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调节工作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1页
法院调节工作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2页
法院调节工作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3页
法院调节工作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4页
法院调节工作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院调节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调解,是指民事案件在人 民法院审判组织主持下,诉讼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 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以终结诉讼活动的一 种结案方式。近年来,资源法院不断强化调解意识, 创新调解工作方法,积极构建民事诉讼调解运行的 新机制,取得了上诉率、申诉率低和上访缠诉率持 续下降,生效法律裁判自动履行率不断提高的效果, 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的有机统一。但 在实际工作中亦发现不少问题。认真总结经验,研 究解决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调解工作,更好地 发挥其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作用,成为摆正我们 面前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 XX 县人民法院 近年来所审结案件的调查发现,当前民商事调解工 作开展的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影响制约调解 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些因素,有的问题出在法院自身, 有的属于当事人和律师的问题,有的则属于法律问 题。 一、当前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法院方面存在的问题 1、受上级法院对基层法院当庭宣判率和同期 结案率等指标考核的影响,为了提高考核分数,对 案情简单、当事人争议不大的案件,一般都采取了 一次开庭并当庭宣判,这在客观上制约了调解率的 提高。同样为了提高结案率,往往造成年底突击结 案,由于时间短,一般不愿过多调解,也会造成调 解率的下降。 2、调审主体合一,调解对人员、时间的需求 与人员少、办案任务重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调解工作的深入,影响了调解率的提高。根 据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实践,一方面调解需要投入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民事审判法官人员 少,案件数量多,审判任务重,大多时间用于开庭 审理。对于事实较清案件,判决远比调解节约时间, 因而造成了部分可调解案件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而 采取了判决的方式。 3、对诉讼调解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法官 仅把调解当做回避办案风险的手段,对案件处理把 握得准的案件,不愿花时间去做调解工作,遇到把 握不准的案件时才想方设法进行调解,对调解工作 有功利性倾向;有的法官认为判决更能体现法律的 严肃性,而调解弱化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滋 生了惰性;有的法官认识不到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 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判决结案”为荣,认为优秀 的判决可以体现自己的法律水平及庭审能力。 4、对调解工作程序的规范不够完善,没有一 套较为系统的调解工作规程。法官在调解方面随意 性较大,缺乏一定的监督。有的案件调解需要花费 很大的功夫,需要反反复复做工作,有的法官宁可 判决结案,不愿意多花时间调解。例如,同样同类 的案件,有的法官调解结案,有的则是判决结案。 有的以拖压调、强行调解甚至“以判压调” ,迫使 一方当事人放弃部分权利;解释宣传法律不够透彻, 或故意曲解法律,哄骗当事人接受调解结果;主持 调解行为不规范,引起当事人反感而不愿接受调解; 调解书制作不够规范,主文表述不够严谨。 5、缺乏调解方法和技巧。有的法官对调解工 作存在畏难思想,不愿做也不想做耐心细致的调解 工作;有的满足于“和稀泥”式的调解方法,缺乏 对调解技能和调解艺术的总体把握;有的法官在高 强度的任务压力和快节奏的审判流程下,找不到头 绪,调解效率低下,有的案子甚至久调不决;一些 年轻法官,学历高但社会经验不足,调解能力相对 较低。 6、调解工作的规律与现行审判方式改革要求 及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磨擦。当前审判方式改革实行 统一立案,立审分离,统一送达、排期开庭、强化 庭审功能,主审法官自主支配调解时间和把握调解 时机的空间有限,调解工作一般被局限在庭审中或 庭审后进行,由于庭审的激烈对抗特点和时间的限 制,当事人一般很难达成调解协议;强调调解工作 在审判法庭进行,导致调解缺乏必要的气氛和沟通。 7、调解程序的简约化与调解书制作方式的复 杂化不相适应。我国的诉讼调解,从程序设计上就 有便捷、简约的特点,特别是(调解规定)的出台, 从调解的时段、调解的期限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了 更加宽松的条件。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调解书起草 完毕后,要经过庭室负责人签发,方可交付打英再 加盖法院印章,才可交付送达。