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步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美日工业化比较研究_第1页
高德步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美日工业化比较研究_第2页
高德步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美日工业化比较研究_第3页
高德步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美日工业化比较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民学学报 1993 年第 1 期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美日工业化比较研究高德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有两种工业化模式,即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出口替代工业化。前者是采取保护措施,发展国内制造品生产,减少对进口的依赖,逐步实现国产化。后者是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增加出口,推动工业发展,不断使出口产品结构高级化。上述模式包括两重含义:一是一个国家如何发展自己的工业,二是如何发展对外贸易。两方面综合起来看,就是如何通过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由于这两种工业化模式,一是强调面向国内市场为主的发展,一是强调面向国外市场为主的发展,因此又被称为内向发展(次级内向)和外向发展(次级外向) 。上述两种模式自第二次大战后被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阐发、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付诸实践以来,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就上述模式对美日工业化进行比较研究。一、美日工业化历史考察美国和日本是两个较为典型的国家。工业化开始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农业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及其它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条件极为不利,存在巨额贸易逆差,而、且两国工业化都是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提出的。但在如何解决工业化过程中日益增加的进口需求和工业品销售市场问题上,两国却采取了不同的方式。美国为此建立起高额关税壁垒,限制国外竞争,同时注意开拓国内市场使工业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成长,不断满足国内需要,并逐步取代进口;而出口长期以农产品为主要支柱。美国的工业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820-1860),首先建立了棉纺织、毛每丈纺织、生铁冶炼、机器制造和其他日用品制造工业,开始替代进口的过程。但由于国内需求巨大,直到南北战争前替代进口效应仍不明显。主要工业品尤其是生铁、棉布等进口仍是巨大的。1821-1860 年,进口产品中制造品进口比例只有较小的变化,从 67降到60以下。 1补第二阶段(1860-1910 ) ,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建立和发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钢铁、电力、石油采炼、汽车制造等,同时原有产业也得到发展,大部分产业都完成了替代进口,并且转为净出口,出现向替代出口转换的迹象。1866-1914 年,制成品与半成品进口额比重从 58下降为 47%,而制成品与半成品出口比重从 16上升为48。 2第三阶段(1919-1946)以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工业增长迅速,但国内市场饱和,出口由于旧发展模式而受阻,终于酿成危机。以后美国削减关税扩大出口,到四十年代,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重工业品出口,大大超过农产品出口和初级产品出口,完成出口替代。1940 年,美国出口中制成品占 59.2%,加上半制品共82.1。 3从各单项产品看,列在出口品前列的是机器、钢铁制品、石油和石油制品、汽车和汽车零件等。日本是在与西方进行不平等的“自由贸易”情况下开始工业化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日本通过一系列提高竞争力、鼓励出口的措施,很快排挤了外国进口品、并打人国际市场,用日益增加的工业品出口支付大规模的工业原料、燃料和资本品的进口。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70-1906),通过引进技术建立了棉纺织业,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替代进口并转为出口。同时,生丝业一开始就作为出口产1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96 页。2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39 页。3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统计集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2 年,第125 页。业为出口换汇作出贡献。1868-1905 年,制成品进口比例由 60.6降为 26.8%,同期制成品出口由 1.2上升为 32。第二阶段(1907-1945),一方面继续扩大轻纺工业品出口,使棉纺织品尤其是棉布出口达到高潮;另方面,日本出于军事目的实行一系列鼓励政策,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到二战前,主要重工业产品如钢铁、造船、机床等都完成了替代进口。1944 年,日本出口制成品比例达到 75%,进口制成品比例下降到 7.1%。 4第三阶段(1945-1975),依靠引进外国资本与技术,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 把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战后,纺织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由 1951-1955 年间的 39.8下降到 1966-1970 年间的 15.2%,而同期重工业品比重则由 41.9上升为 72。 5可见,在历史上美国和日本是分别以替代进口为主和以替代出口为主的方式实现工业化的。二、工业化模式选择和相应策略既然美国和日本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工业化,并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工业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从而是一切国家都必须遵循的模式,不论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都是可行的,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当的模式,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应根据什么选择工业化模式呢?从美日工业化过程看,其主要因素是国内外市场状况、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农业的出口能力以及劳动力状况等。美国国内市场广阔,并且在 19 世纪以前一直处于迅速扩张状态;自然资源丰富,只有个别的矿产品依赖进口;有辽阔的可耕地,大量低成本的农产品可供出口;尽管移民不断涌入,但相对于资源仍感到劳动力缺乏,因此,美国以替代进口为主的方式完成工业化。日本的情况正相反,她国土狭小,工业化开始前没有经历过一个发生于西方的商业革命,国内商品货币关系很不发达;人均收人极低,购买力有限;加上外国竞争使国内市场更显狭窄。