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学案_1_第1页
《渔父》学案_1_第2页
《渔父》学案_1_第3页
《渔父》学案_1_第4页
《渔父》学案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渔父学案一、基础知识,知识填空:屈原: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人。屈原的作品计有、 天问 、 九歌 、 九章 、 招魂 ,凡 23 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3 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骚体诗:亦称“”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2,正音;渔父()淈()餔(b)歠()醨(l)汶()枻()濯()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行吟: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扬其波:啜(hu)其醨(l):怀瑾握瑜:弹冠:察察:汶汶(nn):皓皓之白:4:通假字渔父:古今异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深思高举(高举:)6: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其泥而扬其波涵淡彭湃而为此也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至于斯葬于江鱼之腹中以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7,文言句式省略句行吟泽畔不复与言被动句是以见放二,问题探讨、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3、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讲授学案【教学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时数】1 时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 、 “皓皓之白”二、检查预习:生生互查诵读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疏通字词,翻译文。段:既:“已经” ,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 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 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 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精讲点拨:、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答: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答: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3、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答: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有效训练,后复习:、选出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例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士,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2下列各句划线的词有错误的一项是A新沐者弹冠弹冠: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B于是怀石怀:襟怀被发行吟泽畔行吟:边走边唱D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圣人:聪明通达的人3下列各句划线的词和现代汉语讲法相同的一项是A屈原至于江滨B颜色惟悴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D形容枯槁4选出对划线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何故而至此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遂自投汨罗以死A相同,也相同B不同,也不同相同,不相同D不同,相同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6,默写题(每空 1 分,共 2 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以浮游尘埃之外,。7,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疏通文句,体会情感。班固离骚赞序離骚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初事怀王,甚見信任。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見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是時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國將危亡,忠誠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 。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浇 ,寒浞的儿子,暴君) 、桀、紂之失,以风。怀王終不觉悟,信反间之說,西朝于秦。秦人拘之,客死不还。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讽谏,卒不見納。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原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于后。注解:羿: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原是东方夷人诸部的首领之一,夺得夏权后,他“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 ,只顾自己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亲信寒浞(hnzhu) 。后来,寒浞勾结羿的亲信随从,杀死羿,霸占了他的财产和妻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战国,楚词体2,正音:fzhuhung3,行吟:边行走边吟唱。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不凝滞于物:不为事物所拘束。凝滞,停滞,有拘泥、执着的意思。扬其波:推波助澜。啜(hu)其醨(l):喝那薄酒。啜,喝。醨,薄酒。怀瑾握瑜:喻指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弹冠: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nn):浑浊的样子。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4, “父”通“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