因此,无法做到就 地调解,就地送达,当庭调解,当庭送达。调解书 制作方式的慢节奏,与调解程序简约化的目的是不 相适应的。 (二)、当事人和代理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当事人“恶意调解” 。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 隐瞒事实,到法院走程序,欺骗审判人员,得到合 法的调解书,以此转移财产,规避法律责任,获取 非法利益,损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及集体、国家 的利益;一些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一再要求对方当 事人让步,对方作出让步并达成调解协议后,在执 行阶段却拒不履行或消极履行调解书规定的义务, 使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遭到损害;有些当事人利用 调解恶意处分他人财产;一些当事人将调解作为缓 兵之计,进行资产转移。 2、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当前社会 诚信度不高,一些当事人缺乏诚信意识,达成 调解后并不自动履行,一些案件仍需进入强制执行 程序,导致人们对于诉讼调解的信赖度下降。 3、当事人下落不明或拒不到庭造成调解工作 客观上无法开展。当前人员流动性大,被告难找, 送达难、被告到庭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以我院为 例,每年需要公告送达的案件约占 8左右,此类 案件的存在,使调解工作无法有效展开,影响了调 解率;部分当事人虽然送达,但对诉讼消极应付, 拒不到庭,案件缺席审理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被告到庭率低造成调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4、部分案件当事人因自身需要不要调解书而 要求法院判决。如我院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 害赔偿纠纷,有的车辆因入了保险,而保险公司要 求理赔必须使用法院的判决书,造成当事人即使协 商同意,也只能使用判决的形式结案。 5、婚姻案件越来越多。审判实践表明,婚姻 案件的调解结案率在各种类型案件中,调解难度最 大,调解率最低,婚姻案件的增多影响了案件的整 体调解结案率。 此外,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当前社会矛盾日 益复杂化,致使调解难度增大;当事人权力意识增 强,不愿让步调解;部分案件律师“架讼” ,致使 调解难度增大;一些当事人由于对法院和法官缺乏 信任,或者认为基层法院司法水平不高而不愿接受 调解,希望判决后上诉获得二审法院的看法等原因, 亦使调解难度加大。 (三)、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施行中遇到的问 题 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扩大了诉讼调解的框架, 拓宽了诉讼调解的通道,简化并进一步规范了诉讼 调解的程序,提高了诉讼调解的合法有效性。但在 适用过程中,尚存在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 是法院还未能充分运用该规定中的方法和措施,如 委托调解、协助调解等手段运用不够广泛,缺乏必 要的实践。二是协助调解力量难以真正到位。主要 问题是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或者与案件一定联系的 组织和个人较难邀请到,即使邀请到了,如果调解 不成功,相关人员的差旅补助等费用当事人也不愿 承担。三是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中的一些规定有 待进一步明确。如答辩前调解在调解期限届满后经 当事人同意延长期限不计入审限的规定,其操作性 有待斟酌,是否要制作笔录并明确告知调解期限不 计入审限,调解期限是否需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期限, 又如调解协议担保人的地位列明问题,当事人对诉 讼费用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人民法院决定诉讼费 的承担比例是否有一定的原则可循问题,等等。四 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调解工作若干问题 的规定)的实施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也影响了 调解工作的开展和调解效果。如规定中规定:当事 人申请庭外和解的期间不计入审限。这样,一旦进 入了调解程序,当事人要求和解的,因不影响其办 案期限,法官就不再积极促成和解,使得个案的办 案期限相对变长,影响了办案效率。 二、改进法院立案工作的对策建议 1、不断提高法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在调 解工作中公正廉洁,充分了解案情,分清是非,发 挥法官个人智慧,找准当事人争议焦点,开展调解 工作,兼顾调解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 运用好各种灵活多样的调解方法,提高调解工作的 成功率和有效性,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增进人们之 间的团结和睦,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树立“大调解”理念,实行“三调联动” , 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形成合力。要充 分发挥在大调解格局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动有关 部门和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有关组 织建立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好非诉讼调解 与诉讼调解的衔接,延伸调解工作的服务职能,使 调解工作不仅成为有效的解纷机制,还要成为各类 纠纷的预防机制。