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_第1页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_第2页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_第3页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_第4页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篇一: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XXXX 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论文 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 指导教师:刘乾坤 班级:13 级法学一班 学号:XX02030092 姓名:李真燕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内容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先决和条件。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礼记中说:礼是“始诸饮食” , “本于婚” 。 “饮食”包括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的方式, “婚”是人本身的生产,包括男女交往方式和婚姻的方式。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关键词】古代婚姻制度,封建礼法,封建制度,婚姻条件。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在这种男子为中心的宗亲制度下,夫妻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夫权至上,“夫者倡,妇者随”,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婚姻和家庭是家族伦常关系的载体,所以在其中充满的伦理和道德的约束,而这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女子要从一而终的要求培养了爱情的专一和忠诚的传统,家长制的控制使两性关系归于单纯,扼制了婚姻道德的沦丧。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其实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其丈夫,从一而终。一个男人一般有一个正妻,却有多个妾,同时男人娶几个女人都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其基本特征,父母有很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但没有带给中国古代男女感情生活的幸福,而成了束缚中国古代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沉重枷锁。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形式 为维护封建宗法和家族统治,形式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这只是对女子的约束,男子尤其是贵族官僚实际上是可以合法纳妾的,事实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礼记?曲礼中给妻妾定了名号,“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平民才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 论语?宪问载“别无媵妾,唯有夫妇相匹而已”,即所谓匹夫匹妇。贵族内部还盛行媵嫁制度,仪礼?士婚礼解释道:“媵,送也,谓女从者也。 ”可见媵就是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媵嫁制度规定,诸侯女出嫁要由她的妹妹(娣) 、侄女(姪)随嫁,此外还有两个与女方同姓的诸侯国各送三女随嫁,这就是所谓“天子、诸侯,一娶九女” 。到战国时期,这种陪嫁制度虽逐渐废止,但陪送侍女、丫鬟的现象却一直都存在。 礼记?昏义上明确指出婚姻的目的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 。有着“兴家族,广后嗣”的幌子,从皇帝开始,贵族官僚妻妾成群都是明正言顺的,如汉代丞相张苍的“妻妾以百数”, (史记?张丞相列传)甚至造成“内多怨女,外多旷夫”(汉书?贡禹传)的社会现象。一夫一妻多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这利于家庭和国家的稳定。在宗法等级制度要求下,妻为嫡,媵为庶,嫡为家族的正宗。如汉律“乱妻妾位”构成犯罪。孔乡侯傅晏“乱妻妾位”(汉书?恩泽表侯)被免爵。唐律禁止“有妻更娶”和“以妾为妻” 。而严明的嫡庶之 分也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奠定了基础。正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正妻所生的长子是王位和爵位的当然继承人,不论他是否贤 德。这种继承制度使得继承人唯一而且明确,能够尽量避免权位之争,减少发生统 治阶级内讧的机会。所以实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不但有利于家族的政治身份继 承和财产的继承,而且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权力顺利移交,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稳 定都有重要作用。秦代是个例外。秦代的法制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受儒家思 想影响少,婚姻制度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殊内容,比如实行一夫一妻制。 