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工业产业链(企业群)_第1页
武汉市工业产业链(企业群)_第2页
武汉市工业产业链(企业群)_第3页
武汉市工业产业链(企业群)_第4页
武汉市工业产业链(企业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工业产业链(企业群)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 年)(市经委 二 00 八年一月二十一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推进工业产业链延伸和企业群发展,促进我市先进制造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近年来我市制造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制订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十五”以来,我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 15 个产业链(企业群),分别是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桥梁与钢结构、石油与化工、现代通信、半导体、机械与装备、交通运输设备、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食品与烟草、医药、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造纸印刷与包装。我市产业链(企业群)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从规模上看,产业链(企业群)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7 年,全市 15个产业链(企业群)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455 家,实现销售收入 3046.46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销售收入的 86.4%。其中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与化工、桥梁与钢结构、消费类电子、现代通信、交通运输设备、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食品与烟草等 9 个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达百亿元以上。半导体、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的加快发展,将进一步推进我市占据中部乃至国内的产业新高地。从内部联系看,各产业链(企业群)围绕基础原材料延伸加工和终端产品本地配套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在钢材生产和深加工规模扩大的同时,一批钢结构企业围绕桥梁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和工业钢结构的细分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与零部件、消费类电子、家用电器产业的发展,对国际和国内的配套企业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和集聚作用,一批配套企业正从磨合和调整转向长期稳定配套。在现代通信、食品与烟草、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链内部,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活动日趋活跃,频繁地进行着资金、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模仿和学习。从外部表现看,产业链(企业群)在武汉城市圈内日益发挥带动、辐射和服务功能。钢铁产业链在将矿石原材料处理环节向武汉城市圈地延伸的同时,一批钢材深加工企业开始向武汉城市圈内扩展,武汉-鄂州-黄石钢铁走廊已经形成。医药、石油化工企业群的总部及研发基地扎根武汉,生产基地逐步向城市圈延伸。武汉城市圈日益成为石油与化工、烟草与食品等产业群的重要原料和配套产品的供应地。此外,钢铁、汽车、现代通信等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正在日益深入地参与到国内和国际相应产业链中,有的已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间联系看,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加速向现代服务业延伸融合发展,同时也带动都市农业发展。依托钢材深加工优势,阳逻地区 3000 万吨级的钢材物流及剪切加工基地加速建设;依托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优势,汉阳区和部分城区积聚了一批汽车销售、贸易和零部件维修服务企业;依托现代通信和半导体优势,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批嵌入式软件,芯片设计和制造业信息化系统软件企业加快发展;依托交通运输设备优势,世界级动车检修基地和飞机维修服务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依托制造业产业链优势的光博会、机博会和汽车工业博览会,增进了产业内部模仿和技术溢出效应,也推进了会展业的加快发展。以东西湖区为重点,积聚了一批围绕畜禽、油脂、乳制品等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产品种养业和交易市场的发展。当前,我市产业链(企业群)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企业群还存在着规模不够大;部分产业链处于发展萌芽阶段,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配套发展不协调,较多配套企业处于加工装配等低附加值环节;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因项目布局欠佳,部分企业群集中度不高等。二、我市工业产业链(企业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壮大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产业链延伸为纽带,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都市工业园区为平台,坚持市场竞争和规划引导相结合、重点突破和全面提升相结合,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现区域集中、企业集聚、开发集约,加速企业群形成壮大,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二)发展目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协作更加和谐,品牌效应更加明显,产业配套更加完善,形成以大型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龙头,中小企业和配套产品为基础,产业链完整,企业集群发展的格局。