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度创新,趋势_第1页
全球制度创新,趋势_第2页
全球制度创新,趋势_第3页
全球制度创新,趋势_第4页
全球制度创新,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制度创新,趋势篇一:21 世纪初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21 世纪初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上) 论文作者 陈凤英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329,论文页数 3839 页 XX 年 XX 月论文网 /paper_7498224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球迅猛展开。这是各主要国家为适应数字经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进行的战略性抉择。一、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特征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带动技术溢出与产业转移,用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用放松管制与制度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宽松的软环境。 (一)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带动了生产全球化,成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促进了资本、商品、技术、人员及管理技能等跨国界流动。到 1999 年底,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达万家,分公司达万家,控制着世界近 1/3 的生产、2/3 的贸易、70%的专利及技术转让、近 85%的外国直接投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 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并购或研发,扩大其在全球的经营空间。并购领域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且服务业趋升,制造业趋降。这是因为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 60%-70%。研发领域主要涉及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并购还是研发,跨国公司的活动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东亚等新兴工业国家是次选目标。 全球产业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发达国家间通过相互投资、企业兼并或联合研发来拓展市场,更新技术,实现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二是以直接投资或并购方式,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此外,在这次产业转移中还呈现出在一些产业整体转移的同时,同一产业中的上中下游分离的特征,即母公司控制核心技术,国外分公司进行中下游生产。 (二)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驱动力的作用。 信息技术带动的科技创新改变着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产业结构。首先,信息产业正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产业。目前,各主要国家均以高于经济增长数倍的速度培植信息产业。 其次,作为一个关联度、感应度和带动度极强的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带动了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加速着生物工程与生命科学、新材料与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并促进光学电子、航空电子等“边缘”产业的诞生。最后,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脱胎换骨,“新” “旧”产业加速融合,界线趋于模糊。 (三)制度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放松管制、制度创新,是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特点。良好的制度使资金、人才、技术等高科技要素更有效地互动与集成,新制度催生新技术,创造新产业,造就新经济。美国 90 年代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的秘诀在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主要内容有:1.投融资体制创新(主要指发展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 。作为一种承受高风险、追求高回报的融资体系,风险基金 起着传统融资所不能承担的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功能,使具有较大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创意能够实现从思想到实验室进而产业化的转变。作为退出机制,二板市场不但能使高技术企业通过社会资本分散风险,而且使一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更易在此融资,并得以发展。2.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创新。新思想、新创意的涌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宽松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以股票期权为主的激励机制。3.研发体制创新。产学研三位一体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方式。此外,灵活的用人制度、正确的产业政策,都是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的重要保障。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向与趋势 21 世纪初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知识型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一)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将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21 世纪将是发展知识产业的世纪,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得到蓬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会趋于下降,柔性生产将逐渐替代批量生产,信息、生物和纳米技术将成为影响未来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 产业结构高级化意味着高新技术对工农业产出的增长、效益优化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加大(10 年后,美国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由目前的 1/3 上升到 50%,西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 10%增到 15%) ,用更少的自然资源和更多的信息资源生产出更为丰富的物质产品。原有主导产业,如钢铁、石化、汽车等将被信息与通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所替代。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国家将主要从事知识密集型(1995 年经合组织国家知识产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将是这些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趋增、产业结构软化,将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知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增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多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脉络。目前,美国知识产业中 83%以上集中于金融与保险、信息与通信和企业服务等行业。90 年代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 70%左右来自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已占美国内生产总值的%) 。