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块“农转非”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地块“农转非”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地块“农转非”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地块“农转非”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地块“农转非”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 1 一、概论 . 1 二、业主简介 . 1 三、编制依据 . 2 四、编制内容 . 2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2 第二章 项 目提出的背景 . 4 一、西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 4 二、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 6 三、 X 区发展概况 . 6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9 一、是 X 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 9 二、是解决 “三农 ”问题的需要 . 9 三、是执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政策的需要 . 10 四、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 11 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 12 一、项目建设地址 . 12 二、自然条件 . 12 三、交通条件 . 15 2 四、公用工程现状及建设条件 . 15 第五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 17 一、建设标准 . 17 二、建设内容 . 17 三、建设规模 . 17 第六章 工程方案 . 19 一、设计依据 . 19 二、规划设计原则 . 19 三、设计指导思想 . 19 四、总图设计 . 20 五、建筑 设计 . 21 六、结构设计 . 23 第七章 公用工程方案 . 26 一、电气设计 . 26 二、给水排水 . 28 三、燃气 . 30 四、弱电设计 . 31 第八章 环境保护与绿化 . 34 一、设计原则 . 34 二、设计依据 . 34 三、环境保护 . 35 3 四、绿化 . 35 第九章 建筑节能 . 36 一、总图布置 . 36 二、建筑节能 . 36 三、给排水节能 . 38 四、电气节能 . 39 第十章 建筑消防设计 . 40 一、设计依据 . 40 二、总图消防 . 40 三、消防给水 . 40 四、防排烟设计 . 41 五、消防电气 . 42 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卫生 . 43 一、总图 . 43 二、建筑 . 43 三、电气安全 . 43 四、其他 . 43 第十二章 项目进度计划及招投标 . 45 一、项目进度计划 . 45 二、项目招投标 . 45 4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47 一、投资估算范围 . 47 二、投资估算依据 . 47 三、项目投 资 . 48 四、资金筹措 . 49 第十四章 社会效益评价 . 52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3 一、结论 . 53 二、建议 . 53 1 第一章 总 论 一、概论 (一)项目名称: 块“农转非” 安置房 项目 ( 二 )项目业主: 产经营(集团) 有限公司 ( 三 )项目地址: 新华村(规划 块) (四)项目性 质:新建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内容包括: 安置房、 农贸 市场、社区医院、托儿所、 管理办公室 、 室外管网 及绿化等。 建设规模: 本项目拟占地 75 亩,总建筑面积为 85630中住宅 79130公用及商业建筑 6500可安置农转非及城市拆迁1258 户。 (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项目总投资 : 元 。 2、资金筹措: ( 1)区政府资金 6000 万元; ( 2)融资 9000 万元。 二、业主简介 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 , 位于 X 区月光村 2 栋 60 号,是 X 区政府出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 , 总资产 元,净资产 2 元。 公司内设办公室、总工程师办公室、财务部、融资部、社会事务部、经营策划部、工程部等 。 三、编制依据 (一) 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二) 国家颁发的有关建筑、电气、消防、给排水等各专业设计规程、规范和设计标准; (三) 业主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四) 业主对项目建设的主要意见及预期目标; (五) 国家和 X 市其它相关规定和要求。 四、编制内容 可行性研究范围涉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保护、建设进度及 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得出合理、正确的结论,为项目业主及审批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作为开展下阶段工作的基础。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 1 3 序号 指标名称 单 位 指 标 备 注 1 总占地面积 亩 75 2 总建筑面积 5630 3 建构筑物占地面积 7938 4 容积率 1: 5 建筑系数 % 6 项目总投资 万元 15000 4 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西部农村城 镇化建设的意义 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经之路。推进西部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西部加快国民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实现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主要聚集在城镇,这些行业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员,这将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和产业转移。低成本、小而全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必然带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与转移,实现地域转移。