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国考申论模考答案详解_第1页
2012国考申论模考答案详解_第2页
2012国考申论模考答案详解_第3页
2012国考申论模考答案详解_第4页
2012国考申论模考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 150 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 40 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 110 分钟。满分 100 分。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二、给定资料材料 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 岁以上为老年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 10%以上即进入老龄社会。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在上个世纪末的 1999 年开始迈入老龄社会行列。随后,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到 2010 年年底,中国 60 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到了近 1.7 亿,占人口的 12.8;而且中国的老龄化又处在一种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在整个发展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下,遇到了老龄化的问题,其中有一半过着“空巢” 生活,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或者没有子女。2011 年 1 月 5 日,新修订的老年法在社会保障里拆分出一些内容,单独成立“社会照料”一章。主要是针对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不能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单独写一章总体上看就是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层面,强调社会照料要进家门,养老机构、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上门为老年人服务。第二个层面以社区养老为依托,自治组织、养老机构要在社区里搞一些社区医疗服务、社区护理、文化活动设施,短期托养、日间照料等要在社区里开展起来。第三个层面是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服务机构在民间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修正草案中规定:“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提供免费体检等保健服务,提倡各地根据本地实际,降低享受保健补贴和免费保健服务的年龄。” 发放高龄补贴一直以来是我国“养老困局” 中的一部分,全国各地情况不一,很多地方的高龄老年人享受不了相应“补贴 ”。本次修改老年法,意味着“高龄津贴”将有望全国统一。材料 2:养老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夏商两代继承之,但西周才在制度上臻于完善。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意思是说,西周规定按年龄大小由地方或国家分别承担养老责任,在政策上,不仅中央要负责养老,地方也要负责养老。凡年满五十的则养于乡遂之学,年满六十的则养于国学中的小学,年满七十的则养于国学中的大学。这种养老制度,自天子以达诸侯,都是相同的。不过一国的长老,由诸侯致养,若是天下的长老,则由天子致养。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 80 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 职务,由乡而县,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材料 3:关于中国目前养老的困局,有人认为跟我国劳动力参保人口的覆盖率有关。覆盖面窄 包括已退休人员在内,我国目前参保人数只有仅占城镇人口的 30%左右,不及劳动力人口的 15%,覆盖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而农村参保率更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更加突出。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主要是以下几种模式共同构成农村养老体系。“ 孝”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这在广大农村也表现得毫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实施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不太具备,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民政部于 1992 年出台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即为“ 农村社会保险” 开了先河。在方案中,提出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付费,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该方案于 1994 年在一些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开始试点。其主要做法是,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基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并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领取养老金。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仿照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做法,给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社区养老的实施范围比较窄,往往受制于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材料 4: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养儿防老” 的观念逐渐转变为依靠养老金防老。可是,被人们视为“养命钱 ”的养老保险如今却面临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到 2004 年底,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累计已达 7400 亿元。据了解,在被挪用的 7400 亿元资金中,绝大部分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本应作为未来养老金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为何发放给已退休职工?直接原因来自我国退休人口的剧增。目前我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从城镇的养老保险计划来看,现在已经达到了三个在职人养一个退休人的比例。提前退休也是加剧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原因之一。