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操纵员心得体会_第1页
雷达操纵员心得体会_第2页
雷达操纵员心得体会_第3页
雷达操纵员心得体会_第4页
雷达操纵员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雷达操纵员心得体会篇一:浅谈 L 波段雷达使用的几点心得浅谈 L 波段雷达使用的几点心得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在 L 波段雷达的实际工作中总结的几点经验,仪器准备、仪器施放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大气探测;L 波段雷达;几点体会 L 波段雷达探测系统的使用,不仅提高了高空气象探测资料的质量和精度,而且基本实现了探测数据采集、监测和集成的自动化1.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L 波段雷达跟701C 雷达相比又有它的特点和缺点。下面就让我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多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 1 仪器施放前的注意事项 值班员进值班室后,一般跟往常一样,按部骤按顺序打开雷达的电源开关,打开几个电脑开关。把电脑换到探测的画面,看看各种提示灯,看看雷达是否正常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检查一下两个电脑(一个发报和时间提示,一个探测)的时间是不是一致。这一点很容易被值班员忽视,以前某台站就发生过这种情况:时间提示的电脑已经到了 15 分钟而探测的电脑才 14 分钟,结果值班员按提示电脑的时间放球,造成了早测。大家都知道,即使提前一秒钟放球都不行的。所以值班员放球前一定要先校对时间,以免造成重放球,以免造成国家人力物力的损失。 假如值班员遇到仪器拿出去感应后,发现探空仪没信号,要更换仪器时,一定要把这个没信号的仪器的电池拔掉。假如没拔掉电池的话,此仪器会干忧新仪器的基测信号,容易造成新的探空仪没办法基测。 一些有 01 点的探空站也要特别注意。日常工作中,有些同志为了节省时间,会在 01 点的球放好了以后,把 07点的探空仪先插在基测箱里。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插探空仪之前一定要把基测箱的电源先关掉,否则会影响雷达的接收信号。因为假如没把基测箱的电源关掉的话,这个插在基测箱的探空仪就会发出信号,而且这个信号离雷达天线比较近,信号比较强,就会吸引雷达天线往地面方向转动,从而使雷达天线偏离正在跟踪的 01 点仪器,造成丢球。 检查探空仪电池。探空仪使用的是镁氯化亚铜注水电池,遇水就会产生化学反应消耗能量,时间越长能量消耗越多,使用时间一般只有 2 小时。电池的电压会随季节而变化2,夏天温度高,电压要低,冬季寒冷,电压相对高些。尤其 01 点的电压不能太高,否则仪器的凹口会不清楚。当电池泡太久电压过高时,最好把电池放到冷水里泡一会再拿起来,此时电压就会降低;如电压过高,则不能太早装配仪器3。 检查探空信号。仪器施放前,一定要再次检查探空仪号码是否一致,是否有探空脉冲信号,如果仪器发回来的数据与瞬间读数相差很大,或者信号断断 篇二:Indra 雷达系统学习感想Indra 雷达系统学习感想 今年 2 月 7 日至 27 日,很有幸能到西班牙 Indra 工厂参加新二次雷达设备的培训。在这一段时间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对雷达特别是即将安装使用的 Indra 雷达系统有了更深的更全面的认识。关于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这套 Indra 雷达系统为 IRS-20MP/L MODE-S 系统,与传统二次雷达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 S 模式的应用。