同时,日本资源贫乏,大部分依赖进口,而农业落后又无法支持巨量的资源进口,因此日本工业化的首要问题是迅速把工业品打入国际市场。另方面,日本地理条件是开放的,有漫长的海岸线,利用廉价的海上运输发展对外贸易有天然有利条件,加上日本人口密度高、并且始终存在过剩劳动力,这就使日本适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这些情况决定日本的工业化必然采取出口替代模式。不论美国和日本的经验都证明,保护关税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直到罗斯福新政以前,一直保持着高额关税,日本在其重化工业品实行国产化阶段,也保持着较高的关税。但保护关税往往造成效率低下问题,并阻碍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保护关税要注意适度并及时转换。另外,保护关税与对一外开放并不矛盾。任何国家要实行工业化都离不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以前,进口冲动一般大于出口冲动,容易造成外贸逆差。因此、如何发展出口,解决外汇约束一直是工业化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建立有力的出口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这里,美国主要依靠农产品出口解决工业化所需的大量外汇,而日本一开始就力图把工业品打出去。日本资金短缺、劳动力丰富,所以首先发展了轻纺工业作为出口产业,到战后又出口了钢铁、船舶、汽车等。日本政府在推动工业品出口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帮助出口企业组成同业公会,实行出口补贴、出口免税、汇兑贬值、出口质量检查等。不同的工业化模式,对产业结构及其演进会发生不同影响。进口替代工业化要求各部门较为平衡地发展,因此,美国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原料采掘、运输、粗制、直到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统计集 ,第 408-409 页。5Kazushiohkawa: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 ,英文版,137 页。加工装配的完整工业体系。而出口替代工业化则允许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偏差,这可以说明为什么日本几乎一开始就形成加工贸易型工业。另外,不同的工业化模式,对产业替代系列也发生一定影响,如美国最先完成替代进口的不是棉纺织而是钢铁,推动日本工业化的不是铁路而是造船等。三、两种模式的交叉与转换人们对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其实,两种模式在发展工业扩大出日方面并无本质区别,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交叉和转换。美国的工业化从 19 世纪初开始,但工业迅速增长赶不上国内需求的迅速增长,直到19 世纪末,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都是替代进口。但美国工业化从第一天起就是在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情况下进行的。这不仅是由于美国从欧洲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还因为它很早就把自己的工业品远程出口到亚洲、南美及欧洲等地,起着农产品出口换汇的补充作用。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种出口冲动日益增长,终于开始了由进口替代向出口替代的转换。到 30-40 年代,出口中工业品超过农矿产品,重工业品超过轻工业品,最终完成出口替代。日本的工业化也许更能说明两种模式的交叉与转换。最初,日本的工业化也是以替代进口为动因的。但由于遇到国内市场狭窄的障碍,很快转向国外市场。从甲午战争起,日本的轻纺工业开始形成出口替代趋势,到 201 些纪 30 年代发展到顶峰。此时,轻工业品出口为进!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及原料等,提供了外汇来源。但与轻工业出口替代的同时,重工业却面临着替代进口的任务。到 30 年代重工业的进口替代也完成了。而到战后,轻工业品出口的意义,逐步为重工业品所取代,日本成为重化工业品的出口国。因此,工业化是个动态的、并且存在着交叉与转换的过程。进口替代总是工业化的发端形式和初始动因,而出口替代总是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形式和必然结果。同时,两种模式在工业化过程中也是互相交叉互相补充的。美国和日本工业化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利用两种模式的交叉互补作用,并适时地实行模式转换。从根本上讲,就是采取较为灵活的战略,充分发挥进出口贸易的作用。从理论上看,比较优势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实际上,两种模式的交叉转换也是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进行的。在美国,相对充裕的资源是土地,稀缺的资源是劳动力。因而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土地密集的粮食和农业原料,进口工业品。日本早期资金相对缺乏,劳动力丰富,集中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的轻纺工业拮,进口重工业品和原料符合比较优势原则。但这并不是不变的格局,事实上,一个后起国家,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比较优势,实现其产业的升级替代。美国尽管生产并出口农产品而进口工业品有利,但不惜失掉暂时的比较利益,进行替代进口的生产,最后建立起自己的高效率工业。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本来,日本用出口轻工业品换取重工业品是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的。但日本资本不断积累,技术不断提高,其重工业品逐渐提高了竞争能力,从而发展起重化工业品的出口。总的来看,工业化比较成功,国民收入提高较快的国家,是那些由进口替代成功地转为出口替代的国家。然而,某些发展中国家咄咄逼人之势,引起西方世界保护主义抬头。这就为实行出口替代工业化的国家发展造成困难。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灵活交替地使用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四、关于中国工业化模式选择之浅见我国是个大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历史上又存在闭关传统。因而,我国工业化起步必然基本上采取替代进口模式。这种选择也是正确的。但工业化发展到今夭,根据我国“四化”目标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做进一步调整呢?根据以上研究,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是个交叉转换过程。目前,我国的国内市场仍是十分广阔的,并且仍有很大潜力,完全可以容纳不断增加的工业产品。从这点来看,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必实行完全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另外,我国资源丰富,几乎拥有发展工业的各种资源,只要我们注意开发,基本可以不依赖进口。最后,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所以,我国继续实行替代进口工业化仍是可行的。但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需要进口大量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甚至部分原材料。在相当长时一期内,这种需求还会有扩大趋势,这就需要扩大出口来平衡。一般来说,在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