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目标 抓落实 巧整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当我接到王主任的这个任务时,着实发愁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后来王主任的指导、和几位老师的交流以及自己看课标查资料等一系列的活动,才对教学目标有了一些和以前不同的粗浅的看法。今天拿来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咱们可以再探讨。我交流的题目是重目标 抓落实 巧整合 ,从题目中不难看出,下面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教学目标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在制定好教学目标以后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目标,第三部分是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一、首先我们来交流关于教学目标的内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们执行同一个课程标准的要求,使用同一本教材,接受同一参考书的指示,但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教学成绩的差异常常是惊人的:有的完不成教学任务,造成大量不合格的差生;有的却超出了大纲要求,形成学生成绩几乎全优的局面。这种情况说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教学的实际操作水平相差悬殊。进一步分析,上述的教学成绩和操作水平差异,不能只用教师个体素质的差异解释。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同一学校的学科之间,同样也有这种差异。我们不得不怀疑,对教学目标所作规定的明确程度和具体水平存在严重问题,以至使教师难以把握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去做。实际情况的确如此。在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的备课本上,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这些词语几乎是通用的,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或说明,常常笼统模糊,不够明确具体,也不便操作和检测,以至可以作各种不同理解和采取各自认可的达成措施。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个教学目标指的是什么?对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这种笼统的规定几乎等于什么也没说,因而也就可以对其进行任意解释,或者根据各自的经验作习惯性的理解。什么是教学目标呢?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预期” ,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的、由多因素构成并由各个环节连接而成的序列活动,既包括设计、组织、实施,也包括测量和评价。测量和评价教学活动是一个周期的终结,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正是通过以目标为尺度、为标准的测量和评价,教学活动才不断得到改进,步步完善。说一千道一万,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种变化是教学目标的实质。要使教学目标切实进入教学过程并指导教学,必须让教学目标更接近工艺性的目标概念。否则,教学就可能停留在大体知道做些什么的水平。我们可以通过与任何一项熟练工艺工作的比较看出教学工作的目标问题。如果问一个车工:“你今天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他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在多少时间内切削几个什么零件,质量标准是什么,成品率是多少等等。但是,如果问一个数学老师:“你今天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他可能说“完成克、千克、吨的认识。 ”也可能说“使学生理解克、千克、吨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还可以说“通过“克、千克、吨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上述比较说明,虽然教学是千百万人千百年来从事的专门活动,但教学目标与任何成熟的工艺目标有质的不同。工艺生产目标有明确的数量、质量标准,可以用绝对标准作出严格规定;而教学目标却没有公认的标准尺度,很难作出严格的统一规定。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教学目标会像工艺生产目标那样具体、明确。但是我们应该学习工艺目标的那种准确性,或者追求工艺目标的那种明晰度。即便不能用简单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使教学目标具体化,起码可以为教师制定明确的目标作出准则规定,把教学目标具体到可操作水平。保证大多数教师有可能像熟练工人那样普遍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大大提高教学的“成品率” 。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明晰、有实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1、对数学课程目标认识不到位。数学课程目标的设定落在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上。而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相对忽视情感态度和数学思考等方面目标。2、数学目标没有切实内化。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没能认真进行学习内容的分析,没有细细消化与内化。仅是将数学教师用书上的教学目标抄下来作为课时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大而空,笼统模糊。对课时教学目标的意义功能认识不足,将目标写得过大,不明确、不具体、难以检测。如面积单位将目标定位“认识简单的面积单位”就显得笼统、过大。到底应达到怎样的要求,不明确、不具体。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该具有哪些特点,又该如何表述?第一,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词,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第三,有时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境、工具、时间、空间等的规定。第四,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评价,因此目标的表现程度总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说明目标所指向的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就包含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在 3 分钟内(条件) ,学生(主体)能算出(行为动词)至少 20 道题(表现程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但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这四个要素:第一,行为主体。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 、 “提高学生” 、 “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二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第二,行为动词。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 、 “灵活运用”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因此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第三,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果没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就难以评价,因此,在描述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查词典” ;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某一地图上,能” ;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 10 分钟内,能” 、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等;四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第四,表现程度。教学目标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 “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 、 “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案例 1:有余数的除法的课时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口算;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并能说出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会根据余数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2)在计算机的环境中,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游戏,根据余数来找事物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会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主动愉快地参与运用余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索。在上面的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通常情况下是指学生(一般可省略) ,必要时也可以借助教学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如教师、其他同学)的辅助来完成。在这个例子中,行为主体都是指学生。