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_第1页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_第2页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_第3页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_第4页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刘波 庄忠钦 苏晖摘要:本文结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三农”工作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与管理创新,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化提出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关键词:农业 科研 功能 战略1.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构建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角色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三者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技术创造、技术创新两个关键环节是有机链接不可或缺的。农业科研单位(泛指政府办、企业办、财团办、高校办的研发机构等)作为技术发明创造的主力,以产业技术提升作为标杆;生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是以产业发展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在创新投入决策和收益管理方面,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在技术发明和创造方面,科研单位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管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对科技投入包括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装备资金、市场开拓资金等许多类别的资金,科技研发资金只能投入具有技术创造能力的上述科研单位,不能投向企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收益者,通过技术转化,获得商业利益,向国家交税,国家通过税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给科研单位研发经费,进一步从事技术创造,向企业提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吸纳了国家的研发经费,就减少了科研单位的经费,一方面企业之间商业竞争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消耗了科技资源。1.1 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结果必须由企业、工厂、农场等独立的生产单位吸纳和承接,实施技术的转移,使得科技创新的商业价值得此体现。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和收益的主体,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技术创新的含义包含以下内容:技术创新是要素组合。1912 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虽然没有 关注技术的组合(项目链) ,但他关注了在经济中生产要素的组合(产业链) ,在经济系统中存在着一个能量之源组合,即包括设计、创造、市场、营销等在内的所有要素的重新组合。技术创新是经济概念。创新一词是出自经济学家而非科学家,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创造新的东西”,而是让新东西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技术创新是商品过程,是基于科学和技术基础上的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从概念(科学) 、设计(技术) ,产品(发明) ,市场(创造商机) ,相当于创新(innovation) = 科学(discovery)+ 技术(invention)+产品(creation)+ 商品(production)+营销(commercialization)的全过程,即从投资到回报的全过程,这个必须在企业进行。因而,企业是科技创新投资和收益的主体,即简称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1.2 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似乎认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东西”,混淆了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的概念,混淆了创新主体与创造主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主体,企业是基于发现和发明的新产品生产营销的机构,是科技创新投资和回报的主体。创意-产品- 市场,传闻创意常常出自英国,美国人将其制造出来,而日本人将其成功地推向市场。这说明英国人擅长科学发现,美国人擅长技术发明,日本擅长产品创新。科学-技术- 产业。这里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创新链条即科学 -技术- 发明 -创造 -创新的全过程。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发明技术,创造产品。科技创新是有特殊内2涵的,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科学是“发现”原理和规律,回答的是“是什么(what) ”和“为什么(why) ”,用的英文单词是 discovery;而技术是被“发明”和“创造”出来 的,回答的是“怎样做(how) ”,英文单词是 invention(发明)和 creation(创造) 。目前农业企业自有科技研发队伍的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承担科技创新任务,技术产品的产生多数起源于科研单位。终上所述,便可明晰主体-主力- 主人的关系: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人。1.3 科研单位必须与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的不可分割关系决定了科研单位必须与企业协同创新,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并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螺旋式上升。除了新诞生的技术之外,其实大量的技术是在现有元素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技术的本质内涵就是一种方法、流程、装置。同时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具有不同特征: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把产品制造出来,这个产品制造的背后是制造和装配过程知识的显性化、结构化、标准化的工业核心技术,是方法流程装置的具体体现,科学是人类共享的东西,而技术则是专利的,在科学向技术转化的过程中,把科学知识传播到企业,应该是公益包容的。在技术形成产品的过程,将形成专利,科学家和工程师创造的专利,必须通过企业的投资转化成产品,从而获得收益,具有排他性。作为技术创造的科研单位和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企业,应该协调好关系,各行其职。