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货币制度_第1页
中国历史上货币制度_第2页
中国历史上货币制度_第3页
中国历史上货币制度_第4页
中国历史上货币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上货币制度篇一:在货币制度发展史曾存在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在货币制度发展史曾存在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依次为银单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 、金单本位制(包括金块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纸币制度。 一、银单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也是实施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制度。主要类型有:银两本位制(中国)与银币本位制(欧洲)。 到 19 世纪末,世界各国先后放弃银本位,主要原因:(1)世界白银价格剧烈波动,币值不稳定,特别是白银开采、冶炼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白银价值不断下跌。 (2) 银币体重价低不适合用于巨额、大宗交易中的支付。 (3) 白银质地易于磨损 二、金银复本位制。 最早实行金银两本位制的是英国。该币制的主要内容包括:金、银同时作为本位币币材;金银币都是足值的,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都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 前后经历了三种形态:金银平行本位制、金银双本位制、金银跛行本位制。 (一)金银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 (二)金银双本位制。金银币的比价由国家法律规定,金银币的法定比价和金银的市场比价有可能不一致,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或格雷欣法则。它是指在双本位制中,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但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劣币是指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是指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 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三)金银跛行本位制:对银币实行限制铸造。金银币以法定的固定比例进行兑换。银币已退化成辅币,它是双本位制向单本位制的过渡。 三、金单本位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典型的金本位制是金铸币本位制;除此之外,先后还实行过金块本位制,又被称为“富人本位制”或生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又被称为“虚金本位制” 。后两者都是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度。其中,金币本位制是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 (一)金币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的特征:(1)一国货币单位确定有含金量,或者规定每一单位黄金的价格。 (2)自由兑换。纸币(法偿货币)可以自由地按照票面额兑换成黄金。 (3)自由铸造。金币可以根据黄金持有人的要求自由地铸造。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将金币铸成金块。 (4)自由输出入。黄金可以在国际间自由输出入而不加限制,这是保证金本位制的关键原则。 2、金币本位制是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因为(1)国内价值稳定,能自发地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2)对外汇率基本稳定,能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 金币本位制下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在铸币平价汇率的基础上,一国外贸顺差,会导致黄金输入,同时本国商品由于需求过旺引起价格上涨,在汇率不变时,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也上涨,从而导致需求减少,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国际收支恢复平衡;顺差引起本国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应增加,在外汇需求不变时本币升值,外币贬值,即使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不变也会引起国际价格的上扬,从而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由于黄金输送点的存在,汇率的变动被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即铸币平价+(-)黄金输送点。简化为三个机制:商品市场的价格机制,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机制,黄金输送点。 3、金币本位制的作用 4、金币本位制的局限性:作为本位货币的黄金数量有限,无法适应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金块本位制 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度,它废除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流通的规定。实行银行券代替。 金块本位制与金铸币本位制的主要区别是:在金块本位制下,金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才允许兑换,同时不铸造金币,金币也不流通。人们兑换黄金的条件是要求兑换的金量达到一定的最低数量,方能按照货币的含金量来兑换到金块。这个数量往往规定得很高,使小额的货币量不能兑换。这可使在流通中的金量得以缩减,节约黄金的使用。 (三)金汇兑本位制 又称虚金本位制,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与外汇兑换,然后用外汇在国外兑换黄金。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虽然一国为货币单位规定含金量,但其货币并不能兑换黄金甚至金块。这种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成可以直接兑换黄金的外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各国之间普遍实行一种类似于金汇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 年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全球范围的金汇兑本位制度,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把各国货币作为依附货币。1973 年美国宣布与黄金脱钩,金汇兑本位制解体。 这种体制是在战后美国拥有世界黄金大部分储备,并且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建立的。