同时,确立调解违约制度,提高 调解协议的自觉履行率。针对在权利人作出权利让 步后义务人仍不自动履行义务的情况,应当倡导在 调解书中约定如义务人不依约履行义务应承担相应 的违约责任的做法,建立调解违约制度。 3、积极开展巡回就地办案。深入基层,深入 群众,就地办案,到纠纷发生地或当事人所在地去 了解案情,调处纠纷。只有深入其境,才能充分了 解案情,了解纠纷的起因,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 解当事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当事人与其他社会成员 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获取和利用这些信息,对 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加大诉前调解和庭前调解力度,减轻庭审 和裁判的压力。加强诉前调解工作,使纠纷化解于 萌芽状态,及时消除社会对立面,减轻社会压力。 强化庭前调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另一方面有利于实行繁简分流、调判分流,减轻法 院开庭审理和裁判的负担,提高办案效率。 5、实行“调审分离” ,法官职能分工进一步具 体化。调解主持人与判决主审人的合二为一,承办 案件法官的双重身份是形成“强制调解”的主要原 因,法官在判决前频繁接触当事人以及当事人对法 官提出的调解意见 的接纳态度,在可能通过法官的情感因素直接 影响判决结果的公正性,这一直是法院调解受人指 责的症结所在。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参照国 外先进做法,根据法官职能把法官分为准备法官和 庭审法官。准备法官负责开庭审理前的送达、调查、 保全、收集证据、调解等事项,不再拥有审判权; 庭审法官则负责案件的审理,不再参与调解。 6、加强法院与律师界及其管理机构的沟通、 协调。在调解的过程中,对于有律师的当事人,要 引导代理律师主动配合法院工作,共同促进案件调 解,提高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7、建立调解法律监督体系。调解制度亦不能 脱离监督,以防失去公正。第一,要设立利用调解 规避法律,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及第三人利益的协议 撤销原则。第二,要设立违背当事人意愿或损害当 事人诉讼权利调解的制裁原则。第三,要设立对当 事人恶意调解、故意拖延诉讼的行为的制裁。从而 促进法院调解的公正、文明、高效。 8、进一步落实调解规范,切实落实“能调则 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事审判 方针,在进一步强调案件调解的同时,规范调解程 序,严禁强制调解、拖延调解现象的发生。加强调 解监督,对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从程序、实体 等方面仔细评查;认真开展结案后回访工作。对发 现涉嫌违法调解的案件进行排查,对查出问题的案 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纠正,同时严肃追究案件承 办法官的责任。同时,法院审判工作应虚心接受法 院以外的部门和人员的监督,让工作进一步公开化。 9、简化调解书的制作方式,为诉讼调解松绑、 提速。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调解书样式打印出填充 式样本,并事先盖上法院印章。案件达成调解协议 并经法院确认后,办案人员当即在填充式的调解书 打印件上写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写明简要案件事 实,再填上调解结果,最后由审判员、书记员署名, 写明达成调解的时间,即可当场送达给当事人,既 简便又快速。因此,调解书的制作在不影响办案效 率的前提下,当然以全文打印为佳,但如外出就地 办案,或下乡巡回办案,则以选择填充式为宜。 /p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调解,是指民事案件在人 民法院审判组织主持下,诉讼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 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以终结诉讼活动的一 种结案方式。近年来,资源法院不断强化调解意识, 创新调解工作方法,积极构建民事诉讼调解运行的 新机制,取得了上诉率、申诉率低和上访缠诉率持 续下降,生效法律裁判自动履行率不断提高的效果, 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的有机统一。但 在实际工作中亦发现不少问题。认真总结经验,研 究解决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调解工作,更好地 发挥其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作用,成为摆正我们 面前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 XX 县人民法院 近年来所审结案件的调查发现,当前民商事调解工 作开展的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影响制约调解 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些因素,有的问题出在法院自身, 有的属于当事人和律师的问题,有的则属于法律问 题。 一、当前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法院方面存在的问题 1、受上级法院对基层法院当庭宣判率和同期 结案率等指标考核的影响,为了提高考核分数,对 案情简单、当事人争议不大的案件,一般都采取了 一次开庭并当庭宣判,这在客观上制约了调解率的 提高。同样为了提高结案率,往往造成年底突击结 案,由于时间短,一般不愿过多调解,也会造成调 解率的下降。 2、调审主体合一,调解对人员、时间的需求 与人员少、办案任务重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调解工作的深入,影响了调解率的提高。