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_第1页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_第2页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_第3页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_第4页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发展的视角看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改革 张有恒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 610071)张淑芳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610041)内容摘要 美丽中国最基本的是天蓝、地绿、水净,但美丽中国不仅是山川自然美。因为即使是山川自然美的实现也必须要有文化美、人之美和社会美。这决定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必须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先进的生态伦理和生态价值观。因此,我国现阶段进行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手,而要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推进以干部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关键词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这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大战略部署,它也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育一次升华。一、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标志性状态就是美丽中国。因为美丽中国在最基本的内涵上是指我国的国土空间要天蓝、地绿、水净。天蓝就是要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地绿是要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水净是要减轻我国水域的污染程度。而我国在这三方面的现状都不很和谐。我国是一个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 2011 年 9 月 26 日发布首份全球城市空气污染调查报告,报告依据各国在 2003 年到 2010 年内的空气质量数据对全球 91 个国家 1082 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分析。其中,我国 31 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 PM10 值全部超标,我国的平均 PM10 浓度为 98 微克/立方米,在调查的 912个国家中排在第 77 位。 2 2013 年 1 月 14 日,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显示,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 10 个城市中有 7 个是我国的,我国 500 个大型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的还不到 1%。 3 在地绿方面,整体上我国还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森林积蓄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植被状况造成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四分之一的国土荒漠化、石漠化和沙漠化严重。在水净方面,我国的江河湖泊 90%都受到污染,按照环保部等部委发布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要到 2015 年我国重点流域的水质才能由重度污染改善到轻度污染,全国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争取提高到 20%以上,到 2020 年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针对如此环境状况,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二、美丽中国不仅是自然美,也是社会美和文化美美丽中国除了天蓝、地绿、水净的山川自然美以外,还必然要有文化美、人之美和社会美。这是因为今天的自然已多是人化自然,自然美的生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多是人化了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着天蓝、地绿、水净的山川自然之美要靠人的社会活动来实现。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综合体,是生物和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一种,人类和人类社会与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物质条件之一的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使得人是生态系统中引起自然界和整个生态系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合,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社会实践过程中,地理环3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纯自然被人化的结果,是人化了的自然。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引起生态系统多方面的变化比任何生物的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都要大得多,在改变生态系统的速度上,人类的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也比任何一般的纯自然变化更经常、更迅速。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有些活动有利于生态平衡,而有些活动却不利于生态平衡,甚至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人类的活动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结果中,前者体现出社会美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社会活动之美。而且,必须是有人遵循生态规律进行社会活动的美才有山川自然美。所以,美丽中国包括社会美它是人们遵循规律的社会活动造就的美。人们遵循规律的社会活动美源于人的文化美。因为没有优秀文化作为思想武装,人就没有美的社会行为和遵循规律的社会活动,就没有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即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从而也就没有美丽中国可言。人的行为和社会活动美,都是认识、遵循和利用规律的结果,是知识的力量所为,是优秀文化所使然。因此,美丽中国还必然包含着文化美。其实,由文化美引导人的行为美和社会活动美,再至自然美、生态美的思想,在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化中早有着丰富的内容。儒家倡导“仁”,其仁是泛爱众,而泛爱众要求对众生都要施以仁慈和爱心,包括不仅对人要仁爱,还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儒家主张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和共生的关系。因此,人不应该把自己摆在大自然的对立面,而应该把人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的快乐和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在儒家看来,自然界是有生命的整体,它有自身的运行规律,既不为尧存,也不为纣亡。这决定着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就会遭受“天谴”。儒家文化中“天”,常4指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遭受“天谴”就是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儒家大力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天命”就是自然规律,“畏天命”就是倡导人要敬畏自然实质是敬畏自然规律,对自身的行为要慎思谨行,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知天命”在实质上是要求人们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天人关系,从而顺应自然,达到对自然“不逾矩”(不超越规律)的行为境界。“制天命”在实质上是主张人类在掌握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儒家“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的“天命”观留给我们的文化底蕴是要引导人们在敬畏自然中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以老子哲学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主张道法自然,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道”所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 人于自然的重要原则应该是“知常”、“知和”、“知止”、“知足”。 “道”在老子哲学中除了被看成万物的本原外,也指自然界的“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界的规律和自然界按自身规律的运行。作为规律,它是世界万物效法的普遍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内在地包含于天地万物之中,是天地万物效法的准则。因此,人必须效法天地即自然之道,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按自然的本来状态生存,其结果和存在的状态就是自然而然。宇宙中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灭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作为万物之一的人,也应顺应万物的“道”之自然而无违背规律的“为”,即“无为”。因为这样的“无为”才能使万物滋生,繁衍昌盛,源源不断,用之不尽。人类一旦刻意用违背自然规律的外力去改变自然,就会破坏自然,就会造成“灾及草木,祸及止虫”的灾难性后果和生态危机。据此,道家文化要求人们对待自然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知常”,就是要明了作为万物之根本的“道”。之所以5要“知常”,是因为认识了天地万物的根本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明智。“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的行为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效法自然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才不会违背规律地狂妄蛮干。“知和”,就是倡导人们要在知常的基础上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必须“知止”,因为“知止可以不殆”三十二章。“知止”,就是要认识、把握天地万物的极限,认识到人的行为应该具有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给自身带来危险,由此限制或禁止自己的行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度,自然生态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系统,作为系统它可以在一定的阀值内振荡而保持平衡,但超过这个阀值,突破了度,生态系统就被破坏,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人在利用自然时必须限制自己的欲望,在有所为时,也要有所不为,更不能违背规律地强为,这就是“知止”。“知止”在人的行为上表现为“不妄作”,而其前提是人在思想上要“知足”。“知足者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章“知足者富。”三十三章人的一切活动都受一定思想、欲望的支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思想根源上都是源于人不“知常”和“不知足”的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知足就要“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甚”即极端,“泰”即过分。知足、明智的人应该去掉奢侈浪费,在对待自然的过程中不要有极端的和过分的行为,即应“道法自然”。这样的中华文化,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中国本身内容中的文化美。