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意识 蕴涵与路径.pdf_第1页
课程意识 蕴涵与路径.pdf_第2页
课程意识 蕴涵与路径.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教育科学!#年第$期课程探索学校教育虽然永远不会摒弃传承知识这一根本任务,但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的当今社会,面对浩如烟海的科学体系,学校教育不应该过度关注传授现存“给定的知识”,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以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正因此,教师应该“教什么”即“应该让什么样的课程进入学校和课堂”,便成为了学者和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教师应该“教什么”?微观而言,乃课程意识方面的研究范畴。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以及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的层面,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如何尽快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摆在研究者面前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相关的探讨较少。何谓“课程意识”?其意义何在?做新型教师迫切需要树立何种课程意识?教师生成课程意识的重要途径是什么?本文拟就上述问题提出一孔之见。一、课程意识涵义探析意识作为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水平,“是一个人对于内部和外部刺激的觉知(%&%()(*)+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意识本身具有几种不同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和睡眠状态。”,-.那么课程意识又是什么?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考察。有的学者认为,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履行其教育教学职责过程中,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反映及有方向、有层次的追求和探索;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有的学者则认为,课程意识简单地讲,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还有的学者认为,教师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在对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自觉地将课程目标细化为教学目标。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审视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在课程情境中寻求教育意义,从而真正走向课程实践的自觉。概览上述观点,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什么角度考察,课程意识作为对课程现状的反映,都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课程意识是对正在实施的课程系统的认识,且重在对“为什么要课程”的感悟;第二,课程意识内含有对即将实施的课程进行规划,有“如何课程”的构思。同时笔者认为,对课程意识的界定应该考虑母概念意识对其的原生性制约。因此,笔者将其整合界定为:课程意识是教师在思考和处理课程问题时,对课程价值以及如何实施课程的基本认识,是教师对实然课程的反映和对应然课程的追索。换言之,课程意识是教师在对课程目标及内容的感知性和选择性、课程意义的反思性和敏感性、课程实施的个性和自觉性、课程生成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作为一种特定的微观形态的社会意识,课程意识本质上是存在教师观念层面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它既包含教师在教育行为过程中的课程观,又包含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论,是教师落实课程方案并创生课程、完善课程,从事有效课程行为的内驱力。尽管课程意识属于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意识课程意识:蕴涵与路径!钟勇为郝德永摘要: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价值以及如何课程的基本认识,是教师对实然课程的反映和对应然课程的追求。课程意识的意义,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重大的。做一个新型教师亟需树立课程主体参与意识、课程重建意识和课程评价意识。生成课程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反思性教学。关键词:课程意识;课程重建意识;反思性教学!/!当代教育科学!#年第$期课程探索范畴,但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是玄虚无边的。其意蕴涵盖两大基本要素:教育信念和教育智慧。首先,教师的课程意识体现为教育信念。正如著名学者肖川所言,“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教育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极其复杂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艰辛和极需牺牲精神的平凡工作。教育平台的艰辛就在于既要让学生掌握中华五千年积淀的文明成果,又要让学生识别当今世界的瞬息万变;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创新观念,又要注重知识的心授神与、铺就学生能力的跳板;既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又要注意“垃圾信息”的污染对于这项极其艰难复杂的实践活动,没有献身教育的信念作支撑,何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追索和体悟教育活动的底蕴?何能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方案让学生成长智慧、完善人格?其次,教育智慧是教师的课程意识的基本内核。教师的课程意识需要一定的教学方面的知识经验作先决条件,而知识经验又需要借助人的智慧才能转换生成。“教育智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具备长远的眼光和聪明成熟的智慧,才能使教师形成清晰的课程意识,“知道自己在教授什么,如何让儿童使这个世界成为他们自己的世界,为他们共享的世界和传统肩负起责任。”%0&若一个教师关心品质缺失,因循守旧、眼光短浅,缺乏探索的需要和创新的渴望,其课程意识必定是迷糊的。二、课程意识的意义笔者斗言,当前实施中的新课程改革之突破口和生长点就在于强化课程意识。课程意识的意义,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重大的。其必要性体现在:(一)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现代课程意识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条件,对实现“教师专业化”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因为在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中,其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热情,必然促使他孜孜以求,不断接受专业训练,学得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支撑其终生为公众提供服务;其敏锐的眼光和成熟的教育智慧,必然促使他充分使用并不断争取更大的专业自主权,善于发现问题,并将其创见付诸实践,从而有胆识地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二)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校本”乘新世纪东风向我们迎面走来,校本课程开发已经不是我们待开发的“西部”。当前推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原有课程的经常性的选择和修正”。%1&通常情况下,即当教师在具有充分的课程主动权时,这种行为决定于教师本身非常个人化的知识、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课程开发意识等方面的水平与状况。尤其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往往直接对“课程的增减和加工”产生普遍的、决定性的影响。