S 模式雷达,从名称来看,指的是拥有点名询问(Selective)的新型雷达系统。与传统的二次雷达系统相比,S 模式拥有诸多优点,并能解决普通单脉冲二次雷达所固有的系统设计缺陷。在 S 模式二次雷达中,通过点名呼叫,可以极大地减少空间的询问应答数目,并消除异步干扰和串扰问题;除此以外,S 模式还具有非常高的误码识别和纠错能力,并可以为飞机提供 24 位的地址数据(有 16 777 216 种可能的代码,能够为每架飞机分配唯一的地址,而传统的 A/C 模式二次雷达最多只能提供 12b 即 4096 个独立的飞机识别码编号) 。这些优点无疑都能够极大提高航管监视系统的性能。此外,与其他雷达系统相比,Indra 雷达系统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其 CNR 即非雷达控制部分(Control No Radar) ,该部分可以实现对雷达系统以外的供电设备、UPS 设备、空调设备、门禁告警设备、消防告警等的状态监控。这些状态监控信息能够同雷达系统状态一起显示在 SLG/SRG 监控电脑上,实现不仅雷达系统各子部件的监视和控制,同时能够对雷达台站其他外围设备进行很好的监控。这样,无论是雷达设备还是外围设备出现故障,都能够在 SLG/SRG监控电脑上产生告警信息,并能将雷达系统的故障定位到具体模块,能给运行维护、设备排故带来极大的方便。 另外,在雷达数据显示上,该系统也有一些非常新颖的地方。VR3000 视频 系统中拥有 2D 相机、3D 相机、自由相机、高度相机以及不同的显示模式,使得显示和监控界面优化了很多,操作上也非常方便。当然,尽管 Indra 的 IRS-20MP/L MODE-S 系统相较于我们至今在用的雷达系统来说,有不少的改进和优点,但也有一些至少对于我们来说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设备故障告警部分。在 IRS-20MP/L MODE-S 中,SLG/SRG设备可以显示所有雷达和非雷达的告警内容,并能够将雷达故障定位到具体的部件。但是在设计上,其告警都只是显示于监控屏,并不产生告警铃声,这或许更符合西班牙本国环境。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特别是对于国内值班人手较少的外台来说,值班人员不能全时间都坐在监控器面前,所以需要外接铃声告警信号更好。 另一方面,对于出现的告警输出内容只是告警信息和故障模块,如果在监控系统中,生成告警内容的同时能调出对于告警的处理步骤、方案,会使得这个系统更加智能,更加完善,更加便于值班人员操作管理了。 连云港导航站 周凯 篇三:(3),值班连队的生活 3,值班连队的生活 1956 年 6 月 15 日,提前一个半月结业,从伍农岗报务训练队调到南昌市雷达 322 团指挥连,参加电台值班。9月份,指挥连一分为二,另成立了通信连。无线电报务员,电话员划归通信连。1957 年 3 月担任无线电班班长。1957年 7、8 月之间,雷迏团团部,指挥连,通信连,从南昌市搬迁到南昌县高坊岺。1958 年 7 月,担任通信连队团支部书记。一直工作到 1959 年 4 月 19 日,调去吉安。在值班连队-指挥连、通信连的工作顺利,生活轻松。 (1)住在大工棚里的日子。 我们五人,6 月 15 日,提前一个半月结业,先到了南昌市指挥连报到。我们五人到连队报到后,将我们安排在一个大院内的大工棚里住。这个工棚很大,有 30 多平方米,像是基建队工人住的工棚宿舍。一面靠围墙,三面是用竹踏扳围着, 竹踏扳是建筑工地用来舖在架上走人用的,蛮通风的,可是大工棚内空气并不好,有股说不出的霉臭味。泥土地面,高低不平,从地面上看,屋顶有漏水印迹。后来真的外面下大雨,屋顶会漏水。安排我们在这样的工棚里安身。 我们五人,自己动手,各自找个没有印迹地方,搭个床铺。我找了竹门背面,用二只长凳子,上面放二块杉木扳,床头顶着竹踏扳墙,搭了床铺。找了二根竹杆,梆在床尾长凳子脚上。部队发的长方形的蚊帐,一头梆在竹杆上,一头梆在竹踏扳墙上,支上了蚊帐,收拾好这床铺。