法经?杂法规定,“夫有一妻二妾,其刑聝(割耳) 。夫有二妻则诛。妻有外夫 则宫。 ”对于不符合一夫一妻制的行为均给严厉的处罚。秦律继承了法经的内容, 它要求男女相互忠诚,即妻子忠诚的顺从丈夫,同时要求丈夫要忠于妻子,对女性 的保护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这是一种重大进步。但秦代历史短暂,随后的封建王 朝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强调礼教之下的夫为妻纲,要求女子三从四德,通 过政权、族权和夫权的压制,使女性成为安分守纪、逆来顺受的庞大群体,以理顺 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所以一夫一妻多妾制后代皆奉行不替。 任何事情都是利弊相间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主要是为了传承香 火和传宗接代,而不是男女双方的感情结合。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嫡妻只能有 一个,嫡妻所生,是为“嫡系” ,其他妾所出,是为“庶出” 。这就造成了人与 人之间不平等,在同一个家庭中嫡妻及其子女,与妾媵及所生子女,就有着明显 地位的差距。 一方面,这种制度使得一大部分妇女在男权主义社会里没有地位和权 力。妾是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下的畸形产物,她们担当的角色只是为了传宗接代, 在封建社会是很没有地位的。同时,大部分女子是由于生活所迫和外界施压才从 妾的,并非自愿。 另一方面,为了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阶级统治,封建 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推行从上至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庶出”虽和“嫡系”同父 异母,但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却是天壤之别,这只是因为他们的母亲的不同。无 论是财产的分配还是官爵的继承都轮不到庶出,他们一出生就带上了低人一等的 不公的命运烙印。 所以,封建制度等级的森严,未尝不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毒害。 三、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形成条件 1、父母之命 主婚人是婚姻的成立的必要要件,由当事人的尊亲属(主要包括祖父母, 父母及伯叔父母,姑母,兄姐,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等期亲尊长)主婚。婚姻目的即是 在两个家庭间建立亲属关系,因而婚姻的缔结必须由家长决定、主持和操办,子女 作为婚姻当事人完全丧失婚姻自主权。周礼规定“男不亲求,女不亲许”,一般是 男方主动请媒人提亲。媒人是双方家长意志的代理人,既为男女双方的婚事奔走, 也在双方出现纠纷时从中调停,左右周旋。 礼记?曲礼上说“男女非有行媒, 不相知名”,说明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地位非同小可,它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人 与人,特别是男女之间相互隔绝的一种文化背景。孟子也指出:“不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不奉父母之命,没有媒证 的婚姻,社会是不承认的,该女子的地位只能比同于媵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 婚姻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反映了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但是, 这一制度在无形之中扼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宣泄。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是以生育为第一位,以经济为第二位,而男女感情 置于末位,其最终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在宗法制下,婚姻大事必须父母 主持,再加媒人撮合,才算循礼、合法,才能被宗族和社会所承认。 “父母之命” 封建包办婚姻是古代婚姻的基本特征之一,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法律明文 规定。 男女恋爱婚姻,本是青年男女追求自身终身幸福的权利。但这一主动权 却握在了父母的手中,儿女没有主动权,只能在被动地去接受。男女双方的结合 都是靠父母和媒人的撮合,而男女双方没有接触和了解,就结合在了一起,这种 不带感情的婚姻对男女之间和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不利的,最终酿造了太多的 悲剧。 同时,这种“以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包办婚姻、 买卖姻、交换婚姻、赘婿婚姻、童养媳婚姻的盛行,且长久不衰。 2、门当户对 中国古代婚姻的标准是“门当户对” 。西周时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到 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 止通婚,南朝士族王源嫁女庶族富阳满氏,被弹劾为“惟利是求” ,并拟“禁锢 终身” 。士族制度在隋唐时逐渐消失, “门当户对”逐渐成为古代婚姻的重要习 俗。从封建社会早期的“门当户对”制度演变而来了“良贱不婚” 。 “良贱不 婚”是指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某类人的身份或是职业会受到歧视,户籍上被编为 “贱籍” ,比如娼女、奴婢等,身家清白的良人是不能与“贱籍”人通婚的,否 则会受到刑事处罚。