西欧预测,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将使知识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目前的%增加到 2020 年的%。 服务业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服务业的长足发展。继硬件、软件、网络业后,作为信息产业的第三产业,信息服务正成为信息业的基础行业。目前,全球信息服务业产值已占整个信息业的 38%,并以两位数的增速迅速发展。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预计,到 XX 年,全球信息服务业产值将达 7220 亿美元,成为信息业中的第一大产业。 (三)以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三个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趋于衰退的传统产业农业与制造业发生逆向回归。 90 年代以来,美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使其全面升级,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80 年代,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增%,90 年代提高为%) 。制造业成为推动美经济扩张的第一大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29%) 。日本、欧洲与发展中国家亦把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列为本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 事实证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不但使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可使其日趋信息化与知识化。从发展角度分析,实体经济通过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很可能成为新经济中的最大赢家。 人类基因组知识的利用,将完全改变传统的医药和医学行业。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的开发正引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农业革命,转基因食品的应运而生有望最终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吃饭问题。21 世纪初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下) 论文作者 陈凤英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180,论文页数 3739 页 XX 年 XX 月论文网 /paper_74981731/ 三、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教训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经验值得借鉴,教训值得总结。 (一)能否准确把握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选准主导产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和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产业结构应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是一个持续永恒的动态过程。合理而先进的产业结构能使资源配置更有效,供求关系更均衡,经济发展更健康。反之,将使经济停滞不前,甚至陷入衰退或危机。 作为本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美国成功地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使经济发展找到了新动力,创造出历史上最长的扩张期,实力由 70 至 80 年代的衰退转入 90 年代的重振,竞争力连续 7 年雄居全球榜首。 而曾在战后创造出经济奇迹的日本,由“优等生”变为“劣等生” ,原因也正是由于未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失去了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主导产业,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 ,竞争力由世界第一位退居第十七位。在东亚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既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亦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该地区曾以成功的产业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长期被经济过热掩盖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产业趋同和经济“泡沫” ,最终使其遭受了一场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有的国家迄今尚处在混乱中,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教训相当深刻。 (二)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是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必要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取决于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两者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制度环境。美国之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于欧洲和日本,得益于里根时期的放松管制和克林顿政府良好的产业政策。特别是克林顿执政后,一改战后美国一直无明确的产业政策的做法,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方位扶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风险基金的建立、产学研结合且注重实效的研发体制、灵活的用人机制、敢冒风险的企业文化、重视教育与不惜一切招揽人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美国经济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领域,产业结构因此发生根本变化。在全球传统商品相对过剩、出现通货紧缩情况下,美国能够不断地拓展新产业,研制新产品,刺激新消费,实现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相反,欧日囿于僵化的劳动力市场、落后的研发体制、陈旧的管理机制,尤其在风险基金问题上,不但资金少且使用不当(美风险基金 78%用于信息、通信和生物技术上,欧日则分别为 20%和 12%) ,使欧日在发展创新产业方面至少落后美国 5-10 年。 (三)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最大限度地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会,是赶超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这次产业转移的主体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载体是跨国公司、传统产业转移往往采取梯度方式,主要着眼于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而高新技术转移以跨跃方式,更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这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高乃至苛刻的要求。原有的市场、劳动力等硬优势趋于弱化,体制、人才和创新能力等软优势凸显。 北欧的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利用其软优势,以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为突破口,实现了跨跃式发展,成为“欧洲明星” 。而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基本不具备上述条件,数字鸿沟的扩大会使这些国家进一步被“边缘化” 。(四)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焦点集中于人才争夺,鹿死谁手尚难定论。面对迅猛而来的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加速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以占据产业升级的制高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把战略产业锁定于与信息相关的产业上。