学习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论知识、传播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知识、信息科学理论知识等。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视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媒体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线路、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等。专业基本技能: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网站等资源的开发、制作;教学平台的开发、制作;教育电视节目摄、录、编;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维护、管理;远程教育系统的建立、维护;学习材料的编制、课程开发等应用方面的知识。小结:教育技术学科是以解决教育教学现场的问题为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采用工程学的思想和意识,运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教学系统设计,借助媒体技术,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促进人类有效学习的发生。作业:5-8 人为一小组(每组设一组长) ,以“教育软件工程”或“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为例,开展专业方向发展调查(网上资料查阅) 。讨论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就业形势和发展前景。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调查报告(报告暑名按贡献大小顺序) 。参考文献:1 王奕标. 信息技术何以未能有效变革教育的框架分析兼论技术变革教育的“社会变革中介论”. 电化教育研究. 2012,(2):12-15共 70 页第 11 页2徐福荫. 信息时代我国教育技术学科专业领域的新发展. ETIF2011(教育技术国际会议.天津,2011-12-17)共 70 页第 12 页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课程教案(章节、专题首页)课程名称 教育技术学导论章节、专题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6H)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理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框架2、初步了解学习理论、教学与课程论的基本观点3、理解教学结构的概念,熟悉三种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3、初步了解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教学重点1、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框架2、三种基本的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教学难点 教学结构四要素与三种基本教学结构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第一节 学习理论(2 学时)第二节 教学与课程论(2 学时)第三节 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2 学时)共 70 页第 13 页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课程教案(分页)课程名称 教育技术学导论授课内容引子 1: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框架 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 媒体与传播理论 传播学理论、媒体传播理论 信息科学与技术理论 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评价 系统科学理论(方法论)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引子 2: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1、信息化教育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关于定义的说明(1)信息化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现代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技术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六种现代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终身教育观(活到老学到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双主体教育观(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创新教育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 情商为主教育观(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20%IQ+80%EQ=100%成功 四大支柱教育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现代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有:4 种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共 70 页第 14 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4 种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基本精神:a. 革除传统的 6 个弊端忘了学生;忘了能力的培养;忽视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上课与谋生不搭界;教学上的注入灌输死记硬背法。b. 实现 4 个重心转移和 4 个最佳结合从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从以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能力为重心,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结合;从以传统教学媒体为重心转移到以现代教学媒体为重心,力求做到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最佳结合;从以接受学习为重心转移到以发现学习为重心,力求做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最佳结合。(2)信息化教育的开展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主要有三种技术: 现代媒体技术 即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也就是现代教育媒体,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 现代媒传技术 即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也就是媒传教学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 教学系统设计技术 即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也就是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智能形态的技术。(3)信息化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主要任务是开发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过程(4)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2、信息化教育的内涵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4321):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共 70 页第 15 页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做两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引子 3: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辨析基础理论(不在本学科之内,确为本学科奠基) 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媒体与传播理论 信息科学与技术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方法论)理论基础(本学科大厦之主体骨架) 教学媒体理论 媒传教学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第一节学习理论一、学习理论概述1、学习理论的任务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它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2、学习理论的职能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分析、探讨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对有关学习法则和方法加以概括,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要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学习有效,有的学习无效。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时间:20 世纪 20 年代60 年代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要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观点:“观察优于想像”-实证主义“直接呈现”-新实在论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时间: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创始人:皮亚杰 现 代 教 育 思 想 理 论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共 70 页第 16 页主要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观点: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内部认知过程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是一种对信息符号进行的分阶段的加工过程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时间: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创始人:让.皮亚杰、杜威主要人物: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乔纳森观点:认为实在(reality)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构造的内容。学习是学习者内部认知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是学习的一部分,脱离情境的学习是错误而缺乏成效的。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创建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对人各个从属方面进行分割的、还原的分析;通过一个人自己来考察自己,即: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考察行为。特别关注人的自我实现。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个体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并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二、 信息技术与有效学习 1. 有效学习的特征建构性、积累性、自我调节性、目标定向性、情境性、协作性。2. 信息技术对有效学习的促进作用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信息输入阶段信息加工、整合、建构阶段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有效的信息输入有效的知识建构共 70 页第 17 页第二节 教学与课程论一、教学过程1、教学的特征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教与学互相依赖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2、教学论 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 教学过程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原则; 教师与学生 课程设置与教材; 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学环境; 教学评价与管理等二、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强烈地依附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即用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就必然形成不同的教学结构。1、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 ; 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 CAI 就是起这种作用;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媒体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 教材不再是惟一的学习内容,甚至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优点: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共 70 页第 18 页不足之处:过于强调学生的“学” ,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3、 “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上述两种教学结构彼此取长补短,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就形成“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也可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它强调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这里的学习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学生。 我国当前大力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教师:既是主动的施教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者,并且要注意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 学生: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又是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 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教学内容:教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内容和知识来源,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多种教学资源学习与教材相关但比教材丰富得多的内容,并获得远远超出教师讲授范围的大量知识。三、课程理论1、课程(1)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何克抗)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2)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承载者,它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起来,使得教育活动得以发生。 (杨晓宏)2、课程观的变化.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共 70 页第 19 页.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3、课程论研究课程的理论课程研究的两个层面课程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课程的基本价值是什么? 课程的实质是什么? 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什么? 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课程设计 课程的具体目标怎样建立 课程的结构如何确定 课程的内容怎样规划 课程的实施如何展开 课程的结果如何评价 4、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与教学(1)21 世纪的能力素质(美国 21 世纪劳动委员会) 基本学习技能 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 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实践能力(2)国家大政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2003-2007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明确提出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观点,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3)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本质上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课程为核心共 70 页第 20 页 课程的目标即“整合”的目标 课程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 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丰富体验,采用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 充分考虑教学的社会性和学生的情感需求 四、教学理论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基本观点: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应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应该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2、布鲁纳(JBruner)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基个观点: 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 任何学科都能用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要学习好,必须采取发现法。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基本观点: 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观点、方法来考察教学。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教学最优化,就是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效果。4、加德纳(H. 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论基本观点: 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 8 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能力,自然观察智能。 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文化的价值标难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上述 8 种智能,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共 70 页第 21 页同。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第三节 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一、系统科学理论概述1、系统的概念和特征系统: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组合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贝塔朗菲)2、教育系统方法 教育技术是一个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育问题、开发和使用各类学习资源的领域,其目的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重心经历了从教育媒体向教育传播,再向教育系统转移的演变过程。 考夫曼是最早将系统方法运用于教育的学者之一。 教育问题的系统分析主要由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组成。在明确了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之后,就要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解决方案。 系统方法对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术学科最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二、传播的概念及其与教育的关系1、什么是传播传播是指至少有两方通过信息交流而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1)传播现象普遍存在人类独有的传播形式:语言、文字,音乐、摄影、美术、戏剧、电影、电视、舞蹈人的全部行为(2)传播的特征、条件和目的 特点: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以传播者发出刺激为开头,以受传者产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不算传播。 基本条件: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与通道。 目的:分享信息,互相影响,相互学习,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非人类传播传播人类传播社会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动物的传播机器的传播自然的传播非社会非社会 传传 播播 自我自我 传传 播播共 70 页第 22 页2、传播与教育之关系(1)广义地讲,人类社会的传播大都具有教育的性质。按照信息对受者的不同心理作用可将信息分为 3 类: 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信息传播即教育 维持性信息:新闻节目等 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娱乐节目、体育节目等(2)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教育: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运用信息传播的规律,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加工、处理、建构的质量。3、教育技术学与教育传播学 教育技术学强调实用教学技术 教育传播学则运用信息传播理论去探讨、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即教育信息传递过程规律的研究) 。(1)定义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种种具体目,对教与学总体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论。它以对人类的学习和交流的研究为基础,并将人和人以外的资源综合利用,以促进更有效的教学。教育技术学(05 定义):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传播活动。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的,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效果的科学。(2)相同点同一个实践领域: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共 70 页第 23 页同一个研究目的:应用教学技术改善教学,以求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理论基础中有相同的部分 :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论等 (3)不同的侧重点教育传播学:着重于教育信息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偏重于对教育信息传播规律的研究,运用信息传播理论探讨、研究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技术学:则转向于教育传播中的应用理论和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强调实用的教学技术,强调目标,强调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设计、实施与评价,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人”以及“人”以外的一切资源的综合利用。 (4)教育传播的特点 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 传者的导控性。传播者(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对受传者(学生)具有导控性质,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教师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受传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内容的系统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一定要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 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将多种媒体组合利用,既可以面对面传播,又可以远距离传播。 效果的确定性。传播者通过讲授、练习、实验、复习及测验等教学环节来保证教学效果。(5)教育传播方式 根据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结构可划分为: 自学传播 (自我传播) 个别传播 (人际传播) 课堂传播 (组织传播) 远程传播 (大众传播)4、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模式Who 谁 教师或其他信息源 Says 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教学媒体 To whom 对谁 教学对象即学生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教学效果 Why 为什么 教学目的Where 在什么情况下 教学环境共 70 页第 24 页(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教学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确定教学传播信息 、选择教学传播媒体、通道传递 、接收和解释 、评价和反馈 、调整和再传送 (4)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以下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的: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 (5)传播过程的功能条件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在所传授的学科领域是与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差距,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掌握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 二是要有一定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如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方法,能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设施; 三是要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对自身、对学生和师生关系的调节和控制。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也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使个人的学习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 二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各种接受信息的通道必须畅通无阻,并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三是学生要有自控能力,能够调节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行动,并与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修正学习措施,完成学习任务。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 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安排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注意: 三个“符合” ,即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符合共 70 页第 25 页教学内容的特点; 三个“考虑” ,即考虑学生的适应性、考虑教师的可行性、考虑环境的可能性。 从教学媒体的角度看:教学媒体的选用要考虑: 学习任务的因素 学生特点的因素 教学管理的因素 经济成本的因素 (6)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共识律:一方面教师要依据学习者已有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特点,来建立传递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要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体来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或材料,以便使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材料产生有意义的联结,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谐振律:是指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两者在信息的交流和传输方面产生共鸣 。 选择律:是指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并旨在以最佳的“代价与效果比”成功地实现目标,即最小代价原则。 匹配律:是指在一定的教学传播活动环境中,通过剖析学生、内容、目标、方法、媒体、环境等因素,使各种因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使教学传播系统处于良好的循环运转状态之中。 三、系统科学与教育传播的关系教育传播现象及其活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它进行研究不能采用孤立的方法,而要运用系统论思想。这样才能找出它的客观规律并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表现为:1、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能够不断地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这是系统的形成与进化、有序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生命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