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_第1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_第2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_第3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_第4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 140 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 光年=94608 亿千米(重要)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2)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小) ,木土天海(冥) 。 (很重要).分类:按位置分:地内行星 水、金;地外行星 火、木、土、天、海。按特征分: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巨行星 木、土;远日行星 天、海。.绕日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重要)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1)外在:公转轨道的安全性;太阳光照的稳定性。(2)内在: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 微米 紫外线,0.40.76 微米 可见光,0.764 微米 红外线。 (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 平方厘米面积上,1 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 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很重要)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 耀斑和日珥;日冕 太阳风。 (很重要)3.太阳活动的特征:周期性:11 年;整体性:群发。 (重要)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可能与地震有关联。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140 亿光年) (1250 多亿个)(2000 多亿个)(地球和月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很重要)自 转 公 转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绕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相关轨道 赤道(大圆) 黄道(椭圆)真正周期 1 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 1 恒星年 =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运动周期 假性周期 1 太阳日=24 小时 1 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角速度 处处相等,15/小时。极点为零 近快远慢(平均 1/d)近日点 1 月初运动速度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 近快远慢(平均 30km/s)远日点 7 月初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产生地转偏向力;产生地方时;影响地球形状。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相互关系 地球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地轴的倾角 66.5不变;黄赤交角 23.5的大小不变。一、地球的自转(很重要)1.角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计算过程为:360/24 小时=15/小时。除极点外,处处相等。2.线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计算公式为: v=2R /24 小时=1670cos (R -地球半径,-纬度)记住:01670 千米/小时、 301447 千米/ 小时、45 1181 千米/小时、60837 千米/小时。3.昼夜交替:产生原因:地球自转。 (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4.地转偏向力:偏转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 (很重要)5.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地方时不同。经度每相差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每相差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北京的地方时为 12 时,那么“北京时间”为 12 时 16 分。6.时区:全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 15一个时区。7.区时: 某时区的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注意】:东 12 区和西 12 区的特殊性同时异日。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 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如:北京时间为 12 时,北京的地方时为 11 时 44 分。8.日期变更线(注意有两条)国际日期变更线(固定的、人为规定的):理论上 180经线,实际上一条折线。西早东晚。顺减逆加。零时经线(向西移动的、自然的): 决定了新旧日期的范围。东早西晚。【注意】:北京时间为 9 月 10 日 12 时,美国西部时间为 9 月 9 日 20 时。9 月 20 日 12 时轮船用了5 分钟越过 180经线,到达时间可能是:ABC A.9 月 20 日 12 时 05 分、 B.9 月 19 日 12 时 05 分、 C. 9 月 21 日 12 时 05 分。二、地球公转(很重要)1.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1 月初;远日点7 月初。近快远慢。2.晨线和昏线:弃暗投明晨线;弃明投暗 昏线。昼弧和夜弧的份额就是昼长和夜长的份额。3.日照图上的四个时间: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 12 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 0 时;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6 时;昏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 18 时。 (很重要)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很重要)6 月 22 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达到了一年中最长,夜达到了一年中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反之。 【注意】: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5.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日出时间 =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6.太阳高度:【注意】: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中部西部) ; 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东部中部西部) ;产业结构(东部较优,中西部层次低)和工业结构(东轻西重,中部过渡)的差异;城市化的差异(东多西少,东高西低) ;开放进程和开放程度的差异(东早西晚,东高西低) 。3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差异:(1)产业结构:都呈“二三一”格局。东部第二产业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较低;中、西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2)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传统产业是主体;中部表现出过渡性特征。4分析东部与中西部差异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有利于开发利用;中西部海拔较高,地形复杂,不利于生产和建设。东部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中西部位于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区,不利农业生产。东部城市化水平高、受教育程度高;西部城市化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东部原有经济基础较好产业结构较优;中西部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层次低。东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晚、程度低。东部面向大海,海运便利,有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中西部离海较远,长期封闭,地理区位较差。东部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中西部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东部国际化程度高;中西部社会经济比较封闭。5西部大开发的地理意义:经济意义: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社会意义: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战略意义: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意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2世界主要经济一体化组织:(写简称)APEC亚太经合组织,AFTA东盟,EU欧盟, 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3我国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4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最经常的)意义:对口帮扶成效明显;招商引资发展较快;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合作双方实现了相互发展(双赢) 。5评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东线优点: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建设成本较低;调水量较大(148 亿立方米) 。缺点: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水质较差。中线优点:可利用丹江口水库,水质较好;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引水。缺点:需开掘新运河,建设成本高;调水量较小(130 亿立方米) 。西线优点:水质好;调水量大(170 亿立方米) 。缺点:地形复杂,生态脆弱,挖隧道,工程量大;可利用的设施少。6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对调出区:对调入区:(北方地区)7西气东输工程的地理意义:(1)对输出区(西部):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经济效益) ;有利于西部城市改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生态效益)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效益) 。