到 2011 年具体指标是:1.产业链规模更大。15 条产业链(企业群)实现产值分别达到 100 亿元以上,销售收入总额达 7000 亿元以上。其中,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桥梁与钢结构、消费类电子 4 条产业链(企业群)实现产值过 1000 亿元。2.重点产业链延伸加工和配套能力更强。钢铁等重要原材料本地延伸加工率超过 30。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家用电器等重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本地配套比例超过 30。3.产业链创新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重点产业链(企业群)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融资服务、创业服务、信息化推进服务、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等产业服务体系。4.产业链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各国家级开发区、远城区省级工业园区和都市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企业入园集聚度达 80%以上。到 2015 年,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石油与化工、桥梁与钢结构等产业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制造业主要集聚点和辐射源之一;形成产业集群化,生产循环化,技术创新化,资源集约化,制造信息化,资本多元化和布局科学化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新体系;建成以 5 大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以 15 条重点产业链为纽带、百家骨干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企业集群规模较大的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三、各产业链(企业群)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布局(一)钢材及深加工1.发展思路进一步扩大钢铁生产规模,建设冷轧硅钢、汽车板和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等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向上延伸发展冶金装备设计和制造,向下打造国内重要的钢材深加工基地,增强循环利用冶炼副产品能力,扩大全市下游行业就近用钢用材规模。2.发展目标到 2011 年,钢材及深加工企业群销售收入突破 1000 亿元。冶金成套设备制造规模进一步扩大。冶金成套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过 200 亿,其中,4 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 10 亿以上。钢铁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扩张,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武钢形成 5000 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中青山地区形成 1500 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冷轧板卷比由 15.6提高到 38.1%,冷轧硅钢比例由 5.5提高到 11.9%。钢材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钢材加工量增长到 600 万吨,阳逻成为国内最大的钢材深加工基地和华中钢材物流基地。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年加工处理钢渣 200 万吨能力,处理氧化铁皮 10万吨能力,含铁尘泥约 50 万吨利用能力。与我市其它产业联系更紧密。汽车、造船、机车、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机床、桥梁、工程机械、家用电器产业等下游企业采用武钢钢材增长到 100 万吨。3.延伸配套重点主要有炼铁炼钢、连铸连轧工程设计和装备制造、炉窑耐火材;板材、棒材、线材、管材制造及金属加工;钢材剪切、加工及配送;冶炼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节水节电装置、钢渣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4.发展重点发展冶金装备设计和制造。支持中冶南方、大西洋连铸等企业采用虚拟经营模式,在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及施工安装等方面增强总承包能力。加快中冶南方机电产业园工程的实施进度,形成集中优势。依托重冶机械、中冶连铸、中冶南方重工,大力发展轧辊、轧机生产线及冶金控制系统等冶金生产设备。支持龙头企业武钢进一步发展壮大。完善武钢冷轧硅钢片精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薄板坯连铸连轧、三硅钢、三冷轧等项目。推进增建精炼设施等与冷轧硅钢片和汽车板“两个基地”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开发高速铁路用重轨,扩大石油储罐钢生产能力。实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污水处理等一批加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及综合利用力度项目。推进武钢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建设,建设冶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基地。稳步推进钢材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快阳逻钢材深加工基地建设,扩大冷轧板、冷弯型钢、精密带钢、大型直缝焊管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形成 220 万吨的生产能力。推进美国钢丝绳、恒钢物流、一冶钢结构、武船重工、源锋线材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武钢江夏基地建设 500 万吨仓储物流及 115 万吨钢材深加工项目。加快用钢重点企业发展。支持武钢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17 万吨的剪配中心和激光拼焊项目,与富士康合作 35 万吨镀锌板项目。加快推进鞍钢与蒂森克虏伯合作建设 30 万吨剪切能力和激光拼焊的武汉钢材配送中心项目建设。推进美的、海尔等本土家电企业扩大采购武钢家电板材。推进西门子阳逻年产 150 台重型变压器项目,年用取向硅钢 10000 吨左右。