行为动词上述目标中的“口算、列出、说出、判断、选择等”即是。表现程度上述目标中的“列出正确的解题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等”都是。行为条件上述目标中的“根据实际问题、根据余数、用数学语言”都是行为条件。案例 2: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1)学生能结合人体“奇妙的变化“这一情境,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摆一摆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能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这项目标的描述里,动词“说出” 、 “认” 、 “读” 、 “写”明确、不含糊。 “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 , “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 “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是说明学生在学习后应该做什么,要达到的知识要求;“结合人体奇妙的变化这一情境” 、 “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摆一摆等方法”则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学生”则写明了教学对象。(2)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在这项目标的描述里, “说出”明确、具体, “说出区别和联系”则是在“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一条件下。(3)学生经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目标的描述里, “经历、 、 、 、 、 、过程”则说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人体奇妙的变化”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分数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为教学的引入定下了思路,从现实生活中切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项态度、情感目标及第(3)条过程目标更多的是隐性的,不像知识技能目标那样是硬性的,关键是需要教师有一个全面的目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情感和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目标设计的能力一定会日趋成熟。二、在课时目标有了准确的定位后,怎样围绕目标选材、科学地分解目标并有序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呢?下面结合认识正负数一课的教学预案设计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一)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整体教学目标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的前提是正确的把握教材意图,确定整体教学方向。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教材意图呢?重点是深入研读教材,要整体把握教材在单元、整册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及作用,了解教材每道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目的。有条件的可以多参阅各种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教材相同内容的比较,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取长补短,加深对教材意图的理解。 课标对“负数”的总体教学要求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从课标总体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负数的认识定位为“初步认识” 。那么,初步认识是不是只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肤浅认识?“负数”知识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教材的例题、习题及总复习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研读,发现我们的教材并没有给出负数的概念,所举的负数的例子都是负整数,没有负分数、负小数。并且,在总复习中把负数的复习放在整个数的体系中进行,由此想到:让学生对“负数”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肤浅认识 ,这样就没有把知识纳入到整个体系中去思考,不利于后续学习。对负数的认识,应该是一种对新数的认识,是一种数概念的扩展,更是学生认数系统的重构。以前学生对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数量的多少层面上,现在要从数量的多少扩展到不仅表示数量多少还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学生原有的认数系统来说是一个飞跃,我们要帮助学生完成数概念的扩展和认数系统的重构。这里把对负数的认识放在认数系统重构的高度来教学,是很多设计者所不曾考虑到的,这样就理清了负数知识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整体教学的方向,为确定课时目标奠定了基础。(二)精心处理素材,优化达成目标素材为教学目标服务,教材中的每道例题、每幅插图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合理取舍、补充或调整素材,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材中的两个红点试图通过气温和海拔高度两个例子让学生体悟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点明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内涵。如果照本宣科,直接呈现,能使学生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但难以实现“让学生理解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目标,更无法达成目标中的“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 ”因此,我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调整,补充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场地面以上二楼和地面以下二楼的素材,让学生在区分两个二楼的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我对素材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某地气温-55,组织学生讨论:-5 和 5一样吗?在学生思维触动之时补充素材空白刻度图,让学生在上面表示出-5 和 5。空白刻度图的素材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考,迫使学生创造出分界点 0,由此深刻体会“0”的新内涵,接着,再通过让学生表示海拔并提出问题:“海平面如果用一个数表示,用什么数合适呢?”此时,引出 0 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三)合理安排环节,科学分散教学目标当课时整体目标确定后,就应着手把目标进行分解、落实,把课时目标合理分配到学习准备、新知探索、巩固内化、总结延伸等教学环节,细化为环节目标,形成环节链,为实现课时目标而服务。我们来剖析一下本节课的环节目标:(1)学习准备环节: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师生课前做相反游戏,教学目标为:感知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相反意义的量,知道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二是通过回忆整理学过的几类数,达成“为丰富整数概念做好归类梳理的知识性准备”和“体会新数产生是人类需求所致,为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做好心理准备”的环节目标。(2)新知探索环节:分为负数概念和 0 内涵的探索两个板块,负数概念板块,从情境引入用“+、-” 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写正负数概念提示,对应的环节目标分别为:(1)制造冲突,尝试记录相反意义的量,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2)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 (3)正确读写负数。 (4)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5)初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0 内涵探索板块,我安排了表示海拔中海平面的讨论,突出了 0 的分界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知道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从中能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3、巩固内化环节:通过有层次性的练习,不但训练了前面的知识,并且强化了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进一步加深正负数意义的理解这一环节目标。4、总结延伸环节: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检测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再度体验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在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各个知识点时,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既要考虑课时目标是通过哪几个板块来实现的,更要反复推敲每个环节安排的意图是什么,清楚每一个环节设计化解的是课时目标中的哪块目标。下面再举一个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例子来说一说应怎样围绕目标设计教学环节,重点说两大环节。