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指导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指导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指导_第3页
浅谈小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指导_第4页
浅谈小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 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 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 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要代替。应给学生提 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 现有关数学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 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学生都有好奇、好胜、好 强的心理,我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充分利 用这些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 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概括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时,我先让学生判断:1/2 、1/3 能否化成有限小 数?由于题目简单,学生能直接说出。再让学生判 断:7/110 、5/42 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不能 马上判断了。这时,我对学生说:“老师不通过计 算,就能直接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请同学们来考一考老师。 ”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学生纷纷举手考老师,我都马 上给予一一答复。有的学生还在默默地检验老师的 答案,当确认都是正确无误时,学生的目光由怀疑 到敬佩,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升。学生把学习 “概括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一知识内容 成为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二、开放学习空间,提供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 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而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 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 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 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 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 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 1.出示三个比:2:44:86:12 2.观察一下,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 的后项是前项的 2 倍或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 ) 3.哪一个比的比值最大呢?(它们的比值都是 1/,所以它们一样大。 ) 4.你还能写出一些比值是 1/的比吗?看谁 写得又多又快。 (学生独立写出很多比值是 1:2 的 比,然后汇报交流。 ) 5.只要怎样,就可以写得又多又快呢?(只要 注意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或比的后项是前项的 2 倍就可以写出许许多多。 ) 6.比值相等的比,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一组呢? (不是,还有很多组!) 7.好!谁来说一个比,其它同学写出和它比值 相等的比,看谁写得多。 (指名学生说一个比,其 它同学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然后交流。 ) 8.自己随便写出一个比,看能不能写出一些和 它比值相等的比。 (学生自己写,然后交流。 ) 9.我们写出了很多比值相等的比,从中我们可 以得出一条什么规律呢?(学生概括,得出比的基 本性质)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实行 “再创造” ,教学时不应当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 形式呈现给学生。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 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 ,让学生在 “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 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 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适时点拨,指导探究方法 “授人以渔”才能使学习者受益终身。教学中, 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 去说、去做,教师只是作适当点拨,让学生学会探 究的方法。 例如,教学乘法的简便算法,我先出了一道题, 12524,问:“同学们,你们能口算出这道算式 的积吗?”学生都表示不能,我马上写出积是 3000。接着又写出算式 12572,说:“这道题我 也能很快口算出积。 ”接着写上 9000。这时有学生 问:“老师,您有什么绝招?”我并没有马上向学 生讲解,而作了适当的点拨:请同学们想一想,在 乘法中,125 和哪一个数是好朋友?学生马上说: 在乘法中,125 和 8 是好朋友,因为 125 乘以 8 的 积是 1000。我又不失时机进行点拨:这个好朋友 在另一个因数中能找到吗?你们能说出老师是怎样 口算这两道题的积的吗? 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归纳出口算方法:24 和 72 中都有因数 8,因为 24=83,72=89,12524 就是 12583,积 是 3000,同理,12572 积为 9000。可见,在教 学中,当学生遇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老师进行适 时的点拨,巧妙的引导,都可将学生从纷繁的思绪 中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之全身心、全方位 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 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 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 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 , 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听过的,忘记了; 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 ”这很好地说 明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 “费时” “费力”些 也是值得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 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尽量给学生 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 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 探究的天空。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 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 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 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要代替。应给学生提 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 现有关数学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 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学生都有好奇、好胜、好 强的心理,我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充分利 用这些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 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概括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时,我先让学生判断:1/2 、1/3 能否化成有限小 数?由于题目简单,学生能直接说出。再让学生判 断:7/110 、5/42 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不能 马上判断了。这时,我对学生说:“老师不通过计 算,就能直接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请同学们来考一考老师。 ”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学生纷纷举手考老师,我都马 上给予一一答复。有的学生还在默默地检验老师的 答案,当确认都是正确无误时,学生的目光由怀疑 到敬佩,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升。学生把学习 “概括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一知识内容 成为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二、开放学习空间,提供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 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而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 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 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 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 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 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 1.