休息透口气,看着大棚里,已有十多个床舗,七竖八横,被子折叠不规则,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学文化的军官。 我们五个新兵住了进来,虽与他们同住在一个棚内,他们是官,我们是兵,又是新兵,他们也不来过问,我们初来驾到,更不会主动与他们说话,再者各自忙各自的,互相就没有往来交流。同来的四人,不几天就从大工棚里陆续搬走,插到班里去住, 留下我一人仍住在这工棚里。白天按时上班,上课,下半夜一点上班,每次班长专门到大工棚来叫(转 载于: 小 龙 文档网:雷达操纵员心得体会)醒我。平时没有人来管我,也没有人过问我。一个人独住大竹栅蛮安静,也有几分孤独和寂暮。 我在大竹棚里住到八月中旬,培训队结业的新报务员分到连队,大部份老兵(志原兵)复员了,重新编班,统一调正宿舍,我才搬到新组建的班,一块住上平房屋。房间小,不通风,要住八个人,单人床放不下,只能打通铺,一个挤着一个。八月天气热,南昌是全国四大火炉之一,觉得更热,平时不原待在屋里。冬天发挥了好处,部队发的军用被子单薄,虽加添了一件旧军大衣,挤在一起温暖。我与本县浒浦老乡殷元兴分在一个班,我们俩人一直合睡一个被窝,更暖和些。直到连队搬到高坊岺,房子大,一人一个单人床,可住 30 多人,就分床睡。 同室有个河南兵,打呼噜特别的响, 真如打雷。他又一倒下就睡着了,吵的我们同室的人睡不好觉。班务会时商量好,让我们先睡着了,他才倒下睡,时间久就好些了。 我们这个大院,地处南昌市三径路二纬路,多少门牌号记不清了。我记得这个大院,好似一所简陋的学校旧址。中央一块细沙的土场地,有一对兰球架。 大院东面有 6 间房,南面有 8 间房,房门都朝向中央场地开,房门前是条走廊。是学校旧教室房,简易装修成宿舍房。东南角有一间设为上课的教室,属指挥连的无线电员,也称报务员的教室。 其余房间,指挥连的报务员、标图员、报读员的士兵宿舍。房间很小,靠墙一边打个通铺,也只能挤住 8 个人。 大院北面是围墙,靠东头有个朝北开大门通道,是进出这大院的大门, 能通汽车。门口有二个士兵 24 小时站岗,有军区井卫连负责,每一小时换班。大门通道约 5-6 米长,通道口西侧,是军区的军官食堂和厨房。见到来吃饭的军官最大的官衔是大校,不常来吃饭。西面是用砖沏的围墙,是在军官食堂的南端的后侧,食堂与围墙中间是大工棚,就是我们住的大工棚。 大院的西南角有个后门,出后门,穿过房后的一条小街,离得很近,通往师、团的指挥所和收报电台工作室。 (2)四班三运转的值班。 师指挥所、团指挥室和收报电台工作室,是分开的两间独立平房。师团指挥所靠东一间大房屋,收报电台工作室靠西一间小房屋。工作室小屋南北两头,都朝东开了门,北头的门口按了个水龙头。上班到零晨 3-4 点犯困时,在水龙头上冼把睑。工作室中间放两排长条桌,收报机(电台)放在两排的课桌中间,值班的战士分座两边,领班班长桌子放在南头。四周还能走人,方便工作。工作室的任务,是团与各地县雷达连的无线联络。 团指挥连的报务员的任务,要与全团分布在各地、县的雷达连报务员保持正常联络,确保情报网畅通,正确、迅速的向指挥员报告情况。因此,指挥连的报务员必须在工作室一天 24 小时值班。所以, 无线电员上班,采取四班三运转。即 24 小时分成四个班次时间,上午一班次,7 点到 11点半;下午一班次,11 点半到 5 点半;上半夜一班次,5点半到半夜 1 点钟;下半夜一班次,深夜 1 点钟到早上 7点钟。无线电排分成三个班,三个班四个时间轮着转,轮流值班。称四班三运转。上午上班的人, 接着下半夜还要上班,轮到这个班比较辛苦。 当时全团有 8 个雷达站(连),分布在江西省的各县,工作室有八部收报机电台。另外,还要有几部电台,旁听邻近的雷达团信息, 当时设有收听长沙,南京,福建三个电台。了解敌机在它们范围内的活动情况,也是信息的互相交接。敌机在进入我团区域前,已经掌握到敌机的航向。有时,更清楚地知道敌机机型,从台湾那个飞机场起飞,到哪里侦察等等的情报。 值班时间,一次上班 12 人。除领班班长外,每个电台配一名无线电报务员,戴个耳机收听。从杂音中收听所需雷达连的信号,随时做好接收信息。为了使每个报务员,能熟率团所属雷达连的电台信号,经常互换收听电台。 从上班载上耳机,一直到下班,压得耳朵好痛,天热所载耳机全是汗水。特别是下半夜的班,到临晨 3-4 点特疲倦。