加快建设法国阿海珐阳逻大中型变压器项目。推进副产品循环利用。推进冶金渣环保工程年产 30 万吨钢渣综合利用生产线投产。促进冶金渣环保工程与华新水泥、武汉亚东围绕水泥掺和料加强合作,拓宽钢渣和矿渣利用空间。策划推进武钢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两条年产 3600 吨软磁铁氧体粉料线项目。5.空间布局建设阳逻和青山两大钢铁产业聚集区,青山地区主要发展钢铁冶炼、轧制、物流配送及副产品综合利用。阳逻地区主要发展高附加值钢材深加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主导产品生产需求配套建设钢材剪切配送服务基地。在丹水池-后湖、青山-阳逻、白沙洲和江夏大桥发展专业型钢材加工和剪切物流中心。支持一批采用虚拟经营模式的冶金装备设计和工程总包企业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市工业园区落户发展。(二)汽车及零部件1.发展思路以整车生产企业为龙头,着力完善汽车和零部件自主研发体系,着力提高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扩大整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汽车产品销售网、服务网,参与全国和全球汽车产业链体系,努力打造一条“汽车研发-零部件-整车-汽车贸易”较为完整的武汉汽车产业链。2.发展目标汽车研发集群基本形成。到 2011 年,建立覆盖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汽车研发机构 80 家以上。汽车产业链工业总产值实现成倍增长。到 2011 年,汽车及零部件实现工业总产值 1200 亿元以上,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 100 万辆以上,本地的零部件配套率达到 30%。 汽车产业链产品销售网、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到 2011 年,汽车产业链产品出口达到 5亿美元以上。3.延伸配套重点汽车发动机产品链。包括发动机总成,发动机活塞、活塞环、轴瓦系列产品、发动机进气歧管、发动机进排气门、燃油箱、消声器、密封件等产品。汽车底盘产品链。包括车桥总成、变速箱总成、转向器总成、制动器总成、减震器总成、主被动齿轮、半轴、钢万向节、传动轴、刹车片等产品。汽车车身产品链。包括汽车座椅、保险杠、密封条、遮阳板、隔音板等车用内饰件、ABS 安全气囊等产品。汽车电器件产品链。包括汽车音响、电线束、汽车灯具、汽车组合开关、门锁控制装置、车载智能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产品。4.发展重点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提升汽车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建设 20 万平米发动机试验室。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依托东风汽车,实施大集团战略,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扩大轿车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支持东风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支持神龙、东风本田重点发展经济型、中高档轿车及城市越野车。依托汉阳特汽、九通、楚天精工、玖信等企业,积极发展泵车、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环卫垃圾车、散装水泥车、通讯车、加油车等专用汽车,形成特色化、专业化。实施神龙二厂建设、东风本田公司中高档乘用车、东风渝安微型轿车、东风自主品牌轿车建设等 8 项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汽车零部件关键产品,提高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重点支持东风本田汽车公司汽车发动机、威斯卡特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排气歧管、中人瑞众汽车零部件产业有限公司轿车底盘结构件及激光拼焊件、武汉长利玻璃公司汽车玻璃、恒隆集团高性能汽车传感器、湖北法雷奥车灯有限公司车灯扩大生产规模、武汉蓝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载电脑生产基地等 39 项投资过亿元的汽车零部件类重大项目。建设汽车工业服务项目,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汽车物流平台,建设多功能的大型“汽车超市”。加快实施“ 走出去 ”战略,鼓励企业采取特许、连锁等方式进入跨国公司和国际连锁企业购销网络,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境外售后服务中心,完善出口产品的零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体系,组建完善的海外营销网络,塑造武汉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新格局。5.空间布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为核心,以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吴家山台商工业园区等为支撑,形成互为联动、互为促进的空间布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重点布点整车生产企业和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企业;蔡甸区、汉南区、汉阳区等拓展区域按照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重点布点底盘、车身等零部件生产企业;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布点汽车电器、激光拼焊等生产企业;武汉吴家山台商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塑料件、车身外壳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三)消费类电子1.发展思路围绕富士康综合电子基地项目,扩大显示器、手机、电脑和数码相机等消费类电子主导产品产量。着力提高元器件生产、印制电路板,模具制造、塑料制品和工业包装等产品的本地配套率。在显示器领域培育壮大液晶模组企业,策划发展液晶面板制造项目,形成“液晶面板-模组-显示器” 链条,在手机领域,培育手机设计中小企业,策划一批手机零配件项目,形成“手机设计零配件加工组装”链条。发展光存储集成部件产品,培育红光高清产业链相关产品的应用。2.发展目标到 2011 年,消费电子企业群实现销售收入 1200 亿元。显示器。到 2011 年,显示器产能达到 3000 万台,销售收入 300 亿元,本地配套率提高到 25。手机。到 2011 年,手机产能达到 700 万部,销售收入 120 亿元。本地配套率提高到40。电脑。到 2011 年,电脑产能达到 1600 万台,销售收入 280 亿元,本地配套率提高到40%。数码相机。