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了,在这里不再重复。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自己身体上的数学知识。请大家看课本 97 页信息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一环节所对应的目标是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一)认识二分之一首先由学生自主创造二分之一的表示方法,然后明确正确的表示方法,并教学其读法和写法。这样设计所对应的目标是“结合奇妙的变化这一情境,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二)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纸片,想办法表示出二分之一在图形中的大小。然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交流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说出二分之一表示的意思,用学具是怎样表示的。这样设计所对应的目标是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三)理解四分之一的意义结合情境图先让学生说说四分之一表示的意思,然后再用学具表示出来后共同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所对应的目标也是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四)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出八分之三表示的意义,再用学具表示出来。这一环节所对应的目标是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几的含义;学生经历“几分之几”的认识过程。(五)找“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结合自己表示的分数,找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这一环节所对应的目标是: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六)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分数,并简单说说他们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说明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并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写分数。这样设计所对应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个目标的落实则贯穿在以上六个环节中。三、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在小学阶段集中地体现在以基础学科知识教学为中心,将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融为一体,并与活动课程内容相融合,把综合化的知识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循序渐进地组合在各科各类教学活动中。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数学内容之间联系的整合、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整合。(一)关于小学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在这里主要从语文、艺术等方面做一介绍。(1)有效整合语文,让数学的天空更美丽。数学与语文是基础教学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但是在传统情况下,过分的强调学科教学专业化,致使专任教师对其他学科涉猎很少,人为地造成孤立。事实上,语文与数学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融合的。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数学与语文中的字词联系起来。例如,在一年级教学010 的数字认识时,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数字的成语,如一刀两断、两全其美、三心二意等,并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找找还有哪些。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注意了数学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此外,数学还可以与语文的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有效整合数学与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听,并逐步提高说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说的培养。小学数学目标里明确指出:“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培养的基础在于语言。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的理性思维。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对学生说的培养。比如,概念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本质,体现在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说出定义、法则等具体内容,还要说出概念的本质及关键词句,近似概念的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及易混淆之处;计算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引导学生说算理、说运算顺序、说出合理的算法,同时对于计算中的错误,要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注重说计算方法、计算过程;解决问题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思路,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公式的教学要让学生说出推导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观察等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也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性。小学数学教学还应及时注意读的训练。学生理解题意,需要一定的语文能力;反过来,解决问题中精练的文字、条理的叙述、灵活的语序对学生语言文字的锤炼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自学。数学还能与语文中的写联系起来。数学课上也可以来个“小练笔” ,教师可以安排“学后反思” ,要求学生在“反思本”上把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等的反思记录下来,定期交流、反馈,使学生对原有学习经历重新认识,从而提升为学习经验。这样学生不仅养成了及时总结学习得失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写作兴趣和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写些数学小日记、数学小论文。【案例】“0 的认识”的教学思路 联系语文“说”的拓展设计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说”的。由于 0 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极其抽象,如果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素材,学生是不会说的很具体的,甚至会望文生义。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先创设情境,利用电脑出示四幅图:河里有 3 只鸭;河里有 2 只鸭;河里有 1 只鸭;河里没有鸭。通过创设丰富的语言素材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当学生认识了没有可用 0 来表示时,又要求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明所举例的事物可用 0 来表示,这样又让学生结合0 来联想生活素材。所以只有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素材感知,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书本知识直观化,学生才会易懂易掌握,同时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畅所欲言,滔滔不绝。(2)与艺术交融,让学生学习更加愉悦。许多教师都曾因为数学课堂枯燥,缺乏声色而烦恼,也曾羡慕艺术课上唱唱、跳跳、画画的丰富多彩。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理念为数学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机会。一堂数学课,可以用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面貌。数学与艺术的融汇,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精彩创造,学生能真切的感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这种数学的愉悦,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一种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情感。【案例】统计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位老师教学一年级数学统计的片段。上课了,老师推着蛋糕走到班级中央,微笑着说:“今天是大象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大象庆祝生日好吗?”全体师生围着蛋糕唱起生日快乐歌,有的小朋友还边唱边跳,不亦乐乎。而后老师顺理成章的将其他客人朋友介绍给同学们:小猴、小猪和小狗、 、 、 、 、 、统计客人、统计礼物的活动悄然展开。随后,老师又用亲切的语言问小朋友:“你们为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呀?”有的说想唱一首歌,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