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_第1页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_第2页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_第3页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_第4页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临高中学刘益志 694907这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 5 第二章数列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基础上,对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进行探讨。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变式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1.亮点之处:(1)学生创新解答在例 1 求的值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观察式子相邻两项之间都是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最后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但是学生出现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转化成 199+195+191+7+3,这样转化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另一种是转化成了100+99+98+2+1,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第二种转化方法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的设想是学生能够想到将相邻两项合并成一项结果是 1,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到结果。但是学生并没有在我设想的思路上走,而是给出了一个特别的回答,他的回答是: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这个数列是 6 项的话,那么第 5 项是-5,第 6 项是 6,用-1+2=1,1+(-3)=-2,-2+4=2,2+(-5)=-3,-3+6=3,因此得到前 6 项的和就等于项数的一半。这个数列是 100 项,那就等于 50。S200 就等于 100,所以 S201 就等于-101。他的回答博得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使用的方法通过找规律提出猜想,实际上就是使用了数学思想方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递推法。(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 。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在这两个例题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说明了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让老师感到失望了,而是充满了惊喜。(3)从容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曾预设到学生会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种是得到 50 个 1,另一种就是将奇数和偶数分别合并。若是第二种就可以很自然就引出另一种求和方法分组求和法。但是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做法在我预想之外,当时我面带微笑鼓励他说下去,对他的陈述及时做出肯定和鼓励,同时我的脑子在快速的反应怎样总结他的解法,等他陈述完了,我首先是对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且引导学生发现 n 个正偶数的和 n 个正奇数的和只差恰好就等于项数 n。尽管能从容不慌地面对了偶发事件,但是还是略为显得处理的粗糙了一点,对他的表述没有概括到位。2.不足之处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讲完课之后静心思考,对本节课做了系统的回顾、梳理,我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1.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在知识准备环节,本来以为学生能很顺利地完成公式的复习,但是没有考虑了学生受现场的影响,没有做及时的反应。我只好在将这些公式板书出来,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从后来的结果上看将公式板书出来也是有一定好处的。例 1 和练习 1 给学生的思考的时间较多,对于这样较容易上手的题目应该快速解决的。例 2 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应该留有 20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解决,但是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这部分用了只有 15 分不到。2.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不足虽然表现得从容不慌,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明显不足。这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积累。3.师生互动仍需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我接连提问了几个同学,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差不多的。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认真去思考。我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继续鼓励调动下去,而是转为教师讲解。这样的处理不是很恰当,我应该鼓励一下学生,让有思路的同学能够主动积极的回答的出来。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临高中学刘益志 694907这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 5 第二章数列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基础上,对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进行探讨。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变式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1.亮点之处:(1)学生创新解答在例 1 求的值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观察式子相邻两项之间都是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最后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但是学生出现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转化成 199+195+191+7+3,这样转化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另一种是转化成了100+99+98+2+1,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第二种转化方法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的设想是学生能够想到将相邻两项合并成一项结果是 1,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到结果。但是学生并没有在我设想的思路上走,而是给出了一个特别的回答,他的回答是: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这个数列是 6 项的话,那么第 5 项是-5,第 6 项是 6,用-1+2=1,1+(-3)=-2,-2+4=2,2+(-5)=-3,-3+6=3,因此得到前 6 项的和就等于项数的一半。这个数列是 100 项,那就等于 50。S200 就等于 100,所以 S201 就等于-101。他的回答博得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使用的方法通过找规律提出猜想,实际上就是使用了数学思想方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递推法。(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 。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在这两个例题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说明了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让老师感到失望了,而是充满了惊喜。(3)从容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曾预设到学生会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种是得到 50 个 1,另一种就是将奇数和偶数分别合并。若是第二种就可以很自然就引出另一种求和方法分组求和法。但是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做法在我预想之外,当时我面带微笑鼓励他说下去,对他的陈述及时做出肯定和鼓励,同时我的脑子在快速的反应怎样总结他的解法,等他陈述完了,我首先是对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且引导学生发现 n 个正偶数的和 n 个正奇数的和只差恰好就等于项数 n。尽管能从容不慌地面对了偶发事件,但是还是略为显得处理的粗糙了一点,对他的表述没有概括到位。2.不足之处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讲完课之后静心思考,对本节课做了系统的回顾、梳理,我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1.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在知识准备环节,本来以为学生能很顺利地完成公式的复习,但是没有考虑了学生受现场的影响,没有做及时的反应。我只好在将这些公式板书出来,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从后来的结果上看将公式板书出来也是有一定好处的。例 1 和练习 1 给学生的思考的时间较多,对于这样较容易上手的题目应该快速解决的。例 2 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应该留有 20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解决,但是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这部分用了只有 15 分不到。2.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不足虽然表现得从容不慌,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明显不足。这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积累。3.师生互动仍需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我接连提问了几个同学,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差不多的。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认真去思考。我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继续鼓励调动下去,而是转为教师讲解。这样的处理不是很恰当,我应该鼓励一下学生,让有思路的同学能够主动积极的回答的出来。数列的求和的教学反思临高中学刘益志 694907这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 5 第二章数列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基础上,对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进行探讨。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变式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1.亮点之处:(1)学生创新解答在例 1 求的值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观察式子相邻两项之间都是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最后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但是学生出现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转化成 199+195+191+7+3,这样转化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另一种是转化成了100+99+98+2+1,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第二种转化方法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的设想是学生能够想到将相邻两项合并成一项结果是 1,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到结果。但是学生并没有在我设想的思路上走,而是给出了一个特别的回答,他的回答是: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这个数列是 6 项的话,那么第 5 项是-5,第 6 项是 6,用-1+2=1,1+(-3)=-2,-2+4=2,2+(-5)=-3,-3+6=3,因此得到前 6 项的和就等于项数的一半。这个数列是 100 项,那就等于 50。S200 就等于 100,所以 S201 就等于-101。他的回答博得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使用的方法通过找规律提出猜想,实际上就是使用了数学思想方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递推法。(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 。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在这两个例题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说明了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让老师感到失望了,而是充满了惊喜。(3)从容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曾预设到学生会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种是得到 50 个 1,另一种就是将奇数和偶数分别合并。若是第二种就可以很自然就引出另一种求和方法分组求和法。但是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做法在我预想之外,当时我面带微笑鼓励他说下去,对他的陈述及时做出肯定和鼓励,同时我的脑子在快速的反应怎样总结他的解法,等他陈述完了,我首先是对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且引导学生发现 n 个正偶数的和 n 个正奇数的和只差恰好就等于项数 n。尽管能从容不慌地面对了偶发事件,但是还是略为显得处理的粗糙了一点,对他的表述没有概括到位。2.不足之处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讲完课之后静心思考,对本节课做了系统的回顾、梳理,我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1.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在知识准备环节,本来以为学生能很顺利地完成公式的复习,但是没有考虑了学生受现场的影响,没有做及时的反应。我只好在将这些公式板书出来,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从后来的结果上看将公式板书出来也是有一定好处的。例 1 和练习 1 给学生的思考的时间较多,对于这样较容易上手的题目应该快速解决的。例 2 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