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_第1页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_第2页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_第3页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_第4页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村一品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按照市委“打造新基地、发展新优势、建设新朔州”的要求和市政协“双百活动”的安排部署,市政协农村委员会于 7 月中旬,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和委员赴六县区,通过座谈了解、实地查看、算账对比等方式,对我市近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 一村一品发展现状我市有 73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1684 个行政村,人口 171.5 万人,国土面积 1.07 万平方公里, 2010 年末耕地保有量 594 万亩,其中基本农田 493 万亩,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光照时间 26802936 小时,无霜期 103147 天,年平均气温 3.97.9,年降水量 391411mm,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所产各类农产品品质好、色泽鲜,倍受客商青睐。调研认为,近年来,我市通过科学规划、示范带动、合力推进,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调查,目前,全市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 70%以上的村达到92 个,占农民人均收入 50%以上的专业村达到 400 多个。山阴县后所乡南万庄村 581 口人,养殖奶牛 1290 头,人均 2.2 头,依靠奶牛养殖,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 11000 多元。该县奶牛已达到 8 万头,占到朔州市的一半,种玉米、养奶牛、奶加工循环发展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依靠这一产业全县每天有 200 万元进入农民的腰包,乳制品加工业也成为全县一大支柱产业。应县蔬菜基地已发展到 20 多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近 2 万亩,建设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 12 个,年吞吐量 15 亿斤,蔬菜脱水加工企业 30 家。2010 年,全县蔬菜产业收入突破 12 亿元,占到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 28.85 亿元的 40%多。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促进了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一是以玉米、小杂粮、马铃薯、胡麻、瓜菜、甜菜等为主的六大种植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全市种植业形成了以东南部四个平川县区为主的优质玉米、瓜菜、甜菜生产基地,以西北边坡山区为主的马铃薯、小杂粮、2胡麻生产基地。2010 年,全市六大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的 95%以上,其中玉米 210 多万亩,产量 14 亿斤;马铃薯 50 万亩,产量 10 亿斤;甜菜 10 万亩,产量 30 万吨;瓜菜 40 万亩,产量 150 万吨。二是以朔城区、山阴县、应县的奶牛生产基地,怀仁县、右玉县的肉羊生产基地,以城郊为重点的现代猪鸡生产基地的畜牧经济三大板块初步形成紧紧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畜禽良种、动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加工、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规模健康养殖步伐加快。全市奶牛养殖园区达到 170 个,可使 6.5 万头奶牛入园实行集约化规模养殖,占到总数的 40%。肉羊养殖小区达到 74 个,可使50 多万只羊入园集中饲养,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建成饲料青贮窖 6000多个,使 9 万多头奶牛吃上了优质的青贮饲料。挤奶站 292 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挤奶全覆盖。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为全省的 4 倍,人均鲜奶占有量是全国的 7.5 倍,接近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水平。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人均牧业纯收入四项指标多年全省第一。三是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胡麻、甜菜、饲草、乳品、肉类、沙棘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十大板块”建设渐成体系。中粮集团、蒙牛、伊利、雅士利、中大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建立生产基地。2010 年底,全市乳制品加工企业共 9 家,建成液态奶生产线 51 条,奶粉生产线 16 条,冰淇淋生产线 5 条,年可加工鲜奶近百万吨;肉类屠宰加工企业 12 家,年屠宰肉牛 10 万头、肉羊 150 万只、生猪 60 万头;玉米深加工企业 14 家,年转化玉米 30 万吨;马铃薯加工企业 3 家,年转化马铃薯 30 万吨;杂粮加工企业 14 家,年转化小杂粮 8 万吨;以胡麻为主的油料加工企业 8 家,年加工胡麻籽 9 万吨;脱水蔬菜加工企业 35 家,年转化各类蔬菜 50 多万吨,生产脱水蔬菜 3 万多吨;沙棘饮料加工企业 12 家,年加工富含维 C 的各种沙棘饮料 6 万多吨。去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 298 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 168 家,获得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称号的有 80 家,进入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阵的企业5 家,有 16 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有 40 家企业进入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3四是催生了一批知名品牌的创建。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80 万亩,认证农产品 50 多个,获得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20 多个。平鲁红山荞麦、应县大蒜、右玉羊肉和边鸡等获得原产地标识保护,以鑫邦燕麦、玉龙杂粮制品、臣丰苦荞、应州绿蔬菜、天鹏肉制品、古城乳制品等为主的一大批特色优势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去年在北京举办的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上,我市农产品受到国内外 50 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年底,在刘维佳副省长的带领下,我市与北京有关方面就农产品销售进行了对接洽谈。目前全市 13 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 30 多个产品进入北京的天下粮仓、世纪华联、新发地、家乐福、乐天玛特等大型超市。中粮集团、京粮集团、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也纷纷与我市有关企业签定购销合同。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五是资金投放逐年加大。以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方式,调动和引导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10 年,市政府安排资金 8600 万元对设施农业、畜牧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予以奖励补助。山阴县对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 1 万元,并协调解决 3.5 万元的贷款,新建拱棚每亩补助 6000 元,并给予 1 万元的贷款。应县对百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给予通电、通水、通路的优惠政策,并协调金融部门给予贷款支持。从 2009 年开始,全市对 40 位种粮大户每人奖励一台大型拖拉机。今年市政府出台十项强农惠农政策,投入资金 1.1 亿元,用于加快现代进程和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六是实施科技兴农。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聘请农大和农科院 6 位专家教授包县区,抽调 1000 多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包乡村、农户、企业、园区,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围绕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地膜覆盖等新技术,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指导、技术咨询等培训方式对农民经纪人、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推广应用速度明显加快,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贡献率达到了 46.3%以上。