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_8_第1页
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_8_第2页
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_8_第3页
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_8_第4页
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_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X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第二讲现代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史(包括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科技成就) 【专题要点】一、20 世纪 0 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2) “一五计划”条: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4 年宪法颁布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意义: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3)三大改造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的赎买政策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探索与失误(1)成功的探索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19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1960 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2)探索失误198 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3 经验和教训(1)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而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调整必须与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 1 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思想基础。邓小平的讲话确立指导思想(2)主要内容: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3)历史意义: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内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竞争机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4)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改革进一步深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1)过程: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XX 年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特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进行市场配置为主的经济形式。(3)意义:社会主义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 原则和目的独立自主的方针,平等互利的原则。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2 过程(1)1980 年起开放深圳等个经济特区。 (2)1984 年开放天津、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 年后将长江三角洲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进一步开放沿海、沿江、内地城市等;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定经济技术开发区。 (4)1990 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20 世纪末,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的战略 3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演讲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4 意义: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 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及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1)近代:服饰:鸦片战争后,西服开始传入中国;“洋布” 、 “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 世纪 30 年代服装五花八门。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建筑: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开始出现在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社会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 “废止缠足” ,改变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落后、封闭,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物质生活: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社会习俗:从 20 世纪 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到 1987 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 、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风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渐形成 2 影响变迁的因素(1)近代:鸦片战争后,西方民主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政府政策的影响;先进中国人的主动吸取;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2)现代:政治运动和对外关系的影响;中共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3 变迁的特点: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始终保持着民族本色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 交通工具:(1)表现:铁路:19 世纪 70 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了宝成、兰新等铁路;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新中国成立后机车改造方面有很大进展公路: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随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虽修建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仍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水运: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19 世纪 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 世纪 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航空:1909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业的开始;1920 年中国首条航线精进航线开通,中国航空业拉开序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影响: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 通讯工具:(1)表现: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2)影响:使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 报刊业:近代报刊逐渐走向繁荣,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宣传进步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如维新派的时务报 、革命派的民报 、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中共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 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舆论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报刊出现欣欣向荣,具有政论性、专业性、娱乐性的特点 2 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起步;歌女红牡丹结束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3 电视:19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电视事业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节目丰富多彩。4 影响: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民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互联网的表现及影响(1)表现: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90 年代后逐渐普及。 (2)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考纲要求】120 世纪 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 20 世纪 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政策。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6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7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8 大众传媒的变迁。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本专题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复习的重点知识。【教法指引】1 熟知本专题考纲要求,指导复习方向。2 围绕考纲,整合下列问题(1)试从会议召开的时机、中心内容方面概括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八大的相同之处。这三次会议在指导中国革命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历史作用有何异同?中共八大决策是正确的,但为什么未能贯彻执行?(2)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的重大决策,扼要指出这两次决策的实践效果有何差异?并简要分析原因从中应该总结出什么重要结论?(3)以苏俄和美国为例,评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据此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4)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市场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中国是怎样加入世界市场党的?1978 年后中国融于世界市场的原因是什么?概括说明这两次加入世界市场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试分析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 关注热点问题(1)围绕改革开放的对外贸易和开放的格局设置新情境。 (2)铁路建设在近现代历史上都有涉及,是当今重要交通的体现,火车提速是为了适应西部开发的需要。 【知识网络】 【典例精析】1 (09 年上海卷)右图反映了 20 世纪 0 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D 解析:抓住图片中“北京公私合营企业”和“196 年 9 月 20 日”等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196 年是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时期 2 (09 年广东卷)199 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年代19319419196197198增长率302162628211466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 12 倍答案:Asu 解析:工业生产增长率连续多年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而单纯从工业生产的增长率无法说明工业基础是否雄厚,也不可能说明是否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所以 B、 、错误。D 选项只是看到了最高和最低,没有全部利用数据 3 (09 年全国卷二)表 1978、1979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97877622499723811798表 1 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答案:D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 1978 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 1997 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4 (09 年山东卷)表 1 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A1949191 年B19319 年1981960 年D19791981 年答案:D 解析:图表反映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A 项反映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B 项反映三大改造时期,项反映大跃进时期 su (09 年江苏卷)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ABD答案:B解析: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此表格反映中美贸易状况。、项与该图表没有直接关系。6 (09 年福建卷)1984 年 3 月 24 日,福建省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 ”的呼吁。随后, 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解析:抓住关键词“1984 年” “厂长经理” “松绑” 。确定选项是。7 (09年安徽卷)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答案:B 解析:B 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8 (09 年广东卷)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答案:解析: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 9 (09 年上海卷)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 “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答案:A 解析:关键是抓住题干中“乘客不分男女座”这句话,这和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伦理道德有违 10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有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报纸已经成为清政府的喉舌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答案:D 解析:注意关键词“是非曲直” “振聋发聩”11 民国初年,生活在上海的某君能够享受到打电话与女友约会坐小汽车逛街穿着中山装看电影喝着咖啡读新华日报ABD答案:D 解析:项新华日报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政论性报刊,排除 121909 年初, 大公报上的一篇称“第一是看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B电影报纸D广播答案:B 解析:注意关键词“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 , 、D 项不具备上述特点,电视晚于电影诞生 13“它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 。 “它”是指A报纸B广播电视D因特网答案:D 解析:抓住关键词“魔幻” “每个人”“所有知识” 。14 (09 年江苏卷)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 年 4 月 1 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190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是什么?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答案: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解析:回答第(1)问时注意“父母之命” “离婚、自由” ,由此回答“变化” 。第(2)问中的关键词“农业经济组织”即小农经济,家庭关系以“父为子纲”到平等关系转变,最主要的社会条是法律回答第(3)时要从历史角度、婚姻自由的相对性回答提问。1 (09 年全国卷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从公元前 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 、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材料二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 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XX 年 3 月日)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0196 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参考答案: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认识: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 2600 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工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特点从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原因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自己做出概括第(2)问的“变化趋势”根据表中数据容易作答;主要原因要注意根据表格提供的时间以及教材知识作答。第(3)问时代感很强,和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密切相关。多角度回答我国取消农业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16 (09 年四川卷)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古今中外,人们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