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烟垂壁规范_第1页
防烟垂壁规范_第2页
防烟垂壁规范_第3页
防烟垂壁规范_第4页
防烟垂壁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烟垂壁规范篇一:挡烟垂壁技术要求挡烟垂壁 5 要求 5. 1 外观 挡烟垂壁的标牌应牢固,标识应清楚。 5. 挡烟垂壁金属零部件表面不允许有裂纹、压坑及明显的凹凸、锤痕、毛刺、孔洞等缺陷;其表面必须做防锈处理,涂层、镀层应均匀,不得有斑剥、流淌现象。 5. 卷帘式挡烟垂壁的挡烟部件不允许有撕裂、缺角、挖补、破洞、倾斜、跳线、断线、经纬纱密度明显不匀及色差等缺陷;其表面应平直、整洁、美观。 5. 各零部件的组装、拼接处不允许有错位。 材料及零部件 1 挡烟垂壁所用的各种原材料必须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挡烟垂壁所用的电机及控制箱(含按钮盒)应是经国家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 挡烟垂壁挡烟部件在(200 士 15)0C ,(25 士 5) Pa 差压时的漏烟量应不大于 25 m/(mh). 卷帘式挡烟垂壁挡烟部件若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织物缝制时,其搭接宽度应不小于 20 mm. 单节挡烟垂壁的宽度不能满足防烟分区要求时,可用多节垂壁以搭接的形式安装使用,且搭接宽度应满足: a) 卷 帘 式挡烟垂壁应不小于 100m m;b) 翻 板式挡烟垂壁应不小于 20m m, 挡烟垂壁边沿与建筑物结构表面应保持最小距离,此距离不应大于 20 mm. 卷帘式挡烟垂壁必须设置重量足够的底梁,以保证垂壁运行的顺利、平稳。 控制方式 1 挡烟垂壁应与烟感探测器联动。当烟感探测器报警后,挡烟垂壁能自动下降至挡烟工作位置。 挡烟垂壁接收到消防控制中心的控制信号后,应能下降至挡烟工作位置。 系统断电时,挡烟垂壁能自动下降至挡烟工作位置。运行性能 1 卷帘式挡烟垂壁电动下降或机械下降的运行速度应) m/s。翻板式挡烟垂壁电动下降或 机械下降的运行时间应(7 s, 挡烟垂壁应设置限位装置,当其运行至上、下限位时,能自动停止。 可靠性 经 1 0 0 0 次启一闭操作后,挡烟垂壁应能正常运行。直径为()m m 的探棒或长度为(15 士) mm、宽度为(24 士) mm 的试块不能穿过挡烟垂壁的挡烟部件。 抗风摆性能当挡 烟 垂 壁承受(5 士 1)m /s 风速时,其垂直偏角应不大于 15% 耐高温性能 挡 烟 垂 壁在(620 士 20)0C 温度下保持 30m in,其完整性不应破坏。 6 试验方法 样品要求 进行 运 行 性能、可靠性、抗风摆性能、耐高温性能试验时,应使用同一个样品进行试验,其挡烟部件的尺寸为 1 000 mm X 500 mm, 外观 挡 烟垂 壁的外观采用目测及手触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验。 材料及零部件 1 原材料、电机和控制箱 挡烟垂壁所用原材料、电机和控制箱的质量采用,检查材料保质单和国家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方法进行检验。 挡烟部件漏烟 f 1 试件 试 件 由 挡烟部件和框架组成。挡烟部件的有效面积为 10 00m m X500m m,挡烟部件安装在框架 中,与框架的接触部分应密封 试验设备 试验 设 备 应符合 GB1 5930-1995 中 1 ,5. 5 .2 的规定。 试验步骤 a) 试 件安装就位,其人口用不渗透的材料密封。启动引风机,调节引风机系统的进气阀和调节阀 ,使 试 件 前 后 的 气体压差为(25 士 5)P a,待稳定 60s 后,按 GB 15930-1995 中 . 和 5. 4. 3. 3 规 定 的计 算方法计算出系统漏风量。每 1m in 测量一次,连续测量 5m in,取平均值。 将 此 漏 风 量 按 公 式(1)换算成温度为 XXC、压差为 25P a 时的漏烟量。 Q:=QlX 473 273+ T, .? ?(1) 式中: Q,- 温度为 XXC、压差为 25 Pa 时系统漏烟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Q,1 按 .2 .3 a )实测的系统漏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T, 按 .2 .3 a )实测的测量管道内的气体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b) 拆掉试件人口处的不渗透的材料,按图 1 的规定将试件连接到耐火试验炉上。单位为毫米 接气休流量计和引风机系统 I- 前连接管道; 2 热电偶; 3 试件备4 后连接管道; 5- 压力导出口; 6 连接法兰; 7 测量管道 图 1 挡烟部件漏烟 f 试验安装示意图 c) 启 动引风机,调节引风机系统的进气阀和调节阀,使试件前后压差保持在(25 士 5)P a, d) 控 制炉内温度在 2m in 内达到(200 士 15)0C, e) 在 炉内温度为(200 士 15)0C,试件前后压差为(25 士 5)P a 的条件下,按 GB 15930-1995 中 5. 4 . 3. 2 和 5. 4. 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漏烟量。每 1m in 测量一次,连续测量 5m in,取 平 均 值 。 注 : 当 挡烟垂壁挡烟部件由不渗透材料(例如钢板)制造时,可不做该项试验。 档烟部件浦烟.的计算公式 .。.。 。一(2) Q = Q 2 一 Q l . . . . . . . . ( 3 ) 式 中 : Q 一 温 度为 200C、压差为 25P a 时,挡烟部件单位面积的漏烟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平方米小时 篇二:防烟垂壁 H 型固定式材料及施工规范G-CFH-1 防煙垂壁 H 型固定式材料及施工規範 第一節 總則 1- 1 相關工程說明 (1) 金屬製品。 (2)玻璃。 (3)填縫材。 1- 2 品質管制 A. 遵照本章及引用標準之規定。 B. 功能需求:垂壁與懸掛系統之設計、製造及安裝應能承受地震力並 符合中華民國建築技術規則之地震規定。 1- 3 提送資料 A. 配製圖與材料表:應將所有擬用之材料清單送審,包括防煙垂壁 平面圖及細部圖、繪出懸吊系統及固定方法。說明細部裝配、斷面、尺寸、形狀、高度及接縫之足尺詳圖,並標示其施作材料。 第二節 製品 A. 玻璃:採用嵌鋼絲透明玻璃。 B. 懸吊系統: (1)上軌道鋁合金:採用鋁擠型軌道。 (2)熱浸鍍鋅鏍牙吊桿。 (3)玻璃 H 型鋁擠型中柱及鋁擠型 U 型支撐片,玻璃下緣磨光。 (4) 壁面玻璃鋁擠型支撐片。 (5)吊桿固定片。 (6)鍍鋅螺絲、螺帽。 (7)填縫材:採用一般中性矽利康。 第三節 施作 3-1 準備工作 (1)依據提供(建築工程平面圖說)的天花板俯視圖、平面圖、立面圖做施工前之檢討。 (2)依平面圖做大略的配置構想(注意是否須做曲面結構)。 (3)依俯視圖可做正確配置設計(注意是否須做曲面結構)。 (4)立面圖可確認防煙垂壁左右收邊及高度,並須注意是否有切口或變形。 (5) 玻璃以直條鋼絲透明玻璃或網狀鋼絲透明玻璃為原則。 3-2 詳細施工大樣圖之製作 (1) 玻璃分配寬度以約 140cm 為標準。 (2) 每面玻璃面積以小於 1為原則。 (3) 玻璃高度以 50cm 為基準,但亦有例外。 (4) 玻璃底邊套護邊。 3-3 鋁軌道的安裝。 (1)防煙垂壁應以間距 80cm 之 1/4”以上吊筋直接固定於結構體上,不得固定於天花板之骨架。 (2)預在鋁軌道下面溝道中放入所需數量的吊桿固定鏍帽。 (3)用夾具組將鋁軌道裝在天花板內的骨架上或補強材枓上。 (4)鋁軌應由端部裝起。 (5)鋁軌是否平直,應以目測測定。 (6)夾具組的間距以 80cm120cm。 3-4 懸吊鍍鋅螺牙吊桿的安裝 (1)預先放入鋁軌下面溝道中的吊桿固定鏍帽,上緊鍍鋅螺牙吊桿。 (2)把玻璃支撐片預先套入懸吊螺牙吊桿下方。 (3)在左右壁面或柱面上預先裝好壁面玻璃支撐片。 3-5 玻璃的安裝 (1) 玻璃應依配置圖事先加以裁割。 (2) 由一端做起,將玻璃上部嵌入鋁軌下方溝道。 (3) 嵌入玻璃時,必須有一人在下面扶托。 (4) 3-6 填縫作業 玻璃定位後立即把玻璃支撐片栓緊在懸吊螺栓桿下方。 (1) 使用結構性矽利康填縫劑。 (2) 在鋁軌溝中玻璃的左右方插入墊片,使填縫劑保持 5mm 深度。 (3) 懸吊螺栓桿(玻璃銜接部)部位也要打矽利康填縫,使螺栓桿不外露。 (4) 填縫作業完成後須一日內不宜觸碰。 篇三:防排烟设计规程1 总 则 为了控制建筑火灾的烟气流动,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行动的展开,防止和减少民用建筑火灾的危害,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设计与施工,应针对火灾时烟气流动的特点,采取可靠的防烟、排烟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采用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时,应提出合理的技术依据 a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施工;调试及验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 术语 防排烟系统 smoke control system 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 防烟系统 smoke protection system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 排烟系统 smoke extraction system 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维持烟区内一定能见度的系统。 机械加压送风 mechanical pressurization 对楼梯间、前室等部位采用机械送风,使该区域形成正压区,防止烟气侵入的方式。 机械排烟 mechanical smoke exhausting 采用排烟风机,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维持烟区内一定的能见度。 自然通风 natural ventilation 采用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等自然的通风方式。 中庭 atrium 三层或三层以上、且短边不小于 6m 的大容积空间。 烟缕 smoke plume 火灾烟气卷吸四周空气所产生的混合烟气流。 储烟仓库 smoke reservoir, 在建筑物顶部由垂壁、梁等形成的用于积聚烟气的空间。 挡烟垂壁 smoke curtain 用不燃烧材料或难燃材料制成的固定或活动的挡烟设施。 清晰高度 clear height 烟层底部至室内地平面的高度。 轴对称型烟缕 axisymmetric plume 远离四周墙壁的火灾所产生的烟缕。 阳台型烟缕 balcony spill plume 烟气上升到达建筑空间顶部、阳台或其它大的水平突出物后,水平向突出物边沿溢出的烟缕。 窗口型烟缕 window plume 烟气从门和窗等墙壁开口处溢出的烟缕。 2 术语和符号 符号 A-每层电梯门及疏散门的总有效漏风面积(m2) 2 A0-所有进气口总面积(m) Al-门的面积(m2) AF-送风口总面积(m2) 2 Av-排烟口截面积(m) Aw -窗口开口面积(m2) 2 As-电梯井前室的侧面积之和(m) A4-电梯井围护墙的面积(m2) -火灾增长系数 w-窗口烟缕型的修正系数 b-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m) Co-进气口流量系数 Cv-排烟口流量系数 Cp-空气的定压比热(kJkgK) d-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 d4-开向电梯井的门的总数 db-排烟窗下烟气的厚度(m) F-每层开启门洞的总面积(m2) F-门的总推力(N) Fdc-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 L1-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 3 (ms) L2-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m3s) 3 L3-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ms) M-烟缕质量流量流量(kg/s) n-指数 Nl-漏风门的数量 N2-开启门的数量 N3-漏风阀门的数量 3 0 -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kgm) P-压力差(Pa) Q-火灾的热释放率(kw) Qc-火灾释放热量中的对流部分(kw) t-排烟系统启动时间(s) T-烟气的绝对温度(K) To-环境的绝对温度(K) T-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v-门洞断面风速(ms) V-排烟量(m3h) F4-电梯井机械加压送风量系数g-重力加速度(ms2) H-排烟空间的建筑高度(m) H1-燃烧物至阳台的高度(m) Hw-窗口开口的高度(m) Hq-最小清晰高度(m) K-系数 L-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m3s) w-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m) W-烟缕扩散宽度(m) Wl-门的宽度(m) 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 Zl-火焰极限高度(m) ZB-阳台之上的高度(m) Zw-开口的顶部到烟层之间的高度(m) 3 防烟设计 一般规定 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系统: 1 疏散楼梯间; 2 消防电梯前室;3 避难层(间) 。 