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课堂试题全册精品_第1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课堂试题全册精品_第2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课堂试题全册精品_第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课堂试题全册精品_第4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课堂试题全册精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学案.马说11 藤野先生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绯(fi)红:鲜红。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 人民。 不逊(X 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作品 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 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 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社戏雪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 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2、学法指导:跳读法 为确保重点和速度,对于某些暂不需要或一时难以弄懂的内容,跳跃而过读下去。其好处是:不被次要问题所纠缠而影响阅读速度,可以节省时间。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材料,能把文章的关键点衔接起来,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变通。能培养从实际需要出发,抓住主要目标,避轻就重地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方法是:遇到可暂时不看的材料可跳过去,但要把看不懂的地方、无定论的说法划出来,留待日后解决。读下去,找要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读完后,对前面留下的疑难问题,回头再看一看,梳一梳,经过梳理,可能只须花较少的精力就能解决,或者早已不成问题了。扫读法 又叫扫描阅读法、掠读法,俗称快速浏览法。即通过视线在书页上的快速搜寻在脑海中留下记忆信息的痕迹。扫读法常用于了解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或是为了从书中找到某种信息,如有用的人名、论点、数据和其他资料。培养扫读能力要做到:扩大视读目标,逐步做到“一目十行”。选择内容,由易到难,认真训练。制订限时目标,加快速读。集中注意,减少回读,切忌出声。碰到“拦路虎”,学会避读。打破从头到尾的阅读习惯,择其所需阅读。采取这种阅读方法阅读,比传统办法快两倍以上,它是以长久的阅读训练为基础的,是一种层次较高的阅读方法。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八年级下学案.马说2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三、课时安排:2 课时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 给加点的字注音。绯红( ) 宛如( ) 驿站( ) 解 剖( ) 油光可鉴(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诘责( ) 凄然( ) 教诲( ) 瞥 见( ) 抑扬顿挫( ) 2、解释加点的字。油光可鉴 ( ) 好意难却(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毫不介意 ( ) 出言不逊(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这篇散文是以 顺序记叙的?又是以 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 为线索来记叙的? (2)注意:文章变换了 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 13 段): 第二部分(第 435 段): 第三部分(第 3638 段): 2、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学生浏览 610 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并回答下列问题: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2)学生再根据阅读感知,课本扉页后的彩色插图中有藤野先生的油画肖像,请你为这张画像配一段简要的文字说明。用“藤野先生是一个_的人”的形式回答,并注意选择恰当角度概括人物形象。随堂抽测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油光可鉴: 八年级下学案.马说3标致: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 _ ,暗线是 。本文围绕 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 _顺序组织材料。第二课时(一)继续研读分析:人物形象(1)过渡:这就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包括亲眼见到的,耳朵听到的。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 1123 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二)语言品析:1、“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2、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4、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三)探究质疑(1)藤野先生就长相,并不是光彩四射,非常普通。就行为,非常平凡,做着老师该做的事。假如你碰着这样的一位老师,你会觉得他伟大吗?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八年级下学案.马说4(2)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随堂抽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3、“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4、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5、概括文段大意。八年级下学案.马说5答案:第一课时1、整体感知(1)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2)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3)理清结构第一部分(第 13 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 435 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 3638 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2、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1)回答后明确: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2) 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生活习惯角度:生活俭朴。 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随堂抽测1. C(迭叠) )2、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3、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时间先后第二课时(一)继续研读分析:人物形象(1)明确: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二)语言品析:1、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2、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八年级下学案.