古代婚姻制度中的“门当户对” 、“良贱不婚”都是指“娶 妻” ,而非指“纳妾” 。纵然是“秦淮八艳”的董小宛貌美如仙,也只能做妾。 古代婚姻制度承认妻的地位,必须经过“六礼”的程序娶进门的才为妻, 所以叫做“娶妻” 。纳妾的形式等同于买卖交易。在家庭中,只有妻子与丈夫有 相对平等的权利。如丈夫先亡,妻子便要守节。妻子早亡,丈夫在精神上守节。 丧妻之后,男子再娶妻,称作“继室” 或“续弦” 。第一任妻子称作“原配” 。 墓穴之中的棺木,祠堂之中的牌位,正位只能是丈夫和原配妻子,继室只能居于 偏位。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门当户对”的传统,还是结婚的程序的进行, 都有明显的等级之分,这样就很大一部分约束了男女双方的自由结合,同时也让 社会停滞不前。 四、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解除条件 同婚姻的缔结必须要遵守“父母之命”一样,婚姻解除的决定权也完全 操纵在男方家长方面。据史籍记载,西周婚姻的解除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被称为 “七出三不去” 。所谓“七出”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 即可休弃之。 仪礼. 丧服中载“七出”:“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 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但是,已 婚妇女在三种情况下,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 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 对于任意去妻作了限制,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出于维护宗法伦理的需要。 “七出三 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父权和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作为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影响也极为深远。汉唐乃至明清,各朝法律中关于解除婚姻的条件 和限制的相关规定,大体上都没有超出“七出三不去”的范围。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妇女在婚姻中是没有自主权、没有追求婚姻自由的权 利,只能顺从这种婚姻制度的摆布。而且所谓的“七出”条件也是很容易满足的, 这样就给了男方抛弃女方开了方便之门。而在唐朝,还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即为唐 律,妻妾“背夫擅行,有还他志” ,处徒二年;“因擅去而即改嫁者,徒三年” 。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封建妇女在古代婚姻中是被动者,受害者。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封建社会里,这一制度不但没 有给男女双方带来结婚的幸福,而是成了剥夺他们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格独立的枷 锁。这种婚姻制度依托于封建道德伦理和礼法,附属于封建体制,所以到清末特 别是五四运动后,随着男女思想的解放和封建体制的倒塌,很多中国青年男女从 中解脱出来,特别是中国妇女,在男女平等的时代背景之下,她们有了追求婚姻 自由的权利。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中扮演了极其 重要的角色,虽然它已远去,但我们仍能从这一制度中窥探古代风俗习惯、价值 取向和行为模式。通过历史的反思,可以让我们对现在中国特有的婚姻现象找到 历史的痕迹。我们只有对传统多一份认识,才能对现代有些现象多一份深刻理解 和感悟。 参考文献 【1】陈顾远。中国古代婚姻史。商务印书馆。1929. 【2】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XX. 【4】王增永,李忠祥。婚表礼俗面面观M 。齐鲁出版社, XX. 篇二: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摘 要自古以来,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是每个人的终身大事,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在这种男子为中心的宗亲制度下,夫妻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本文通过分析古代婚姻的成立要件和离婚制度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关键词古代婚姻;封建礼法;婚姻条件 婚姻两字,古代写作“昏因” , “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 , “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嫁,谓女适夫家;娶谓男往娶女。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合好之际,谓之婚姻” ,这些都是古人对婚姻的解注。 时间暂时回到 XX 年,最高人民法院于 8 月 12 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此次公布随即引发的人们的极大关注和争议,因为解释(三)共有 19 条,针对婚前贷款买房、婚后父母为子女买房、夫妻之间赠与房产等争议较大的问题做出解释,其中明确婚前个人按揭买的房,离婚时还是归个人;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不是夫妻共有财产。不少人认为新婚姻法是对男人有利,保护了在婚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损害了弱者的利益。 