根 据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实践,一方面调解需要投入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民事审判法官人员 少,案件数量多,审判任务重,大多时间用于开庭 审理。对于事实较清案件,判决远比调解节约时间, 因而造成了部分可调解案件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而 采取了判决的方式。 3、对诉讼调解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法官 仅把调解当做回避办案风险的手段,对案件处理把 握得准的案件,不愿花时间去做调解工作,遇到把 握不准的案件时才想方设法进行调解,对调解工作 有功利性倾向;有的法官认为判决更能体现法律的 严肃性,而调解弱化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滋 生了惰性;有的法官认识不到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 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判决结案”为荣,认为优秀 的判决可以体现自己的法律水平及庭审能力。 4、对调解工作程序的规范不够完善,没有一 套较为系统的调解工作规程。法官在调解方面随意 性较大,缺乏一定的监督。有的案件调解需要花费 很大的功夫,需要反反复复做工作,有的法官宁可 判决结案,不愿意多花时间调解。例如,同样同类 的案件,有的法官调解结案,有的则是判决结案。 有的以拖压调、强行调解甚至“以判压调” ,迫使 一方当事人放弃部分权利;解释宣传法律不够透彻, 或故意曲解法律,哄骗当事人接受调解结果;主持 调解行为不规范,引起当事人反感而不愿接受调解; 调解书制作不够规范,主文表述不够严谨。 5、缺乏调解方法和技巧。有的法官对调解工 作存在畏难思想,不愿做也不想做耐心细致的调解 工作;有的满足于“和稀泥”式的调解方法,缺乏 对调解技能和调解艺术的总体把握;有的法官在高 强度的任务压力和快节奏的审判流程下,找不到头 绪,调解效率低下,有的案子甚至久调不决;一些 年轻法官,学历高但社会经验不足,调解能力相对 较低。 6、调解工作的规律与现行审判方式改革要求 及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磨擦。当前审判方式改革实行 统一立案,立审分离,统一送达、排期开庭、强化 庭审功能,主审法官自主支配调解时间和把握调解 时机的空间有限,调解工作一般被局限在庭审中或 庭审后进行,由于庭审的激烈对抗特点和时间的限 制,当事人一般很难达成调解协议;强调调解工作 在审判法庭进行,导致调解缺乏必要的气氛和沟通。 7、调解程序的简约化与调解书制作方式的复 杂化不相适应。我国的诉讼调解,从程序设计上就 有便捷、简约的特点,特别是(调解规定)的出台, 从调解的时段、调解的期限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了 更加宽松的条件。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调解书起草 完毕后,要经过庭室负责人签发,方可交付打英再 加盖法院印章,才可交付送达。因此,无法做到就 地调解,就地送达,当庭调解,当庭送达。调解书 制作方式的慢节奏,与调解程序简约化的目的是不 相适应的。 (二)、当事人和代理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当事人“恶意调解” 。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 隐瞒事实,到法院走程序,欺骗审判人员,得到合 法的调解书,以此转移财产,规避法律责任,获取 非法利益,损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及集体、国家 的利益;一些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一再要求对方当 事人让步,对方作出让步并达成调解协议后,在执 行阶段却拒不履行或消极履行调解书规定的义务, 使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遭到损害;有些当事人利用 调解恶意处分他人财产;一些当事人将调解作为缓 兵之计,进行资产转移。 2、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当前社会 诚信度不高,一些当事人缺乏诚信意识,达成 调解后并不自动履行,一些案件仍需进入强制执行 程序,导致人们对于诉讼调解的信赖度下降。 3、当事人下落不明或拒不到庭造成调解工作 客观上无法开展。当前人员流动性大,被告难找, 送达难、被告到庭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以我院为 例,每年需要公告送达的案件约占 8左右,此类 案件的存在,使调解工作无法有效展开,影响了调 解率;部分当事人虽然送达,但对诉讼消极应付, 拒不到庭,案件缺席审理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被告到庭率低造成调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4、部分案件当事人因自身需要不要调解书而 要求法院判决。如我院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 害赔偿纠纷,有的车辆因入了保险,而保险公司要 求理赔必须使用法院的判决书,造成当事人即使协 商同意,也只能使用判决的形式结案。 5、婚姻案件越来越多。审判实践表明,婚姻 案件的调解结案率在各种类型案件中,调解难度最 大,调解率最低,婚姻案件的增多影响了案件的整 体调解结案率。 此外,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当前社会矛盾日 益复杂化,致使调解难度增大;当事人权力意识增 强,不愿让步调解;部分案件律师“架讼” ,致使 调解难度增大;一些当事人由于对法院和法官缺乏 信任,或者认为基层法院司法水平不高而不愿接受 调解,希望判决后上诉获得二审法院的看法等原因, 亦使调解难度加大。 (三)、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施行中遇到的问 题 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扩大了诉讼调解的框架, 拓宽了诉讼调解的通道,简化并进一步规范了诉讼 调解的程序,提高了诉讼调解的合法有效性。但在 适用过程中,尚存在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 是法院还未能充分运用该规定中的方法和措施,如 委托调解、协助调解等手段运用不够广泛,缺乏必 要的实践。二是协助调解力量难以真正到位。主要 问题是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或者与案件一定联系的 组织和个人较难邀请到,即使邀请到了,如果调解 不成功,相关人员的差旅补助等费用当事人也不愿 承担。三是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中的一些规定有 待进一步明确。如答辩前调解在调解期限届满后经 当事人同意延长期限不计入审限的规定,其操作性 有待斟酌,是否要制作笔录并明确告知调解期限不 计入审限,调解期限是否需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期限, 又如调解协议担保人的地位列明问题,当事人对诉 讼费用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人民法院决定诉讼费 的承担比例是否有一定的原则可循问题,等等。四 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调解工作若干问题 的规定)的实施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也影响了 调解工作的开展和调解效果。如规定中规定:当事 人申请庭外和解的期间不计入审限。这样,一旦进 入了调解程序,当事人要求和解的,因不影响其办 案期限,法官就不再积极促成和解,使得个案的办 案期限相对变长,影响了办案效率。 二、改进法院立案工作的对策建议 1、不断提高法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在调 解工作中公正廉洁,充分了解案情,分清是非,发 挥法官个人智慧,找准当事人争议焦点,开展调解 工作,兼顾调解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 运用好各种灵活多样的调解方法,提高调解工作的 成功率和有效性,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增进人们之 间的团结和睦,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树立“大调解”理念,实行“三调联动” , 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形成合力。要充 分发挥在大调解格局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动有关 部门和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有关组 织建立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好非诉讼调解 与诉讼调解的衔接,延伸调解工作的服务职能,使 调解工作不仅成为有效的解纷机制,还要成为各类 纠纷的预防机制。同时,确立调解违约制度,提高 调解协议的自觉履行率。针对在权利人作出权利让 步后义务人仍不自动履行义务的情况,应当倡导在 调解书中约定如义务人不依约履行义务应承担相应 的违约责任的做法,建立调解违约制度。 3、积极开展巡回就地办案。深入基层,深入 群众,就地办案,到纠纷发生地或当事人所在地去 了解案情,调处纠纷。只有深入其境,才能充分了 解案情,了解纠纷的起因,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 解当事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当事人与其他社会成员 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获取和利用这些信息,对 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加大诉前调解和庭前调解力度,减轻庭审 和裁判的压力。加强诉前调解工作,使纠纷化解于 萌芽状态,及时消除社会对立面,减轻社会压力。 强化庭前调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另一方面有利于实行繁简分流、调判分流,减轻法 院开庭审理和裁判的负担,提高办案效率。 5、实行“调审分离” ,法官职能分工进一步具 体化。调解主持人与判决主审人的合二为一,承办 案件法官的双重身份是形成“强制调解”的主要原 因,法官在判决前频繁接触当事人以及当事人对法 官提出的调解意见 的接纳态度,在可能通过法官的情感因素直接 影响判决结果的公正性,这一直是法院调解受人指 责的症结所在。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参照国 外先进做法,根据法官职能把法官分为准备法官和 庭审法官。准备法官负责开庭审理前的送达、调查、 保全、收集证据、调解等事项,不再拥有审判权; 庭审法官则负责案件的审理,不再参与调解。 6、加强法院与律师界及其管理机构的沟通、 协调。在调解的过程中,对于有律师的当事人,要 引导代理律师主动配合法院工作,共同促进案件调 解,提高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7、建立调解法律监督体系。调解制度亦不能 脱离监督,以防失去公正。第一,要设立利用调解 规避法律,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及第三人利益的协议 撤销原则。第二,要设立违背当事人意愿或损害当 事人诉讼权利调解的制裁原则。第三,要设立对当 事人恶意调解、故意拖延诉讼的行为的制裁。从而 促进法院调解的公正、文明、高效。 8、进一步落实调解规范,切实落实“能调则 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事审判 方针,在进一步强调案件调解的同时,规范调解程 序,严禁强制调解、拖延调解现象的发生。