日本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立国”战略,以信息技术实现第二次赶超, “5 年内成为最先进国家” 。欧盟积极发展电信业与“电子欧洲” ,力争在移动通信领域超越美国,实现重振欧洲产业优势。美国无疑是迄今为止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优胜者。在信息技术领域独占鳌头后,美又在生物与纳米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狠下功夫,力保霸主地位。东亚等新兴市场国家都从战略高度将信息业视作实现第二次跨跃发展的主导产业。韩国希冀于 XX 年跻身全球 10 大信息产业国,软件大王印度计划 10 年内成为信息超级大国。人才争夺将是 21 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多年来美国之所以能在发展信息技术方面独占鳌头,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能充分利用外国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智慧和技能为其所用。全球现有的 600 万软件技术人员中,200 万在美国。在经合组织的外国留学生中,在美国留学的占 32%。据美国劳工部统计,未来 5 年美国将需要 100 万名软件专家和万名电脑专家,但本国大学只能提供 33%。西欧与日本也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尤其是信息技术人才。为了延揽人才,美欧日均以各种手段吸引外国专业人才或留学生。它们不但相互进行着激烈的人才争夺,而且将引才目标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知识与技术,谁就是胜者。战后日本的崛起、美国 70 至 80 年代的消沉和 90 年代的重振均说明,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无常胜将军。欧日从逆境中奋起,东亚全力以赴实现经济信息化,有望成为继北欧后的另一个新秀。 四、应对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一)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与产业转移,给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外部环境。战后,全球曾发生过两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日本与西德、东亚“四小龙”借此先后崛起,我国却未能抓住机遇,失去了发展良机。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处境大有不同。国际上普遍看好我经济前景,日本、台湾地区等已开始加速向我转移产业。不少国外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国是“落后国”中最能吸引国际资金和技术的国家之一,基本具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赶超目标的潜力。 (二)我国应首先从制度创新入手,为结构调整建立制度保障。从国外经验可以看出,制度创新对本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全球化与技术革新背景下展开的,目标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转变。制度创新是信息经济(有人称之为裸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国 90 年代的成功正是制度创新的结果。目前,我国在制度创新问题上不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新兴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下,制度创新既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也要顾及国际游戏规则与全球大环境。充分利用好全球化与信息化为我创造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是壮大自己的最佳途径。(三)结构调整应走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企业为主体的路子,全面调整并纵向提升三次产业,真正建立起既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扭曲现象。在产业配置方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过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偏低。在产业组织方面,产业集中度低与中小企业较少并存,市场分割,部门垄断严重。 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循序渐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我提供了缩短产业升级阶段的可能性,但不可人为超越。因为一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相对短缺现象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存在;二是我国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解决就业是“十五”期间的首要任务;三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四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也有中下游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我们可重点引进。其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城市化与国企改革步伐加快,为第三产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无论在传统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上,我们可以把文章做得更大(目前,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低收入国家平均值还低 5 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值低 28 个百分点) 。服务业的发展既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也能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日欧陷入高失业率困境时,美国却出现劳动力不足,关键是服务业吸纳了 76%以上的就业人口。 最后,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的选择。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只靠比较优势是无法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在国际分工中也将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发展高新技术,从模仿转入创新是我国走向技术强国的必由之路。根据国外经验,信息技术是较易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且技术溢出、渗透与带动效应大。发展信息技术不但能培植一批相关新兴产业的崛起,还能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整体产业的升级。北欧诸国能从欧洲脱颖而出,美国的新经济、韩国从危机中迅速复苏,均与信息技术有关。故此,我国应从战略高度关注信息化,并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带动生物、纳米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最终实现跨跃式发展之战略目标。 篇二:XX 年 LED 发展趋势及创新趋势题目: 姓名: 班级:深圳 LED 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及创新趋势 85 班 XX 年 9 月 LED 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简称,也称作为发光二极管,这种半导体组件发展以来一般是作为指示灯、显示板,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已经能作为光源广泛使用,其高亮度、低能耗、寿命长、启动快,功率小、无频闪、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等优点,使其在现今社会中、家庭中开始广泛应用,LED 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基于环保立场及节约能源诉求,全球各国政府重视 LED 与节能产品带来的经济与节能效益,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涌入 LED 行业中。本篇论文以 LED 产业为主轴,结合自己公司的现状首先对 LED 产业的发展历史和应用范围进行简要介绍;然后系统分析 LED 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最后通过对发展趋势的分析,做出对 LED 创新趋势的总结。