马说6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3、“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4、(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二)探究质疑(1)学生讨论:这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非常有关系。就拿“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来看,这些遭遇严重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而在这种情况下,藤野先生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只为学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术。其实,当时,日本人一向看不起中国人的,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所以,作为一名日本教师,他抛开了这些偏见,没有私心,热情关怀我,严格要求我,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 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2).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随堂抽测:1、:2、某些日本人 例略3、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4、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5、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2 我的母亲一、课前自学(一)字音、字形、词义通关1、读一读下列字词,请仔细读准字音:文绉绉(zhu) 穈先生(mi) 绰号(chu) 庶祖母(sh)摹画(m) 眼翳(y) 侮辱(w)启蒙(mng) 蒙骗(mng) 轻薄(b) 薄纸(bo)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八年级下学案.马说7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的意味。管束:加以约束、使其不越轨。责罚:处罚。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刚气:刚强而不轻易屈服。侮辱:使对方的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质问:责问。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荣获 35 项博士桂冠。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闻名于世。1920 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2、胡适与其母亲: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胡适父亲胡传的第三任妻子,嫁给胡传时才 16 岁。胡传的发妻死于太平天国兵乱,续弦后妻子病死,留下三儿三女,一半比冯顺弟还大。婚后,胡传在上海担任淞沪厘卡总巡,体恤新婚妻子在大家庭中孤独尴尬,把她接出来带在身边。1891 年,胡适在上海大东门出生,后来胡传调到台湾担任冯主军统领,母子二人也跟着漂洋过海。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 1895 年 8 月,胡传在返乡途中病死厦门,享年 54 岁,当时胡适才三岁零八个月。冯顺弟 23 岁守寡,守了整整 23 年,在家中要看胡适哥嫂的脸色,要维系大家庭的和睦,还要竭力从生活的夹缝中为胡适争取教育经费。3、文学家笔下的母爱赞颂: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二、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文绉绉、管束、责罚、仁慈、质问、广漠、宽恕“等词语;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词析句,概括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3、结合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的影响;4、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三、课时安排:2 课时四、教学活动:1 课时八年级下学案.马说8(一)基础练习1、 我的母亲的作者是 , 运动的倡导者。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文绉绉( ) zh( )问 宽 sh( )眼翳( ) 管束( ) 广 m( )轻薄( ) chu( )号 w( )辱(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文章是作者 时期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 至 时代母亲对胡适 和 的几件事。(2) 认识母亲: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3) 思考:母亲是慈母的代表,可是为何胡适又说母亲是“严父”?(回顾课前自学部分关于胡适的成长经历和其母亲的简介)2、研读课文,了解母亲:(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那几件事? (2)这些事都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请用“读了 的事,我看见了一位的 母亲”的句式说一说你的读后感。小结:母亲是一个 的人。(3) 文章结尾处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3、质疑解惑:(1)阅读课文的前三段思考: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而课文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呢?(2)作者主要写写母亲对“我”的影响,为什么除了写母亲之外,还用了很多笔墨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八年级下学案.马说9参考答案(一)基础练习:1、胡适 五四2、zhu 质 恕 y sh 漠 b 绰 侮(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中年 童年 少年 严格要求 深切关怀(2) “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或“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八年级下学案.马说102、研读课文,了解母亲(1)每天叫“我”早起,催“我”上学;母亲从不在人前骂我;“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母亲重重的责罚;大哥的债主上门讨债,母亲从不骂人不发怒;母亲受了嫂子的气,处处忍让;面对五叔的牢骚话,母亲表现刚烈(2)母亲是一个慈祥善良、性情好,待人和善容忍,大事面前不失刚气,教子严而有方的人。(3)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 。3、质疑解惑:(1)作者在前三段说明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但是只有看书的生活是贫乏的,正是母亲在做人方面对他的训导弥补了这一缺憾,而且影响巨大。可见这三段不是无用之语,反而是为下文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与文末相呼应。(2)母亲作为“我”的恩师的影响并不是体现在如何“教导”上的,而是更多的体现在母亲平时如何待人接物以及对自己的影响上,正是母亲这种实实在在的“身教”影响这作者。我的母亲随堂抽测题1、看拼音写词语:(1)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 wn zhu zhu( ) 。(2)如果我能 kun sh( )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3)我母亲 gun sh( )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4)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 z f( )了一顿。