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浅析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产生影响_第1页
旅游经济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浅析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产生影响_第2页
旅游经济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浅析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产生影响_第3页
旅游经济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浅析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产生影响_第4页
旅游经济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浅析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产生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经济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浅析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产生影响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摘 要 政治结构决定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研究政治结构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方式是真正实现社区参与的基础工作。文章通过研究浙江省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古村落群发现:当前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普通乡村旅游社区中的实践形态表明,由于村民的无政治状态,政治制度未能改变村两委与社区利益相脱离的现状;而在乡村社区中,由于权力利益结构网的存在,大多数村民担心其维权行为会使其社会生存环境恶化,所以,除非生存资源遭受侵犯,否则村民不愿维权;故此,村两委可以与社区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联合,对社区公共利益进行剥夺。由此形成的权力关系造成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结构性障碍,所以,社区参与的真正实现有赖于这种结构性障碍的消除。关键词 权力关系;社区参与;权力利益结构网; 旅游资源收益权;结构性障碍1 引言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在发达国家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对发达国家的社区旅游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社区在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操作障碍、结构障碍和文化障碍。中国的研究也表明,由于民主化进程不同、民间组织发育程度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不同、土地所有制不同等深层原因,中西方社区在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差异,中国的社区几乎都是被动参与旅游的。在影响社区参与的众多因素中,政治结构(或系统) 决定了社区参与的前提条件,因此,研究政治结构的影响方式是真正实现社区参与的基础工作。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于 2008 年 1 月 522 日对浙江省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古村落群进行了为期 18 天的田野调查,共访谈 62 人次。在此基础上,选取楠溪江古村落群的典型代表芙蓉村作为本文的研究案例。通过芙蓉村的深入分析,本文尝试回答:作为政治结构之轴心的权力关系如何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2 相关研究进展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尽管有学者认为,即使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的水平很低,良好的制度安排仍然能使当地社区从旅游中获得足够多的收益,但从更一般的情况看,社区参与无疑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社区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中外旅游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在旅游研究和旅游规划中,社区参与理论共识的达成经历了“从缺失到凸显”的过程,国外对此已有大量研究。