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制度_第1页
中国利率制度_第2页
中国利率制度_第3页
中国利率制度_第4页
中国利率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利率制度篇一: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 Brenda Lu 一、 关于我国的利率体制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已越来越高,绝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 格都已开放,初步形成了以供求关系为依据的价格形成机制。然而,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部 分金融资产的价格利率机制的形成,仍受到严格的管理。 利率管制使得金融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制约,妨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与完善,不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因此近年来,金融体制及我国整个经济体 制的核心部分利率体制的改革已成为一个无法绕过又迫在眉睫的改革攻坚战。利率体制改 革,简而言之,就是将利率管制改革为利率市场化。 20 世界 90 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着眼于定价机制变化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二、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由市场主体决定利率,中央银行 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和公开市场那个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 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证词的一种机制。也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 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简而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有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 率水平,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 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反映的是供求关系。 它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 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2)利率的数量结构、 期限结构 及风险结构应当由市场自发地进行选择。(3)同业拆借利率或长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 的基本指针。(4)政府或中央银行拥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其中,金融机构对存 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 三、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 三是利率市场化也反映客户有选择权。 四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 的判断和定价。 五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 1995 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 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 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 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XX 年 2 月,中国人民银行在XX 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 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 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 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 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 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进 展是承上启下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有这样几个内容可以回顾一下。第一,外币存贷款利率。 第二,扩大银行的贷款定价权和存款定价权。 第三,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 格不再设任何限制。 第四,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 五、利率市场化对四大行的影响 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 商业银行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不断增强。 在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既要充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又要依据货币政策意图调控企业 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 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 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 。 ( 1)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商业银行的一般模式改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加快国 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实行国家控股、法人参股、社会公众募股和出资人根据其出 资比例对企业承担有限债务责任的方式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尽快使其成为 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的金融实体。 (2) 根据现代化企业的组织原则,按照经济区域重新设置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 (3) 为了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国有商业银行要将客户市场拓展到非国有企业 并加大证券投资的比重。 (4)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如果竞争程度不够,银行垄断严重,则可能生成垄断性利率 而非市场均衡利率,利率市场化将成为垄断者谋取暴利或寻租的机会。为此,我们还要组建; 批新的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人竞争机制,增加资金有效供给,降低市场 利率,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5)建立起高效率的利率信息沟通渠道和适当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 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 和分析,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 (6)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立起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和严格的监管制度, 力避诸如由于利率浮动权利造成下级管理者和经办者利用职权给予客户不利于商业银行的 利率水平和计息方式等现象的发生。 六、 利率市场化的优点与缺点及对现阶段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利率市场化可以协调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充分发挥我国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的优势,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二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使稀缺的资金要素按社会各生产部门收益高低向优势产业积聚,从 而优化资金要素的配置。 三是利率市场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四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建立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市场传导机制,使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利用利 率变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五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国有银行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增强国有银行的利率风险观念,从而促进国有银行向商业化转轨。 六是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商业银行根据收益风险状况合理地确定贷款投向。 七是利率市场化能够推进货币市场的发育和金融创新的活跃,进而使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利率 信号具有更强的导向作用。八是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九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抑制非正式金融活动,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十是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金融业迎接“入世”的挑战。 虽然利率市场化可以减少政府对利率的过多的干预,能够让利率体系发挥其有效地配置作 用,正确的引导资金的流向,但是利率市场化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和资源配置的失效。 第一、 利率市场化势必产生金融企业间的“利率大战” ,导致金融风险加剧,资源配置效率 难以保证。 第二、 利率市场化不利于金融经济的稳定。