在过去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困难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严重,特别是为安置富余人员,大量职工提前退休,将负担转嫁给养老保险。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先后提前退休了 500 多万人,按每人减收增支 1 万元计算,每年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500 多亿元。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院的研究人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多年后是我国劳动力大军将开始大规模退休,目前入不敷出的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到那时可能会演化成一场养老金支付危机。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个人账户空账问题越迟解决,包袱就会越大。现在做实个人账户已经刻不容缓!”个人账户空账不仅由退休人员增多造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上的缺陷也不容忽视。 据悉,目前国际上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现收现付制,优先在劳动力统筹供养现在的退休人员;另一种是完全积累制,职工的退休金依靠个人在职时的资金积累。现收现付体现多种社会共济性,养老金不受通胀影响;完全积累制则调动了职工个人的积极性。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中国首创的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理论上看,它吸收了两种模式的优点;但从近几年改革的实践看,“统账结合模式”并未真正实现,这成为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的制度原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指出:“如果当初统账结合模式是两个板块的话,这个制度就不会出现个人账户的空账。”可是,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各地就没有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的“统账结合” 方式操作,而是实行了“混账管理”。两个账户之间可以流动,用企业为在职职工本人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来支付他们的养老金,当统筹账户不足的时候就必然要拿个人账户上的结余去弥补,于是在职职工既要为自己缴纳养老保险费,也要为退休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最后空账就产生了。郑功成教授认为,做实个人账户首先要完善养老保险的自身制度和有关法律。材料 5:在做实个人账户方面,国家从 2001 年已开始在辽宁省进行做实养老账户的试点,并准备在全国逐步推广,部分积累的模式实际上也已经启动。据悉,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很好,职工工资和财政收入增长很快,正是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制度转轨的大好时机。一位社会和劳动保障部的负责人说:“应当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抓紧做实个人账户,抓紧制度定型,尽快实现制度的转轨。”也有专家指出,到去年年底,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积累为 3000 个亿,如果在全国开做实个人账户以后,积累资金就更多。如果全国都实行做实个人账户,一年规模就 1000 多个亿。筹集的资金原则上只能存入银行,不能买基金。那么如何通过专业性的资产管理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对这些养命钱进行保值增值,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据悉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退休金是资本市场上投资的主力,如美国的个人退休账户,或者如加拿大的登记退休储蓄计划。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与资本市场的发育相辅相成,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欧美等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养老金财务的压力。但是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保险起步晚、制度不完善,更缺乏深厚的资金积累。专家指出,在真正做实个人账户、解决空账运行的问题上,我国的养老保险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材料 6:2011 年 1 月 5 日,“老年法” 草案 “出炉”,强调给予老人更多精神关怀。草案在 “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 ,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称,新修订的老年法单独成立“社会照料”一章,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意味着今后子女不“常回家看看”,老人可以诉诸法律。专家表示:“由于老年法属于社会类立法,因此具体细节不可能规定得很清楚。但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以前这种诉讼法院一般不会受理,但现在法院要立案审理。”至于此类案件,“毕竟不同于一般的诉讼,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多方面决定的,既有司法上的判决,也有行政上的督促,还有调解组织的调解等”。“ 另外,基层性群众自治组织和人民调解组织在这方面要发挥作用,主要是对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和监护人不履行监护义务的,要督促他们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此立法,网友意见也是不一。有支持的,也有质疑的:网友 A:昔日棍棒下面出孝子,今日要法棒下面出孝子。老人手中有法棒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市场经济时代,不能只靠伦理道德维系家庭亲情,而需增加法律动力。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家庭亲情才能恒久牢固。如果连“常回家看看” 这点需求也不肯给予父母,父母就该挥出法棒教训教训不孝子女。网友 B:诚然,“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法律与道德虽然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但不能混为一谈。但是,不应忘记,“法律是最低标准的道德,道德是最高标准的法律”,法律与道德从来不是完全割裂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某些道德要求写进法律条文是世界各国在立法时的一种普遍做法。“依法治孝 ”对于重建孝道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网友 C:“ 精神赡养” 入法切中时弊,将“ 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它成为子女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来考量很有必要,这样使司法救济能够介入家务事,让法律的刚性弥补子女的惰性,有助于扭转社会上存在的物质赡养有余而精神赡养不足的不良倾向,将有利于营造孝敬老人、家庭和谐的浓厚社会氛围。