社区参与理念根植于西方文明,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体现,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源自西方公众参与(publicparticipation)理念,是公众参与理念在社区层面的实践。社区参与意味着对传统官僚家长式作风(bureaucratic paternalism)的否定,意味着权力从主要决策者转向传统意义上不扮演决策角色的民众,在某种程度上还意味着这是一个对民众进行教育和增权(empowerment) 过程,在此过程中,民众和那些能够帮助他们的人合作,在规划、管理、控制和评估必要的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s)中,识别民众所面临的问题及民众的需要,增加民众承担责任的能力。在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多为被动参与,社区在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操作障碍、结构障碍和文化障碍。科赫(Koch) 识别出妨碍社区积极参与旅游发展的 4 个条件:(1) 社区常常缺乏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由此,外部资本可以决定是否让社区参与旅游;(2) 在社区层面,社区成员常常缺乏合适的技能、知识和资源;(3) 贫困社区难以积累或吸引必需的资本来发展旅游设施和吸引物;(4) 社区是异质性的,存在一系列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群体可能会为了潜在的旅游发展利益而相互竞争。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参考,鉴于中国乡村社区的特殊性,还必须在中国乡村的政治结构中进一步思考社区参与问题。3 芙蓉村:权力结构与旅游发展3.1 权力结构金字塔芙蓉村包括上村和下村两个自然村,上村的人口和面积都大约是下村的两倍,上村兼有行政村的职能。芙蓉村的权力结构大致呈金字塔形。由于芙蓉上村兼有行政村的职能,上村村支两委扮演着村庄事务主要决策者和国家权力主要代理人的角色,下村村支两委则往往扮演决策执行者的角色。而在上村,与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党支部的权力大于村委会,因此,在芙蓉村的权力金字塔中,上村书记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在上村书记之下是上村村长、下村书记和下村村长。在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中,上村村长参与决策的机会比下村书记和村长更多。然而,当涉及土地问题时,上下两村的书记、村长往往共同参与决策。村支两委的委员一般不具有决策权,但是他们比村民更多地参与村庄事务,拥有更多的社会关系,了解更多的信息,因而也具有更多的权力资源。199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 ,倡导加强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建设,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在这一背景下,芙蓉村成立了一个由 7 位村民组成的“民主理财监督小组” 。这个组织对村支两委的财务具有监督权,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正式权力。芙蓉村的民主理财组织成员完全由村民推选产生,其成员,尤其是小组负责人,具有一定的权威。一般的权力结构分析往往不涉及这一组织,然而,芙蓉村的这个组织在一些特殊事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权力运作实践形态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将其加入分析之列。芙蓉村是一个典型的宗族村落,老人协会则是宗族权威的变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村庄利益,是能与村两委相抗衡的一个组织。在芙蓉村,只要年龄超过 60 岁,就自然成为老人协会的一员。老人协会的成员构成相对复杂,有的是退休的村干部,有的是退休工人,还有极少数的人曾经在城市工作,退休后回村颐养天年,当然,绝大多数还是普通老年村民。老人协会会长由村中老人自行推选,往往是一个传统精英。人民公社时期,村中设有三十几个生产队,其队长由村民推选,具有一定的权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后,撤销了生产队,但是村里事务仍然以原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分派,原生产队队长在村民中也仍然保有威望,在村庄事务中也仍然发挥作用。上述权力结构将对芙蓉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产生影响。3.2 旅游发展与收入分配芙蓉村的旅游发展,首先由村老人协会组织、推动、经营。1998 年,村老人协会通过号召村民集资、向村两委借款等方式筹资改修村中主路,路修讫,老人协会却因此欠下 12000 元的债务。为了偿还债务,老人协会自行印制门票,未经政府部分批准便在村口设点售票,此事可算芙蓉村旅游业的发端。然而,老人协会这种坐收门票的行为却有悖相关部门的规定。老人协会自身也认为这种做法不是长远之计:“老人协会不是行政机构,村里边(指村两委)不出面帮忙搞,上面是不会批给你的。我们老人也是收一天算一天。 ”(访谈芙蓉村老人协会会长,2008 年 1 月 18 日) 老人协会在收了一年多的门票之后,镇政府和县旅游局开始介入芙蓉村的旅游经营。