公共建筑中高度超过 100m 的电梯井宜设置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下列楼梯间或前室可以不设置防烟系统: 1 防烟楼梯间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独立前室; 2 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作为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合用前室,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可开启外窗的楼梯间; 3 建筑高度低于 100m 的居住建筑,前室设有符合要求可开启外窗的楼梯间: 十八层或十八层以下的居住建筑,楼梯间设有符合要求可开启外窗的前室或前室设有符合要求可开启外窗时的楼梯间; 4 消防电梯井设有机械加压送风的消防电梯前室; 5 走道和前室设有机械加压送风的楼梯间。 防烟方式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地下建筑或高度超过 50m 的公共建筑中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二者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建筑高度低于 100m 的居住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及二者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宜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方式,当建筑高度超过 100m 时,宜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高层建筑的封闭楼梯间应靠外墙,并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当不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 加压送风机的送风量应由保持加压部位规定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门开启时保持门洞处规定风速所需的送风量以及采用常闭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三部分组成。风机的全压不宜小于 300Pa。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部位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3 防烟设计 自然通风方式的要求 靠外墙的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并应保证该楼梯间顶层设有不小于.80m2 的自然通风面积。 2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合用前室不应小 2 于。 避难层(间)应设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且每个朝向的自然通风 2 面积不应小于。 3 防烟设计 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要求 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送风机的进风口宜直接与室外空气相联通; 2、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宜与排烟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层面。如必须设在同一层面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不受烟气影响; 3、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的风机房内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隔墙和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隔墙上的门应为甲极防火门; 4、设常开加压送风口的系统,其送风机的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应加装单向风阀;当风机不设于该系统的最高处时,应设与风机联动的电动风阀。 加压送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楼梯间宜每隔 2-3 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合用一个井道的剪刀楼梯应每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2、前室应每层设-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火灾时由消防控制中心联动开启火灾层的送风口。当前室采用带启闭信号的常闭防火门时,可设常开式加压送风口;3、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 7m/s; 4、送风口不宜设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 5、只在前室设机械加压送风时,宜采用顶送风口或采用空气幕形式。 送风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当采用金属风道时,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