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诊疗规范_第1页
中医科诊疗规范_第2页
中医科诊疗规范_第3页
中医科诊疗规范_第4页
中医科诊疗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科诊疗规范篇一:中医诊疗规范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 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 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 。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 Bell 麻痹) 、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 (一) 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XX 年) 。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XX 年) 。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 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 CT、MRI 检查正常。(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 16 天至 6 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一) 中医鉴别诊断 1. 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 口僻:可有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二)西医鉴别诊断 1.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二靠掌颏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2. 2、Ramsay Hunt 综合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变,表现为突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耳疼痛,鼓膜、外耳道、耳廓疱疹;可能有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其他全身表现有发热、口唇疱疹、淋巴结肿大、Horner 综合征、颈部皮肤感觉迟钝等。其中“面瘫、耳痛、疱疹”被视为 Ramsay Hunt 综合征的三联征。与贝尔面瘫比较,Ramsay Hunt 综合征面瘫严重、预后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当 Ramsay Hunt 综合征疱疹出现较面瘫晚时容易与贝尔面瘫混淆。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1 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 30 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1 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30 分钟。 随症配穴:舌前 2/3 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寸 1 针,排列成两排(约针 8-10 针) ,留针 30 分钟。 (2)恢复期 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1 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 30 分钟。 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 转/分,捻针 2 分钟,间隔留针 8 分钟,重复 3 次, 留针 30 分钟。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寸 1 针,排列成两排(约针 8-10 针) ,留针 30 分钟。 (3)联动期和痉挛期 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1 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 30 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 ,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 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 2电针 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 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 30 分钟。 3灸法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 20 分钟。 4拔罐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蹘、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 1 秒钟,不断反复,持续 5 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 1 次,每周治疗 3-5 次,疗程以病情而定。5.刺络疗法 适用于面瘫后期,口角歪斜仍明显者。取穴:内地仓(口腔内颊部内侧相对地仓之小静脉) 。 6.梅花针叩刺 适用于病人患侧肿胀明显,疼连肩背部取穴:太阳、地仓、下关、合谷、列缺等 根据病情,亦可辨证选取面部以外的穴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 注:面瘫侧肿胀明显,疼连肩背部,根据督脉循脊里,上达项后风府,沿前额下行鼻柱等中医理论,予后背督脉梅花针重扣拔火罐,大椎穴,肩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加拔火罐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 2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 3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 篇二: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 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 诊断依据 a)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 证候分类 a)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 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 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 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 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二、 咳嗽的诊疗常规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 诊断依据 a)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b)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c)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d)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e)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f) 肺部 X 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2、 证候分类 a) 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b)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 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c) 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d) 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e) 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f) 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淡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 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其他疗法: ? 中药针剂:鱼腥草注射液 100ml,静脉点滴,1 日12 次。 ? 常用中成药:风寒咳嗽可用杏苏止咳糖浆 风热咳嗽可用急支糖浆 痰热咳嗽可用麻甘口服液 痰湿咳嗽可用桂龙咳喘宁胶囊 ? 抗生素:血象提示有明显感染征象时可考虑使用。 调护:咳嗽患者应忌食辛燥香辣、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内伤咳嗽,应积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及护理。 预防: (1) 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 (2)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 体虚易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之类方药以益气固表 (4) 平时应注意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和有害废气的危害 转诊指标: 内伤咳嗽的肺阴亏虚型,要注意是否为肺结核活动期,应到专科医院确诊。 三、 胃脘痛的诊疗常规 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溃疡、痉挛等疾病。 1、 诊断依据 a) 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b)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c) 上消化道钡餐 X 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脾性粘膜 炎症、溃疡等病变。 d)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e) B 超、肝功能、胆道 X 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2、 证候分类 a) 肝胃气滞: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b) 寒邪犯胃: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暧,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c) 胃热炽盛: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质红,苔黄或腻, 脉数 治法:疏肝理气,泻热和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d) 食滞胃肠:胃脘胀痛,嗳腐吞吐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绶。苔厚腻,脉滑或 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e) 瘀阻胃络: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持紫暗, 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f) 胃阴亏虚: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 细数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g) 脾胃虚寒: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 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温中健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味。 