2002 年,芙蓉村的旅游公司正式成立,由芙蓉村、岩头镇政府和永嘉县旅游局联合经营,旅游收入分成规定如下:前 5 年的门票收入全部返还村里,5 年之后,旅游门票收入镇政府分 26%、县旅游局分 26%、村里分 48%。截至 2007 年,芙蓉村门票收入约 300 万元。村内 75 岁(2007 年调整到 70 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以从旅游收入中分得 100 元,其他村民得不到任何分红。门票收入的其他用途还有: 18 个旅游工作人员的工资, 村民每年的医疗保险费用, 公共设施建设。村内除 18 个旅游工作人员、4 家农家旅馆、一两户卖土特产和工艺品的村民之外,其他村民都没有直接参与旅游。因此,村民从旅游的发展中没有感知到实质利益,也没有因为旅游发展而主动保护古村落。同时,由于无从了解旅游收入的实际收支情况,大多村民认为,旅游收入基本上都被村干部“吃光用光”了,还认为村干部虚报了公共设施建设费用。村干部却并不认可这种说法,说村民之言不合事实。3.3 卖滩林事件:土地纠纷与村民的抗争同一社区不同事件背后的逻辑必然有某些相通之处,旅游社区也不能就旅游论旅游。如果结合芙蓉村其他事件,将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上述旅游发展和收入分配现象。卖滩林事件为此提供了契机。滩林是芙蓉村南面边界上沿溪的一片树林,总共约 8 公顷。1991 年,永嘉县旅游局拟在芙蓉滩林建一座宾馆(即芙蓉山庄) ,9 月,芙蓉村上下两村的支书、村长与永嘉县旅游局签订了第一次土地征收协议书,此后协议有多次修改。参与征地的村干部坦陈,征地之前没有开过村民代表大会,只开过村干部会议,但是村民都知道这个事情,因为土地工(因征收农村土地而给予村庄的就业岗位) 都是在村里公开招标的(访谈芙蓉下村原村长, 2008 年 1 月 18 日) 。与干部的说法不同,许多村民声称,村干部跟他们说滩林是租给旅游局的,不是卖的。而土地工指标,只有 6 个在村中公开招标,其他3 个则由村干部的亲戚私下取得。第一次滩林征收已经过去多年,不管当时村干部怎么说,这件事原本已经尘封于村庄的记忆之中。但是,2005 年的第二次滩林征地,以及 2007 年 9 月的联名上访却使滩林再次成为村民的焦点。2005 年,当芙蓉村土地实行第二次家庭联产承包之际,岩头镇政府试图全部征收剩余的芙蓉滩林,然后以拍卖的形式出让,招开发商建设芙蓉山庄二期工程,一则增加财政收入,二则提高政府接待能力。镇政府在与村干部协商之后,在芙蓉山庄召开恳谈会,延请近百位村民前往商讨征地之事。由于芙蓉村整个村庄的用水、灌溉全要依靠滩林边的横坑溪,与会村民认为,若滩林全部被征用,将影响村庄水源。另外,芙蓉村人均耕地只有 0.12 亩,土地十分紧缺,村民十分珍视土地,因此,与会村民全部反对征用滩林。恳谈会后,镇政府又提出,改“征用滩林”为“租用滩林” ,从2005 年开始,租期 50 年,每年每亩租金为 400 斤谷。对此,多数村民代表表示同意。但是,由于所租滩林地要用于宾馆建设,2007年的正式合同上, “租地”还是被改成了“征地” 。而这个改变过程,村民全都声称自己毫不知情。2007 年 9 月,村中突然传开芙蓉滩林即将动工的消息。这一消息引起芙蓉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组长、村民代表之一陈明光(化名)的疑虑。以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的名义,经过多方问询,陈明光不仅确证“租地”已被改为“征地” ,还发现村两委曾以新村规划需村民代表同意的名义请村民代表签名、按指印,而村民代表的这些签名、指印却被挪到了征地合同之上。对此,村民向镇政府表示强烈抗议。但此时镇政府已经以将近 10 倍的价格拍卖掉芙蓉滩林。于是镇政府便多次召集村民代表进行协商、劝说,都没有成效。为了保住滩林,陈明光决定组织集体上访。陈明光组织了十几位有公益心的村民,这些村民都是以前的生产队长、村民代表或党员。十几人分成 3 组,每组 34 人,到村民中挨家挨户地询问是否同意卖滩林,如果同意,就不要签名,如果不同意,就签个名字,按个指印。总共获得 1000 多个签名。芙蓉村总共近 3000 人,很多人外出务工,有的一家 10 个人就只有一个人在家,因此,这 1000多个签名事实上代表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意见。于是,以全体村民和老人协会的名义,陈明光成功组织了上访,暂时保住了滩林。4 乡村政治的逻辑:卖滩林事件的理论分析卖滩林事件反映出乡村政治的诸种逻辑,需要综合使用委托代理理论、政治制度的实践形态、权力利益结构网、传统精英的特点等理论进行分析。一旦厘清这些逻辑,权力关系如何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问题便能得到解答。4.1 委托代理:村两委对社区公共利益的剥夺第一次卖滩林事件反映出村两委与社区共同利益相脱节的问题,这需要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理解。4.1.1 双重代理角色使得村两委实际掌控着土地交易权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看,村两委拥有双重代理角色:它既是国家权力在乡村社区的代理人,又是乡村社区全体成员的代理人。而在这双重代理关系中,村两委的信息拥有量均大于两类委托人国家和社区。它一方面代表国家执行国家政策并征收乡村税赋,另一方面代表村集体管理村庄公共资源。由于缺乏监督机制,村干部事实上拥有公共资产的控制权力和决定权力。在中国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是农村最重要的公共资源,村两委对公共资产的控制突出地表现为土地交易权的控制。作为行政单位,村两委原本只具有管理职能,但是,在当代中国,村两委的经济角色却普遍受到鼓励。