加强调 解监督,对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从程序、实体 等方面仔细评查;认真开展结案后回访工作。对发 现涉嫌违法调解的案件进行排查,对查出问题的案 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纠正,同时严肃追究案件承 办法官的责任。同时,法院审判工作应虚心接受法 院以外的部门和人员的监督,让工作进一步公开化。 9、简化调解书的制作方式,为诉讼调解松绑、 提速。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调解书样式打印出填充 式样本,并事先盖上法院印章。案件达成调解协议 并经法院确认后,办案人员当即在填充式的调解书 打印件上写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写明简要案件事 实,再填上调解结果,最后由审判员、书记员署名, 写明达成调解的时间,即可当场送达给当事人,既 简便又快速。因此,调解书的制作在不影响办案效 率的前提下,当然以全文打印为佳,但如外出就地 办案,或下乡巡回办案,则以选择填充式为宜。 /p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调解,是指民事案件在人 民法院审判组织主持下,诉讼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 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以终结诉讼活动的一 种结案方式。近年来,资源法院不断强化调解意识, 创新调解工作方法,积极构建民事诉讼调解运行的 新机制,取得了上诉率、申诉率低和上访缠诉率持 续下降,生效法律裁判自动履行率不断提高的效果, 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的有机统一。但 在实际工作中亦发现不少问题。认真总结经验,研 究解决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调解工作,更好地 发挥其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作用,成为摆正我们 面前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 XX 县人民法院 近年来所审结案件的调查发现,当前民商事调解工 作开展的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影响制约调解 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些因素,有的问题出在法院自身, 有的属于当事人和律师的问题,有的则属于法律问 题。 一、当前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法院方面存在的问题 1、受上级法院对基层法院当庭宣判率和同期 结案率等指标考核的影响,为了提高考核分数,对 案情简单、当事人争议不大的案件,一般都采取了 一次开庭并当庭宣判,这在客观上制约了调解率的 提高。同样为了提高结案率,往往造成年底突击结 案,由于时间短,一般不愿过多调解,也会造成调 解率的下降。 2、调审主体合一,调解对人员、时间的需求 与人员少、办案任务重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调解工作的深入,影响了调解率的提高。根 据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实践,一方面调解需要投入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民事审判法官人员 少,案件数量多,审判任务重,大多时间用于开庭 审理。对于事实较清案件,判决远比调解节约时间, 因而造成了部分可调解案件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而 采取了判决的方式。 3、对诉讼调解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法官 仅把调解当做回避办案风险的手段,对案件处理把 握得准的案件,不愿花时间去做调解工作,遇到把 握不准的案件时才想方设法进行调解,对调解工作 有功利性倾向;有的法官认为判决更能体现法律的 严肃性,而调解弱化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滋 生了惰性;有的法官认识不到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 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判决结案”为荣,认为优秀 的判决可以体现自己的法律水平及庭审能力。 4、对调解工作程序的规范不够完善,没有一 套较为系统的调解工作规程。法官在调解方面随意 性较大,缺乏一定的监督。有的案件调解需要花费 很大的功夫,需要反反复复做工作,有的法官宁可 判决结案,不愿意多花时间调解。例如,同样同类 的案件,有的法官调解结案,有的则是判决结案。 有的以拖压调、强行调解甚至“以判压调” ,迫使 一方当事人放弃部分权利;解释宣传法律不够透彻, 或故意曲解法律,哄骗当事人接受调解结果;主持 调解行为不规范,引起当事人反感而不愿接受调解; 调解书制作不够规范,主文表述不够严谨。 5、缺乏调解方法和技巧。有的法官对调解工 作存在畏难思想,不愿做也不想做耐心细致的调解 工作;有的满足于“和稀泥”式的调解方法,缺乏 对调解技能和调解艺术的总体把握;有的法官在高 强度的任务压力和快节奏的审判流程下,找不到头 绪,调解效率低下,有的案子甚至久调不决;一些 年轻法官,学历高但社会经验不足,调解能力相对 较低。 6、调解工作的规律与现行审判方式改革要求 及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磨擦。当前审判方式改革实行 统一立案,立审分离,统一送达、排期开庭、强化 庭审功能,主审法官自主支配调解时间和把握调解 时机的空间有限,调解工作一般被局限在庭审中或 庭审后进行,由于庭审的激烈对抗特点和时间的限 制,当事人一般很难达成调解协议;强调调解工作 在审判法庭进行,导致调解缺乏必要的气氛和沟通。 7、调解程序的简约化与调解书制作方式的复 杂化不相适应。