这种课程的深入、持续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去共同建构,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去开发、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的深入、持续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去共同建构,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去开发、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因此,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三)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学校是师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忽略了学校文化的建设,师生都无法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新课程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地创设和改造现有的组织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不仅能提高其对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并能够超越课堂的局限去思考问题和行动,还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更多的投入,这显然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优良校风。三、新型教师亟需树立的课程意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课程制度的政策、规定,做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师亟需树立三种最基本的课程意识:(一)课程主体参与意识课程在本质而言,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在特定的社会性环境和文化环境下重建意义结构的过程。离开了师生对课程意义的重建与创造,离开了主体参与意识的发挥,课程对人的发展价值也便无从体现。因此,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是主体参与意识。它内含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其一,教师学生皆是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或缺哪一要素都不能有课程的存在;其二,师生皆是课程的主体,他们在平等对话的平台上共同创造课程,忽视任何一方都使课程价值大打折扣。课程主体参与意识一方面要求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吸引、交流与课程相关的信息,热情投入到课程探讨、课程开发等活动中,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主体发展要求,结合学科知识体系、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1!当代教育科学!#年第$期课程探索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二)课程重建意识课程首先是预设的,预设的课程不可能规定具体情景下的课程实施,它的规范也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完全有空间也有必要对预设的课程进行“再生产”,即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对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甚至对预设课程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重建课程。其实,新课程理念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教师的课程重建意识。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学校教育的目的、课程自身的涵义、课程的外在形式、课程的发展趋势、课程的变革动力等,自觉树立起课程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意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调查、实践、参与等主要途径,完整地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并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课程目标作精细分解与设计,大胆合理地进行课程整合、知识重组。重建不仅意味着课程重组,更意味着课程创新。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创新对推进创新教育进程的意义,主动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引导带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新课程的开放性、创造性、延展性要求教师成为一个不倦的学习者和大胆的创新者。(三)课程评价意识评价是教师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当教师能够对自己所面对的课程进行深入细致、客观准确的评价时,即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有充分理性的认识,能够积极思考课程设置的意义,课程预期的目标、可行性、细节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认知度,教师对课程的把握才能更接近科学合理,达观全面。眼下亟需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和甄别的意识,建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的意识,促进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仅要有对自身对学生的评价意识,还要唤醒学生积极讲行自我评价的意识。学生自身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能够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步知识。唤醒学生的主体评价意识,变教师对学生的垂直单向评价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水平多向评价,目的在于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主动发展能力和主动创新能力。四、反思性教学生成课程意识的重要途径意识支配行动,鲜明的课程意识产生合理的教学行为。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是一蹴而就、自发产生的,而是长期积累、自觉生成的结果。笔者认为,生成课程意识最重要的途径是积极搞好反思性教学,不断提升自身的反思性实践能力。一个人的工作总是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找出工作的得与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不断扬长避短,持续发展。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反思性教学,又称作对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或反思性实践,它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性教育实践能力是课程意识生成的基础,它要通过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来提升。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是以自我为研究对象的,把关注学习和行为变化的思想和行动整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活动,是对自我教育理念的辩证否定。教师通过自觉反思,由于理解了教育教学中经验的含义及其内在逻辑结构,有利于进行经验的编码和储存,进而促进教师经验的量的扩充。同时,原始经验经过思维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加工后,原本肤浅、狭隘的经验便产生了质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反思具有元认知的某些特点,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比元认知更广泛,它可在一切活动中发挥元认知的功能,对诸如课程设计等能力起促进作用。可以说,教师正是在这种自我建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其课程意识逐步由迷糊的白日梦状态甚至是睡眠状态转变为明确的可控制意识状态的。教师反思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课程意识提升的过程。当然,不能忽视课程观对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行为所起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自觉的、有意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