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震的规范_第1页
关于抗震的规范_第2页
关于抗震的规范_第3页
关于抗震的规范_第4页
关于抗震的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抗震的规范篇一:XX 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解读XX 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解读 XX 版抗震规范是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建筑震害的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吸纳工程抗震领域成熟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对旧版规范进行全面修订而成, XX 年 12 月 01 日正式实施。该规范是有关建筑抗震设防的重要技术法规,是指导防震减灾工作的依据,设计人员应迅速掌握并认真贯彻实施。现就与变电土建设计密切相关的六个方面内容进行总结,供以后设计参考。 一、抗震概念设计和性能化设计 关于“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抗震措施”包括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考虑概念设计对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以及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不需计算而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构造,如高厚比、轴压比、长细比、构造柱和圈梁的布置和配筋、纵筋配筋率、箍筋配箍率、钢筋直径、间距等构造和连接要求等。I 类场地及和的 III、IV类场地,抗震构造措施需做局部调整(强条、条) 。 关于“抗震建筑的规则性” 。规范把不规则的建筑分为三个级别予以区别对待:一般的不规则建筑按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建筑需经过专门研究和论证后采取高于规范、规程规定的加强措施,高层建筑应严格按照建设部令第 111 号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严重不规则建筑应要求建筑师予以修改、调整设计方案(强条,业主、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必须严格执行) 。 关于“抗震结构对材料与施工的特殊要求” 。施工顺序要保证组合构件的整体性,必须先砌墙后浇构造柱和框架梁柱(强条,设计时应写进施工总说明) ;施工时纵向受力钢筋要等强替换,避免替换后总承载力提高过大,造成薄弱部位转移(强条) 。 关于“抗震性能化设计” 。新规范提出了性能化设计的原则规定和参考指标(节) ,但由于性能化设计的分析方法还有待完善,性能化设计的分析软件还不成熟,且对于变电站工程而言,目前还没有提出统一的性能目标,因此,现阶段仍然采用“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方法,但应及时关注性能化设计的研究进展。 二、场地、地基和基础 关于“场地地段划分” 。不利地段新增“高含水量的可塑性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 ;对既不属于有利地段也不属于不利地段的地段,明确为“一般地段” ;严禁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类建筑(强条) 。 关于“场地类别划分” 。将坚硬土和硬岩石分开,新增剪切波速大于 800m/s 为岩石类;将中硬土和中软土fak 的分界由 200kPa 改为 150kPa;将中软土与软弱土的剪切波速分界由 140m/s 改为 150m/s;新黄土指 Q3 以来的黄土(条) ;波速大于 800m/s 为 I0 类场地,波速500800800m/s 为 I1 类场地(强条) 。 关于“断裂的抗震评价和局部地形影响评价” 。减小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条) ;在局部突出地形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强条) 。 关于“砂土、粉土液化判别和软弱黏性土震陷判别”。新规范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并考虑液化概率和震级影响,将标准贯入液化判别式改为对数曲线形式(条) ;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增加软弱黏土的震陷判别方法(条) 。 三、地震作用和抗震变形验算 关于“反应谱曲线和时称分析” 。修改了反应谱形状参数和调整系数(条) ,解决了长周期段不同阻尼比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交叉、大阻尼值高于小阻尼值的不合理现象,并且通过地震影响系数值的调整,使不同阻尼比结构的应用均比较合理;增补 6 度区水平地震 影响系数最大值(强条) ;增加中震设计的相关系数(条) ;增加 I0 类场地的特征周期,计算罕遇地震时,特征周期增加(强条) ;增补 6 度区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条) ,并将时称分析时地震波输入的数量规定为不少于七组(条) 。关于“抗震规范和安评地震动参数的使用” 。从工程使用和抗震安全角度考虑,一般工程按抗震规范设计;重大工程,小震作用下取二者所得到的结构底部剪力较大者的楼层水平地震力进行抗震验算,大震下的结构变形验算,取规范提供的地震动参数进行。 关于“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参考国外规范并与高钢规保持一致,新规范将多高层钢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由 1/300 改为 1/250(条) 。 四、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新规定 关于“防震缝” 。汶川震害表明,在强烈地震下防震缝两侧相邻结构仍发生局部碰撞而损坏,但防震缝宽度过大又会立面处理造成困难,对是否设置防震缝的总体倾向是:可设可不设时,不设缝;当不设缝时,连接处局部应力集中需要加强(条) 。防震缝计算基数由 70mm 加大为100mm(条) 。 关于“单跨框架” 。单跨框架结构,地震时缺少多道抗震防线对抗震不利,新规范规定甲、乙类建筑及高度大于 24m 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来自: 小龙 文档 网:关于抗震的规范)5 条,500kv 以上变电站的水泵房不能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 关于“强柱弱梁” 。79 度时,降低框架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补充 8 度()的最大适用高度(条) ;提高框架结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条) ;为保证柱的塑性变形能力和保证框架的抗倒塌能力,框架结构柱的轴压比加严,限值减小(条) ; 关于“楼梯间设计” 。汶川地震中作为逃生通道的楼梯间破坏严重,新规范规定结构整体计算分析时,与楼梯构件相连的框架梁柱,计入楼梯构件的附加地震内力;楼梯构件计入地震力进行设计;楼梯间的非承重墙采用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或锚固(条,设计时应写进施工总说明) 。五、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新规定 关于“高度和层数的限制” 。降低 6 度、7 度半、8度半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规定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砌体的层数和高度(强条) ;乙类建筑其层数减少一层且总高度降低 3m,横墙较少的砌体房屋(新规范明确其定义)层数减少一层且总高度降低 3m(强条) ;新抗震规范根据 02 版砌体规范可靠度调整的要求,将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统一作了调整(强条) 。 关于“构造柱” 。增加构造柱设置的部位,调整 6度设防 7 层房屋设置构造柱的要求,将内横墙与外纵墙设置构造柱的间距调整为 12m(强条) ;为提高防倒塌能力,将下部各层(9 度全部)构造柱间的拉结筋贯通,拉结筋与4 钢筋在平面内点焊组成拉结网片(条,设计时应写进施工总说明) 。 关于“楼梯间设计” 。砌体结构楼梯间需进一步加强(汶川震害经验) ,新规范要求墙体每隔 500mm 设通长钢筋,并与 4 钢筋在平面内点焊组成拉结网片(强条,设计时应写进施工总说明) ;楼梯四角四根构造柱、梯段板上下段对应墙体增加的四根构造柱及楼梯间墙体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带组成应急疏散安全岛(强条) 。 六、钢结构和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新规定 关于“钢结构的抗震等级” 。