2、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八年级下学案.马说11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 ,遂叫我做“麇先生” 。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 ,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文绉绉:(2)第一段画线句中, “我” “羞愧”的原因是什么?_ (3)在描写“组织戏剧班”一段中运用“居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_ _(4)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 ,可文章开头只字未提母亲,只写了童年生活。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_ _随堂抽测题参考答案:1、文绉绉 宽恕 管束 责罚2、 (1)绉绉:文雅的样子。(2)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3) “我”平时尽管不“活泼” ,但终究还有孩童最原始的童真, “居然”写出“我”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的心态,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提示:此题可抓住“居然”的表意作用,并综合全文来分析。(4)写童年生活的枯燥,既是对往事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作铺垫。(也可按照课文讲解时的参考答案作答)2 课时(一)温故知新:1、胡适在文中说过,母亲对他的言传身教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你还记得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吗?2、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借助以下资料来对胡适来个更全面的了解: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善良,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八年级下学案.马说12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尽力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企图的人,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母亲的教导对胡适而言意义非凡,所以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极深的,请你在文中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的相关句子,并朗读,同学互评:2、通过上面句子的朗读,你能感悟到胡适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吗?3、除了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外,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还表现在很多句子中,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请你品味一下句子中的感情:这种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其他的品味其中的感情吗?不妨和老师、同学分享你的读后感。4、人们常说“文如其人” ,作者的品行多少能在文风中有所体现。作为一名待人处事讲究分寸的文人,胡适在行文过程中就特别注意把握分寸,请看下面的句子,仔细体会一下作者的用语分寸体现在哪些词语上面了?(1)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三)读懂母爱: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母亲对你的影响有哪些?通过讲述母亲对你的教导让大家认识一下你的母亲。 (小组交流,自由发言)参考答案(一)复习环节,答案略(二)1、第 4、13 段2、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3、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和感激。学生也许会找到以下句子赏析:八年级下学案.马说13“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母亲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包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我的母亲 23 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娓娓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4、 (1) “不能不”和“一点儿”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儿底子”的肯定,既表明了主观的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2) “混”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经是文化名人。在人海里“混” ,没有人来管束我,表现出“我”远离母亲后对母亲的怀想;在不需要人管束的情况下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3)三个“如果” ,事实上,胡适的“好脾气” “待人接物的和气”“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这些美德的时候,连用三个“如果” ,意在表明只是假设,而不是说自己已经具备这些品德了,可见作者不自夸不溢美的品格。我的母亲课堂抽测题1、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胡适母亲年纪轻轻守寡,作为当家的后母,母亲在家常常受气倍感委屈,但她从不发脾气,处处忍让,更可见母亲为人处事的宽容和气量。B 本文语言质朴无华但感情真挚,毫无雕饰的痕迹。C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在写法上采用和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记叙八年级下学案.马说14的表达方式。D 作者在文章中用了不少笔墨记叙童年时期的生活,既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枯燥生活的遗憾,也表现了“我”对母亲在童年时期的谆谆教导的敬仰。2、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题:母亲莫言我 5 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1)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a 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八年级下学案.马说15b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2)第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本文题目为“母亲” ,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随堂抽测题参考答案:1、C(采用了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2、(1)a 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b 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2)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 ,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3)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3 我的第一本书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幽默(yu mo):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qcn):凄凉悲惨。 