国家的科技资源必须定向地投向与企业联合进行特定目标研发的科研单位,确定好创新过程的组合关系,科研单位为企业进行技术难题的研发,优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的技术创造的组合,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技术创新的验收指标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重大产出的现场评估。科研单位必须与企业协同创新必须做到技术创新的五个 80%:一是 80%科研机构必须与企业结合,以提高科研效率;二是 80%研究项目必须来源于生产实践,以利于成果转化;三是 80%技术成果必须产生经济效益,以减少无效研发;四是 80%科研经费必须投向研发机构(包括企业设立的) ;五是 80%生产企业必须于科研单位合作构建立联合技术中心,以利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保持持续发展。2.科研单位应提高技术创造的效能2.1 科研单位在技术创造中效能不高原因分析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存在诸多差异性造成的,表现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时滞性、技术发明与产品创造时滞性、产品创造与产业生产时滞性。企业产业化采用的技术是成熟的技术,成熟技术的产生距离科研单位的发明时差大约为 20 年,于是产生了使用成熟技术企业不必依赖科研单位与科研单位研发技术无用论。同时,公益性科研单位自身行为所致:其一是科研管理认知的缺陷:如成果丰硕,转化有限;学科齐全,技术匮缺;示范单一,集成欠缺;培训有余,服务不足;设施完善,共享减弱;规章齐全,执行不力;管理周至,效率不高;工作忙碌,压力不大等。其二是科研工作理念的缺陷:思想观念问题比较落后,事业科研的老观念依旧存在, “35 年”定律(指初级到高级职称晋升年限累计)替代了奋斗目标,项目设计替代了技术调研,个人兴趣替代了产业需求,同行鉴定替代了业内认同,人际关系替代了科研协作,低级重复替代了实际应用,实验示范替代了成果推广,研究成果替代了产业发展。其三为科研工作状态的缺陷:科技下乡人员不少,服务“三农”技能不多;创新团队成绩不少,科研协作意识不多;科研成果增加不少,产业依赖技术不多;科研平台建设不少,研究技能增加不多;项目经费增加不少,科研实力提升不多。其四科研学术风气的缺陷:文章专利成果不少,解决问题办法不多;职称晋升数量不少,能力合格人员不多;绩效工资提升不少,忘我工作人数不多;规范管理制度不少,自觉遵守人数不多;学术活动开展不少,学术风气提升不多。此外,公益性科研机构也缺乏对产业链缺失技术、产业依赖性技术、远景创造3性技术的研究,对技术要素组合提升能力欠缺等。2.2 优化科研单位技术创造的路径与方法2.2.1 转变农业科研和服务“三农”的思想观念。转变科研机构的老传统观念,推行“五个转变”:转变从文献到研究的科研思路,将农业生产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转变重成果轻转化的工作意识,将技术应用变成科研的第一要务;转变就研究论研究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业产业成为评价的重要根据;转变忽视农业生产的管理方式,将农村实践纳入成效的业绩考核;转变做主持评职称的思维定式,将联系企业形成长期的工作目标。2.2.2结合农业产业发展构建研发体系。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衔接“三农”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发布局,以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团队与产业技术体系等为载体,实行科技人员、研究平台与应用平台的长期有机对接,密切科技与企业的联系,在支持解决企业生产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研究与市场的结合。2.2.3 结合高新技术创造构建农业学科。围绕生物育种、食品创制、创意农业、碳汇农业、精准园艺、生物药物等领域,加强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新体系中缺失环节的创新研究,促进形成完整的基础研究-工程化 -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活动链。2.2.4 结合农村科技服务构建新型业态。建立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通过市场化运营,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形态。通过农业科研、企业经营与政府管理的紧密结合,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三农”服务呼叫中心、县级农业物流商贸城、乡村农业物流中心、农业科学综合实验站、智慧农业博览园为一体的县域经济新型农业服务业态,推动农业科技、生产、经营同步发展。2.2.5 结合食品安全体系构建专业检测模式。围绕农业科学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的检验检测,构建农业检验检测科技服务平台,与县级评估机构、企业观测点、基地观测点、评估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形成食品安全检测网,在实现提升检验检测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灵敏性、共享性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服务科研与生产的能力。2.2.6 结合生态安全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结合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建立生物碳汇、农业副产物利用、健康土壤培育、人工腐殖质研究,构建循环农业。2.2.7 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农业。开展网络远程培训、农业物联网、农业智能设施、精准控制技术、特色农业产业链信息化研究,构建数字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3.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3.1 打造一流的农业科研单位围绕政府、社会和百姓三个层面关心农民增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创新服务模式,努力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注重“四个关注”:即关注在全国同行竞争地位、关注社会功能的作用发挥、关注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关注农业科学院科研人才的结构优化。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科研的十大关系:社会公益与单位利、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个人兴趣与产业需求、全局利益与局部诉求、团队协作与个体奋斗、研究人员与实验人员、项目主持与项目参与、科学逻辑与思想文化、快乐工作与简单生活。建有一流的科研设施,凝聚一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供一流的服务体制,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创造一流的科研业绩。