到 2011 年,数码相机产能达到 3000 万部,销售收入 450 亿元。3.延伸配套重点液晶面板、显示器模组、电子元器件、信号线、精密模具、转轴、塑料件、电池、数码相机设计、充电器、连接件、麦克风、天线、振动器、工业包装。4.发展重点推进富士康科技产业园项目,生产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投影仪、精密模具等产品。促进冠捷显示科技福清生产基地迁移武汉,将武汉冠捷打造成冠捷在中国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基地。支持多普达扩大手机生产线,形成年手机生产能力达到 200 万台。支持蓝星申报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计算平台研究中心项目。策划引进 EMS 手机生产代工企业。积极推进光谷消费电子产业园的建设,发展智能电器、DVD、数字音响系统。加快推进武汉光谷鸿景科技年产 800 万只 DVD 光学头、长通光盘公司年产 1.5 亿片的光盘生产线项目建设。改善消费类电子产品配套环境。围绕富士康项目推进产业配套,引进工业包装、电子装联、元器件生产供应、模具制造塑料制品、电控设备等产品。支持发展 709 所和名幸电子的 PCB 印制电路板。吸引为手机配套的电子元器件、充电器、连接件、麦克风、天线、振动器等配套件生产企业在汉办厂。不断提升联盟本地配套产品附加值含量。充分利用现有光盘产业的研发基础和生产技术基础,引导武汉新一代红光高清光盘技术及产业联盟对已有的各项资源和具有发展前景的资源进行归纳整理,提升联盟成员在红光高清领域的研发、制造水平。策划引进消费电子方案设计公司,在手机、数码相机方案设计、应用软件与用户界面软件方面形成优势。积极策划台湾大同集团在汉设立 TFT-LCD 生产厂,力争引进台湾华新集团晶片陶瓷电容项目落户武汉发展。汽车产业链产品销售网、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到 2011 年,汽车产业链产品出口达到 5亿美元以上。3.延伸配套重点汽车发动机产品链。包括发动机总成,发动机活塞、活塞环、轴瓦系列产品、发动机进气歧管、发动机进排气门、燃油箱、消声器、密封件等产品。汽车底盘产品链。包括车桥总成、变速箱总成、转向器总成、制动器总成、减震器总成、主被动齿轮、半轴、钢万向节、传动轴、刹车片等产品。汽车车身产品链。包括汽车座椅、保险杠、密封条、遮阳板、隔音板等车用内饰件、ABS 安全气囊等产品。汽车电器件产品链。包括汽车音响、电线束、汽车灯具、汽车组合开关、门锁控制装置、车载智能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产品。4.发展重点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提升汽车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建设 20 万平米发动机试验室。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依托东风汽车,实施大集团战略,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扩大轿车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支持东风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支持神龙、东风本田重点发展经济型、中高档轿车及城市越野车。依托汉阳特汽、九通、楚天精工、玖信等企业,积极发展泵车、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环卫垃圾车、散装水泥车、通讯车、加油车等专用汽车,形成特色化、专业化。实施神龙二厂建设、东风本田公司中高档乘用车、东风渝安微型轿车、东风自主品牌轿车建设等 8 项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汽车零部件关键产品,提高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重点支持东风本田汽车公司汽车发动机、威斯卡特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排气歧管、中人瑞众汽车零部件产业有限公司轿车底盘结构件及激光拼焊件、武汉长利玻璃公司汽车玻璃、恒隆集团高性能汽车传感器、湖北法雷奥车灯有限公司车灯扩大生产规模、武汉蓝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载电脑生产基地等 39 项投资过亿元的汽车零部件类重大项目。建设汽车工业服务项目,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汽车物流平台,建设多功能的大型“汽车超市”。加快实施“ 走出去 ”战略,鼓励企业采取特许、连锁等方式进入跨国公司和国际连锁企业购销网络,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境外售后服务中心,完善出口产品的零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体系,组建完善的海外营销网络,塑造武汉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新格局。5.空间布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为核心,以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吴家山台商工业园区等为支撑,形成互为联动、互为促进的空间布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重点布点整车生产企业和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企业;蔡甸区、汉南区、汉阳区等拓展区域按照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重点布点底盘、车身等零部件生产企业;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布点汽车电器、激光拼焊等生产企业;武汉吴家山台商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塑料件、车身外壳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三)消费类电子1.发展思路围绕富士康综合电子基地项目,扩大显示器、手机、电脑和数码相机等消费类电子主导产品产量。着力提高元器件生产、印制电路板,模具制造、塑料制品和工业包装等产品的本地配套率。在显示器领域培育壮大液晶模组企业,策划发展液晶面板制造项目,形成“液晶面板-模组-显示器” 链条,在手机领域,培育手机设计中小企业,策划一批手机零配件项目,形成“手机设计零配件加工组装”链条。发展光存储集成部件产品,培育红光高清产业链相关产品的应用。2.发展目标到 2011 年,消费电子企业群实现销售收入 1200 亿元。显示器。到 2011 年,显示器产能达到 3000 万台,销售收入 300 亿元,本地配套率提高到 25。手机。到 2011 年,手机产能达到 700 万部,销售收入 120 亿元。本地配套率提高到40。电脑。到 2011 年,电脑产能达到 1600 万台,销售收入 280 亿元,本地配套率提高到40%。数码相机。到 2011 年,数码相机产能达到 3000 万部,销售收入 450 亿元。3.延伸配套重点液晶面板、显示器模组、电子元器件、信号线、精密模具、转轴、塑料件、电池、数码相机设计、充电器、连接件、麦克风、天线、振动器、工业包装。