为什么人们会对婚姻法如此关注,是因为从古至今,婚姻就是是我们每个人的终身大事,所以我们会关注婚姻法是否保护了我的利益,那么,我们就来浅论一下古代的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婚姻非常注重形式,婚姻必须符合形式要件,才是合法婚姻,否则便是违法婚姻并为社会所不容。特别是周朝初期周公把婚姻纳入礼制轨道后,便使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自始至终充满了迷信与形式主义的色彩。 一、中国古代结婚的要件 我国古代结婚有两个要件,一个是实质要件,一个是形式要件,首先来谈一下实质要件,按周礼之规定,婚姻关系的成立,首先要满足其四项实质要件:即“一夫一妻多妾制” 、 “适婚的年龄” 、 “同姓不婚”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原则性前提。 1. 一夫一妻多妾制 原始社会后期,由群婚制变为对偶婚制,即一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择一女为“主妻”即正妻,其余为副妻;而一女子在许多的丈夫中择一男为“主夫”即正夫,余者为副夫。对偶婚仍以女子为中心,女娶男嫁,实行族外婚,夫从妻居,婚制的变化,改变了过去子女“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状况。生父的确定从血缘结构上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为维护封建宗法和家族统治,形式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这只是对女子的约束,男子尤其是贵族官僚实际上是可以合法纳妾的,事实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礼记曲礼中给妻妾定了名号,“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平民才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论语宪问载“别无媵妾,唯有夫妇相匹而已”,即所谓匹夫匹妇。贵族内部还盛行媵嫁制度, “媵,送也,谓女从者也。 ”可见媵就是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媵嫁制度规定,诸侯女出嫁要由她的妹妹、侄女随嫁,此外还有两个与女方同姓的诸侯国各送三女随嫁,这就是所谓“天子、诸侯,一娶九女” 。到战国时期,这种陪嫁制度虽逐渐废止,但陪送侍女、丫鬟的现象却一直都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这利于家庭和国家的稳定。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核心在于区分嫡庶,即所谓“法无二嫡” ,正妻所生子是为“嫡系” ,妾媵所生子是为“庶出” 。其政治意义在于它能帮助王族与各方贵族很好地解决王位与爵位的继承问题,并为“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做好了铺垫工作。周成王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正式确立,即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按嫡长子继承制的要求,王位、爵位等政治身份以及对家族成员的领导权、对家族财产的支配权,都只能由嫡妻所生的长子来继承。如嫡长子早逝,则由嫡次子继承;如嫡妻无子,才能在庶子中选择最贵者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度从长远的角度解决了王权、族权的交接过渡和财产继承问题,以此保证了王族世代有序的延续,并成为西周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支柱。 2. 适婚的年龄 相对于今天的结婚年龄来说,中国古代的婚龄普遍较早。中国古代是个农业社会,地广人稀,为鼓励人口增殖,历来是提倡早婚早育的,并将此作为发展生产,增加兵员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越王勾践欲报吴仇,凡男二十,女子十七不嫁者,罪其父母。 ”汉初时初继战乱,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而提倡早婚。汉惠帝参见仪礼士婚礼 参见春秋公羊传 参见男女婚嫁年纪议通典卷五十九 六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岁不嫁五算”即相当于五倍于成丁的人头税,采取多收口赋的办法惩罚。又如北齐后主规定“女年 20 以下 14 以上未嫁,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 。这些规定说明早婚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采用加赋的手段惩罚,而且要罪及父母,甚至动用极刑。对于婚龄过早,有人提出异议: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多夭”, 说明了早婚的危害。但古代的医疗卫生条件制约下,人的平均寿命只达到 40 岁左右,所以为了子女的抚养和家族的延续早婚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如若嫁娶和生育太晚,受寿命所限对子女的抚育会受到影响,父母不能完全地尽到将子女养大成人的责任,这直接影响家庭的延续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3. 同姓不婚原则 “同姓不婚”即禁止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员之间的通婚行为。我国自西周时就禁止同姓结婚。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姓是血缘关系的一种标志,当时西周人口较少,同姓的人多属于同一氏族有一定血缘关系。