出示三个比:2:44:86:12 2.观察一下,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 的后项是前项的 2 倍或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 ) 3.哪一个比的比值最大呢?(它们的比值都是 1/,所以它们一样大。 ) 4.你还能写出一些比值是 1/的比吗?看谁 写得又多又快。 (学生独立写出很多比值是 1:2 的 比,然后汇报交流。 ) 5.只要怎样,就可以写得又多又快呢?(只要 注意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或比的后项是前项的 2 倍就可以写出许许多多。 ) 6.比值相等的比,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一组呢? (不是,还有很多组!) 7.好!谁来说一个比,其它同学写出和它比值 相等的比,看谁写得多。 (指名学生说一个比,其 它同学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然后交流。 ) 8.自己随便写出一个比,看能不能写出一些和 它比值相等的比。 (学生自己写,然后交流。 ) 9.我们写出了很多比值相等的比,从中我们可 以得出一条什么规律呢?(学生概括,得出比的基 本性质)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实行 “再创造” ,教学时不应当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 形式呈现给学生。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 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 ,让学生在 “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 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 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适时点拨,指导探究方法 “授人以渔”才能使学习者受益终身。教学中, 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 去说、去做,教师只是作适当点拨,让学生学会探 究的方法。 例如,教学乘法的简便算法,我先出了一道题, 12524,问:“同学们,你们能口算出这道算式 的积吗?”学生都表示不能,我马上写出积是 3000。接着又写出算式 12572,说:“这道题我 也能很快口算出积。 ”接着写上 9000。这时有学生 问:“老师,您有什么绝招?”我并没有马上向学 生讲解,而作了适当的点拨:请同学们想一想,在 乘法中,125 和哪一个数是好朋友?学生马上说: 在乘法中,125 和 8 是好朋友,因为 125 乘以 8 的 积是 1000。我又不失时机进行点拨:这个好朋友 在另一个因数中能找到吗?你们能说出老师是怎样 口算这两道题的积的吗? 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归纳出口算方法:24 和 72 中都有因数 8,因为 24=83,72=89,12524 就是 12583,积 是 3000,同理,12572 积为 9000。可见,在教 学中,当学生遇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老师进行适 时的点拨,巧妙的引导,都可将学生从纷繁的思绪 中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之全身心、全方位 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 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 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 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 , 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听过的,忘记了; 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 ”这很好地说 明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 “费时” “费力”些 也是值得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 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尽量给学生 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 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 探究的天空。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 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 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 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要代替。应给学生提 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 现有关数学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 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学生都有好奇、好胜、好 强的心理,我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充分利 用这些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 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概括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时,我先让学生判断:1/2 、1/3 能否化成有限小 数?由于题目简单,学生能直接说出。再让学生判 断:7/110 、5/42 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不能 马上判断了。这时,我对学生说:“老师不通过计 算,就能直接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请同学们来考一考老师。 ”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学生纷纷举手考老师,我都马 上给予一一答复。有的学生还在默默地检验老师的 答案,当确认都是正确无误时,学生的目光由怀疑 到敬佩,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升。学生把学习 “概括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一知识内容 成为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二、开放学习空间,提供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 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而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 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 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 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 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 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 1.出示三个比:2:44:86:12 2.观察一下,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 的后项是前项的 2 倍或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 ) 3.哪一个比的比值最大呢?(它们的比值都是 1/,所以它们一样大。 ) 4.你还能写出一些比值是 1/的比吗?看谁 写得又多又快。 (学生独立写出很多比值是 1:2 的 比,然后汇报交流。 ) 5.只要怎样,就可以写得又多又快呢?(只要 注意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或比的后项是前项的 2 倍就可以写出许许多多。 ) 6.比值相等的比,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一组呢? (不是,还有很多组!) 7.好!谁来说一个比,其它同学写出和它比值 相等的比,看谁写得多。 (指名学生说一个比,其 它同学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然后交流。 ) 8.自己随便写出一个比,看能不能写出一些和 它比值相等的比。 (学生自己写,然后交流。 ) 9.我们写出了很多比值相等的比,从中我们可 以得出一条什么规律呢?(学生概括,得出比的基 本性质)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实行 “再创造” ,教学时不应当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 形式呈现给学生。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 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 ,让学生在 “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 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 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适时点拨,指导探究方法 “授人以渔”才能使学习者受益终身。教学中, 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 去说、去做,教师只是作适当点拨,让学生学会探 究的方法。 例如,教学乘法的简便算法,我先出了一道题, 12524,问:“同学们,你们能口算出这道算式 的积吗?”学生都表示不能,我马上写出积是 3000。接着又写出算式 12572,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