班长和老兵载二个耳机,听二部电台,左右耳各听一个电台,换着大家到室外透透空气。有的在自来水龙头上洗把脸,清醒清醒。如果班里有病号,值班人员不足,或相应关闭旁听台,或一人戴二个耳机,收听两个电台。 一部雷达和配套装备,就是一个雷达连队的建制。每部雷达是有一定探测范围,不同性能的雷达,就有不同的探测范围。全团根据各部雷达的性能,进行布防布点,设连队建制。我们团都分布在讧西省下属县,江西地域形成一张电波网。在我们团负责的一定范围内布成天罗地网,形成空中领(区)域的防卫工作,监视敌机来范,只要飞机进入这个网区,就会被雷达捕捉到目标。为我军空军飞行师指挥所提供敌机位置,导航飞行员打击歼灭敌机。根据形势的需要,雷达团搬到高坊岺后,雷达连队不断扩大,还在福建邵武山上设有我团的一个雷达连。团值班中心的电台也不断増加,无线电员增加到 8 个班,二个班的人一起值班 。这是后话。 (2) 上班的人,提早半小时吃饭,下班的人,按开饭时间一起吃饭。上半夜值班的人,晚上 1 点下班,有夜宵供应,笫二天早上很少人起来吃早餐,喜欢多睡一回觉。平常无线电报务排,上午有二个班补睡觉,所以也不用出早操。下午上课,也只有二个班。课程安排松散,毎天收抄电报训练一个小时,由教员或排长统一上课发报 。发报个人自练,自已掌握时间,练练仃仃。每周有三至四个小时专业理论课,内容只是无线电学、电工学、比报务集训队系统授课,还有收发报机原理及维修等等。晚饭后自由活动,值班连队生活自由自在。 发报机另有专房,离得较远,不会干扰工作室的收报电台,工作室的电键有专线连接到发报机上。 (3)每周换波长是一次实战考核。 工作室电台联络用的频率(波长),一般情况下,每周零点更换一次。老排长上课时讲过一段经历:在战争年代里,敌人常侦听我电台信号,破释我电台的密码,掌握我军行动的秘密。为了预防这样失密,要不定期更换联络频率(波长)。那时在海南岛工作,我们祗换了频率(波长),没有甩掉敌人的追踪侦听。因为每人发报的手法有一定习惯,同人讲话一样,各人有不同口音,报务员发报的手法也不同,老手追踪侦听,可辩别出不同的发报手法,还是甩不掉敌人的追踪侦听。就把报务员和频率(波长)同时换了,还甩不掉敌人追踪的侦听。最后,频率(波长)、发报电台和人-“报务员” ,一次同时换掉,才完全摆脱了敌人的跟踪侦听。不管排长讲的是真是假,目的鼓励我们学习要认真,按正规要求操作,发报不发五花八门的怪调子。 不要小看每周换一次频率,那是一次综合性的实战考验(核),考核每位报务员收听能力。报务员在更换波长,要求用最短的时间,与对方联络上。有时在新的波长(频率)上,声音小又弱,在乱七八糟的噪音杂声干扰中,找到自已需要的对方信号。顺当时,转动波段前钮,在规定的波长上,像调收音机找电台一样,左右往返转动,正常的情况,半分钟内就与对方联络上。双方协调差点,慢的在一分半钟内找到对方,互相能联络上,也算合格道过了。不顺利时,左右转动,急得满头大汗,就是找不着。 我当战士时,每次换频率都很顺利,还没碰到过难事。调好后仃在位置上,不用移动,一周内不会跑波(掉),有时信号小了,少许调正一下就好了。当了班长领班后,新战士调台有困难,一般超过三分钟,为了尊重战士,最长不超过五分钟,为了不影响工作,就去亲自邦调。不管碰到什么噪音杂声干扰情况,三转二下,不会起过半分钟,就能找到,联络上。碰到过超过一分钟找不到的,必然对方出了状况,打个电话证实了。 有的战士在课堂上,收、发报的成绩一直是优。在值班室的收报机上,戴上耳机,噪音杂声干扰下,心里紧张,操作手忙脚乱,急得满头大汗,还不能迅速、正确地完成联络任务。暴露了课堂与实际结合能力的弱点。在我担任班长兼教员时,推广我的心得体会。要熟率和掌握不同机器,不同性能。要提高专业听力,在干扰中辨别信号。要安定耐心,集中精力,加上一点手巧。要“心、手、耳、静”四统一。从实际出发,不管多复杂的情况,都能迅速正点顺利完成联络。 (4),笫一次抄收敌机电文。 无线电报务员,担负传递电文。雷达连的操纵员,从雷达平面上发现飞机目标,测出方位、距离,报给标图员,标图员标在地图上。再组成电文,连队报务 (3) 员将电文发给团收报电台工作室。工作室的报务员收到电文,身旁的报读员,将收来的电文,加上收报的当时时间。同时报给师、团指挥所的标图员,这个标图员,标在压在军用地图上的玻璃扳上,这个点上标明时间。