村两委对公共资产的控制权使得村两委利用公共资源从事营利事业成为可能。4.1.2 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的集中造成村两委对社区公共利益的剥夺委托代理理论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集中在几个代理人手中将会导致剩余索取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这些代理人手中。其中,决策管理是指决策过程中的提议(提出资源利用和合约重组的一般化建议)和批准(对需要执行的提议进行选择)两个步骤,而决策控制则是指执行(执行已批准的决策 )和监督(对决策代理人的绩效进行考核并支付相应的报酬)。芙蓉村的案例证实了这一假设。在芙蓉村第一次滩林征用中,土地征用从开始磋商到签订合同,由村干部全权代理,村民毫不知情。村民作为一个利益群体,事实上对集体土地没有任何交易权,他们不知道土地的定价,没机会参与征地的磋商,无法对征地过程施加影响。许多村民甚至说他们不知道滩林土地被征用,他们只是听村干部说滩林是租给旅游局的。如果村民所言属实,那么村民甚至丧失了土地交易的知情权,而整个交易完成之后,绝大部分村民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在交易过程中,虽然官方规定的制度中村两委的权力小于国家和社区,但是在权力的实际运行中,村两委的权力却远大于国家和社区,由此使得村两委能够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开发商、乡镇政府或其他政府部门) 联合对社区公共利益进行剥夺。4.2 政治制度的实践形态:乡镇政府与村两委之间的权力利益纠结第二次滩林征用首先反映出乡镇政府与村两委之间的利益纠结,对于这种利益纠结,需要结合宏观政治制度的在芙蓉村中的具体实践形态进行分析。4.2.1 芙蓉村两委的人员组成具有长期稳定性, 村委会组织法的推行没有使行政体系发生结构性变动芙蓉村最主要的 3 个村干部分别是上村(即行政村) 支书、村长和会计。现任支书担任此职已有 20 多年;现任村长原先长期担任村委员,后来,原村长因县罐头厂(位于芙蓉村 )的一起纠纷而离职离村,现任村长便在 2005 年选举中走马上任; 现任村会计即为原村长,之前担任村长一职长达 20 余年,待罐头厂纠纷了结之后重回村中,担任村会计一职。其他村委员也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一直由比较固定的人员担任。因此,1998 年推行的村委会组织法并没有使芙蓉村的行政体系发生结构性变动,芙蓉村的权力格局基本延续着村民直选之前的结构。所以,需要把分析的视角拉到村委会组织法推行之前的人事制度,因为从那样的人事安排中可以了解到岩头镇政府(芙蓉村所在镇)和芙蓉村两委之间纠结成的“权力 利益结构网” 。4.2.2 村委会组织法推行之前的人事制度造就乡(镇)村两级政权的利益纠结张静指出:“在基层长期形成的人事变动的程序是,原村班子提名(特殊情况下,例如无法产生集中的提名人选时,由乡镇提名) ,乡镇政府派人进村考察(摸底、征求意见),取得共识之后组织选举,再报乡镇政府批准并任命。 ”这与笔者在芙蓉村了解到的情况大致相当。这样的人事制度具有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提名权在村两委手中,与现任村两委利益相冲突的人选很容易被排除在外,由此保证了村两委集团利益的延续。第二,任命权在乡镇政府手里,与乡镇政府利益相冲突的人选将很难获得任命,由此确保了村两委与乡镇政府利益的一致。 “这种制度,事实上将选择权( 提名权) 赋予两个主要单位村、乡两级政权,村民基本上没有广泛的介入。虽然在程序上,批准和任命由乡镇政府作出,但村原班子在最初的酝酿、建议中往往起重要作用,最后的决定,当然需要在两级班子中达成一致。 ”这样,乡村两级政权的利益就纠结在一起。由于村两委不必考虑村民的意见,因此可以较少兼顾村民的利益。4.2.3 村委会组织法的实施无法改变乡村两级政权利益纠结的现实村委会组织法使村委会的授权方式发生变化,上述人事制度在此之后已经不再成立,然而村民直选事实上并不能解决芙蓉村两委与社区公共利益相脱节的问题,也不能改变乡村两级政权利益纠结的现实。笔者在调查期间曾存有疑问:既然村委会由村民直选,既然芙蓉村村民对村干部意见如此之大,村民为什么不另选村干部?村民则认为:“选谁都一样的,没有谁特别好 ”(访谈芙蓉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组长,2008 年 1 月 16 日)、 “选村干部没什么用,还不是选二把手?村长还是听书记的”(访谈芙蓉村村民 A,2008 年 1 月 13 日) 、“都争着当,拉票拉得厉害得很”(访谈芙蓉村村民 B,2008 年 1月 12 日)、 “都是拿钱去买(选票) 的”(访谈芙蓉村村民 C,2008 年 1月 12 日),这些回答反映出三个问题:第一,村委会选举难以出现代表村民利益的候选人;第二,村长在村中的权力小于村支书,村民直选难以改变政治现实;第三,村委会内部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4.2.4 体制外政治精英的缺乏造成村民的“无政治状态”村委会选举为什么难以出现代表村民利益的候选人?这需要结合芙蓉村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芙蓉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不待在村里。而在外发展得较好的中年人也大多不回村中。在村的中年人当中,有一定文化、见过世面、具有较强行政能力的人并不多。村民也承认,村干部的能力比一般村民确实强一些。这样,体制外政治精英的缺乏使得村民基本上只能在村干部中选村干部。