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现阶段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一直处于逐步探索中:1996 年国债开始尝试市场发行,部 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1996 年 6 月在建立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基础上,逐步 取消对拆借利率的上限限制,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放开,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 定,并使其成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指标;1997 年 7 月放开对外资银 行人民币贷款的利率;1998 年 10 月与 1999 年 9 月中央银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 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 年 10 月放开协议存款利率和对保险公司 5 年以上、3000 万元以 上存款的利率;另外, 还实现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市场化,对股票质押融资及其利率的 确定也在原则上放松了管制。所有这些措施都表明,我国原来僵化的利率管理开始松动。随 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部门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展开,放松利率管制、实现 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七、利率市场化中国难题 中国的现实情况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很可能推升通货膨胀,整个社会资金成本将大幅 度提高。这也是为何央行在抗通胀中没有选择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的原因。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其实也是资金逐利于市场的风险杠杆或曰风险价格。但从更宏观的 层面分析,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并不完全来自于市场,很大程度来源于行政力量干预。换 一个角度,市场是一样的,但政治待遇不同,风险差异巨大。比如,国有企业既是垄断的,也是政府重点照顾的,它们的经营很少有风险,因此可以 极大地压低资金价格,在与银行谈判时处于明显地优势地位;中小企业恰恰相反,因为一旦 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或较大的经营性风险,先死掉的一定是中小企业。 至于纯粹的民营企业,得到银行业支持的可能性更低。由于它们的风险偏好指数很高, 承受“高利贷”的能力也高,客观上催生了高利贷市场。如果说中国存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 内生动力,主要源自于它们。 粗略计算,中国借贷市场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利率水平差异巨大,且呈现大幅度上升趋 势。 最低的一层被称为日息,目前大约在日息率百分之五,正是它们引领着高利贷市场,使 借贷市场的黑市利率越来越公开化。 第二层是民间钱庄或曰地下黑市,它们的借贷对象主要是民营企业中的高风险追逐者。 第三层是以当铺、小额贷款公司、民间担保公司为代表的游离于体制边缘的“准”借 贷市场,它们主要经营超短期的保命贷款或过桥贷款,利率要低一点,但性质与第二层差不 多。 第四层是信托公司,它们利用委托贷款模式使高利贷市场“合法化” ,而且将商业银行 引入了高利贷市场的逐利群体。 第五层是信用社和城商行借贷市场,这类金融机构由于属于体制内,可以进入银行间拆 借市场,因此成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大影响源为什么银行间拆解市场的利率水平会明显高于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很多,主要是它们在起作用。第六层才是最广大的国有股份制银行所控制着的信贷市场。虽然这个市场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管制,同时各家国有股份制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较高,但由于市场的力量,现在许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介入了高利贷市场或者通过各种名目提高贷款利率。 贷款市场充满乱象,被严格管制的存款市场也在遭遇冲击。但整体看,存款市场没有市场化改革的动力。 为什么存款市场难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两个原因: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将严重下降,甚至可能倒闭;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存款大战合法化,有可能倒逼基准利率提高,推升通货膨胀。 由于中国经济的二元化结构,国有银行承担着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绝大部分贷款,这些贷款很多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贷款,建设周期长,收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它们只能承受同期基准利率水平。现在这样的贷款大约占国有银行贷款总量的 40%50%。若存贷款利率大幅度提高,这些项目只能停贷,形成坏账。 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但道路曲折,难题很多,搞不好反而添乱。怎么办?一是要渐进有序地推进改革,不能乱,而且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治乱;二是要适应宏观经济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国家经济主体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了,国有企业都能按照市场化原则经营了,利率市场化也就会水到渠成。 篇二: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利率体制属于管理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利率改革:多次对利率进行调整,使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间接调控的机制逐步趋于成熟。1978 年以后,随着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国民经济管理逐步由实物管理转向价值管理,调控方式逐步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控制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利率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重新显现出来,利率管理体制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1988 年 10 月 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 ,1990 年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 ,对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职责范围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并明确了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在利率管理中的职责。1996 年随着统一的银行间市场的建立,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迈上了新台阶。利率管理承担的财政职能逐步弱化,而对宏观经济灵活调控的职能不断增强。1993 年 3 月 2 日,任命银行修订并下发了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 ,强调了利率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简化了利率管理的种类,明确了人民银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机构自定利率的范围。 尽管利率市场化无疑是我国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实施仍然举步维艰。主要受到如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1.我国现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模式存在内在缺陷,可能损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我国现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模式可概括为:“市场形成利率,央行调控利率” ,这实质上就是现代货币供给模式的翻版。鉴于市场形成利率和央行调控利率都不乏充足的经济理论支持,那么两种改革目标的潜在冲突则不容忽视。如果上述目标冲突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可能造成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无所适从。利率市场化改革往往以放开利率开始而以利率管制告终,严重损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连续性。 2.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导致央行缺乏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工具,相应地加大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风险。 3.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其他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缺乏必要的配合,可能加重央行宏观金融调控任务,削弱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预期效果。 比如我国政府行政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且缺乏必要的监督,这为公共支出过度扩张埋下了隐患。又如我国国企和国有银行产权改革尚任重道远,其大量不良资产有待消化。再如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且管理浮动汇率制有蜕化为固定汇率制的危险等等。这些均构成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稳定的负面因素,同时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的诱因。 4.对利率市场改革意义认识不足,造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行动上不必要的延误。 为了突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停滞不前的现状,我国资深专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对策:第一步,努力消除对利率机制作用的片面认识,正确、全面地理解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二步,将构建古典货币供给模式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宏观金融调控体制改革目标,增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古典货币供给模式明确规定了市场形成利率和央行调控利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