它的安排是:美国实行一种条件更为苛刻的金块本位,即国内不流通金币,也不允许居民兑换和持有黄金,只是允许持有美元债权的外国政府按重新规定的美元含金量来兑换黄金。各国政府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制定兑换比率,使各国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这种制度又称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这种制度从 1948 年到 1971 年运行了 20 多年,对国际经济的广泛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内在的缺陷最后崩溃了。特里芬难题美元发行过多,难以保证它的可兑换性;发行不足,满足不了其它国家储备美元的需要。四、纸币制度 纸币一开始是代用货币,后来变成不可与金属材料兑换。但又分成两种情形: 1、有含金量规定,不可兑换;2、无含金量规定,不可兑换;后者被称为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 利率决定理论的种类, ,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实际上都是论证利率水平为什么趋高、趋低,而不是论证决定平均利息率必然处于哪一点的规律。 一、古典利率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利率是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 - 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储蓄取决于人们的“时间偏好” 、 “节欲” 、 “等待”等实际因素,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巴维克、马歇尔和费雪。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利率的变动,能够使储蓄和投资自动达到一致,从而使经济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储蓄和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利率决定于储蓄流量和投资流量的交互作用:一方面储蓄和投资作为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二者的变动和均衡过程影响和决定利率。投资不变,储蓄增加,均衡利率水平下降;储蓄不变,投资增加,则有均衡利率的上升。另一方面,利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储蓄和投资,利率降低,人们的储蓄报酬减少,投资的成本降低,就会导致储蓄减少,投资增加;相反,利率提高,则会刺激人们增加储蓄,减少投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仅考虑商品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利率不是在产品市场上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是在货币市场上由货币的供给和货币的需求决定的,即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各自的变动,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性变量,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货币, 凯恩斯的理论,基本上是货币理论,仅考虑货币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 三、可贷资金理论 这是一种将传统的实际因素决定利率的理论和凯恩斯的货币因素决定利率的理论进行综合而形成的利率决定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逊和俄林。一般均衡模型。 这种理论认为,利率决定过程中既有实际因素 - 储蓄和投资,又有货币因素 -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一定期间内的利率是由同期可贷资金的供给 - 储蓄 S 加新增的货币供给 M 和可贷资金的需求 - 投资 I 加新增的货币需求(或货币窖藏) H 共同决定的,决定均衡利率的条件是可贷资金供给等于可贷资金需求,即 S+ M=I+ H 。 四、ISLM 分析的利率理论。 IS-LM 模型是希克斯、汉森对凯恩斯利率理论的修正。希克斯认为,凯恩斯强调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关系是对的,但将生产率、储蓄的古典因素撇而不顾则是错误的。希克斯认为,货币的与实物的因素对收入和利率同时起作用。即收入与利率在投资、储蓄、流动偏好、货币供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下同时决定。 五、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它可用债券的回报率曲线来表示。回报率曲线的形状通常可以分为向上倾斜、水平、及向下倾斜三种基本类型。有不同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1、预期假说 假定整个证券市场是统一的,不同期限的证券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也就是说,证券购买者在不同期限的证券之间没有任何特殊的偏好。在此基础上,预期理论断言,利率的期限结构是由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决定的。当人们 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上升时,长期利率就高于短期利率,即收益曲线向上倾斜;反之,若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下降,则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即收益曲线向下倾斜;只有当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保持不变时,收益曲线才是水平的。预期理论将不同期限的证券视为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体,从而为证券市场上不同期限证券利率的同向波动提供了解释。但是,预期理论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经验事实的挑战,那就是市场上长期证券的利率一般要高于短期证券,这是否就意味着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未来的利率会高于现在呢?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人们预期的利率变化方向不可能是不变的。针对这一矛盾,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利率期限结构的分割市场理论。 2、市场分割理论 假定各种期限的证券之间毫无替代性,它们的市场是相互分割、彼此独立的,因而每种证券的利率仅仅取决于该种债券的供给和需求。市场分割理论对收益曲线通常向上倾斜,即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的经验事实提供了一种直截了当的解释,那就是人们一般更愿意持有短期证券,而不愿意持有长期证券,因而短期利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这种理论将不同期限的证券市场看成是分割的,所以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期限的证券利率往往是同向波动的,因此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 该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当期短期债券利率与长期债券到期前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长期债券随供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流动性升水。