同时,产业与地域转移会造成这些劳动者实现身份的改变和转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城镇化建设可以加速实现西部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发挥城镇巨大的聚集功能和辐射作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的组织优势、机制优势和创新优势,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组建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最大可能地利用城镇现有的科技水平和手段,生产加工出高质量、有特色、低成本的精细农产品来,实现一条龙生产经营规模,真正把农户与企业、生产与流通、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起 来,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依托城镇化建设得以 5 实现和发展。 城镇化建设可以促进西部乡镇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城镇的集聚效应,将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良机。趋同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相互组合,融集资金,组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集团和公司,打造出一批民族特色产品,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新兴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城镇的优势,做好市场调查与定位,赢得市场份额,以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困难企业也可以通过城镇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转化为契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样,既形成了一大批有竞争实力的龙头企 业和新兴企业,使举步维艰的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有效加强,又解决了节省土地、保护耕地、减少污染,降低浪费等问题。 城镇化建设可以逐步解决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 “ 三农 ” 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农民收入过低已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寻找就业门路,达到以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的目的。进入到城镇,广大农民有很多的就业机会,拥有选择就业的自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既可以进入企业或工厂,搞生产、加工、制造性工作;也可以从事第三产业 搞服务、旅游、流通、运输等工作,而且可以利用城镇提供的各种培训教育机会和自身择业自由的特点及时转换工作岗位,寻找适宜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获取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6 二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应该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 作。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诸多问题中,农村的发展建设、 “三农 ”问题 是 则是 重中之重, 而这也是最大的发展难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提供住房及其他相应的生活、就业保障,则将会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治安问题。只有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市化,才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才能最终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城市化目标。否则不仅会使那些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市民因为无房可住、无业可就而陷入贫困,也会给 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并且有悖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 三 、 X 区发展概况 X 区地处 X 市主城区西南部,滨临长江,气候温和,地势平坦,资源丰富,与九龙坡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沙坪坝区相邻,与南岸区、 7 巴南区隔长江相望。是 X 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X 市中心城区十二个组团之一,是全部纳入 X 市规划的 600 平方公里主城区内的两个区之一,也是以冶金、建材、机械为重要支撑的工业城区。 X 区于 1965 年建区。 1995 年 X 市行政区划调整,全区面积由 方公里扩大到 103 平方公里,辖九宫庙 、跃进村、新山村、春晖路、茄子溪 5 个街道和 X 镇、建胜镇、跳蹬镇三个镇,常住人口 20 万。据史料记载,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在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 X 由此而得名。 区内有重钢集团公司、中国十八冶金建设公司、重型铸锻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近 20 家;成渝、川黔铁路在该区交汇,辖区有 6 个火车站,公路 210 国道纵贯辖区,并有长江水岸线 30 多公里;区内有X 市重要的仓储基地和国家级的西南建材中心批发市场。 X 陶瓷市场已经形成规模。 X 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总体水平位全市前 列,都市特色经济初步形成,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参与西部大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环境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为实现 2010 年翻一番,为把 X 区建设成为以冶金、建材为区域特色的现代工业基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物资配送中心,以先进的职业教育为标志的文化名城打下坚实基础。 