4七是创新发展模式。坚持粮奶菜同步推进、种养加循环发展,走集约、绿色、低碳、高效发展之路。我市已形成种玉米、养奶牛、奶加工、秸秆过腹还田、沼气生产、沼渣沼液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加快发展,着力推进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紧密结合,与创业就业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新型合作组织的影响力、带动力和发展力。全市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0 多个,入社农户达到了 7 万多户,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加快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了 40 万多亩,涌现出 300 亩以上种植大户 95 户,其中千亩以上种植大户 51 户,近年来先后有 2 人被评为全国种粮标兵,3 人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目前,尽管我市近几年来农民收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我市发展“一村一品”存在“五缺” :(一)、缺理念,认识不到位,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是狭隘理解“一村一品” 的概念。调研中,部分干部认为“一村一品”就是一个行政村只发展一项产业,经营一个品种,对“一村一品”的理解存在误区;二是对推进“一村一品” 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思想依然明显;三是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从调研的村看,大部分村都是靠行政推动,而在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发展“一村一品”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缺资金,企业融资困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在我们调研中,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多在亿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各级政府的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担保能5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数量。(三)、缺服务,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目前,我市“一村一品”的发展仍未摆脱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状态,市场营销能力低,缺科技,缺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规范,中介组织松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四)、缺物流,农产品流通难、销售难仍是困扰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问题。除了定单农业解决了农民流通难、销售难的问题外,虽然“一村一品” 规模逐步扩大,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销售,一直是困扰农民及至农业产业发展的大问题。各级政府应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指导和帮助农民解决好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买难卖难的问题,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五)、缺人才,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仍然不能很好地链接。目前很多好技术不能被充分地应用,农业生产不是缺少技术,而是缺少技术推广的人员、渠道与载体。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农业农技推广部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多向农民提供和传授适宜本地农业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可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知识。二、主导产业规模小,区域布局分散。就全市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在局部地区、部分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专业村、重点村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基地县、专业村、重点村,所占比重还非常小。目前我市只有山阴县的奶牛、怀仁县的肉羊、右玉县的小杂粮被省里确定为“一县一业 ”基地县。朔城区的玉米、应县的蔬菜、平鲁的马铃薯产业有规模,但未被列为“一县一业”示范基地县。同时,今年省确定我市“一村一品”专业村为 102 个,仅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 6%,数量太少,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标准化程度低,高新技术含量不高。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村、重点村和拟发展的“一村一品” 专业、重点村来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主导产业中,产品的品质品种还需要进一步改良更新,一些先进适6用技术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四、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低,主导产品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真正依靠龙头企业、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为数很少。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五、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着一村一品的发展。目前,我市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农民多数是老弱病残,实现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难度较大,任务艰巨。六、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虽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后劲不足。水电、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高位运行,要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压力大。七、土地、劳动力、技术服务等要素聚集度低,规模化生产比较困难 。“一村一品” 增效的关键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由于土地资源分散,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既不利于政府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也无规模效益。由于种养殖业的比较效益低,致使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从目前看,虽然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但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出现撂荒,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农村老人和儿童得不到妥善抚养等等,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民增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打造特色,突出重点,克服各种困难,扎实抓好“一村一品”的发展,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思路和对策立足“一村一品” 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二五”期间,加快一村一品发展要通过规划引导、示范带动、政策扶持、创新经营、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措施,着力打造山阴县的奶牛、怀仁县的肉羊、右玉县小杂粮、应县的蔬菜、朔城区的玉米、平鲁区的马铃薯,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措施上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一是在“一县一业”中认识“一7村一品”。“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 ”是结构性概念,就是要通过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突破性发展。