网友 D: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要让亲情看望世代相传,仅仅靠道德力量远远不够,必须用法律强制培养儿女“常回家看看” ,即完成儿女的看望义务,也培养一种看望习惯,升华一种亲情力量,更接力承传亲情看望美德。此次新老年法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以法律推动亲情孝敬走进新时代,则是法治精神的升华。这对于匮乏亲情看望的儿女也是心灵震撼,虽说带有硬性的强制,但唤醒的却是儿女亲情良知,不再坚守给钱给物就是孝敬的误区。在送礼不如送健康的语境下,送“常回家看看”给老人带来的亲情满足、精神振奋、幸福健康是不可估量的,谁能不为这种立法叫好呢?网友 E:“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困境在于司法无端侵入道德领域,将原本存乎于心的孝道传统异化为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责任关系,不仅涉嫌侵犯个人的自由,而且由于法条的模糊使法律本身根本不可能得到切实的贯彻,更关键的地方在于,即使拥有明确的法条和强有力的执行者,又如何保障漂泊在各地为生存打拼的子女们在年假缺失和生存艰难的当下能够“常回家看看”呢?网友 F:作为在外拼打的无数年轻人、中年人,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还无法得到及时救济,尤其是在物价飞涨,通胀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中年人,无论承担的是一个家还是两个家的生活重任,都大有对“常回家看看” 可望不可及之感,他们何尝不想“常回家看看” ,只是压力太大,他们无奈却又无力。网友 G:法律不是万能的,常回家看看,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孝敬的良知,亲情不是靠判,判出来的亲情不是真正的情,而是变味的亲情。“强扭的瓜不甜” ,“常回家看看” 用强制,强制的只是表面,难以触及深处,反而对老年人的伤害更大。要使老人得到精神慰藉,不仅在于家庭成员“常回家看看” ,小区,当地部门也应该常去看看,问寒问暖,让老年人从更多的渠道获取精神安慰。网友 H:“回家看望 ”是情感概念, “情感”不可能通过法律强制来实现。支付未尽孝道的赔偿金倒是可以操作,但这种赔偿又与立法本义中的“常回家看看” 不在同一概念范畴上,与情感毫无关联。法律就是法律,情感人伦就是情感人伦,它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就不该硬拧在一起。材料 7: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远离父母,很多时候不是儿女们的主动选择而是“被选择” 。当儿女们在外为生计奔波忙碌时,谁说他们内心没有对年迈父母的牵挂?别的不说,单看看每个小长假里,那些拥挤的人流又有多少不是奔赴故乡去看望父母的。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而是不能“常回家看看” 。带薪休假喊了这么多年,并不是所有的单位都能够有力地执行下去。没有时间保障,即便为人儿女有心常回家探望父母,又能如何实现呢?时间上不能保证常回家看看父母,那空间上是不是可以保证和父母守在一起呢?现实冰冷,这更是天方夜谭。在外打拼的那些年轻人或蜗居或蚁族,疯狂的房价下自己都难有真正的容身之处,又怎么可能把老家的父母接来与自己同住呢?再来看看回家之路的成本有多高。这一两年来中国铁路的发展突飞猛进,普通百姓都“被动车”、“被高铁 ”,以前回家几个来回的路费现在敌不过一次“被高铁”的票价。此情此景,难怪有网民情绪激烈地发问,工资不涨票价疯长,回家的路费谁来报销?中国已然步入老年社会,“未富先老” 是中国面临的社会现实,“421 家庭结构” 的壮大也是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新修订的养老法草案固然在解决现实问题上有所发力,但新法修订的基础必须清醒认识到,让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比促使“儿女常回家看看” 更重要。材料 8: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不应因子女生存艰辛而弃如敝屣。面对空巢老人的精神孤寂乃至生活困难问题,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我国老龄人口增加迅猛,但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投入未见明显增加,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就在国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和老人保健法的基础上,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 ,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在加拿大,只要是在国内居住满 10 年的居民(包括公民和移民) 在年满 65 岁之时,即可领取养老金(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不可否认,在未富先老的现实条件下,无论国家、社会和家庭都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同样,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立法和相关配套规定还相当粗疏,针对老年人的优惠和优待政策亟须充实完善。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 ”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 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材料 9:关于养老立法,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裴晓梅介绍,为长期照护立法的五个国家是奥地利、德国、荷兰、以色列和日本。法案一旦生效,会覆盖所有的需要长期照护的人口。为此,有的国家会通过两个或三个类似的法案。此外,立法还具备提供全面服务的特征,如荷兰在 1968 年立法时法律框架只限于支持护理院的照护费用;到 1989 年,其立法规定的服务范围已扩大到提供社区、居家照护和家庭帮助服务。在 20 世纪 90 年代立法的国家在一开始就建立了包括多元服务在内的立法框架。裴教授还说:“目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尴尬:老年人口一半以上在农村,一半以下在城市,城市的养老已经有了养老院和医保,在农村还没有养老这一块的保障,新农合还没有制度化。我们既没有建成现代模式,又正在丧失传统的养老方式,这是中国社会在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巨大,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必要借鉴西方的经验,少犯错误,朝制度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材料 10:(1)2008 年 5 月,担任河北魏县县委书记的齐景海明确提出了“德孝治县”的理念。齐景海以“不孝否决” 提拔干部,他要求被任用干部必须有夫妻双方父母的德孝意见证明,无德不孝一律不考虑。他探索建立干部德孝考核机制,把孝敬父母写入县委常委会自身建设的文件中,明确作为县委常委行为准则中的一条。他说:“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能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决不能让不孝敬父母的人得到提拔重用!”