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_第1页
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_第2页
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_第3页
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_第4页
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篇一:单轨交通设计规范单轨交通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XX 年 5 月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3 3 运营组织 6 一般规定 6 系统运能设计 6 行车组织 行车速度 车站配线与车辆基地出入线运营管理 4 车 辆 一般规定 安全和应急设施 车辆与其它系统 5 限 界 一般规定 限界的制定原则 制定限界的主要技术参数 限界图 6 线 路 一般规定 线路平面 线路纵断面 辅助线、车辆基地线及道岔线路标志及标线 7 轨道梁桥一般规定 荷载 6 7 7 7 9 9 10 10 12 12 12 14 15 16 16 16 19 21 22 23 23 25 构造及系统设备预留、预埋要求 28 8 高架车站结构 30 一般规定 30 荷载 30 设计原则 30 构造要求 31 9 地下结构一般规定 荷载 设计原则 构造要求 10 车站建筑一般规定车站平面车站出入口 人行楼梯、自动扶梯、垂直电梯 安全栏栅、安全门与屏蔽门 无障碍设施 车站环境设计 最小高度、最小宽度、最大通过能力 11 工程防水与防腐蚀 一般规定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附加防水层 围护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地下车站与区间隧道结构防排水 高架车站和轨道梁的结构防水与防腐蚀 12 通风、空调与采暖 32 32 32 34 35 37 37 37 39 40 40 41 41 43 45 45 45 46 47 48 48 49地面及高架线路 53 空调冷源及水系统 53 相关地面建筑 54 通风与空调系统控制和运营 54 13 给水与排水55 一般规定给水系统排水系统车辆基地给排水及消防系统 排水设备监控 14 供电 一般规定变电所 接触网 电缆 动力与照明 电力监控系统 15 车站设备电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安全门与屏蔽门 16 道岔系统一般规定道岔类型道岔设备道岔设置原则 道岔安装原则 17 防灾 55 55 56 57 59 60 60 62 65 67 70 71 75 75 76 77 77 78 81 83 84 85安全疏散 86 消防给水 87 灭火装置 89 消防设备监控 80 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 80 防灾用电与疏散标志 防灾通信火灾报警系统 救援保障 18 通信 一般规定传输系统公务电话系统 专用电话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 广播与导乘信息系统 时钟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电源及接地系统通信用房技术要求 19 信号 一般规定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 列车自动监控(ATS)系统 列车自动防护(ATP)系统 列车自动运行(ATO)系统 车辆基地及停车场信号系统 92 92 93 95 96 96 96 97 97 99 99 100 101 101 102 104 104 104 105 106 108 109篇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 强制性条文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XX 强制性条文 隧道规划和设计应遵循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地建设隧道的基本原则。 隧道设计应有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和交通量及其构成。 隧道主体结构必须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长期营运的需要,方便维修作业。 应加强隧道支护衬砌、防排水、路面等主体结构设计与通风、照明、供配电、消防、交通监控等营运设施设计之间的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设计。必要时应对有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设计和研究。 隧道土建设计应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制定地质观察和监控量测的总体方案;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制定地质预测方案, 以及时评判设计的合理性,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通过动态设计使支护结构适应于围岩实际情况,更加安全、经济。应根据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公路等级、隧道的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资料的内容和范围,并认真进行调查、测绘、勘察和试验。调查的资料应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 应根据隧道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并综合考虑调查队阶段、方法、范围等,编制相应的调查计划。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预计的情况不符,应及时修正调查计划。 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断面形状、支护结构、施工条件等,并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隧道长期安全使用。 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构物和营运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洞内外应形成完整通畅的防排水系统。 隧道路基应稳定、密实、匀质,为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隧道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平整、耐久、抗滑耐磨等性能。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地形、地物、地质条件、通风要求、环境保护要求、火灾时的通风控制、维护与管理水平、分期实施的可能性、建设与运营费用等因素。 篇三:场内道路设计规范场内道路 条 场内道路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内道路设计应符合受纳场总体规划或总平面布置的要求,并应根据道路性质和使 用要求,合理利用地形,统筹兼顾,合理布设。 2、受纳场道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应根据受纳场规模、道路性质、使用要 求(包括道路服务年限) 、交通量(包括行人) ,车种和车型,并综合考虑将来的利用确定。 3、场内道路设计应为道路建成后的经常性维修、养护和绿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4、受纳场道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条文说明:加强道路的维修和养护,及时恢复损坏部分,经常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保 证行车安全、舒适、畅通,是完成受纳场填埋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搞好道路的维修和养护, 可收到降低运输费用、节约能源和时间的经济效益。