也正是这样,使得村两委的组成相对固定,较少变化。村民也并不苛求从原来村干部当中选出来的村长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也不苛求村民直选能够使他们的权利获得保障。这使得芙蓉村与吴毅所描述的“无政治村庄”极其相似:“村庄从总体上看是无政治的,但却并不排斥村民们以最为政治的话语和标准去衡量甚至批评村政的环境与现状。所以,农民们对社区事务可能是关心的,但却同样可能是不会行动的;农民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儿完全不重要的小事就自动地放弃选举,但如果有哪个村干部事先不通知他参加选举,他却会为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愤愤不平;农民们可能会以最激烈的言词来批评干部的工作,但他们却仍然有可能在三年一次的神圣选举中把自己的选票作为人情而轻易地送给那些他们在心里面并不喜欢的公众人物。 ”4.2.5 村干部竞选并不会使得村干部更多地为村民的利益考虑芙蓉村委中,由于不同职位所能控制的资源存在差异,因此村委会内部还是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但是这样的竞争并不会使得村干部更多地为选民(村民)的利益考虑。因为村干部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而这个利益集团中的一把手是村支书而不是村长。新村长如果为了村民的利益而试图触动原先的利益格局,他首先需要挑战村支书的权威,然后要面对镇政府是否给予支持的问题,此外还要面对整个村干部利益集团和乡(镇)村两级政权的“权力利益结构网” 。更何况,村干部拉票、贿选,其动机主要是控制更多的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而触动原先的利益格局的结果很可能是使他被原有利益集团迅速边缘化,从而不能获得任何利益。因此,芙蓉新村长当选之后,并没有进行任何改革。村长如此,村干部更是如此。所以,选举只是改变了新权威的授权方式,并没有促进选举之后村两委和村民权利关系的结构性改变。4.2.6 党内选举制度确保了村支书的“一把手”地位如果选村长只是选二把手,无法撼动原先的利益格局,那么一把手的村支部换届选举是否有可能产生新的支书?村民对村支书的评价这么差,又为什么至今无人替换他?村支部选举是党内选举,所以先要分析村中党员的来源。芙蓉村现有党员 70 人,其中上村 47 人,下村 23 人。党员的来源有:第一,村中自行发展出来的党员,这类党员的人数占全村的绝大部分;第二,复员军人; 第三,原在村外工作,退休后回村的党员;第四,嫁入本村的女性党员; 第五,下乡锻炼的大学生。这五类党员中,能够左右选票的是第一类党员,其他四类党员人数极其有限。而村民能否发展为党员,主要是要过村支书这一关。芙蓉村总共分为 6 个房支,而村支书所在的房支人数较少。有村民反映:“村支书选党员,都是捏在自己房支里选的。他公开说,自己房支里的,18 岁就选他当党员。别人房里再好他也不选。 ”(访谈芙蓉村村民 B,2008 年 1 月 12 日;访谈芙蓉村老人协会会长,2008 年 1 月 18 日)总之,无论这些言论是否属实,村支书在上面有镇党委的支持,在村内有自己房支的党员和其他与支书关系密切的党员保证其选票都是不争的事实,故此,现任村支书能够长期保有支书一职。因此,镇政府和芙蓉村两委之间纠结成的“权力利益结构网”根深蒂固,这张网既有权力的相依又有利益的互惠,始终难以打破。尽管村委会的权力名义上来自全体村民,但实际上却完全背离了社区公共利益。而村民的“无政治状态”使得村两委的决策可以无视村民的利益。基于这些原因,岩头镇政府才能低价征收芙蓉村的滩林,芙蓉村两委才能以各种权力技术获得村民的签名和指印。同样是因为“权力利益结构网” ,镇政府在征得土地之后以将近 10 倍的价格拍卖掉芙蓉滩林,村干部对此则只敢怒而不敢言。4.3 “权力利益结构网”与沉默的大多数村民联名上访反映出另一张“权力利益结构网” ,这张网存在于村干部与村民之间。与乡(镇)村两级政权间的“权力利益结构网”不同,村干部与村民间的这种结构网更多地表现为村民对村干部权力的忌惮,因而更接近于吴毅所说的“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的本意及其表现:“从制度规定上,维权行动者并不一定会忌惮自身的安全,但他们却不能不在人际互动中顾忌维权行为可能对自身所无法回避的这一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的碰触,这一碰触并不一定会影响到维权者的政治安全,但却不可避免地会恶化维权者的社会生存环境,损及其在这一结构之网中的生存与资源分享能力。 ”陈明光的一段话反映出这张结构网对村民的巨大压力:“陈方亮(化名,村民代表之一),6 个儿子,3 个女儿,还有女婿,我去和他商量联名的事,我说:你考虑一下,你占村民的多数,照名分分,按照人数你都有几十个人的名分。 他说: 干部这么搞是不对的,你去提建议,他说你和他唱对台戏,以后搞计划生育,他就会找你麻烦。批宅基地,他会压着你。 都这样考虑。这样一想呢,个个都不说,随干部搞去,搞得好也好,搞不好也好,随他们几个人去。吃,轮到他吃就该让他吃。 现在大家都这么说了。搞计划生育,怕以后碰着了,会多罚一些,或者别的什么情况,常年找你的事。 ”(访谈芙蓉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组长,2008 年 1 月 16 日)这样的“权力利益结构网”使得部分村民在维权行动中顾虑重重,担心村干部以后“常年找你的事” 。由此,除非生存资源遭受剥夺,否则普通村民难以进行维权活动。这便是乡村资源处置与收益分配的逻辑,也是当前权力关系造成社区参与旅游经济收益分配决策结构性障碍的背后逻辑。