关键词: LED 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创新趋势 摘要 1 引言 2 LED 的发展历史 LED 的诞生 LED 的应用 3 LED 的发展现状分析 LED 的发展现状 LED 面临的形势 4 LED 的发展趋势分析 LED 产业的跨界合作 LED 的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资源整合将成为 LED 行业大势 LED 的发展趋势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 引言 LED 产品的高亮度、低能耗、寿命长、启动快,功率小、无频闪、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等优点,使 LED 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终将代替传统照明产品。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我们首先要了解 LED 发展及技术创新趋势,因此,本文中详尽的介绍 LED 产业目前在国际上和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技术现状,包括:LED 应用范围;LED 的发展趋势及技术创新趋势。 2 LED 产业的发展历史 LED 的诞生 应用半导体 PN 结发光源制成的 LED 问世于 20 世纪 60年代初,1964 年红色发光二极管首先研发成功,黄色 LED随之出现。 全球第一款商用发光二极管(LED)是在 1965 年用锗材料作成的,其单价为 45 美元。随后不久,Monsanto 和惠普公司陆续推出了用 GaAsP 材料制作的商用化 LED。这些早期的红色 LED 每瓦大约能提供流明(lm)的输出光通量,比一般 60-100W 白炽灯的 15lm 低上 100 多倍。 1968 年,LED 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氮掺杂工艺,使发光二极管的效率达到了 1Lm/W,并且能够发出红光、橙光和黄色光。 1971 年,业界又推出了具有相同效率的 GaP 绿色裸片LED。 1972 年开始有少量 LED 显示屏用于钟表和计算器。全球首款采用 LED 的手表,最初还是在昂贵的珠宝商店出售的,其告价竟然高达 2 100 美元。几乎与此同时,惠普与德州仪器公司推出了带 7 段红色 LED 显示屏的计算器。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 LED 器件在家庭与办公设备中的大量应用,LED 的价格直线下跌。事实上,LED 在那个时代主推的是数字与文字显示技术。然而,在许多商用设备中,LED 显示屏也逐渐受到来自其他显示技术的激烈竞争,如液晶、等离子体和真空荧光管显示器。这种竟争性激励着 LED 制造商进一步拓展他们的产品类型,并积极寻求 LED具有明显竟争优势的应用领域。此后,LED 开始应用于文字点阵显示器、背景图案用的灯栅和条线图阵列.数字显示屏的尺寸和复杂度在不断增长,从 2 位数字到 3 位甚至 4 位,从 7 段数字到能够显示复杂的文字与图案组合的 14 段或 16段阵列。1980 年,制造商开始提供智能化的点阵 LED 显示屏。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的重大技术突破是开发出 AIGaAs LED,它能以 10Lm/W 的发光效率发出红光.这一技术进步使LED 能够应用于室外运动信息发布以及在汽车中央高位安装停止灯(CHMSL)设备。1990 年,业界又出现了能够提供相当于最好的红色器件性能的 AlinGaP 技术,这比当时标准的GaAsP 器件的性能要高出 10 倍。 今天,最亮的材料是透明基底 AIInGaP.在 1991 年至XX 年期间,材料技术、裸片尺寸和外形方而的进一步发展,使商用化 LED 的光通量提高了将近 20 倍。 LED 的应用 LED 的高速发展,使其应用领域也是越来越广,由最早用于电源指示灯发展到现如今的建筑物外观照明、景观照明、标识与指示性照明、室内空间展示照明、娱乐场所及舞台照明、视频屏幕、车辆指示类照明以及植物照明。可谓只要是人们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照明场都有 LED 照明产品的身 篇三:基于专利的全球可穿戴设备竞争态势分析-XX年 7 月基于专利的全球可穿戴设备竞争态势分析 以智能手表为例 摘要:本文对 1990 年-XX 年全球智能手表专利进行统计,得到了智能手表专利申请的年度趋势、地区分布以及技术重点分布情况,并对该领域主要专利权人的竞争实力进行分析,揭示了智能手表的创新现状,得到了中国创新主体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启示。 本文引用地址:.cn/article/ 目前,随着一大批可穿戴设备相继被投放至大众电子消费市场,全新的产品形态给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人机交互体验,也成就了人类身体与机能的进一步延伸1-2。专利已成为科技情报分析的重要信息源3。本文以腕带式可穿戴设备中的智能手表为例,基于全球的专利信息对这类设备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 1 数据来源 选取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专利数据库,时间跨度=1990 年-XX 年,检索与下载时间为 XX 年 7 月 7 日。对下载的数据进行清洗,得到有效专利共计 11,108 项(以专利家族为统计单位,若无特殊说明以下同)。因为从专利申请到专利公开有 18 个月或者更长的滞后期,Derwent 对数据加工还会产生一定的延迟,因此 XX 年-XX 年的数据仅供参考。 2 分析指标与结果 专利申请时间趋势分析 图 1 为全球智能手表专利申请量按优先权年分布的趋势图。全球智能手表专利申请在 XX 年前后迅速增长,特别是 XX 年增长率达到%,反映出智能手表领域技术创新活动进入第一个活跃期。从 XX 年开始专利申请量以%的负增长率开始下降,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各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产出普遍下降;二是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使得原本由智能手表实现的 GPS 定位、体能指标监测等功能开始转移到智能手机。而从 XX 年开始,智能手表专利申请以%的增长率进入第二个活跃期,一方面无线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新材料以及低功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可穿戴设备可以向更加精细、更便于普及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驱动着消费者对智能生活的向往,而可穿戴设备成为各个智能领域实现人与物互联并进行移动计算的良好媒介。 专利申请地区分布如图 2 所示,智能手表类专利申请量排名前 4 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3756 项)、美国(3418 项)、中国(1735 项)和韩国(1460 项),不论是从技术领域投入与产出,还是作为智能手表类可穿戴产品生产及销售的主要区域,这 4 个国家都已成为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垄断的关键地区。 各国申请量按年度分布趋势见图 3,排在前 4 位的国家占据明显优势,而其余七个国家(地区)的申请量均未超过 60(项)。其中,日本在该领域的研发起步较早,这得益于其发达的手表行业,爱普生、精工、卡西欧、西铁城等手表制造 企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已陆续推出了具备少量存储功能、液晶触摸屏或者可运行简单程序的智能手表。然而,日本的这些早期优势在 XX 年前后被美国赶超。美国在可穿戴计算研究领域的基础工作比较扎实,一方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高校与研究机构、美国军方以及工业界均对该领域给予高度关注,并投入巨额经费4;另一方面,伴随美国国家宽带计划 、 高速无线网络计划等计划的实施,美国 4G LTE 网络得到快速部署,LTE网络的人口覆盖率已超过 90%,这为联网设备在数量上的增长奠定了宽带资源基础,而以苹果、高通、谷歌公司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自二十世纪末开始在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全面发力,成为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重要引领者。欧盟曾在 XX 年发起全球最大的、预算近 4000 万欧元的民用可穿戴计算项目 wearITwork。然而该地区移动通信以及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的发展缓慢,新型电信基础设施的部署落后,导致其在可穿戴计算技术领域的创新驱动力不足。中国的申请量在 XX 年超过日本与韩国,之后仍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除了全球申请人日渐重视中国市场的因素之外,中国大陆的创新体系与制度环境日益改善和中国企业在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快速增强。特别是中国研发人员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展可穿戴计算领域的研究,这与全球研发机构的发展趋势基本保持同步。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