奥秘(o m):奥妙神秘。 翻天覆去(fn li f q):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掺和(chn huo):掺杂混合在一起。知书识礼(zh sh sh l):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k s):极像。(二)了解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蒙古族,生于 1923 年,山西定襄县人,现当代著名诗人。有诗集十余本,散文集七本,诗话集两本。现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课堂活动(一)基础练习给下面的形似字组词催 惨 鬃 熟摧 掺 鬓 塾(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八年级下学案.马说16(1)速读课文,回答: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2)细读一遍课文,回答问题: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义和独特感受去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感情?2句段品读(1)请你结合课文第 38 自然段给同学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为了便于复述,请你先在下面列出简要的说话提纲(提示:可用“箭头图”表示)。提纲: (2)赏析第 4 自然段。父亲看到“我”那“简直一团纸”模样的课本,为什么只是“愁苦”地望着“我”?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 ,只是“深深地叹着气” 。请你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3)阅读第 8 自然段,回答:你认为父亲在麻油灯下补书这件事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3探究质疑本文末段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三)应用迁移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我的第一本书张洁我本以为,这一辈子再无出路了。永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世人歧视,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为贫困所苦,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聪明才智,因为连发现它、测试它、实现它的机会都没有。在成千上万受苦受难的知识分子当中,在无法超越外界或自身的障碍而为数不多的、摆脱了虚伪的婚姻关系的妇女当中,我的遭遇,本属平常而又平常。我本应接受这个现实,在给我限定的社会地位上,了此一生。偏偏我生来不甘屈服,何况我自觉比那些伪善的、不容我也有常人应有的一席之地的“正人君子”光明得多,也比那些靠裙带关系混饭吃的人高明得多。我始终在为从各种力量的压抑下挣扎出来而苦斗不已,但是,在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如果不是后来开放,使中国在政治形势上得到一个全面的突破和进展,无论是我,或是别的什么人,怎样拼搏也是无用的。这给了所有的人一个机会。八年级下学案.马说17那时我已年近四十,心力、体力都不允许我再做片刻的迟疑,但是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大学毕业后二十几年单调的、不让人有独立思考的等因素的小公务员生活,可以把任何人的想象力磨得溜光。惟有那怎样也不肯死去的对文学的爱好,给我一线希望。但是爱好并不等于“能够” 。“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以为他们是最不幸的,白白耽误了十年青春。然而我们这一代人,被耽误的,何止是十年?在文学这一块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土地上,我开始了为时过晚的耕耘。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我写得很苦,前前后后修改了五遍。投稿人民文学杂志,又被退了稿。我又将退稿投向北京文学 。也是一位女编辑,诗人张志民的妻子付雅雯。却得到意外的关注,一字未动地发了头条。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并且在 1978 年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我只有一间房子,晚上为了不影响母亲、女儿的休息,我在厨房的切菜板上写。在洗衣服时,或是上班的路上进行构思,就这样慢慢地集成了我的第一本书。当我第一次把稿费交给母亲的时候,我对她说:“妈,我们终于有钱了,您可以不必再去卖冰棍、卖牛奶了。 ”母亲哭了。我要说明的是,我从不歧视卖冰棍、卖牛奶的工作。相反,我认为凭自己的劳动挣饭吃,比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或剥削生活光彩得多。我自己因为入不敷出,白天忙完办公室里的工作,晚上还要给工厂缝手套,给工程师抄讲义,以补偿工资收入之不足,母亲正是因为年迈,才从小学教师的位子上退休下来,但是为了帮我支撑这个家,不得不替奶厂卖牛奶,替冷饮厂卖冰棍。她一生坎坷、自幼丧母,备受后母虐待。结婚不久,又被我父亲遗弃,一个人拉扯着我,吃糠咽菜,千辛万苦才把抚养大,又供我读了大学。我本应侍母亲安度晚年,且不说享什么清福。但是我却没有这个能力,使她在将近七十岁的高龄,还要在风吹、日晒、雨打之下辛苦地劳作。当我摩裟着我第一本装帧粗糙、纸张低劣的书的时候,我又悟到,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活在我周围的普通人。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心里想着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老百姓,也想着整个人类,我爱人类,关心着他们的命运和前途,我将尽终生的力量为人类而写作,因为我是从普通人当中走出来的。1、文中“我的第一本书”是指 。2、 “当我摩挲着我第一本装帧粗糙、纸张低劣的书的时候,我又悟到,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 ”一句中“摩挲”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3、文中说“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 。请问“痛苦的人生经验”具体指什么?4、文章中说“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 。你是如何理解的?八年级下学案.马说18参考答案3 我的第一本书(二)1(1)写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2)见教师教学用书第 33 页练习说明第一题第 2 小题答案2(2)他误认为“我”无心读书 父亲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贫困而深表同情 (3)父亲温和善良、知书识礼、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3见教师教学用书第 33 页的“练习说明”第二题(三)1、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 2、指用手反复抚摸;珍惜,爱护,因这书的得之不易而爱不释手; 3、第一段第二句“永远生活在都没有” ; 4、痛苦的人生经验,是一个成长、成熟起来的阶梯,它丰富了人生,锻炼了意志,积累了经验,对于一个渴求进步的人来说,是一生取之不竭的财富;4 列夫托尔斯泰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结合原旬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黝黑(yuhi):黑;黑暗。滞留(zh li):停留不动。愚钝(y dn):愚笨;不伶俐。器宇(q y):人的外表;风度。禁锢(j n g) :束缚,限制。犀利(x l) :锋利;锐利。轩昂(xun 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侏儒(zh r):身材异常矮小的人。酒肆(ji s):酒馆。尴尬(gn g):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无可置疑(w k zh y ):没有什么可被怀疑。