它美在揭示了自然之天与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源性、同律性。 “道法自然”之终极旨意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而自然而然。人法天地之道就是人要顺乎自然,爱护自然,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四章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所需要的来自自然界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和不足的。人类如果不知足,6不对自己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进行理性地限制,不对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的手段和生产方式进行科学地选择,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美和生态系统美,就不可能有自然界和社会都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三、生态文明建设是铸就美丽中国的现实途径这样的美丽中国怎么实现呢?惟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因为美丽中国的社会美和文化美,仅有人类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不够的。美丽中国还“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5才能实现,而这种变革就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因为生态文明是优秀文化,是先进文化。作为先进文化,它只能是建设的结果。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及其结果。在如此内涵的文化中,既包含着符合人的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活动及其结果,也包含着不符合人的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活动及其结果。以此为标准,前者表现着与动物相区别的人性和社会的进步,而这就是文明。后者表现着与文明相背的野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相对于野蛮的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进步及其程度的先进文化。当然,这样的文明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着的,从而具有相对性。正是据此,有人把文明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也有人相对于不同的社会领域和文明的形态,把文明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的分类标准对文明进行划分,它们都离不开文明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符合人自身和自然进化的规律、符合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社会进步规律的先进性。因此,作为先进文化的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和进步程度的标志,也就是在这一具有根本性质的特征上凸显着文明是人类的先进文化。而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至高形态,是先进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一种科学的发7展观。其科学性在于它主张人类要树立遵循生态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在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谋发展、求发展和实现发展,主张减少和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先进文化,生态文明也是一种生态伦理。它要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观,人类既要重视人自身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存权利,同时也应该注重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的道德自律不只是在对待人的社会生活中存在,而且应将道德关怀从人类社会延伸到整个生态系统,即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先进文化,生态文明还是一种生态价值观。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人类得以生存的首要前提是生存资料,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 6人们所需要的生存资料就是“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人类所需要的任何生存资料最终都是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的, “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物料,劳动把物料转变为财富。”7甚至,就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也是如此:“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8 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是自然界和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着生存资料的自然源泉,这就是自然界和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价值。生态系统不只是具有直接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的价值,生态价值还存在于生态系统所有元素的相互满足彼此需要之中。从这一点上看,构成生态系统的所有元素都是有价值的。因为构成生态系统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所有要素都是相互需要和相互满足需要的。由于彼此间的相互需要和对需要的满足使得各要素之间互为主体和客体,这决定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自然物和生物都是有价值的。正是这种价值的实现过程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正是要有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够为人类8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条件,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生态系统上的一大进步,是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9 人类本来就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一部分,当人类与动物相揖别脱离开纯粹的自然物形成人类社会后仍然一刻也脱离不开自然和生态环境。这种自然和生态环境对于人的价值决定着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的生态价值观。内涵如此丰富的生态文明又应当怎样进行建设呢?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0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上,要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从何着手呢?根据十八大报告的精神,我国现阶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手。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1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它正确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我国现阶段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那就是发展是为了人,发展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是人的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马克思曾经在他的研9究中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相关,人成其为人绝不会去干毫无意义的事,而是为特定的利益奋斗。生态文明建设亦然,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在基本的直接意义上表现为典型的作为自然物的人与其它生物之间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即生物、自然物之间相互提供和满足需要,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价值是满足人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而进行,亦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千差万别的多样性事物在普遍联系中构成的多彩世界,恩格斯曾经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12 联系构成事物,事物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应当是全面发展。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如此,人与生态系统的其它要素是相互依存,从而是相互要求和相互满足的关系。这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是强调构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发展程度和进度上要彼此符合要求。事物的发展都遵循量变质变规律,这就决定着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事物统一体的各个方面的变化、发展要彼此协调,包括各个方面之间量的比例要相互适应,各个方面之间量变、质变的程度和进度应相对应。否则,事物的变化发展就会不和谐,甚至成为病态。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更是如此,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基本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要求、相互满足的关系。而这种依存、要求和满足在量、质、变化发展的程度和进度上都存在着要相互协调的紧密联系,由此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保持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意即今人10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发展过程中,不能造成后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能力之损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要处理的是人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是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生存和发展的公平关系。它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而这条道路正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四、深化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怎样才能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呢?根据我国的社会实际,必须深化改革。十八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必然是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政治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反作用都必然巨大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而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贯彻落实。这不仅是因为生态文明在内涵上包含着政治文明,而且,美丽中国及其实现是自然美、文化美、人之美和社会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美。因此,它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必须具有能够全面实现这些美的功能性内容。这决定了生态文明必须是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