其分析前提是不同期限的债券是替代品;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有偏好。 篇二: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春秋至战国晚期铸行的以布为形状的流通货币。 “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最初的布币酷似劳动工具铲,原始而厚重。后期的布币逐渐减轻亦薄小。按时期先后分为早期空首布,晚期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主要为周王室及晋、卫、郑、宋等国的货币。平首布为战国时期的韩、赵、魏、燕、楚等国的货币。另有一种三孔布为赵国或中山国的货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规定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挂。秦半两和以前的铸币一样,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各不相同,轻重也相差较大。 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 4 克左右;秦半两,重 8 克(秦制半两8 克) ,这种重8 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 汉武帝时停铸半两,改铸三铢钱。三铢钱重 8 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公元前 113 年,武帝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铸工精美,以一当一,由于私人仿制费铜费工,无利可图,民间盗铸绝迹。五铢钱使用至东汉,铸数极大,使用极广,流行时间很长。 西汉初期 ,沿袭秦制 , 仍用半两铜钱 ,但名称和实重已经脱离。吕盾二年 ( 公元前 186 年 ) 锦八镰半两。六年 ( 公元前 182 年 )又减草 , 铸五分钱。文帝五年 ( 公 元前 175 年 ) 铸四镰半两。武帝建元元年 ( 公元前 140 年 ) 铸三株钱 ,五年又行有郭半两 , 亦名三分钱而元持五年 ( 公元前 118 年 ) 改铸五妹。五镰钱大小轻重适宜 , 深受理欠迎 ,一直、沿用七百余年 ,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隋: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封建国家-隋朝。建国后即整顿货币积弊,实行通货紧缩政策,铸开皇五铢钱(又称置样五铢)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侈,财政枯竭,恶钱泛滥,私铸成风,至剪铁为币,糊纸为币,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义军蜂起,隋朝随即灭亡。通行了七百多年的五铢钱至此告终。 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货币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变化:以铢两重量命名的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通宝、元宝、重宝的“宝”字钱通行于市;白银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大面额的飞钱(类似今天的银行汇票)出现,具有纸币的某些特征。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建立了宋朝,年号建隆,是为宋太祖。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绘画、书法、雕塑、书籍雕版印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而作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结晶的宋代钱币,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色彩缤纷争奇斗艳之势。两宋的钱币制度,是以钱为主,绢帛等实物成了普通商品。白银日渐重要,纸币 也已出现和流通,是两宋货币制度的突出特点,但铜钱仍占有重要地位。 元朝是以行钞为主,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曾想仿效宋朝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有大臣劝阻道:“铜钱乃华夏阳明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 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 ”忽必烈认为有理,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 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朝的纸币流通主要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中币值最稳定的是中统钞,流通时间最长的是至元钞,前后超过了 36 年。而发行量最多、贬值最严重的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 1351 年)时开始流通的至正钞。 元朝的纸币制度即是我国自宋金以来纸币制度的沿续,也是纸币制度的发展, 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历代钱币特徵 商代钱币 在中国的商代,已经开始以贝壳作为货币使用了,随著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於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质的金属贝币。 先秦钱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则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因社会条件和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主要有: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 秦汉钱币 秦半两铜钱秦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西汉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和新朝统治时期,托古改制,十余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王莽钱名目等级繁杂,其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三国魏晋南北朝钱币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属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 西晋成立后主要沿用汉魏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成立之初则沿用用吴国旧钱,后来出现了五铢小钱,相传是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 。 