调护: (1) 如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始可下床活动。 (2) 内服汤药,对虚寒性胃痛宜温服,并宜在疼痛发作前服药;对虚热性胃痛,则宜稍 凉服 (3) 如患者呕吐,可服药前用鲜生姜擦舌面,汤药改作多次分服。 预防 (1) 实证胃痛的发生,与感受外邪特别是受寒、饮食不节、情绪过于激动以及烟酒过度 关系密切。因此应注意气候变化,尤其突然转寒时,注意增减衣服。 (2) 虚证胃痛的发生与体弱、脾胃不健的关系密切,因此宜劳逸结合,避免过劳。 转诊指标 胃痛伴有呕血、黑便者,为消化道出血,应转上级医院。另外胃痛剧烈难忍、胃脘拒按,或伴有寒战高热,大汗出或汗出如油,面色仓白,四肢发冷,多为胃穿孔造成急腹症,应马上转往上级医院。 四、 泄泻的诊疗常规 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相当于急、慢性肠炎或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1、 诊断依据 a) 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b) 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c) 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d) 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e) 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f) 必要时作 X 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2、 证候分类 a) 寒湿泄泻: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霍香正气散。 b) 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 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合六一散。 c) 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 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 d) 肝郁泄泻: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 e) 脾虚泄泻: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 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f) 脾肾阳虚: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 苔白,脉沉细。 治法:湿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 其他疗法 (1) 推拿疗法:一指禅推法由中脘缓慢向下移至气海、关元,用滚法沿脊住两旁从脾俞 至大肠俞法疗。 (2) 拔罐疗法:背部两侧的膀胱经部位拔火罐,10次为 1 疗程。 (3) 常用中成药:寒湿泄泻:藿香正气水;脾肾阳虚:桂附理中丸。 (4) 灸疗:艾灸上脘、天枢、关元、足三里治疗慢性腹泻 调护 (1) 泄泻患者要给出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热炙煿肥甘厚味。若暴泄耗伤胃气, 可给予淡盐汤、饭汤、米粥等以养胃气;若属虚寒泄泻,亦可予淡姜汤饮之,以温 振脾阳,调和胃气。 (2) 重度泄泻患者应及时补充液体,以防津液亏损。预防 (1)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 (2) 居处冷暖适宜,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如山药、大枣、山楂 转诊指标 若急性腹泻,暴泻急剧,极度疲劳,口燥烟干,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此乃气阴两衰之危证,应及时送上级医院抢救。 五、 心悸的诊疗常规 心悸是由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致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的病症。多见于心神经官能症及心律失常。 1. 诊断依据 a) 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神情紧张,心慌不安。 b) 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 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c) 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d) 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篇三:中医各系统优势病种诊疗规范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前 言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贯彻落实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 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的有关要求,从中医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开展了“中医优势病种研究”这一重大项目。所谓“中医优势病种” ,是指在疾病总体和疾病的某一阶段、某一环节的防治上,中医的效果较西医为优的病种,开展这项工作,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1、可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中医要发展疗效是关键。作为中医院的医生,务必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学科优势病种的理论知识和诊疗方法,临床做到运用自如,了熟于心,这样,方能成为一个造诣精深、医术高超的名副其实的名中医。 2、扩大中医临床阵地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治疗的病种越来越显得狭隘,临床阵地渐趋萎缩,因此,必须努力研究中医的优势病种,开展专科、专病工作,扩大中医临床阵地,扭转中医临床阵地持续萎缩的局面。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中医学是一门极富原创的学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医优势病种研究的深入开展,必将大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医的前景一定会更加辉煌, 有鉴于此,晋江市中医院根据临床各科近年来住院的收治病种,每科选择三个优势病种,就概述、临床诊断以及近年来我院对这些病种的治疗方案、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临床总结,编写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书,供各科医生学习、掌握应用,今后将每年进行更新,切实将中医院的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工作做好做实。二 0 一二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1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章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六章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七章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9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14 脾胃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19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5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30 心血管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34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38 胸痹(心绞痛)诊疗方案?43 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49 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55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61 肺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68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73 哮病(支气管哮病)诊疗方案?77 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 肺癌诊疗方案?83 胃癌诊疗方案?88 乳岩诊疗方案?92 外一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 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95 第二节 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99 第三节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104 第八章外三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107 第二节 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112 第三节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118 第九章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124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129 第三节 尺桡骨骨折诊疗方案?135 第十章手足外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 掌骨骨折诊疗方案?141 第二节 指骨骨折诊疗方案?143 第三节 跖骨骨折诊疗方案?146 第十一章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 盆腔炎诊疗方案?148 第二节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154 第三节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159 第十二章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163 第二节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168 第三节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174 第十三章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 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180 第二节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184 第三节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188 第十四章针灸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195 第二节 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