栺挥员就一目了然,目标(飞机)所在位置。传递的“电文”组成很简单,是用数字表示。例如 353 689135 。前面 353 三个数字,代表着飞机性别代号,如 353 为敌机,243 为我机,555 为友机。这三个数字的代号,每周更换。6891 四个数字,代表地图上的大方格代号,这四个数字的代号,每周同时更换。大方格的形成,是根据地图的经线纬线。按经线纬线的一长格,划成二个大方格子,军用地图上的大方格军内划定,即为军用地图上的二大方格了。大方格内分为九个小格,编为“1 到 9”九个数字,是从左向右排列。689135 中的笫五个数字3字,是小格的右上角。小格内再分九格为小小格,与小格同样排列 9 个数字, 5是小小格的中间。小格和小小格的数字排列固定不变的。 团收报电台工作室,每两个值班报务员身边,配一名读报员,即两台收报机中间有一名读报员。他的任务是将报务员抄收的电文,用有线话筒报给指挥所的标图员。报读员报完电文后,接着要加报当时的时间。就一目了然,清楚知道这份电文是几时几分收到,标图员在玻璃扳这个点上标明时间。虽然这种方法比较“古老”些,只要在熟练的雷达操纵员、发报员、收报报务员、读报员及标图员的各个环节,就能迅速、精确地传到指挥所。指挥员是根据图上标的航线进行指挥。 这里添加小挿曲。一名报读员的的福星。 我身边的读报员叫钱洪元,是一个大义区的农村老乡,1956 年 2 月那年巳经 27 岁了,报小年令 5 岁,才能参军。早已经结婚,是个文盲。当报读员,看时钟只知 12 个小时,电文后面按 24 小时计,他就不知看时间了。我很耐心地教了他一周,才弄明白。各人有各人的福份,义务兵四年,不会留任,按期退伍。退伍当年赶上南昌飞机厂招工,这批文化底的农村兵,退伍全到了工厂。他在厂里当了电话员,又将老婆调进工厂,农业户口变为城市户口,那个年代这样的转变等於进了天堂。现在子孙满堂,孩子都成家立业,他自已享受着富裕自由自在的晚年生活。同年入伍的大义老乡,文化高一点,工作能力强点,表现好的,留在部队,超期服役 1-3 年,退伍时赶上回原藉,那里来回那里去,大义来回大义去。回到农村修地球,住破屋一身清苦。 我第一天上班,就分配在一个电台(收报机)前代耳机,负责收听雷迏站(连)的呼叫信号。一般情况下,每隔一小时呼叫对方一次,保持与连队联络畅通,天天如此。刚上班几天,电码变化情况不太熟。有一次,记得 56 年 6 月 23日晚上值班,我突然听到雷达站(连)呼叫,立即回音“OK” ,对方就发来电报,我一字不漏将笫一份电文全收抄下来。向班长报告,电文笫一组三个数字。在这同时,身边的报读员己将电文用报话筒将电文报到指挥所,电文后面加上抄收时间。 班长听了我报的三个数字,马上从领班位置上跑步来到我位置上,不问青红皂白,抡下我耳机,他亲自接着抄收了笫二份电文。我报的笫一组三个数字,是代表敌机代号。所以班长非常重视,亲自上阵,抄收电文。我当时站在一旁,值班室的战友,因为毎个人都代着耳机,有的就站了起来,目视着我这里。只听到值班室里的时钟滴答滳答声响,一妙一妙地走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抄收了雷达站发来的最后一分电报后,静静地等待着。这意味着敌机在这个雷迏站的雷迏探 (5) 测范围内消失。值班室的气氛紧张起来,大家全神观注自已收听的雷迏站信号,特别是敌机前进方向的雷达探侧范围的站。不知又过了多久,指挥所传来了好消息,敌机在上饶地区被击落。值班室里的战友,心情非常激动,值班重地,不能高呼,大家站在原地,挥手表示庆贺。后来知道,击落敌飞机的是空 12 师 34 团团长鲁珉同志,首创夜间低空击落敌机的战例。 我们班长在这次击落敌机的战斗中,正确、迅速,连续地抄收电文,为指挥所提供了敌机位置,确保我飞行员准确到迏击落敌机的有利位置,为此班长荣立了三等功。 雷迏站发来的笫一份电文,不知是敌机,心里平静,我正确及时的抄收了。还没有反咉过来,班长就夺了去,这才知道是敌机电文。事后想想,反而有点紧张,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情况,心里没有思想准备,不是班长接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