5 结论与讨论在类似芙蓉村的乡村社区中,尽管当前村民自治制度试图改变村委会的授权方式、民主理财制度企图建立村民对村两委的监督机制,但是这些制度在芙蓉村的实践形态却表明,由于村民的无政治状态,这些制度并没能改变村两委与社区利益相脱离的现状。另外,在乡村社区中,由于权力利益结构网的存在,大多数村民担心自己的维权行为会使其社会生存环境恶化,所以,除非生存资源遭受侵犯,否则村民不愿进行维权活动。于是,村干部事实上拥有公共财产的控制权力和决定权力。由此,村干部可以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开发商、乡镇政府或其他政府部门)联合对社区公共利益进行剥夺。在这样的权力格局下,对于土地这种最为根本的生存资源,村两委尚且可以剥夺村民的大部分处置权和收益权,更何况旅游资源的收益权。上述分析着眼于现有权力关系造成的土地处置权状况,但却落脚于权力关系如何使社区失去旅游经济收益分配决策权的问题。通过土地处置权分析,不难发现现有权力关系怎样制造了社区参与的结构性障碍,二者具有逻辑一致性。这种分析可为社区增权和社区参与有效途径的构建提供基础。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涉及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多个方面,而本文仅仅研究了经济收益分配决策的问题,尽管经济收益分配往往是社区参与最重要的方面,将权力关系对此造成的结构性障碍推广到整个社区参与的结构性障碍层面在逻辑上也是成立的,但研究毕竟不够全面。今后的研究应拓展到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的各个方面。参考文献1 Tosun C.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Management,2000,21(6):613633.2 Bao Jigang,Sun Jiuxia.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in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J.Acta Geographic Sinica,2006,61(4):401 413.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61(4):401413.3 Li W J.Community decisionmaking:Participation indevelopmentJ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1):132143.4 Sun Jiuxia,Bao Jigang.From absence to distinction:Theresearch contex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developmentJ.Tourism Tribune,2006,21(7):6368.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旅游学刊,2006,21(7):6368.5 Pretty J.The many interpretations of participationJ .Focus,1995 ,16:45.6 Milne S.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xploring theglobal-local nexusA./Hall C,Lew A.Sustainable Tourism:AGeographical PerspectiveC .New York:Longman,1998.3548.7 Joppe M.Sustainable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revisitedJ.Tourism Management,1996, 17(7):475479.8 Keogh B.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17(3):449465.9 Marien C,Pizam A.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tourismdevelopment through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 processA.Wahab S,Pigram J J.Tourism Development and Growth: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C .New York:Routledge,1997.164178.10 Murphy P.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Routledge,1985.166176.11 Pearce P,Moscardo G,Ross G.Tourism CommunityRelationshipsM.Oxford Pergamon,1996.129.12 Potts T,Harrill R.Enhancing communities for sustainability:Atravel ecology approachJ.Tourism Analysis,1998,3:133142.13 Simmons D.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J.Tourism Management,1994,15(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