3.2 引领农业产业科技发展加强与农业企业的联系,指导规模化生产基地生产,服务农民合作组织,实行代理制与联合形式,提高分散经营型紧密协作程度,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服务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通过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设立联合创新中心与科研工作站,提升产业支撑能力,面向产业需求,以解决农业发展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快重大农业技术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43.3 形成高新技术创造中心 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在重大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上占领制高点,取得新突破,形成由一批工程化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构成的高新技术创造中心,为农业新兴产业的新型业态、技术发明、产品研发和产业创新提供科技支撑。3.4 农业科研要着眼于解决重大农业问题生物育种方面。加强农业生物技术育种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完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加强畜禽优良地方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利用研究;加强良种良法的技 术集成研究与推广,研究保护和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建立健康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和标准化体系。食品安全方面。食品创制:紧密结合农产品资源特点和食品产业技术创新要求,针对地方特色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问题。产品加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围绕原材料的品质创新、保鲜、储运、制备、加工、包装、检验检测与装备等全程技术的研发创新,以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珍稀保健农产品为重点,开发研制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形成特色资源活性物质和功能性成份的高效提取与利用、功能性食品的生物制备、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等稳定、系列的工程化技术研发体系。食品安全:与大型超市和大型农业生产企业结合,研究建立大宗农产品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品安全全程监控系统,示范推广超市物流基地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保鲜调运安全技术等,建立从产地到大型超市全程质量控制与安全追溯应用技术。创意农业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核心,将农业生产活动与艺术创意相结合,生产创意农产品,设计创意农业活动。加快数字农业研究,围绕农业、农村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利用数字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模拟技术等现代信 息技术,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网络种植、农业动漫、农业生产模型、远程培训或智能 控制技术应用等创意农产品或农业活动。精准园艺方面。围绕高效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动物规模化、设施化和标准化种植、养殖,以及都市高效农业生产需求,设计人工气候装置、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化动物工厂和野外数据 采集模拟系统。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与创新,充分应用数据智能采集、传输、识别、监控、管理等技术,研究开发光、温、水、土、肥、饲料投喂、生物性灾害防治等的精准管理工程化技术,在蔬菜、花卉、食用菌生产栽培,以及草食动物、家禽动物、水产动物养殖上率先取得突破。生物药物方面。围绕动植物的健康饲养和栽培生产,以保障农业生物安全为目的,加强生物药物制品和相关技术的研发创新;开发动物疫苗、植物疫苗、农药残留生物降解剂、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肥药、益生菌、生物降污剂、生物保鲜剂等产品,以及保健、生物能源、生物转化等方面的微生物制剂;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和农业有害生物等快速检测、处理技术与设备。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入侵生物和作物抗性品种等的研究,以及资源、信息、基因、成分等相关数据库的建设管理,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农业生物技术:力争在生物药物原料选育、生物活性物质的遗传基础检测和标定、遗传有效性测定、分离纯化、功能性分析、诊断检测技术、单克隆抗体、荧光标记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制剂技术以及生物药物生产的工艺技术、产品设计和研发等系列技术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碳汇经济方面。以发展碳汇经济、形成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密切农业生产活动与碳汇经济的关联,为碳汇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贮备。低碳技术: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5围绕碳汇经济、高效环保种养、农业低碳循环、碳资源的监评与利用,以及碳资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管理等,开展相关的碳汇经济工程化技术创新研发活动。农业重大技术装备的商业研发。水稻智能化育种装置、植物工厂总控系统(屋顶、设施农业)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植物、动物、菌物) 、茶叶自动加工仪及其品质检测装置、养殖污染微生物发酵床治理技术、动物疫苗与植物疫苗等。3.5 构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通过市场化运营,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形态。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是通过农业科研、企业经营与政府管理的紧密结合,建立以农业物流商贸城、农业科学综合实验站、智慧农业博览园为一体的县域经济新型农业服务业态,推动农业科技、生产、经营同步发展。村科技服务综合体以县域经济为单位,建立农业物流综合体实施农超对接,建立农业科学实验站实施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建立智慧农业博览园集成农业科技的展示和农业观光休闲,在县域重要农产品生产乡镇建立农业物流中心,形成村镇商业中心,集农产品加工、农业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农村教师商住、农村医院、农村培训教室、农村养老院、农村娱 乐中心等为一体,推进三化同步和新农村建设。4.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与具体实践4.1 培育复合型研究所所长与科技领军人才要成为优秀的研究所所长与科技领军人才需培养锤炼以下几项素质:一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即形成以构建优势学科的特征主业,开展全省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建设开放高校的科研平台,服务于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和指导规模化生产基地为总体思路的发展战略。