具体维修和养护实施可参照现行的公 路养护技术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 条 余泥渣土受纳场道路分类 1、余泥渣土受纳场道路宜划分为场外道路和场内道路。场外道路为余泥渣土受纳场与 公路、城市道路等相连接的对外道路;场内道路分场内干路、场内支路和填埋作业临时道路。 2、场内干路为从场外道路通往受纳区的通道,或受纳场分散的受纳区、生活区、辅助 设施区等之间的联络道路;场内支路为受纳区内部道路,为受纳区内各填埋区之间连结或分 隔道路或从场内干路直接通往各填埋区的通道;填埋作业临时道路为受纳区临时作业道路, 为从场内干路或场内支路通往各填埋台阶、或填埋区内各填埋台阶之间、或从填埋平台通往 弃土点的道路。 3、按功能要求场内干路宜为永久性道路,受纳区填埋完成后可作为封场道路使用。 条文说明: 本条按场内道路的使用要求和性质分类,以便于针对特征确定其技术等级。 条 场内道路路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情况,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 2、道路设计应根据受纳场地形、地质、填埋推进方向,各填埋台阶(阶段)标高以及 弃土点位置,并密切配合填埋工艺,全面考虑受纳场受纳要求,合理布设路线。 条文说明: 考虑到场内干路交通量最大,采用填方路基不稳定,行车车辆较重,按功 能要求在受纳区填埋完成后多留作封场道路使用,因此,在受纳区范围内场内干路宜采用挖方路基。 条 场内道路等级的采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汽车的小时单向交通量在 100 辆以上的场内干路,可采用一级场内道路。 2) 、汽车的小时单向交通量在 10030 辆的场内干路、场内支路,可采用二级场内道 路。当条件较好且交通量接近上限时,可采用一级场内道路;当条件困难且交通量接近下限 时,可采用三级场内道路。 3) 、汽车的小时单向交通量在 30 辆以下的场内干路、场内支路、填埋作业临时道路, 可采用三级场内道路。 注: 当场内道路同时具有场外道路性质时,应同时符合相当等级场外道路的要求。 条文说明:对于受纳场填埋作业而言,场内干路是进出受纳区的共用路段,场内干路的 交通量较大,场内支路和填埋作业临时道路的交通量较小。对于受纳规模较大的受纳场的场 内干路,因其运量很大,使用年限较长,道路采用较高等级可取得较好的运输经济效益。 道路等级的采用,要有一定的灵活性。除考虑交通量指标之外还应从实际出发,根据道 路性质、使用要求、道路服务年限、车型、受纳条件、地形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提高 或降低道路等级。例如,按交通量可采用二级场内道路。若其交通量接近上限,且道路服务 年限较长,填埋作业条件、地形条件较好,采用一级场内道路技术指标;反之,如交通量接 近下限,且道路使用年限较短,条件较困难,则可降低道路等级,采用三级场内道路技术指 标。 当场内道路的部分路段有社会交通或与场外道路共用时,则该路段同时具有场外道路性 质,应使该路段同时符合场外道路和场内道路相当等级的要求。 条场内道路的计算行车速度,宜按下表 1 规定采用。表 1 计算行车速度 注:1.在工程艰巨或填埋条件限制时采用下限2. 5 km/h 的三级场内道路计算行车速度仅适用于填埋作业临时道路。 条文说明:计算行车速度是指一般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路面干燥、交通秩序正常、无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汽车在道路受限制部分(圆曲线等)行驶时,所能保持的理论最 大安全速度。所以,计算行车速度是设计各级场内道路受限制部分的主要基础技术指标。 本条场内道路计算行车速度,是以现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露天矿山道路三级 技术指标为基础,再根据我国受纳场的实际情况和自卸汽车的性能综合考虑而确定的 当在困难条件下需降低局部路段的个别技术指标时,必须相应降低计算行车速度,并为 安全行车采取一定措施。 条 场内道路路面宽度,宜按表 2 的规定采用。场内干线(除单向环行者外)宜 按双车道设计,在条件困难时可按单车道设计;场内支路、临时填埋道路可根据需要按单车 道或双车道设计。当单车道需要同时双向行车时,应在适当的间隔距离内设置错车道。 表 2 场内道路路面宽度 条文说明: 本条参照现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第条露天矿山道路路面宽度。 条 场内道路挖方路肩和填方路肩宽度宜不小于和 m,当路肩上需要设 置墙式护栏或挡车堆时,路肩宽度应予以增加。 条文说明:本条参照现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第条露天矿山道路路肩宽 度。 条 场内道路最小圆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15m。在道路服务年限较短或地形复杂的路 段,采用最小圆曲线半径仍有困难时,填埋作业临时道路不应小于 12m,应设置限制速度 标志。在平坡或下坡的长直线段的尽头处,不宜采用小半径的圆曲线。 条文说明: 本条参照现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第 2.条三级露天矿山道路 最小圆曲线半径。 条 场内道路超高、加宽及缓和曲线设置,参照现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的有关规定执行。 条 场内道路,当圆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 200m 时,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路面。 加宽应按现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的有关规定执行。 条 场内道路,可不设置缓和曲线。当圆曲线既设超高又设加宽时,其加宽缓和 段长度可与超高缓和段长度相等;不设超高仅设加宽时,应设置不小于 10m 的加宽缓和段 长度。 条文说明: 本条参照现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第条露天矿山道路缓和 曲线设置。 条 场内道路在圆曲线和竖曲线处的视距,停车视距不小于 20m,会车视距不小 于 40m。在工程艰巨或受地形条件限制的路段,可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设置分道行驶的 设施或其它设施(如反光镜、限制速度标志、鸣喇叭标志等) 。 条文说明: 本条参照现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第条三级露天矿山道路。 条 场内道路采用回头曲线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应按现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22 的有关规定执行,并设置限制速度标志和在其外侧设置挡车堆等安全设施。 条 场内道路的纵坡,不应大于 9%。在工程艰巨或填埋条件限制时,填埋作业 临时道路的最大纵坡可增加 1。 条文说明: 本条参照现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第条三级露天矿山道路。 条 场内道路纵坡,应在不大于表 4 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 坡度不应大于 3,长度不应小于表 5 的规定。表 4 纵坡限制坡长 注: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或需要适应填埋平台标高时,限制坡长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表 5 缓和坡段最小长度 注:表列地形条件困难的缓和坡段最小长度,不得连续采用。场内道路的最小纵坡长度,不宜小于 50m。 条文说明: 本条参照现行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 第条三级露天矿山道路。 条 场内道路,在设置超高的圆曲线上,超高横坡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宜大 于%。在工程艰巨或受填埋条件限制时,场内支路和临时填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