新规范引入抗震等级的概念,对不同设防类别、不同烈度、不同高度的内力调整要求和抗震构造措施(长细比和宽厚比) ,包括不同结构类型的某些不同要求,均用抗震等级的不同来描述(强条) 。关于“钢结构的阻尼比和连接验算” 。为反映随房屋高度增大阻尼比减小的规律,并考虑设计上的需要,对钢结构的阻尼比进行细分(条) ;连接验算采用二次设计法,首先取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进行连接承载力的验算,然后按连接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二次验算; 给出梁与柱刚接、支撑与框架连接以及梁、柱、支撑各自拼接的极限承载力验算公式,并引入连接系数(条) 。关于“非结构构件” 。设置预埋件、锚固件的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条,埋件设计时注意) ;非承重墙体优选轻质墙体材料,当采用刚性非承重墙体时,其布置应避免使结构形成刚度和强度分布上的突变(条,设计时注意) ;楼梯间等处的填充墙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条,设计时应写进施工总说明) ;墙体与主体结构应具有可靠的拉结;对女儿墙高度进行限制,且规定应采取措施防止地震时倒塌(条,设计时注意) ;顶棚构件与楼板的连接件应能承受自重和地震附加作用(条,设计时注意) 。 篇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四川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四川省) (转贴)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四川省) GB 50011-XX 附录, 四川省 1 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 9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不小于: 第一组:康定,西昌 2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第一组:冕宁* 3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第一组:松潘,道孚,泸定,甘孜,炉霍,石棉,喜德,普格,宁南,德昌,理塘 第二组:九寨沟 4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第一组:宝兴,茂县,巴塘,德格,马边,雷波 第二组:越西,雅江,九龙,平武,木里,盐源,会东,新龙 第三组:天全,荥经,汉源,昭觉,布拖,丹巴,芦山,甘洛 5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第一组:成都(除龙泉驿,清白江的 5 个市辖区),乐山(除金口河外的 3 个市辖区),自贡(4 个市辖区),宜宾,宜宾县,北川,安县,绵竹,汶川,都江堰,双流,新津,青神,峨边,沐川,屏山,理县,得荣,新都* 第二组:攀枝花(3 个市辖区),江油,什邡,彭州,郫县,温江,大邑,崇州,邛崃,蒲江,彭山,丹棱,眉山,洪雅,夹江,峨嵋山,若尔盖,色达,壤塘,马尔康,石渠,白玉,金川,黑水,盐边,米易,乡城,稻城,金口河,朝天区* 第三组:青川,雅安,名山,美姑,金阳,小金,会理 6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第一组:泸州(3 个市辖区),内江(2 个市辖区),德阳,宣汉,达州,达县,大竹, 邻水,渠县,广安,华蓥,隆昌,富顺,泸县,南溪,江安,长宁,高县,珙县,兴文,叙永,古蔺,金堂,广汉,简阳,资阳,仁寿,资中,犍为,荣县,威远,南江,通江,万源,巴中,苍溪,阆中,仪陇,西充,南部,盐亭,三台,射洪,大英,乐至,旺苍,龙泉驿,清白江 第二组:绵阳(2 个市辖区),梓潼,中江,阿坝,筠连,井研 第三组:广元(除朝天区外的 2 个市辖区),剑阁,罗江,红原 按规范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按规范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按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Standard for 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protection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sGB 50223XX 教育建筑中,人数较多的幼儿园、小学的低层教学楼,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这类房屋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可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 住宅、宿舍和公寓的抗震设防类别可划为丙类。 汶川抗震设防烈度按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这次发生的地震是里氏级(补充一下,震中烈度肯定超过 10 度,1976 年唐山地震,震级为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不要再问为什么学校建筑倒了而*大楼倒的少这样问题,这是超过预料的天灾。 篇三:抗震规范 6 个比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 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 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 抗规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倍。 高规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 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倍;且 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倍,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倍。 高规条规定,高度不大于 150m 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u/h 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 u/h 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PKPM 软件中的 SATWE 程序对每一楼层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详位移输出文件。但对于计算结果的判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 ,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 (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 2周期比:名词释义: 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 的比值。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偶联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 高规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 之比(即周期比) ,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高规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 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 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 9 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 90%。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计算结果详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因SATWE 电算结果中并未直接给出周期比,故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需人工按如下步骤验算周期比: a)根据各振型的两个平动系数和一个扭转系数(三者之和等于 1)判别各振型分别是扭转为主的振型(也称扭振振型)还是平动为主的振型(也称侧振振型) 。一般情况下,当扭转系数大于时,可认为该振型是扭振振型,反之应为侧振振型。当然,对某些极为复杂的结构还应结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 b)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 T1; c)计算 Tt / T1,看是否超过()。 