4.发展重点推进富士康科技产业园项目,生产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投影仪、精密模具等产品。促进冠捷显示科技福清生产基地迁移武汉,将武汉冠捷打造成冠捷在中国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基地。支持多普达扩大手机生产线,形成年手机生产能力达到 200 万台。支持蓝星申报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计算平台研究中心项目。策划引进 EMS 手机生产代工企业。积极推进光谷消费电子产业园的建设,发展智能电器、DVD、数字音响系统。加快推进武汉光谷鸿景科技年产 800 万只 DVD 光学头、长通光盘公司年产 1.5 亿片的光盘生产线项目建设。改善消费类电子产品配套环境。围绕富士康项目推进产业配套,引进工业包装、电子装联、元器件生产供应、模具制造塑料制品、电控设备等产品。支持发展 709 所和名幸电子的 PCB 印制电路板。吸引为手机配套的电子元器件、充电器、连接件、麦克风、天线、振动器等配套件生产企业在汉办厂。不断提升联盟本地配套产品附加值含量。充分利用现有光盘产业的研发基础和生产技术基础,引导武汉新一代红光高清光盘技术及产业联盟对已有的各项资源和具有发展前景的资源进行归纳整理,提升联盟成员在红光高清领域的研发、制造水平。策划引进消费电子方案设计公司,在手机、数码相机方案设计、应用软件与用户界面软件方面形成优势。积极策划台湾大同集团在汉设立 TFT-LCD 生产厂,力争引进台湾华新集团晶片陶瓷电容项目落户武汉发展。5.空间布局手机、电脑和数码相机生产企业主要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显示器生产企业主要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相关配套企业主要在上述两个开发区和江夏庙山开发区集聚。(四)桥梁与钢结构1.发展思路围绕建成国家级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发展基地,上游着力发展高性能桥梁系列用钢;中游发挥武汉建桥优势,打造建桥之都品牌,联合开拓国内外建桥市场;下游重点发展桥梁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工业钢结构三大体系的产品。2.发展目标桥梁钢技术水平更高,市场份额更大。至 2011 年,研发并应用桥梁用钢新品种,公路桥梁钢和铁路桥梁钢占国内桥梁钢及结构钢 70%以上的市场。桥梁设计和施工企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以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十一局等企业为主体,形成产业联盟,至 2011 年,武汉桥梁与钢结构产业总承包产值达到 1000亿元。一批钢结构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武船、一冶等一批钢结构企业实现工业生产总值 500亿元,产量达到 200 万吨,使用地产钢材 100 万吨。3.延伸配套重点桥梁用钢,桥梁钢结构,工业钢结构,建筑钢结构。4.发展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桥梁用钢。保持超高韧性桥梁钢、高性能桥梁钢技术优势,瞄准“十一五”高速铁路、铁路客运专线等形成的桥梁用钢市场,发展高强度、超高韧性、低温韧性、优异焊接性能和耐大气腐蚀性能的第五代桥梁用钢,并研发配套专用焊材。研发并积极推广应用武钢新研制的新一代超低碳高耐蚀桥梁用钢 WNQ570 等新钢种,占领为国内大型桥梁工程建造新型优质钢材市场。不断提高武汉桥梁设计建造和施工的整体竞争力。发挥武汉桥梁与钢结构协会作用,促进武汉钢结构设计、科研、供材、制造、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联合,在技术、项目承接等方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鼓励武汉地区桥梁与钢结构企业以集团军的形式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企业建立“武汉桥梁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工程信息化与钢结构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并积极申报成立“国家桥梁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信息化与钢结构技术研究中心”,增强桥梁与钢结构体系的开发、设计能力,参与国家钢结构示范工程的开发监视及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制订。加快推进中铁武桥重工搬迁项目,建设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系列最全、研发能力最强的现代化桥梁施工装备研制基地。支持武汉中铁工程机械厂入驻白沙洲工业园,发展铁路专用起重机,铁路铺架机械等产品。推动钢结构制造企业在各细分市场加快发展。在桥梁钢结构领域,积极服务桥梁建造,打造桥梁钢结构全国品牌,在国内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力争进入国际市场。在工业钢结构领域,坚持走系列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路子,发展轻钢结构及其配套系列产品,力争成为国内技术先进、配套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钢结构制造中心之一。在建筑钢结构领域发挥高层钢结构设计、制造技术优势,研究、探索不同的钢结构体系在高层、多层建筑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层、多层建筑钢结构制造中心。5.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以汉阳区为中心的桥梁建造企业集聚地和以新洲区阳逻为中心的钢结构生产基地,拓展江夏区、汉南区、青山区、武昌区、黄陂区等各有特色的钢结构企业集聚地。(五)现代通信1.发展思路进一步增强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的国内领先优势,发展以宽带光纤入户技术为代表的接入产品,形成“光纤光缆-接入系统- 光通信器件和系统”链条。着力培育以软交换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网络系统与设备和软交换,以 3G 技术为代表的系统与终端设备等新兴领域,重点发展无线通信系列产品,培植具有创新开发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和集团。2.发展目标到 2011 年,全市现代通信实现工业总产值 400 亿元。形成 1-2 户产值过百亿元的现代通信龙头企业和一批过亿元的企业,形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通信产业研发基地、生产基地。3.延伸配套重点电子元器件、多层印制电路板、通讯设备机壳、铝制品、陶瓷插芯。4.发展重点在宽带光纤入户技术应用领域形成综合优势。完成“光纤到户”试点一期工程。