此禁忌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是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认为同姓结婚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从而影响整个家族、民族的发展,说明当时对优生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其二是因多与异姓结婚有利于“附远厚别”,通过联姻的方式在政治上加强与异姓贵族的结盟,以便于扩充自己的势力、维护既定的统治秩序。 4.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主婚人是婚姻的成立的必要要件,由当事人的尊亲属(主要包括祖父母,父母及伯叔父母,姑母,兄姐,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等期亲尊长)主婚。婚姻目的即是在两个家庭间建立亲属关系,因而婚姻的缔结必须由家长决定、主持和操办,子女作为婚姻当事人完全丧失婚姻自主权。周礼规定“男不亲求,女不亲许”,一般是男方主动请媒人提亲。媒人是双方家长意志的代理人,既为男女双方的婚事奔走,也在双方出现纠纷时从中调停,左右周旋。 礼记曲礼上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说明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地位非同小可,它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人与人,特别是男女之间相互隔绝的一种文化背景。孟子也指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不奉父母之命,没有媒证的婚姻,社会是不承认的,该女子的地位只能比同参见汉书王吉传 参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参见礼记郊特牲 于媵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反映了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我国古代结婚的形式要件: 六礼是婚姻成立的法定程序。包括 1.纳采,男方请媒氏携礼物到女方家提亲。2.问名,在女方家长同意议婚后,男方请媒氏问明女子的姓名、生辰及生母的身份,并卜于祖庙以问吉凶。3.纳吉,在卜得吉兆后男家使媒人至女家订婚。4.纳征,也称纳币,纳聘。男家送财礼到女家,正式缔结婚姻。婚约自此成立并具有强制力。即所谓“以聘财为信”,使结婚成为买卖交换的一种形式。订婚后,无法律规定条件不得反悔。如唐律规定,男方悔婚,女方可不退聘礼,但不视为犯罪,而女方悔婚则被视为犯罪,如规定“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5.请期,男家携礼物至女家,确定婚期。6.亲迎,男子至女家迎娶。这是六礼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道仪式。男方先到女方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接女方到男家门后,行“合卺”之礼,成妻之礼完成。次日见舅姑,如舅姑已逝则三个月后拜宗祠,此称成妇之礼,这时该女子才正式成为家族正式成员,婚礼始告完成。若未行成妇之礼该女子去世,则不能葬于男家祖坟。这是由婚姻的家族性决定的。六礼程序是礼治社会下的产物,从西周开始确立,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影响深远,以后各朝一直传袭下来。因此中国古代婚姻实行的是聘娶婚,即男家向女家交付聘金或聘礼作为娶妻的条件,并依礼制的程序嫁娶的婚姻制度。我国自西周开始从礼制上确立聘娶婚,即由男方使媒人提亲,男女两家私下协议,男家向女家支付相应的聘礼后,经过六礼的程序之后,婚姻成立。汉唐以来在法律上规定聘娶是婚姻成立的唯一方式,成为我国盛行几千年的主要结婚方式。 二、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制度下,实行专权离婚主义,即夫家和夫本人单方面享有较多的离婚权,而妻本人的离婚权受到严格限制甚至剥夺。这种离婚制度是男子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的必然结果。中国古代离婚的形式有:休妻、和离、义绝。 1. 休妻 婚姻解除的决定权完全操纵在男方家长及丈夫手中。在解除婚姻方面,西周时期确立的一套完整的制度称为“七出三不去” 。 “七出”是丈夫休妻的七项合法理由。 大戴礼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口多言,去;盗窃,去” 。不孝公婆,有违孝道,与婚姻“事宗庙”的目的相违背;无子 为家族断了后嗣,与婚姻“继后世”的目的相违;淫,紊乱家族血统,这是对女子单方面提出的对丈夫忠诚的要求,丈夫却可纳妾宿娼;妒忌打乱家庭安宁,把一夫一妻多妾制造成的妻妾之间的争风吃醋,归罪于妇女的妒心,并可以此为由而休妻;恶疾难以奉祀祖先,与婚姻的目的相违;多言,破坏家庭关系,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安分守己;盗窃违反道德。只要有其中任何一项理由,丈夫就可以休妻。事实上,不但丈夫可以找出随意的理由休妻,而且如果公婆不悦,也能决定解除婚姻。正如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感情笃深,但终因婆母不悦而遣归。 “三不去”即有所娶无所归(女子出嫁时尚有家可依,但休弃时已无本家) ;与更三年丧(为公婆守孝三年,已尽子女之道) ;前贫贱后富贵,这种情况妻子对夫家有德,不能背德而弃。这是对男子随意休妻的限制,体现了对宗法伦理秩序的维护,对于稳定婚姻关系,避免出现社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七出三不去”的离婚原则由男子控制,女子只是被动听从,丈夫居于家庭中的支配地位,他们可以采用各种名目休妻而另娶,但妻子不得弃夫而去,要从一而终。如唐律规定妻子“背夫擅行,有怀它志,处徒二年” 。这是家长制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确立“夫为妻纲”的男尊女卑原则,对后代影响深远,一直被沿袭到清代。 2. 和离 和离即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