五大功能片区的建设是加快 X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一是依托现有城区和规划的西南新城,建成综合功能片区,重点突出和完 8 善行政管理、金融、商贸、交通换乘、文体娱乐、信息服务、居住休闲等功能,形成区域性商贸中心、金 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交通枢纽和通讯枢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二是依托现有的工业园区、仓储设施、专业批发市场、公路水路铁路交通、农业和森林资源等,建设工业经济、物资集散和生态农业三大经济片区,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结构,形成三大经济增长极,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三是依托 30 余公里长江堤岸,结合长江堤防整治工程和滨江路、两座长江大桥等沿江开发项目的建设,开发沿江经济片区,创造 “沿江十里面廊 ”的独特城市景观,逐步形成 X 区发展的新亮点。 9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 X 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是近五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经过全国人大批准的权威性文件。 “十一五 ”计划明确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应该提上议事日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拿出方案,加紧实施 ”。 X 市 “十一五 ”计划明确指出: “实施城镇化战略,与推进工业化进程相结合,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经济相结合,转移农村人口与创造 就业机体上结合,积极稳妥地加快城镇化进程。把发展小城镇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设镇,并将有条件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 二、是解决 “ 三农 ” 问题的需要 三农问题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后,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 占有资源过 10 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为农业带来的风险。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 “三农 ”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 解决农村问题。 农民进城务工、 “农转非 ”的施行,都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措施。而 “农转非 ”安置房的建设则是其有力保障,可为农转非人员提供安定的住所,从而确保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就业环境。这对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执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政策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改变原来的政策,转而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十六大报告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 这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农民进城,就没有农村小康;没有农村小 康,就根本谈不上全社会的小康。 不论从眼前、还是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在各方面都有利于国家 11 的发展与进步:农民进城,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小城镇的繁荣,还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件外有政策促动、内有利益驱动的大好事。 国家之所以鼓励支持农民进城,一是因为农民太多了,农村有大量的富裕劳动力;二是因为农村太穷,农民进城可以增加务工收入;三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太差,农民进城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 只要用心体会十 六大精神,我们还会很容易地发现更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是:农民进城就是要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推进农村小康继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进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治国方略! 四、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X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 1997 年直辖以来,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容貌日新月异。昔日的农田变成了繁华的都市,昔日冷清的小街成了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规划、发展需要改造城市结构、组成。 农转非安置房的修建,不但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农转非人员的住房问题,且对于 X 市城市建设的规范化、管理的集中化和科学化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2 第 四 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一、项目建设地址 本项目位于 新华村(规划 地块) 。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场地地势较为平缓,整体地形北高南低,南部地势低洼平坦地带分布有部分水田,东北部为耕地和零星村舍,地面高程在 250高点控制标高为 低点标高为 (二)地质构造 项目用地内无断层,深大断裂,活动断裂,地质构造简单,岩层产状平缓,倾角 1 (三)地层岩性 据地面调查妨搜集有关区域地质资料,项目用地内主要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有: 1、杂填土 ( 杂色,由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组成,结构松散,具保向异性,极不均匀,堆积年限一般不超过 8 年,一般厚度2要分布在生活建筑密集地段,零星断续分布。 