此举被称为河北魏县的“ 德孝治县”理念,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2)今年参加“两会” ,陈红(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陈独秀的孙女)带来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养老的,“虽然不服老,但我确实已经快 70 岁了,身边的这样的人也很多,养老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陈红建议,通过立法,把养老和计划生育一样,变成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协调养老工作,确保养老的各项措施能够落实下去,“现在养老光靠一个老龄委,还远远不够。”(3)2011 年 3 月 20 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11 年会上说,养老金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还会持续的、不断的得到提高,尹蔚民说,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相适应;另外,也要和支付能力相适应。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养老金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还会持续的、不断的得到提高,让广大的退休人员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说,中国的养老金水平目前还不够高,到目前为止,企业职工每个月的人均退休费水平是1400 多元。但在“十一五” 期间,人均养老金的水平已经翻了一番。尹蔚民指出,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现在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也是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他说,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在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当中,投入应该是多元化的,既有政府的支持,也依靠社会资金的支持,老龄事业、产业发展有广阔前景。三、申论要求(一)认真阅读材料 1-9,回答下面问题:1.概括我国目前养老的几种模式。(15 分)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 100 字。2.结合给定资料,归纳我国目前养老困局的表现以及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原因;(15 分)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 300 字。(二)参考给定资料 6,结合其它材料,分别扼要分析网友支持与质疑“老年法”草案中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 的理由。( 20 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 300 字。(三)假如你是一名公务员,根据给定资料,说出你对改变我国目前养老困局的一些建议。(10 分)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不超过 300 字。(四)尊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参考给定资料,联系新形势下中国的养老现状,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我国养老问题的见解。(40 分)要求:(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3)总字数不低于 800 字。正确答案: (一)认真阅读材料 1-9,回答下面问题:1.概括我国目前养老的几种模式。(15 分)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 100 字。参考答案:我国目前养老的模式有:(1)家庭养老;(2)土地养老;(3)社会保险养老;(4)社区养老;(5)养老院养老(也可赋 3 分)。赋分说明:(1)要点不分先后,严格按分值赋分,答对一点可得 3 分。(2)不能超过 100 字,多 20 字扣 1 分,最多扣 2 分。2.结合给定资料,归纳我国目前养老困局的表现以及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原因;(15 分)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 300 字。参考答案:我国目前养老困局的表现有:1.跟我国劳动力参保人口覆盖面窄有关;2.我国老龄人口增加迅猛,但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投入未见明显增加。我国目前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原因有:1. 我国老龄化进入高峰,退休人口剧增。2.上个世纪 90年代末以来,大量职工提前退休也是原因之一;3.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上的缺陷也不容忽视,两个账户之间可以流动,“统账结合模式” 并未真正实现。赋分说明:(1)要点不分先后,严格按分值赋分,答对一点可得 3 分。(2)不能超过 300 字,多 20 字扣 1 分,最多扣 2 分。(二)参考给定资料 6,结合其它材料,分别扼要分析网友支持与质疑“老年法”草案中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 的理由。( 20 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 300 字。参考答案:支持的理由有:(1)家庭亲情不能只靠伦理道德维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家庭亲情才能恒久牢固。(2)法律与道德是相互依存的,“依法治孝 ”对于重建孝道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3)“精神赡养” 入法有助于扭转社会上精神赡养不足的不良倾向,有利于营造孝敬老人、家庭和谐的浓厚社会氛围。(4)用法律强制培养儿女“常回家看看” ,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以法律推动亲情孝敬走进新时代,唤醒儿女亲情良知,给老人带来亲情满足、精神振奋、幸福健康。反对的理由:(1)司法侵入道德领域,异化了亲情关系,不仅涉嫌侵犯个人的自由,而且由于法条的模糊使法律本身根本不可能得到切实的贯彻。(2)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还无法得到及时救济,年轻人、中年人对“常回家看看” 可望不可及,他们无奈却又无力。(3)法律不是万能的,亲情不是靠判出来。要使老人得到精神慰藉,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从更多的渠道让老年人获取精神安慰。(4)“ 回家看望 ”是情感概念,“情感”不可能通过法律强制来实现。赋分说明:(1)要点不分先后,严格按分值赋分,答对一点可得 2.5 分。(2)不能超过 300 字,多 20 字扣 1 分,最多扣 2 分。(三)假如你是一名公务员,根据给定资料,说出你对改变我国目前养老困局的一些建议。(10 分)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不超过 300 字。参考答案:我的对策有:1.各级领导要切实重视养老问题,可探索建立干部德孝考核机制。2.借鉴我国古代与当代西方国家的一些成功做法,为养老立法,让法律覆盖所有需要长期照护的人口,可按规定给老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