十六国期间的成汉李寿铸行了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十分动荡,币值混乱,私铸现象严重。北朝从北魏开始,钱文逐渐摆脱纪重局限,逐步向年号钱制过渡。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货币趋向於统一,隋文帝开皇三年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并禁止旧钱的流通。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铸行的年号钱开元通宝,以前的纪值纪重钱币一去不复返,代之的是宝文币制(主要是通宝、元宝和重宝) 。开元通宝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铸币,另外还铸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及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得壹元宝等。 五代十国政治分裂割据,改朝换代像走马灯一样,各国以铸恶钱来增强自身实力,以达到削弱他国力量的目的,故钱币甚多,但质量不高。 宋辽金西夏钱币 中国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是继王莽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宋朝货币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后的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钱文有多种书体。同时,白银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对子钱、记监钱、记炉钱、记年钱亦应运而生。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 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来自铸币,以汉文作为为钱文,所铸的钱币多为不精。 西夏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种是西夏文,叫屋驮钱 ;一种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西夏的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 金国由女真族所建,曾统治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其所铸钱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金国的钱币受南宋的影响较大。 元明清钱币 在元代,纸币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货币,铜钱的地位减弱,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我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 ,忌用元宝 。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 古代货币列表 贝币 天然贝币 人工贝币 金属贝币 蚁鼻币 铜币 刀币 布币 环钱 方孔钱 三铢 四铢 五铢 开元通宝(唐代) 王莽钱 纸币 交子(北宋) 会子(南宋) 关子(南宋) 中统元宝交钞(元代) 大明宝钞(明代) 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一个阶段铜币时期,自春秋时期正式确立,到隋唐五代时期结束,前后共历经了一千七百多年,可说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最为漫长的一个时期。在铜币时期,铜之所以成为早期的主要货币材料,得宜于它是我国发现较早,使用也比较广泛的金属之一,同时,这也得宜于铜的开采和冶炼都相对地比较容易。近代以来,大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出土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到了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日渐繁荣,铜制货币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在海外贸易和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中,铜币又大量外流;加之,该时期铸造铜制品比铸币的利润更大,民间私铸铜器现象日渐严重;而相应的,铜矿的分布不均,储量有限,开采技术较低等等多方面的问题,铜币的补充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社会上用于流通的铜币的数量严重不足,铜币的供需矛盾加剧,出现了钱荒(据史料记载唐朝中叶便已出现了“钱荒” ) 。 与此同时,北宋政府还要防止铜钱外流,应付沉重的岁币和过大的军费开支给中央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当政府看到宋初蜀中豪商发行交子不仅方便了交易而且获利巨大之后,便于太宗初年把发行交子改为官督商办。到了仁宗天圣二年,更进一步的设立了益州交子务,由政府正式垄断了交子的发行权,至此,中国最早的纸币正式产生(对此种观点尚存争议) 。北宋政府制定了相应的钞法,这以后纸币遂逐渐取代了铜币地位,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货币形式。而铜币则相应的退到了辅币的地位上。之后历朝历代先后发行了钱引,关子,会子,交钞,宝券等各种形式的纸币,纸币正式兴起。 (其实,在唐后期纸币的雏形便已出现, 当时因流通中的货币不足,政府颁行了禁铜出境的法令,各地纷纷效仿,为了继续获利,富商大贾不得已采用汇兑方式进行贸易。据载:“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 尽管两宋的纸币发行制度日渐完善,但真正把它推向顶峰的却是元朝。元世祖入主中原之后,统一币制,专用纸币,实行不兑换纸币,禁止金银,铜钱的流通,设平准库,买卖金银以维持钞价,在国库集中大量现银作为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元代制定的钞法成为了世界上最早而由最完备的纸币流通制度。通过种种努力,元代初步实现了纸币的全面流通。 那么白银呢?货币史方面的专家发表过这样的言论:“白银在宋代比黄金重要。它不但具备黄金所具备的各种职能,而且在每一种职能方面,比黄金运用得更为广泛。在作为支付手段方面,帝王的赏赐,常常是金银并提,而用白银的次数更多。政府的开支,人民的税捐以及其他付款、对官吏的贿赂等也是这样。 ” 其实两宋时期政府便正式规定白银为租税和官俸的法定货币,并在政府收支中占重要地位,如:“北宋真宗天禧末年(1021 年) ,政府岁收中白银为八十八万余两,岁支中白银为五十八万余两。 ” “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 年)中,左藏库对政府禁军百官俸给岁支中白银为二百九十三万余两。 ” 后来虽然元、明两朝建国初期都曾经明令禁止民间交易中使用白银,以推行纸币。但这种禁令收效甚微,无力阻止白银的流通。可见,白银的主导货币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已经可以把宋元时期的白银的广泛使用看作白银成为流通界主导货币的“前夜” 。 篇三: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中国文化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沿革与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货币的使用源远流长,经历了实物货币,铸币,纸币,几个主要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与中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并深刻影响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与发展。