我国的诉讼调解,从程序设计上就 有便捷、简约的特点,特别是(调解规定)的出台, 从调解的时段、调解的期限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了 更加宽松的条件。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调解书起草 完毕后,要经过庭室负责人签发,方可交付打英再 加盖法院印章,才可交付送达。因此,无法做到就 地调解,就地送达,当庭调解,当庭送达。调解书 制作方式的慢节奏,与调解程序简约化的目的是不 相适应的。 (二)、当事人和代理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当事人“恶意调解” 。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 隐瞒事实,到法院走程序,欺骗审判人员,得到合 法的调解书,以此转移财产,规避法律责任,获取 非法利益,损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及集体、国家 的利益;一些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一再要求对方当 事人让步,对方作出让步并达成调解协议后,在执 行阶段却拒不履行或消极履行调解书规定的义务, 使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遭到损害;有些当事人利用 调解恶意处分他人财产;一些当事人将调解作为缓 兵之计,进行资产转移。 2、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当前社会 诚信度不高,一些当事人缺乏诚信意识,达成 调解后并不自动履行,一些案件仍需进入强制执行 程序,导致人们对于诉讼调解的信赖度下降。 3、当事人下落不明或拒不到庭造成调解工作 客观上无法开展。当前人员流动性大,被告难找, 送达难、被告到庭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以我院为 例,每年需要公告送达的案件约占 8左右,此类 案件的存在,使调解工作无法有效展开,影响了调 解率;部分当事人虽然送达,但对诉讼消极应付, 拒不到庭,案件缺席审理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被告到庭率低造成调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4、部分案件当事人因自身需要不要调解书而 要求法院判决。如我院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 害赔偿纠纷,有的车辆因入了保险,而保险公司要 求理赔必须使用法院的判决书,造成当事人即使协 商同意,也只能使用判决的形式结案。 5、婚姻案件越来越多。审判实践表明,婚姻 案件的调解结案率在各种类型案件中,调解难度最 大,调解率最低,婚姻案件的增多影响了案件的整 体调解结案率。 此外,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当前社会矛盾日 益复杂化,致使调解难度增大;当事人权力意识增 强,不愿让步调解;部分案件律师“架讼” ,致使 调解难度增大;一些当事人由于对法院和法官缺乏 信任,或者认为基层法院司法水平不高而不愿接受 调解,希望判决后上诉获得二审法院的看法等原因, 亦使调解难度加大。 (三)、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施行中遇到的问 题 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扩大了诉讼调解的框架, 拓宽了诉讼调解的通道,简化并进一步规范了诉讼 调解的程序,提高了诉讼调解的合法有效性。但在 适用过程中,尚存在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 是法院还未能充分运用该规定中的方法和措施,如 委托调解、协助调解等手段运用不够广泛,缺乏必 要的实践。二是协助调解力量难以真正到位。主要 问题是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或者与案件一定联系的 组织和个人较难邀请到,即使邀请到了,如果调解 不成功,相关人员的差旅补助等费用当事人也不愿 承担。三是民事调解工作司法解释中的一些规定有 待进一步明确。如答辩前调解在调解期限届满后经 当事人同意延长期限不计入审限的规定,其操作性 有待斟酌,是否要制作笔录并明确告知调解期限不 计入审限,调解期限是否需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期限, 又如调解协议担保人的地位列明问题,当事人对诉 讼费用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人民法院决定诉讼费 的承担比例是否有一定的原则可循问题,等等。四 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调解工作若干问题 的规定)的实施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也影响了 调解工作的开展和调解效果。如规定中规定:当事 人申请庭外和解的期间不计入审限。这样,一旦进 入了调解程序,当事人要求和解的,因不影响其办 案期限,法官就不再积极促成和解,使得个案的办 案期限相对变长,影响了办案效率。 二、改进法院立案工作的对策建议 1、不断提高法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在调 解工作中公正廉洁,充分了解案情,分清是非,发 挥法官个人智慧,找准当事人争议焦点,开展调解 工作,兼顾调解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 运用好各种灵活多样的调解方法,提高调解工作的 成功率和有效性,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增进人们之 间的团结和睦,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树立“大调解”理念,实行“三调联动” , 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形成合力。要充 分发挥在大调解格局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