围绕推进长飞、邮科院的发展,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光纤预制棒制造等核心技术,加强专业化协作与配套,扩大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支持烽火通信的 FTTH 宽带接入设备开发与规模化发展,支持相关关键光电器件、网管软件的配套跟进。支持太空光纤、晨信光电等企业发展陶瓷插芯、光纤连接器等专业化的配套产品。大力发展光纤光缆制造链配套企业的发展,重点支持武大有机硅公司、湖北省化学所发展光纤光缆配套用光纤油墨、纤膏缆膏、护套料、阻水材料等。积极引进光纤光缆关键配套件生产企业,实现产业链的本地化配套。加快发展以 3G 技术为代表的系统与终端设备。围绕 3G 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的发展,支持北方烽火、普天诺基亚、武汉邮科院通过内引外联,寻求同国际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支持凡谷电子、新光电通信、力兴电源等中小企业积极跟进,开发生产天馈设备、形成大规模、专业化配套群体。培育以软交换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网络系统与设备。重点支持邮科院等龙头企业引进战略合作,并加强自主开发创新,尽快推出电信级 NGN 软交换系统设备和 NGN 网络解决方案。扩散配套技术形成现代通信系统配件生产企业群体,把产品做精做专。抓好现代通信设备的嵌入式软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电子元器件、通信电源等配套产品,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5.空间布局现代通信企业主要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部分配套企业在江夏区、都市工业园发展。(六)半导体1.发展思路以中芯国际 12 英寸芯片制造项目为核心,推动上游的设计、设备、原材料企业形成积聚优势,带动下游的封装、测试、应用开发、信息服务。积聚外延材料和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应用产品的半导体照明企业群。2.发展目标到 2011 年,力争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年产值 300 亿元,半导体照明实现年产值 100 亿元。3.延伸配套重点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级芯片设计、半导体封装和服务支撑、电子化学品生产和物流、LED 芯片封装。4.发展重点提高一批芯片设计企业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级芯片设计能力。加快推进武汉昊昱微电子和台湾旺宏集团合作集成电路设计、武汉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 RFID 芯片设计、武汉群茂科技的 1.25G 突发模式光纤模块芯片设计、以及推进美国磐大、芯动科技等一批项目建设。积聚吸引一批半导体封装和服务支撑企业。加快中芯国际 12 英寸 90 纳米芯片项目投产达产。支持华瑞半导体的封装和测试项目,形成年生产半导体封装产品 3 亿只能力。加快建设 FOI 株式会社半导体设备生产基地。推进一批半导体照明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元茂科技的 LED 项目,形成底产量将达到 27 亿颗 LED 生产能力。加快武汉华灿光电的 LED 外延材料和芯片制造项目建设,形成每月生产并处理 10 万 2 英寸外延片生产能力。依托武汉迪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形成完整 LED 芯片生产线,形成年生产 2.4 亿只芯片能力。5.空间布局半导体生产企业主要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部分配套企业在江夏区、都市工业园发展。(七)机械与装备1.发展思路发展超临界及以上锅炉,建设世界级电站锅炉生产基地,扩大工业汽轮机、热电联产汽轮机和民用核电产品规模,加快形成高压及超高压输变电新优势,延伸发展大型铸锻件、锅炉钢结构、阀门等配套产品。占领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和中高档数控系统战略高地,着力提高关键功能部件配套能力,形成“关键功能部件-数控系统-重型机床”链条。发展高功率激光切割、中小精微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医疗设备,形成“激光器系统-激光加工成套设备-激光加工服务”链条。2.发展目标到 2011 年,机械与装备制造实现工业总产值 300 亿元。其中,电力设备企业群销售收入达到 150 亿元;机床产业和数控系统企业群销售收入达到 40 亿元;激光成套设备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 60 亿元;工程机械企业群实现销售额达50 亿元。机械装备本地协作配套的综合比率提高到 40%以上。3.延伸配套重点机床:新型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单元、快换刀架、加工中心刀库、车床电动刀架。发电设备:大型铸锻件、电线电缆、电控设备和辅机。激光加工设备:驱动系统、钣金件、电源和冷却系统。4.发展重点拓展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优势,加快发展普及型机床,延伸配套机床关键功能部件。保持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和中高档数控系统优势,推进武重与华中数控公司的合作,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武汉品牌机床。支持武重提升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的档次,加快普及型机床生产规模扩张,开发盾构机项目。支持华中数控扩大中高档配套数控系统产销规模,着力提高伺服务电机,伺服务驱动产品档次,打造中国数控系统名牌。促进发展一批中小专用数控机床和关键功能部件中小企业,提高电动刀架、伺服电机等关键功能部件等关键功能部件配套能力;支持毅力机械、高科机械、阿美斯塔、长源数控机床等 10 户配套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和规模,提高本地企业的配套率。重点发展超临界锅炉,汽轮机和重型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规划建设重型超重型铸锻配套中心。推进武锅与法国阿尔斯通合资易地建设项目,打造成亚洲和全球最先进的锅炉企业,同时保持国内最大环保锅炉生产基地优势。支持长动与德国西门子合资项目建设,在继续生产热电联产和余热综合利用发电机组的同时,发展汽轮机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加快西门子公司输配电集团和法国阿海珐集团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和“大中型输变电设备制造”项目建设,发展重型变压器系列产品,形成年产 500 台以上重型变压器生产能力。积极推进武重、武锅和长动等国有民营机械装备企业组建武汉重工集团,形成规模优势。策划以武汉重冶机械公司为依托,在新洲阳逻经济开发区建设 100 吨以上的重大铸锻件生产加工中心,加快提升我市整个机械产业的配套能力。发展一批电线电缆、电控设备和辅机等中小配套企业。