古代货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变经济 货币,是各国各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所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之一,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积累和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货币的产生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史的一部分,是整个人类政治经济活动的生动展示。中国钱币学,堪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研究中国钱币,可以学习数十门类的学科知识,诸如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古代度量衡演变、文字书法演变、金属冶炼铸造技术演变、以及对外商贸交往文化交流等等,无一不在货币上反映出来。所以说中国货币制度的沿革与文化息息相关。 一 、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我国是最早出现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时期半坡人时期,便有实物货币的产生,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出土了很多牲畜,牛羊头,及兽皮等,反映了原始时期贫富差距的产生以及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开始显露。 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实物货币为“贝”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牛羊等牲畜因体型较大,携带不便等原因,越来越不适于充当货币,此时,轻巧精致的 贝壳便登上了货币的历史舞台。以贝为币出现于夏商时期,贝壳的携带较为方便,便于计数。以贝为币反映了中国特有的货币文化,并在汉字中得以体现,沿用至今。例如赚,赔,贿赂等。然而天然贝数量稀少,并且难以寻找,从殷商晚期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金属铸币:无文铜贝。金属货币的产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钱”的金字旁即为文化方面的证明。从此,中国进入铸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各种货币,战国时期出现了四大货币体系:中原三晋地区的布币,北方燕赵和东方齐国的刀币,西北秦国行用环钱,南方楚国的铸文铜贝“蚁鼻钱”和“爱金”一方面放映了中国当时朱笔计数的高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当时商业活动的频繁。当时或许没有现在的汇率,各国货币就很难交换使用。所以各种类型了货币也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产生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的扩张。这种情况到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后得以解决,秦统一货币,从秦“半两”开始,中国钱币以方孔圆形作为定制,文铭重量 ,铸行纪重钱币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秦朝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且这一政策多被历朝历代延续采用,所以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比较大的阻碍作用。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 年)废“半两” ,改铸“五铢钱”钱,大小轻重适宜, 制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各朝累铸,沿用至唐初长达 700 余年,到唐朝时期的该为“开元通宝” 。 自两汉以来到唐朝时期,货币主要用铜钱,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时期,再加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的减弱,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快速,有的商人甚至“富可敌国” ,在一定的资本积累下,由于四川盆地地区的商人大多躲过了战乱,再加上商品经济发达,普通的猪比翼不能满足大数量交易的要求,所以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 是中国货币上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商品流通的空间范围。交子出现后,并没有在全国大多是地区流行,相反,宋朝却出现了类似今天的通货紧缩的问题,直到 1279 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后,情况才渐渐缓解 元朝时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朝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欧洲早了 400 多年。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关于元末的恶性通货膨胀,将在第四章第一节详细论证 由于元末的通货膨胀等问题,政府在纸币发行过程中失去了公信力,故在明朝一直采取的是白银为主,纸币为辅的政策。明朝形成的记得中国商帮,例如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晋商,直到明清时期开始兴起,并渐渐以票号为主要商业类型,例如著名的日升昌、蔚丰厚、日新中三家票号。 清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良好,在康熙乾隆雍正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 ,乾隆、嘉庆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日趋繁荣,从外国流入中国的银元种类也日渐增多,除“双柱”外,还有墨西哥“鹰洋” 、英国“站洋” 、印度支那“坐洋” 、日本“龙洋” 、印度“卢比”银元、美属菲律宾“比索”银元、荷兰“马剑”大银元及美国贸易银币等数十种,其中“鹰洋”和“坐洋”流入中国的数量较多。至清末民初,中国国内开始自铸银元,“光绪元宝” 、 “袁大头”等中国传统银元才逐步取代了外国商贸银元。 二、货币制度与中国文化 (一)先秦货币与文化圈 李学勤先生认为,中国历史发展到东周时期,形成了七个文化圈:黄河中游的中琢文化圈,中原北面的北方文化圈,黄河下游的齐鲁文化圈,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圈,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圈,西南的巴蜀滇文化圈,以及关中的秦文化圈。这七个文化圈各自都有本身的文化特色,但影响颇大的则是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和秦文化。中原文化圈地处华夏族文化中心,那里是古代农业的先进地区。土质肥沃,宜于耕作。青铜铸造的农业工具“钱”能松土开沟,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