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_第1页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_第2页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前言石油危机迫使日本改变产业结构。日本政府发表的70 年代展望 ,提出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型设想,把以电子计算机、宇航等尖端技术领域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性产业发展。这些产业具有耗能少、附加价值高等特点,是摆脱能源制约、切实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1985 年 9 月,5 个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会议,并通过“广场协议” 决定降低美元对日元和西欧各国货币的汇率。此后日元开始大幅升值,两年间日元汇率上涨了一倍。日本强调其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得汽车、电子、精密仪器等产品在日元升值后依然具有雄厚的国际竞争力。70 年代后,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这与日本资本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是分不开的。考虑到与各国的贸易摩擦而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壁垒的限制,许多日本企业开始转为在出口对象国当地生产销售。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经济大国地位继续增强,另一个结果是土地、股票价格逐渐背离正常价格,导致泡沫经济形成。20世纪 80 年代后期确立的“内需主导型” 经济结构目标,并未通过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大众消费购买力来进行,而是像以往那样采取了“支持生产者” 的政策,内需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确立。90 年代,美国将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个人计算机和网络,而日本仍把大型计算机作为攻关目标。当美国英特尔公司放弃了存储器的生产而专注于CPU 生产的时候,日本东芝公司等仍在生产利润低、附加价值不高的存储器。结果 2002 年,日本六家电机企业全面亏损。存储器生产曾经世界第一的东芝公司不得不退出这一行业。目前这些电机企业纷纷展开战略重组,加大个人电子产品和软件服务的比重。2000 年通商产业省发表21 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认为支撑日本半个世纪发展的“ 自给自足式 ”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应当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模式” ,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信息产业、老龄化社会服务和环保产业上。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新时期日本政治、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一环,影响深远。30 年来日本经历了三次经济震荡,对其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 1973年石油危机,二是 1985 年“广场协议” 让日元升值,三是 19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和信息技术产业兴起。这其中日本有成功抓住时机加速产业升级换代,经济实力继续增强的经验,也有贻误时机,未能果断彻底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经济裹足不前的教训。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调整1955 年后近 20 年里,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它通过确立贸易立国、赶超欧美战略目标,实现了以需求弹性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1970 年日本制造业中有62.3%为重化工业,出口产品中约 77%为重化工产品。日本在造船、电视机、人造纤维等领域产量居世界首位。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原油价格大幅提高。这使得 82.6%的石油依赖从中东进口的日本一度陷入混乱。石油制品、基础化学制品、钢铁制品等行业的生产成本剧涨。当年 GDP 在二战后首次下跌。石油危机迫使日本改变产业结构。日本政府发表的70 年代展望 ,提出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型设想,把以电子计算机、宇航等尖端技术领域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性产业发展。这些产业具有耗能少、附加价值高等特点,是摆脱能源制约、切实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数年之内日本的重化学工业比重明显下降,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 、 “加工技术选择型”的方向发展。据日本兴业银行的调查,1973 年以后的约 10 年间,实际 GNP 增长 47%,但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长了 17%,单位 GNP 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重工业领域,有色金属、钢铁、化学产业的地位让位于医药、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等产业。日本经济在短暂萧条后继续稳定增长。1979 年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双双突破 1000 亿美元,成为贸易大国。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的调整对日本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事件是“广场协议” 。日本通过战后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贸易收支盈余大国,导致日美、日欧贸易摩擦不断加剧。1985 年 9 月,5 个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会议,并通过“广场协议” 决定降低美元对日元和西欧各国货币的汇率。此后日元开始大幅升值,两年间日元汇率上涨了一倍。一般认为,日元升值将提高日本的工资水平,从而削弱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外向型出口经济遭受威胁。但实际上日元升值后日本的贸易顺差并未减少,反而稳定增长。1987 年日本的贸易顺差突破 1000 亿美元,此后10 多年保持了这一水平。究其原因,一是贸易条件的变化,即日元升值后,相同数量的出口产品能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日本强调其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得汽车、电子、精密仪器等产品在日元升值后依然具有雄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日本开始扩大海外投资。首先是制造业利用亚洲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向亚洲拓展。70 年代后,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这与日本资本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合资企业或进行资本技术方面的投资是分不开的。其次,考虑到原来的出口产业由于引起与各国的贸易摩擦而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壁垒的限制,许多日本企业开始转为在出口对象国当地生产销售。比如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汽车公司就是这段时期到美国设厂的。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经济大国地位继续增强,另一个结果是土地、股票价格逐渐背离正常价格,导致泡沫经济形成。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给泡沫经济推波助澜的是日本调整不彻底的产业结构。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确立的“内需主导型” 经济结构目标,并未通过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大众消费购买力来进行,而是像以往那样采取了“支持生产者”的政策,内需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确立。赶超欧美后没有现成模式可模仿,也使得日本在产业升级换代中决策失误。一个典型例子是日本的半导体产业。1976 年日本通产省宣布实施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几年后,日本几乎占了世界一半以上的半导体市场,80 年代后上升为70%。 90 年代,美国将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个人计算机和网络,而日本仍把大型计算机作为攻关目标。当美国英特尔公司放弃了存储器的生产而专注于 CPU 生产的时候,日本东芝公司等仍在生产利润低、附加价值不高的存储器。结果 2002 年,日本六家电机企业全面亏损。存储器生产曾经世界第一的东芝公司不得不退出这一行业。目前这些电机企业纷纷展开战略重组,加大个人电子产品和软件服务的比重。进入 21 世纪,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深刻变化。2000 年通商产业省发表21 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认为支撑日本半个世纪发展的“自给自足式”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应当建立一个“ 更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模式” ,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信息产业、老龄化社会服务和环保产业上。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新时期日本政治、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一环,影响深远。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