加快推进电缆集团和二电线等企业技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长兴电器、武昌电控设备、大禹阀门、湖北高中压阀门、祥兴散热器、新武鼓风机、卧龙电机等项目建设进度,扩大生产规模和配套能力。扩大激光加工和医疗成套设备规模和水平,在机械零部件等方面增强配套能力。以华工、团结激光企业重组后的华工团结激光公司为龙头,开发高功率激光加工设备新产品。以中小功率精微加工设备为主要产品方向,开发半导体晶圆及其它电子器件的划片切割焊接等特色激光设备,大力提高电子元件的封装、医疗器械的微加工、塑料的永久性冷标刻以及微型部件立体成型等应用设备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以激光美容、激光外科等医疗产品为主要方向,加快激光医疗设备产业化。支持理工光科公司发展壮大光纤传感器产品。在激光器系统和机电控制系统方面培育一批配套企业。重点支持华工恒信、凌云光电、光谷激光公司进一步消化再创新 CO2 激光器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其泵浦的全固态激光器,电器控制产品积极推广武汉华中数控公司的数控系统,鼓励工作台、驱动系统、钣金件、电源和冷却系统配套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积极推进工程机械装备业发展。以武汉千里马机械等一批工程机械服务提供商为依托,引进徐工、三一重工和小松等一批国内知名工程机械制造商,建设工程机械产销基地。积极推进农用机械制造业发展,支持武汉拖拉机厂开发生产中小型柴油机,支持国内外农机生产厂商到武汉落户。5.空间布局 电力设备、重型机床、激光设备龙头企业主要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祖岭工业园集聚,机械装备配套企业主要在远城区省级开发区布点。支持在东西湖区新沟镇街建设工程机械产销基地。支持汉南区建设农机产业园。(八)交通运输设备1.发展思路依托武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发展“水、铁、空”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链和企业群。着力发展中小特色船舶建造,加快发展甲板设备、船用铸锻件、船舶自动化设备等配套产品。建设铁路货车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加快机车配套电气,货车制动等配套产品发展。以民航飞机附件和系统维修为重点,发展飞机附件、维修、测试设备及机场加油设备。2.发展目标到 2011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300 亿元以上。船舶企业群实现工业总产值 250 亿元,实现造船完工量 50 万载重吨,出口交货值 10亿美元。形成新造铁路车辆 1.1 万辆(其中出口 2000 辆) 、修理铁路车辆 1.7 万辆、修理客车和城轨车辆 450 辆、出口铁路车辆配件 4 万吨的生产能力。飞机维修企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 10 亿元。3.延伸配套重点船舶:甲板设备、船用铸锻件、供水和环保设备、综合船桥系统、主导船型设计。机(货)车:内燃机车(动车)微机控制系统、内燃/电力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机车空调逆变电源、制动器。4.发展要点着力发展中小型、高附加值、特种专用船舶,不断扩大船舶建造规模和配套能力。以武船、青船,中小船舶建造基地为依托,打造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船舶建造基地。依托美国浩宏游艇和武汉南华高速,策划总投资 30 亿的高速游艇船舶建设基地。以船用机械公司、重工铸锻公司、铁锚焊接有限公司、川崎船用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甲板机械、特辅机械、环保机械、柴油机零部件。以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为依托,引进世界船舶知名品牌等高起点船舶配套企业。以船舶科研院所为主体,推动“船舶综合船桥系统”等项目的研发,发展船舶通讯导航、自动控制,在船舶自动化和通信导航系统建立新优势。重点发展货车制造和高速列车维修。推进南车集团长江车辆有限公司项目,使武汉基地成为我国最大的铁路货车研发基地、对外出口基地及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整车生产基地。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动车组检修基地,设置柔性检修线,检修南北型号的动车组,经济型和高档的动车组。推进正远铁路电气研发中心项目,发展内燃机车(动车)微机控制系统、内燃/电力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机车空调逆变电源等产品。加快发展民航飞机附件和系统维修。加快武汉航达飞机维修基地项目建设,发展气动、液压及机电系统等飞机附件维修、测试设备及机场加油设备。支持航达与波音公司在部件修理方面进行合作。支持利勃海尔航空集团将中国业务转至武汉,为空客、波音等飞机上的维修热交换器以及其他附件,同时提供利勃海尔装机航空产品的维修服务。支持凌云集团和武汉直升机公司进一步加快发展。加速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支持武重集团、烽火通信、长江车辆和电气行业企业,抢抓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机遇,在盾构机、轨道交通车辆、通信系统、电气通用设备、自动售检票系统等方面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5.空间布局在现有的武船、青船两段长江岸线的基础上,争取将汉南区大咀复城院、江夏区金口镇金水河口至赤矶山段作为中小船舶建造使用岸线。规划武东地区用地,重点发展甲板机械、特辅机械、环保机械、柴油机零部件。以现有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为轴心,重点发展船舶通讯导航、自动控制、引进世界船舶知名品牌等船舶配套企业。在江夏大桥新区建设铁路货车研发、生产、出口基地。航空维修企业主要在东西湖、黄陂发展。(九)石油化工1.发展思路围绕 80 万吨乙烯项目建设,扩大石油炼制规模,延伸乙烯产品链,策划一批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项目,形成“原油深加工-基础化工原料- 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医药中间体等-轮胎、工程塑料、涂料、电子化学品、纺织面料、塑料包装”产品链。充分利用城市圈盐卤资源,延伸氯系列和烧碱系列产品链。围绕精细化工、硫酸、磷酸盐系列产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 的中小化工企业群。2.发展目标到 2011 年,石油化工企业群实现销售收入 500 亿元;化工产品精细化率由现在的 46%提高至 50%以上。在原油-乙烯产品链中,原油年加工能力达 800 万吨,综合年配套能力达 600 万吨,年生产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将近 80 万吨。在氯碱产品链中,形成年生产 20 万吨烧碱,16 万吨聚氯乙烯,3 万吨环氧氯丙烷,5万吨氯苯的产能。