(2)对沿线地区:沿线形成经济崛起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经济效益) ;利于沿线改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生态效益) ;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社会效益) 。(3)对输入区(东部):缓解能源紧张,带动化学、能源工业发展(经济效益) ;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生态效益) ;减轻因运煤造成的铁路运输压力(社会效益) 。8西电东送工程的地理意义:(1)对于西部调出地区:促进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水利工程的建设还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2)对于东部调入地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效益) ;改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生态效益) ;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社会效益) 。9晋煤外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煤炭调出区: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2)煤炭调入区:大气污染;废渣处理。10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转出区:(2)对承接区:必修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即土地的的生产能力下降。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 月 17 日)2荒漠化的类型:(按成因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3我国荒漠化的表现:西北地区沙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南方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化;华北地区次生盐碱化;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冻融荒漠化;黄土高原水蚀荒漠化。4我国西北地区(风蚀)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措施:原因:(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大风频繁,风力作用强烈;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覆盖低,地表裸露。(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用水。危害:经济上:造成经济损失,威胁人类生产生活设施(农田、村庄、道路)等, ;生态上:生态环境恶化,为沙尘暴提供沙源;社会上:使粮草减产、引发饥荒,阻碍社会持续发展。措施:12 字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16 字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生态工程:保护现有植被,兴建“三北防护林体系”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蚀荒漠化)的原因: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节洪水、降低洪涝灾害的频率。弊:水源减少,可能诱发生态环境问题;移民问题;下游泥沙淤积问题;影响航行。利: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利于社会安定。弊:沿线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可能造成土壤盐碱化;扩大污染。利:减轻原有产业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腾出空间,实现产业全面升级。弊:基础产业流失,可能出现贸易逆差;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利: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就地就业,缓解人多地少矛盾。弊: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资源的浪费;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加剧。(1)自然原因:夏季降水集中,强度大;地形起伏大; 植被覆盖差;土壤:(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采矿等。6我国南方湿润地区荒漠化(江南丘陵地区的“红色荒漠化” 、西南地区的“石漠化” )的原因及对策:原因:自然原因:地形起伏大;降水强度大。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不合理工程建设。对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7北方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荒漠化的一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原因:自然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多风,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漫灌) 。治理措施:合理灌溉(喷灌、滴灌等) ;引淡淋盐;恢复植被。8 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答: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9比较异同:南方红色荒漠化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原因。相同: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滥垦滥伐等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不同:南方红色荒漠化是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而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风力的侵蚀作用所致。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的概念(世界湿地日:2 月 2 日):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包括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浅海区)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2湿地的类型:天然湿地: 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浅海 等。人工湿地: 水库、稻田、鱼塘 等。3湿地的功能:提供水资源、农产品资源的宝库;调节气候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美化环境、净化水质地球之肾;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鸟类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4我国主要湿地类型:沼泽湿地: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边缘(三江源、高原草甸) ;盐湖湿地:青藏高原;淡水河湖湿地:南方地区;红树林湿地:广东南部、海南;滩涂湿地:沿海地区;人工湿地:水库、稻田。5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从热带到寒温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原都有湿地的分布。 )分布不均(东部湿地多,西部湿地少) 。6洞庭湖的综合效益:(1)生态效益: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源;(2)经济效益:航运、旅游观光,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提供水源;(3)社会效益:教育与科研价值。7洞庭湖存在的问题:湖泊面积萎缩,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8洞庭湖萎缩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原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加固干堤、疏浚河道;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第三节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地形:流域内上游为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秋季降水少;河流:河流主汛期在 12 月到次年 4 月,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2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过渡垦殖、滥伐森林、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芜20 世纪初全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3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充足、廉价的电力,吸引大量高耗能工业,如化工、冶金、建材等基础工业;50 年代后,实行产业优化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渔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3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的开放度。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地处北纬 25-49,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好,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广阔,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大规模经营;2.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交通便捷;国际政策与法规支持;国内外市场广阔。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概念: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2.好处: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3.分布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背景:由于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引发“黑风暴” 。2.尝试: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五大技术措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 “处方”农业等。四大政策措施: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兴起的原因)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法国洛林铁矿区、瑞典、俄罗斯等国进口)充沛的水资源: 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2.主要的工业部门及联系鲁尔区工业发展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3.