广袤无垠(gung mo w yn):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 ,南北长度为“袤” 。粗制滥造(c zh ln zo ):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藏污纳垢(cng w n gu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郁郁寡欢(y y gu hun ):心情不舒畅,不快乐。黯然失色(n rn sh s ):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颔首低眉(hn shu d mi):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诚惶诚恐(chng hung chng kng):惶恐不安。鹤立鸡群(h l j qn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zhng jn wi zu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八年级下学案.马说19(二)知识积累(1)关于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年),于 1828 年 8 月 28 日诞生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父母早亡,在姑母和家庭教师的教养下长大。于 1851 至 1854 年自愿到高加索服兵役,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不仅加深了他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阶级的不满,而且为后来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描写生动的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他重要的作品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2)关于斯蒂芬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年),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 、 马来狂人 、 恐惧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列夫托尔斯泰是 国伟大的 家,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是 、 、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粗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2)请根据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把文章分成两大部分,并写出段落大意。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2句段品读朗读第一部分,回答后面的问题。(1)作者在 14 自然段中分别从 、 、 、 等四个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 5 自然段却写 ,以此来突出托尔斯泰的相貌平平。(2)第 1 自然段是从 、 、 、 等四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的,并且突出了多毛、胡须浓密的外貌总体特征。(3)第 2 自然段中托尔斯泰给人的印象是什么?(请摘录文章的词语)(4)第 3 自然段写面部特征时重点写了什么?(5)第 4 自然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作者是从 、 、 等三个方面来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3探究质疑文章第一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请你举一些例子,并加以分析。例子: 分析: (三)布置作业1请用着重号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不是每个词语都有错哦!请细心!)八年级下学案.马说20粗制烂造( ) 郁郁寡欢( ) 蒙昧阴沉( ) 正襟威坐( ) 诚皇诚恐( )颔首低眉( ) 无可制疑( ) 暗然失色( )2判别下列语句是不是比喻句,是比喻句的打“” ,不是比喻句打“”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 )(2)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 ( )(3)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 )(4)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 ( )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1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2)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3)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4)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2根据所给的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 )(2)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 )(3)惶恐不安。 ( )(4)无法揣测,难以捉摸。 ( )(5)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2)后半部分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 。2句段品读朗读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1)68 自然段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 、 、 的特点。(2)第 6、7 自然段都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请你找一两个例子抄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3)品读下面两句话,说说这两句话好在哪里,然后用语言表述出来。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八年级下学案.马说213、探究质疑(1)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什么他在课文的第一部分却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 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请联系托尔斯泰生平去讨论。(三)应用迁移他的脸上,没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 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表情,没有因五官线条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像块块垒起的花岗岩似的那种刚强然而呆板的神情,没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畏的威势,这些特征都没有了。而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而且曾经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消失了。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非常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他走起路来,步子也是那么的柔和,简直听不到脚步声,他上身穿的那一件法兰绒短衫的料子也显得特别柔和,他的帽子也使人感到柔和我发现许多原来在他的肖像和照片上没有的东西,使我特别感到惊叹的是他那很美的额头:他的额头在灯光之下显得像塑像一般的线条清晰。使我感到最为惊叹的是,他的两道眉毛似乎是凹进去的,而在这两道眉毛之上的额头就好像很突出,他的圆圆的头顶就显得宽阔而有亮光。(摘自同时代人回忆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