对于多塔结构周期比,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这时应该将多塔结构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结构分别计算、分别验算(注意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 (2).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使得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SATWE 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通过参数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 X 方向或 Y 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 (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条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 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 (4).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的角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 。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结构外圈,或者削弱内筒。 (5).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 题。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 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 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 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 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 3 刚度比 名词释义: 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 ,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抗规与 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i=GiAi/hi) 、剪弯刚度(Ki=Vi/i) 、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i=Qi/ui) 。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附录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 2; 高规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 高规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 2 倍; 高规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 E 的规定: )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 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 不应大于 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2。 )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与底部大空间层相同或相近高度的部分的等效侧向刚度与转换层下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 e 宜接近 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规范对结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也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比并找出薄弱层,然后在真实条件下完成其它结构计算。(2)层刚比计算及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详建筑结构的总信息。一般来说,结构的抗侧刚度应该是沿高度均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少,但对于框支层或抽空墙柱的中间楼层通常表现为薄弱层,由于薄弱层容易遭受严重震害,故程序根据刚度比的计算结果或层间剪力的大小自动判定薄弱层,并乘以放大系数,以保证结构安全。当然,薄弱层也可在调整信息中通过人工强制指定。 (3)对于上述三种计算层刚度的方法,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底部大空间为 一层时或多层建筑及砖混结构应选择“剪切刚度” ;对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时或有支撑的钢结构应选择“剪弯刚度” ;而对于通常工程来说,则可选用第三种规范建议方法,此法也是 SATWE 程序的默认方法。4刚重比 名词释义: 结构的侧向刚度与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称为刚重比。它是影响重力二阶效应的主要参数,且重力二阶效应随着结构刚重比的降低呈双曲线关系增加。高层建筑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若重力二阶效应过大则会引起结构的失稳倒塌,故控制好结构的刚重比,则可以控制结构不失去稳定。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 高规条规定: 1.对于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2.对于框架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Di*Hi/Gi=10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按照下式计算等效侧向刚度: 2.对于剪切型的框架结构,当刚重比大于 10 时,则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可控制在 20%以内,结构的稳定已经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当刚重比大于 20 时,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已经很小,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3.对于弯剪型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当刚重比大于时,结构能够保持整体稳定;当刚重比大于时,重力二阶效应导致的内力和位移增量仅在 5%左右,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2.若结构刚重比(Ejd/GH2),则满足整体稳定条件,SATWE 输出结果参, 3.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满足限值时,可不进行稳定验算,否则应进行。 4.当高层建筑的稳定不满足上述规定时,应调整并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 5、剪重比: 名词释义: 剪重比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主要是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尤其是对于基本周期大于 的结构,以及存在薄弱层的结构,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规范增加了对剪重比的要求。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 抗规条与高规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不应小于下表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类别 7 度 度 8 度 度 9 度 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 小于的结构 基本周期大于的结构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增大倍,即上表中楼层最小剪力系数 应乘以倍。当周期介于和之间时,可对于上表采用插入法求值。 (2).对于一般高层建筑而言,结构剪重比底层为最小,顶层最大,故实际工程中,结构剪重比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