主要工业城市埃森(鲁尔心脏) 、多特蒙德、杜伊斯堡。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煤炭工业衰落:钢铁工业衰落:单一重工业结构:环境污染严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三、鲁尔区的新发展(鲁尔区的综合整治)A. 春小麦带 B. 乳畜带 C. 玉米带 D. 混合农业带 E. 棉花带 F. 亚热带作物带 G.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H. 冬小麦带 I. 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J. 小麦、林牧业带 J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9+2+2)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 中南部 ,珠江 下游 。包括 广州 、 深圳 、 珠海 、 佛山 、 江门 、 东莞 、 中山 等市的全部和 惠州 、 肇庆 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 香港 、 澳门 。2.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自然因素:气候优越;水源充足;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基础好; 社会因素:劳动力丰富;国家政策(对外开放政策) ;水陆交通便利;著名侨乡;国际因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3.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形成原因以发展 小城镇 为主导, 工业企业 发展迅速,分布具有 广泛 性。区域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 辐射带动作用进程特点城市和乡村 相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形成以 广州(和深圳) 为中心的 城乡一体化 和城镇高度密集的 城市群 体系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四个方面表现: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 。城镇人口比重高达 70% 。 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 。 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 外来劳动力所占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居全国前列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夯实基础阶段 稳步发展阶段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在引进 外资 和 技术 ,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形成了以 生活消费品 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 质量 和 效益 , 工业结构 得到优化调整,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工业增长 速度保持较高水平。矿产资源不足, 土地资源 有限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大经济腹地。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 非农产业 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 人口 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 人的观念 和 生活方式 的转变。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1.问题: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生态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2.对策:合理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实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生态建设,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乡环境。“泛珠三角”又叫“9+2” , “泛珠三角”计划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 9 个省(区) ,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 11 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 长江三角洲:面积占全国 1%、人口占全国 5.8%,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入海口的周边地区,包括: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泰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 苏州 嘉兴 无锡 常州 上海 南京 宁波 杭州 A 广州 B 香港 C 东莞 D 珠海 E 中山 F 澳门 G 深圳 图 A 是 长江 三角洲,图 B 是 珠江 三角洲,两个三角洲的差异表现在:(1)从省级行政区划上看,两地区有差异: “长三角”各地属 苏 、 浙 、 沪 ; “珠三角”各地同属 广东 省。(2)两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均得益于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但也略有区别:“长三角”主要是 开发浦东新区 (政策); “珠三角”主要是 设立经济特区 (政策)。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1定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是地图的数字化,简单的说就是电子地图。GIS 获取的信息更有针对性,速度也更快。除了存储、管理数据外,还能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并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功能 。 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特征是什么? 空间数字化: 动态预测:虚拟现实: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1世界:20 世纪 60 年代:开拓期;20 世纪 70 年代:巩固发展期;20 世纪 80 年代:大发展期;20 世纪 90 年代:用户时代。2我国: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起步;20 世纪 90 年代:快速发展阶段;21 世纪:重大发展阶段。(三)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组成(五部分)硬件设备:软件:地理数据: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人员:应用模型:(四)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工作过程 地理数据的输入。 (建立地理数据库)地理数据的存储。 (采用分层技术,图层重叠)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 (应用的基础)地理数据的输出。 (多样性、互动性、可视、三维等) 。即:多种多样的数据源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操作和分析数据的输出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城市管理 1.应用领域:GIS 能满足人们对空间信息的要求,帮助人们进行各种辅助决策。目前,GIS 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公安、水利、公共设施、商业金融等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2.GIS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有哪些?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三、 “GIS 的新进展” 网络 GIS 三维 GIS 与虚拟 GIS 多媒体 GIS第二节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一、遥感 技术(一)遥感的概念与发展 1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 RS)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传感器) ,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并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即:利用一定的技术和设备,对地物进行遥远的感知。是人类视觉的延伸。拓展人类观察力的工具。2工作原理:(为什么能进行遥远的感知呢?)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反射、吸收电磁波,而且不同物体对电磁波的发射、反射、吸收的特性不同。物体的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特性叫做波谱特性。3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技术是随着工作平台、传感器和探测器的发展而发展的。19 世纪:近地遥感阶段;20 世纪前半叶:航空遥感阶段;1960 年后:航天遥感阶段。4遥感技术的特点(优点) 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动态监测、实时传输;受地面限制少。(二)遥感技术系统与遥感类型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遥感平台 传感器 地面系统(包括传输与接收装备和图像处理与应用设备)2遥感类型(1)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2)根据传感器是否主动发射电磁波: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3)按照电磁波的波谱范围: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4)按照应用领域: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等二、遥感与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 三、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干旱、洪涝、地震、台风、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黑色方块居住区、建筑区;灰白色浊状带 泥沙水;浅蓝或灰白色曲折的细线黄河;灰褐或红色植被、农作物。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一、全球定位系统(一)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 GPS)是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二)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 由三部分组成:空间星座、地面控制系统、用户系统系统结构 位置 组成和分布空间星座 空间 由 2l 颗工作卫星和 3 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24 颗卫星均匀分布在 6 个轨道平面内,相邻两颗卫星夹角 90;相邻两个轨道面夹角 60。地面控制系统 地面 由分布在全球的 1 个主控站、3 个注入站和 5 个监控站。G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