2、素填土( 紫红色,主要物质成分为砂泥岩碎块石妨粉质粘土,碎块石直径 1030等,含量 4070%,粉质粘土含量3060%;结构松散,具各向异性,厚度 210m,回填时间不超过 13 10 年。 3、残坡积粉质粘土( :黄褐色,可塑状,土质均一,一般厚度小于 4m,主要分布于场区西侧斜坡地带。 4、侏罗系上沙溪庙组泥岩( 紫红色、红褐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含砂质、钙质条带及团块,主要分布于场区东部相对平坦处,据地区经验强风化泥岩承载力设计值为 250300风化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为 剪强度 c=性模量 18002000松比 5、上沙溪庙组砂岩( 褐黄、灰色,以长石为主,多为钙质胶结,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分布于场区西侧缓坡是段。据地区经验,强风 化砂岩承载力设计值为 350 400风化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为 松比 (四)地质条件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调查初步查明,场地的含水层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层,而泥岩则为隔水层,砂岩与泥岩多以夹层形式存在,且岩层产状平缓,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沿砂岩中的裂隙通道运移,向该区的最低侵蚀基准面长江排泄。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区地下水贫乏。 (五)地质灾害现状调查 据调查及搜集有关区域地质资料,该区域 发现有滑坡、崩蹋、地 14 裂缝、危岩及变形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内自然边坡稳定性好。 (六)气候 X 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达 ,极端最低气温达 ;多年无霜期 日平均 30;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939 年),降水最多集中于 4,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 85%左右,常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常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伏旱。 (七)水文 X 区内河流均属长江 水系,流域面积大于 10 平方公里(除长江外)仅三条,分别为跳蹬河、桃花溪和伏牛溪,大都流程短,支流少。 项目场区内无河流。 场区内地下水分为碳酸盐岩溶水、碎屑岩类空隙 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和松散眼类空隙水四类。地下水受污染程度低,水质以重碳酸硫酸钙镁型为主,主要接受降雨补给,以溢水点、泉等形式排泄于地表。 (八)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能数区划图( 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 15 三、交通条件 X 区是成渝铁路、襄 渝铁路、川黔铁路交汇处,铁路站场分布有X 站(年到发总运量 590 万吨 /年)茄子溪站,小南海站等 7 个。东临长江,水陆交通发达, X 区现状公交线路 14 条,线路长度 有车辆 215 辆,运力比率为 公交路线网密度 万人拥有公交车为 10 辆。本项目场区东临正在修建的城市次干道翠柏路,直通 X 主公路松青路;西接正在修建的陈庹路快速干道延伸段;西南面上界高速路穿越该场区;南面毗邻 X 火车站(规划新站),北临城市主干道新九中路(锦霞路)。东南距马桑溪立交桥 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 便利。 四、公用工程现状及建设条件 (一)电力线路 项目场区内目前用电已初具规模,主要电力线路为 110以下架空配电线路,场区内供配电需要能得到保证的。 (二)电信 场区内已建有新山村电信支局,装机容量 5 万门,用户 门,宽带电信已开通,光缆已到小区和用户。移动通信已覆盖全区。 (三)天然气 场区内天然气设备及管网已初步形成,南面邻近地区已建有一座高压燃气门站北面和东面有二座中压燃气门站。 (四)给水 16 X 区现状供水由重钢供水区域,其他自备水厂供水区城、市政供水区域三大部分组成。总供水能力为 12 万 ,其中市政供水约 1万 ,因此场区内供水是有保证的。 (五)排水 X 区除部分新建小区内部排水管网是雨污分流制外,主干管大多是合流制管道。目前新城片区正在建设一条污水主干管,场内项目建设按雨污分流制建排水管网,污水将排入市政排污管网及污水处理系统。 17 第五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建设标准 根据 X 区安置房建设用地相关标准,本项目的单户面积不大于100 平方米。 二 、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安置房 、 农贸 市场、 社区医院 、 托儿所 、 管理办公室 以及相配套的道路广场和绿化 以及相配套的道路广场和绿化。 三 、建设 规模 根据需求量预测,本项目占地面积,规划约定的容积率范围,综合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规模为: (一)总占地面积: 75 亩 (二)总建筑面积: 85630中: 1、住宅部分 建筑面积 共 79130计 1258 户。 其中: ( 1)二室户 (一室一厅) ,建筑面积 45共 384 户; ( 2) 三 室户( 二 室一厅),建筑面积 65 622 户; ( 3) 四 室户( 三 室一厅),建筑面积 85 252 户 。 2、公用及商业 建筑 ( 6500 ( 1) 农贸 市场 建筑面积 3000 18 ( 2) 医院建筑面积 1000 ( 3) 托儿所建筑面积 2000 ( 4) 管理办公室 500 19 第 六 章 工程方案 一 、 设计依据 (一)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87) (二) 建筑结构载荷规范( 2001) (三) 砼结构设计规范( 2002) (四)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2002) (五)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2001) (六) 中国地震震动参数区划图( 1990)( 2001) 二、 规划 设计原则 (一) 土地利用集约化原则: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用地结构,综合布置各项建设用地和办公设施。 (二) 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地形现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平面布局。 (三) 应本着 “三同时 ”的原则,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三、设计指导思想 本项目 为 安置房项目 ,在 设计中将 强调 “以人为本 ”的思路,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交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市民活动广场、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 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各项配套 20 设施应当健全。设计必须满足环保、绿化、消防、人防、 节能各方面的要求。 提倡 “性能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设计风格,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新颖别致的住宅建筑。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推广新技术。 四、总图设计 (一)总体布局 根据项规划,拟 建小区内 除安置房以外,将分别设置小区 农贸 市场、 医院、 托儿所、管理办公室 。根据 建设地块特点, 各建筑呈带状排列 ,中间间以绿化及道路 。 (二)交通道路组织 小区的 道路设计将按照市政规划的路径,由于本项目为经济型的安置房,每个组团内原则上不设地下停车场,停车场采用露天广场的形式。 (三)配套设施 根据本项目为 住宅区的功能特点,其主要配套设施为 小区 农贸 市场、医院、托儿所、管理办公室 ,以及相配套的道路广场、围墙和绿化。 (四)项目技术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 位 指 标 备 注 1 总占地面积 亩 75 2 建构筑物占地面积 7938 21 3 总建筑面积 5630 其 中 住宅(安置房) 9130 农贸 市场 000 医院 000 托儿所 000 管理办公室 00 停车场 不计建筑面积 4 建 筑系数 % 5 容积率 1: 五 、建筑设计 (一)平面设计 1、住宅部分 本项目建筑平面设计考虑了适合于 X 区住宅的平面布局特点和单元面积,同时考虑了充分利用地块周围环境及景观,包括小区内自己的开敞式绿化空间,在要求功能合理、舒适实用的前提下,结合了景观与朝向,保证各个居住单元的开敞、明快,同时满足私密性要求。 为节约造价,住宅楼不考虑地下停车场,楼高均设计为 6 层。每栋楼的单元数量根据地形确定, 以一梯四户为主要单元 ,南北向布设为主 。 2、 农贸 市场 设计层高考虑一层,采用大跨度的钢 架结构,便于摊位的布置,同时便于业主购物时视线开阔,一目了然。 3、医院 22 设置在小区中间,便于各住户就医 。 4、托儿所 整体布局上分为活动区和教学区,设计层高考虑二层,采用大跨度的框架结构,一层为活动中心,二层为教室。 5、 管理办公室 保安值班室设在 小区中间 ,采用玻璃铝合金岗亭形式;管理及维修人员的办公室设置在邻街建筑的一层。 (二)立面设计 住宅建筑外墙 以面砖为主 ;阳台采用挑阳台,便于业主凉晒衣物和种植花草盆景。 住宅建筑顶部采用欧式造型,打破常规住宅楼顶部单调的火柴盒的生硬形式。 托儿所 可选择仿古建筑造 型,给人一种庄严古典又不失活泼新颖的印象。 (三)剖面设计 安置房:建筑总高度 ,层高均为 3 米,屋顶高 。 农贸 市场 :建筑总高度 ,层高 ,屋顶高 。 医院: 建筑总高度 ,层高 ,屋顶高 。 托儿所 :建筑总高度 ,一层层高 ,二层层高 ,屋顶高 。 管理办公室 :建筑总高度 ,层高 均为 ,屋顶高 23 (四)建筑构造 1、外墙:以面砖为主。 2、屋面:以大板瓦或折板瓦为主。 3、外窗:塑钢窗。 4、外门(进户):钢制防盗 门。 5、内门:机制夹板木门。 6、楼地面:瓜米厂地面(楼梯间同)。 7、内墙、顶棚:普通涂料(楼梯间同)。 六、结构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本工程结构设计遵照下列现行标准、规范、规定及规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建筑制图标准 筑专业及其它专业提供的相关资料。 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标准及 X 市有关地方法规。 2、抗震设防烈度 24 根据中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该工程建筑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 6 度,抗震设计按 6 度考虑,抗震等级框架及剪力墙均为四级。 3、基本风压: 、荷载取值 住宅: 1.5 kN/儿所 : 1.5 kN/及楼梯间: 2.0 kN/台: 2.5 kN/顶花园: 5.0 kN/人屋面: 2.0 kN/上人屋面: 0.5 kN/二)建筑场地自然条件与设计要求 该工程位于 X 区 X 镇新华村 ,场地内地势平坦,场地内无不良地质现象,稳定性好,无地下水,适宜修建拟建建筑。 本工程主要功能为居住建筑,属乙类建筑,场地土类别为 类,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 主要荷载: X 地区基本风压值为 ,考虑建筑物重要性系数 取 。 (三)结构设计 结构选型及结构方案:住宅楼 、管理办公室 采用砖混结构; 农贸 市场采用钢架结构; 幼儿园、 医院 采用大开口剪力墙结构。 基础 采用中等风化 岩层作为持力层,当持力层深度不超过 4m 时, 25 柱下采用独立基础,墙下采用条型基础;当持力层深度超过 4m 时,柱下采用人工挖孔桩,墙下设置基础梁。 26 第七章 公用工程方案 一、电气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16 2、 X 地区住宅电气设计标准( 5003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二)设计范围 1、规划红线范 围内建筑物的配电、照明设计。 2、防雷接地系统。 (三)供配电设计 1、负荷计算 建筑负荷计算采用需要系数法。电力安装容量指标为:按 15W/ 2、电源电压 由市政电网变压器低压侧引入一路 380/220V 电源供电。 3、计量与控制 小区 设置一个总表计量,总开关箱;配电采用放射与树干式相结合方式,配电房至各栋楼采用放射式,每栋住宅内采用树干式放射式。 27 住户配电干线采用预制组装分支电缆沿管道井电缆托盘敷设,支线采用 1300 电线穿 暗敷。 (四)照明设计 1、公共通道: 以 节能灯为主。 2、应急照明:在主要出入口及疏散楼梯均设置应急、疏散指示照明,应急、疏散指示灯采用自带蓄电池型,连续供电时间不少于30 分钟。 (五)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 1、防雷接地 防雷等级:项目为多层,设计考虑为二级。 防直击雷措施:屋面设 20M*20M 避雷带,利用结构柱内钢筋作引下线。进出建筑物电缆外皮,金属管道可靠接地。 接地:采用综合接地系统,即工作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共用接地极,接地极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接地电阻一年四季 4 欧。 2、电气安全 低压配电系统采用 系统。所有插座回路均设漏电保护。所有进出建筑 物金属管道及金属构架,均应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高出建筑物屋面的金属管道及金属构架均应与防雷装置可靠连接。 (六)节能措施 所有变配电设备、开关、光源及灯具,均采用新型低能耗产品。公共照明开关尽量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