二是纵揽全局的宽广视野,以农业专业研究领域为基础,以专业研究所为单元,分析研究行业学科发展状况、技术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状况,分别编制形成年度农业行业学科发展报告(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化学农业等) 、农业行业技术发展报告(如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加工技术、诊断技术等) ,及农业行业产业发展报告(如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农业物流、生物制品等产业) ,提升专业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避免重复研究、无效研究。三是学科发展的渊博知识,即掌握农民语言,了解农民生活;理解农业经济,关注农村发展;发现产业链缺失技术,服务农业产业需求;通晓生物学研究技术,占领农业科研制高点。四是引领产业的技术创新。了解基层生产者需求,利用科学思维方法,跟踪透视产业发展,推进技术创造,要针对产业链缺失技术、产业依赖性技术、远景创造性技术进行系统化研发,要通过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有机集成的产业技术链支撑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五是高新科技的探索技能,科技人员应拥有娴熟专业技术及相关工程化技术,并通晓生物技术,掌握如英文、计算机、生态学、生物技术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及英文写作、课题设计、讲演能力、研究报告、产业规划、编辑技能、文献技能、网络技术等技能。六是大公无私的包容宽容心胸,指科研过程人才活动中的包容和宽容,涵盖了从个体状态-创新团队形成成果- 科技服务的全过程。七是互惠互利的精诚合作精神,即在个体合作、课题合作、研究所合作、国内合作、国际合作过程中,在遵循合作协议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技术交流、项目交流、材料交流、文献交流、科研交流、设施交流、人才交流及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八是说一不二的个人诚信,体现为大公无私、遵守纪律、执行制度、以身作则等。九是敢于担当的职业责任感,心系全体员工,心系科研人才,心系学科发展,心系科研平台,心系农业产业,心系文化建设。4.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实践探索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围绕政府、社会和百姓三个层面关心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增收增效等问题,加强现代科研院所建设,完善服务“三农”机制,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推动“五个转变” ,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引领6和支撑。其一是科研管理的创新举措。通过季度报告实施科研过程管理(科学报告档案) 、通过“三创”竞赛进行科研立项(创新、创意、创业) 、通过“导师制”建立职称的晋升(内部硕博士制度) 、通过下乡记录建立农村实践业绩(工作报告) 、通过财务中心实施财务网络审批(课题组财务公开) 、通过视频系统建立上班通讯机制(实时在线) 、通过虚拟实验室建立食品安全网(追溯系统建立) 、通过现场和学科 1%评估建立评价(顶天立地) 、通过凝聚力工程建立科研的学风(转变学风) 。其二是引领农业产业化。福建省政府 2011 年开始,实施了“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在全省选择 10 个种苗项目,三年总投资 1.5 亿元,推进我省种苗产业发展。项目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持,联合农业厅、水产厅、林业厅、农林大学、农科院等五个单位作为技术研发单位,与企业结合,围绕种苗企业的发展,进行技术研发,推进项目产业化。种业项目取得显著进展:美国海兰蛋鸡种苗工程提供着我省 70%蛋鸡种苗;石斑鱼种业创新解决了企业鱼苗繁育的难题;杉木种业创新提供了我省植树造林用的杉木苗的 90%;金线莲等药用兰科植物良种创新目前成为全国组培苗最大的省份;优质肉鸭种业创新开始上市前的准备工作;莲雾品种创新与产业带建设 形成了中国最北线的产业带。其三是建立远程网络培训系统。2010-2011 年,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被省委省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发 挥科技特派员学院平台优势,利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和院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在省农办的牵头组织下,11 个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听得懂、记得住、会操作、用得上”的要求,突出实用性、实效性。每年主会场培训 12 期,与全省 1400 多个乡镇实现实时互动远程培训,通过卫星转播覆盖全省 15000 多个行政村。2011 年把培训延伸到田头,在清流县、福清市、建瓯市、晋安区等地开展区域性培训 12 期,将远程培训延伸到田间地头。通过加强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已累计培训人员 145.3 万人次。同时还建立了短信、网络、邮箱三个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使农民技术培训常态化、规程化。其四实施科技下乡“双百” 行动。2008 年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创新服务“三农”模式,启动了“百名科技人员联系百家农业企业”和“ 百名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三农 ”的科技下乡“ 双百”行动,着力解决科技应用最后一公里难题,使全院 1/3 科技人员常年进农家、入企业、到基地,在基层开展科技推广工作。3 年来,全院共选派 604 名科技人员 1.92 多万人次进村入企开展科技服务。服务联系385 家企业和 4 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扶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73 个。协助或联合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 167 项,争取经费约 5000 多万元,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27 项,帮助企业编制技术手册(规范) 、标准化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 106 件。组织实施示范推广项目 284 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704 项(次),建立长期稳定的“规 模化生产基地”184 个,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约 590 场,培训企业技术人员、乡镇农技人员、种养殖户约 11 万人次。据统计,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双百”行动 3 年增加企业效益 3.66 亿元,增加社会效益约 37 亿元。其五积极参与农业部热带农业协作网(热作网) 。2012 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热作网第一届常务副理事长单位,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联合海南、广东、广西、云南、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涉农园区、涉农企业、涉农社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