发展中小化工企业群,形成 10 万吨硫酸,10 万吨磷酸一铵,20 万吨复合肥,10 万吨苯甲酸系列产品,8 万吨氯化苄系列产品的能力。3.延伸配套重点精细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医药中间体等、轮胎、工程塑料、涂料、电子化学品、纺织面料、塑料包装。4.发展重点在原油-乙烯产品链中。加快 500 万吨常减压、140 万吨焦化装置等 800 万吨炼油项目工程建设,力争及早建成投产;加快推进 80 万吨乙烯项目。围绕 80 万吨乙烯工程,推进乙烯下游产业链的延伸,策划以聚乙烯、聚丙烯为主的合成树脂,以乙二醇和环氧乙烷为主的合成化纤材料项目,在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纺织服装、建材、塑料包装及配套服务行业延伸加工,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在氯碱产品链中,支持葛化集团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年输卤量 400 万立方米的液体盐输卤管道,发展离子膜烧碱,提升我市烧碱产品的质量,扩大聚氯乙烯生产规模,增加专特聚氯乙烯比例,扩大氯化苯的生产能力,开发 AC 发泡剂、环氧氯丙烷等新产品。在农药、医药、造纸、纺织等行业延伸加工氯化苯、烧碱等有机中间体和基本化工原料。围绕硫酸和磷酸盐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扩大硫酸生产能力的同时,发展钛白粉等产品,扩大复合肥的生产规模。巩固三聚磷酸钠等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钠、钾、铵、锰、锌、铁等精细磷酸盐和功能性磷酸盐,扩大双氧水生产规模并发展过碳酸钠等下游产品。在精细化工与化学新材料领域,加大创新力度,逐步扩大规模。扩大芳烃氧化、氯化系列产品和戊二醛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推动工业气体净化剂系列产品、电子化学品、葡萄糖酸盐等发展势头好、市场潜力大的新精细化学品尽快形成产业,发展苯氧乙酸钠、依贝沙坦等医药原料,壮大我市医药原料化学品。推动有机硅、光纤光缆阻水材料、固化光纤涂料等化学新材料尽快形成规模。扩大建筑涂料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水性涂料、粉末涂料、辐射固化涂料、有机氟改性丙烯酸酯类涂料、重防腐涂料等节能、环保、耐久和具有特殊功能的专用涂料。5.空间布局加快化工新城的建设步伐,充分利用青山区和洪山区葛店的化工基础,进一步突出区域集聚与产业集群优势,把化工新城建成中部地区一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基地。加快中心城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部分化工企业搬迁至化工新城,支持部分化工企业向武汉城市圈周边化工园区转移。(十)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1.发展思路在环保工程领域内发展虚拟经营,以工程总承包带动成套设备制造,提高工程设备本地配套率,形成“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完整的产业链条。培育发展光伏发电,核能,风电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鼓励支持企业研发和生产节能环保材料和纳米新材料。2.发展目标到 2011 年,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群实现工业总产值 350 亿元。环保企业群实现产值 200 亿元。其中,烟气除尘脱硫产值达到 65 亿元,工程所需设备本地配套达到 20%;水污染防治企业群产值达到 50 亿元;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群产值达到 85 亿元。新能源企业群实现产值 30 亿元。其中太阳能光伏产值达到 20 亿元。新材料企业群产值达到 120 亿元。其中纳米新材料实现产值 100 亿元。3.延伸配套重点除尘器、专用风机、电机、泵业仪表、阀门、控制系统。4.发展重点环保产业保持烟气除尘脱硫领先优势,壮大污水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托凯迪、安环院、天澄科技、科梦、方元科技等企业,研发烟气除尘脱硫和污水处理核心技术,承接电厂脱硫和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工程。以工程总承包带动除尘器、专用风机、烟气换热器、电机、控制系统等配套设备以及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制造,依托武锅、武汉鼓风机、龙净环保、武汉四方泵业、天虹仪表等配套企业,提高工程设备本地配套率。充分利用阳逻电厂、青山热电和武钢的灰、渣资源,积极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支持绿色冶金渣公司、盛大材料公司、亚东水泥、春笋集团等企业,加大矿渣、粉煤灰的开发和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力度。培育光伏发电,核能,风电和生物质能优势企业。支持珈伟、日新科技等企业尽快形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规模,力争 2011 年企业群产值达到 5 亿元以上,提高本地蓄电池、逆变器、控制器等平衡部件和关键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依托武锅发展百万级核电堆内构件产业化项目,推进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研发实验项目,增强核电在役检查和核电仿真水平。支持武汉艾瑞公司、武汉达瑞科技等采用废弃油脂生物柴油转化技术、甲醇转酯化生产技术以及菜籽直接提取油脂转化生物柴油等技术进行产业化生产。支持银泰公司、武汉理工大新能源公司开发生产燃料电池,加快长动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和武汉国测诺德新能源有限公司“风力发电产业园”项目,力争形成年 1-3MW 系列双叶片发电机组 100 台生产能力。依托凯迪电力等企业,重点发展低质煤燃烧、劣质煤掺烧技术与装备,重点促进煤矸石掺烧发电技术及配套设备国产化进程。发展节能环保材料及纳米新材料。依托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华丽环保公司等企业,发挥我市现有生物降解材料开发技术与设备的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消白替代产品的“原料供应-设备制造-环保材料推广”链条。支持长利玻璃、华茂材料等企业发展节能低辐射镀膜,太阳能超白玻璃等新型玻璃材料。支持冶金研究院等企业利用烟气脱硫石膏开发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支持晶泰科技应用纳米晶格位错处理技术,建设纳米晶格位错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5.空间布局烟气除尘脱硫,污水处理,环保包装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和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