发展“一村一品”,就是要从最有优势的资源、最有基础的产业、最有特色的产品入手,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通过资源聚集,迅速形成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的紧迫感。“ 一村一品”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必须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把“一村一品”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格局,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把“一村一品”工作列入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年度考核,通过督促检查,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借鉴外地经验实行“五个一”,和“五制”。即:突破一个主导产业,一个示范村落实一个帮扶部门,明确一名专职领导,派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本发展台帐;实行包抓责任制,督察督办制,建设进度制,扶持奖励制和分工负责制。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倡导农民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激励农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精神;积极引导农民增强市场观念,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种养技能、加工技术、营销技巧,进一步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对农民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组织产业大户参观学习,典型示范带动等形式使广大农民明白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的目的意义,对当地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给自己所带来的好处,使农民成为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力军。二、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发展“一村一品”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规模是专业化的基础,是市场化的关键。实施“一村一品”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一个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市生物多样性特点及土壤、气候、雨量、光照的差异,划分农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功能区或适生区,将特色产业向适生区和优生区聚集,减少发展生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要围绕示范村规模化布局,以一村带多村,开展集中连片的多村一品专业化生产,实现“一村一品”发展在规模上的突破。二要在多村一品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一村一品”向“ 一乡一品 ”、“一县一业 ”的更大区域进行优势产业聚集。三要随着产业聚集度的不断提高,在主要优势农产品聚集区,集中精力培育一批基础好、规模大、特色鲜明、产业化水平高的“一县一业”示范县。四要在“一县一业”的基础上,在更大的空间进行产业聚集,逐步形成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的发展格局,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带,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三、培育产业,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植主导产业和产品,是一村一品发展的关键举措。围绕新农村建设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产8品发展,按照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农业结构深度调整,加快优势产业基地规模膨胀,打牢一村一品发展的产业基础。同时,围绕主导产业产品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按照规模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利益联接紧密的要求,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农户”,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提升一村一品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四、培育龙头企业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关键。“一村一品”作为一种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规模越大、水平越高,牵动力就越强,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就越高。因此,只有按照市场需求,选准龙头企业,并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从政策上给予优惠,从内部管理上实现突破,才能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一村一品”快速发展。一是着力推进龙头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一村一品”建立研发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二是着力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连接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品保护价,真正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原料,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对合作组织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完善运作,增强经济合作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五、建好商品基地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基础。“一村一品”是建立在农产品生产上的,基地的规模决定龙头企业的规模。在基地建设上,一定要立足优势,面向市场,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配套建设。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展“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六、依靠科技进步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动力。“一村一品”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要求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作为整体发展,这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保证。依靠科技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种养加一体化,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科技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七、培育品牌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根本。发展“一村一品”最终的落脚点,是发展能够占领市场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品牌是“一村一品” 的生命所在,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有品牌、有特色,才能有市场、有效益。要不断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发展“一村一品”,最终目的是要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让产品成商品、让商品成名品、让名品进名店,以产品的畅销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包装销售上下功夫、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提升附9加值和竞争力;要重视品牌建设,增强商品生产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营销意识,争创名牌、巩固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要高度重视农产品促销宣传工作,在国内各大城市开办农产品销售窗口,让优势特色产品在市场上叫得响。要通过以企带村、基地辐射、互利共赢等形式,吸引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品牌农业开发,促进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八、加大支农力度,用足用活支农政策。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通过对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提高“一村一品” 发展能力和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二是增加信贷资金的投入,农村金融机构,要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当降低利率标准,拓宽信贷放款渠道;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的发展。九、培育农民,完善组织,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是发展一村一品的主体。发展一村一品,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认识自我,认识本地资源优势,认识本地发展潜能,努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科技入户为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载体。着眼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引导与支持,促其快速发展。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升素质、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一村一品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十、典型示范,宣传发动,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舆论引导体系。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种、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在培植好一村一品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在其它乡镇选择一批不同类型示范村,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形成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典型。同时,及时总结推广一村一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大对一村一品典型宣传力度,加快建立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舆论引导体系,真正起到“兴一个产业、活一村经济、富一方百姓”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十一、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 ”认证工作。强化农业执法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十二、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10加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网络建设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引导连锁超市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推进覆盖农产品全过程的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支持农村流通企业加速扩张,引导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向多种经营转变。十三、推动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聚集,实现集约化经营。农业资源聚集是“一村一品” 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优化组合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可借鉴外地经验:农村土地及农业产业园流转的做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农村承包关系为前提,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根据国家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农业资源流转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劳动力等主要生产要素分散、不足问题。一是在土地或产业园的流转形式上可采取转包、租赁、入股、互换、委托耕种、转让、返租倒包等多种形式。流转收益可依据承包户的承包产量、土地等级、产业园产业的优势,自愿平等协商确定实物或价款,实物以市场现行中准价折算金额,流转户以实物或现金向承包户支付。从而,加快土地向主导产业和大户流转,既解决大户土地需求不足问题,也使闲置土地合理利用。二是制定激励政策,吸引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源。要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政策,吸引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将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技能纳入“阳光培训工程” ,为农民发展产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十四、健全工作机制,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建议县乡成立一村一品发展办公室,精心实施,加强调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组织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考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建议政府在制定考核目标时,应根据各县特色和主导产业的实际,确定不同的单项考核目标。另外,要加大对“一村一品”的技术支撑力度,建议将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纳入对乡(镇)村干部的年度考核。三是完善产业奖补政策,调动农民发展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将各项涉农资金整合,建立优势产业发展基金,根据在“一村一品”中能支撑“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以县为奖补单位,对“一村一品” 优势产业实行奖补到户,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四是建议在养奶牛、肉羊、玉米等产业上,争取尽快建立种、养殖成本保险机制。鉴于当前保险政策不接受单家独户农业保险的实际,可采取由经济合作组织或农业龙头企业统一投保、政府财政适当补助、农户按比例交纳保费的形式,促进保险机制建立,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农民发展优势产业11的风险。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村一品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抓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抉择。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村一品的组织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在手上。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使之形成产业化、板块化、市场化、特色化和现代化,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奋斗目标,全力推进我市向农业现代化迈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意义(一)农生产业化经营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展收入的现实选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综合效益低,农民收人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当前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乃至影响到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阶段,在农产品市场约束增大,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特别是入世后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单靠国家增加对农业和农民的投入和补贴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既不现实,同时也受到WTO规则的制约。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12精深营地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和附加值,可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并通过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仅从种养业直接获益,而且通过龙头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或返还一部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值,增加就业机会,实现间接收益,促进农民增收。(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