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J].pdf_第1页
浅谈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J].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2008年第3期第24卷(总195期)22英国文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把它列为英语专业知识主干课程。新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语言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与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学好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词汇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言必谈经济,行必为经济的今天,实用主义的观念再次冲击着高校校园。由于文学的作用是非功利性的,因此,文学课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了质疑。某些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计就充分暴露了这种价值取向。有的学校急功近利,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向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口语、口译、外贸函电、应用文写作等,削弱了对文学课程教学的师资和经济投入。英国文学课程普遍存在课时不足、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的偏向功利型(有的学校之所以开英国文学课是因为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时文学常识部分有考点)等弊病。有的学校虽然开了英国文学课,可课时一缩再缩,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开一个学期32学时就草草收场。一轮下来,教师忙着赶进度,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地讲一遍,学生更是学得一头雾水。更有甚者,削足适履,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甚至将英国文学课纳入选修课的范围,学生愿意选的就选,不愿意选也没关系。凡此种种,不仅影响了英国文学课程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延缓了英国文学课程自身价值的实现。即通过对文学概念的梳理和作品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对具体文学文本的理解、鉴赏、分析、评判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英伦诸岛历史悠久,其文学亦可谓源远流长,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如若不学英国文学,不可不谓一大遗憾。文学还是激发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今天,教师如何通过对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将英国文学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意义深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作了如下思考:第一,教学内容改革对英国文学的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内容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教材的选择。从教学内容上说,英国文学既包含了英国文学的总体发展脉络、特征及各个时期不同作家与作品的概况,还包括各个时期每个重要作家不同的创作成果,即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而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正确处理好“史”和“作品”的关系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应将“史”与“作品”有机结合起来。正所谓“史”与“作品”不分家,英国文学课程应是英国文学史与英国文学作品选读两门课程的综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英国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做到“史”与“作品”的有机结合,以“史”为纲,才能做到条理清晰,以“作品”为支撑点,内容才会丰富,教和学才能落到实处。倘若学生心中对文学史没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则会越学越糊涂。对“史”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因为每一部作品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之,若只讲文学史而不讲具体作品,学生最终只能记住几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作家和作品的名字,充其量只对部分作品的故事梗概有粗略了解。离开了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分析,文学无法起到陶冶情操的功用。要做到“史”与“作品”的真正结合,好的教材起了关键作用。目前不少高校使用的教材编写体系偏旧,主要存在史选分开、篇幅过大、过分强调学术性、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类教材缺乏等问题。大部分教材基本上按文学史、文学选读和文史结合来编选,很少有教材能将文论和文化批评涵盖进去。因此,教材的选择应以融“史”、“作品”、评论和解读一起为宜。这样的教材,既利于教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自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第二个方面指的是课堂内容。通常文学课的授课是以文学常识为重点,很少涉及文学批评理论。而相当一部分学校不单独开设文学理论课。因此,学生无法把具体作品与文学理论联系起来,对于评论作品,更是难上加难。在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很容易出现。即如果让某个学生谈谈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这门课程事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该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效果欠佳。因此,选择合理的教材,改进以往教师“一言堂”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该课程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文学;现状分析;教学改革;人文教育王小立(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3)0SS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2008年第3期第24卷(总195期)23他对某部文学作品的看法时,答案不外乎“蛮好”、“很有趣”、“挺有意思的”,或者“不行”、“不好看”、“没有劲”。如果再深入问一下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不好”时,他便会把故事情节从头至尾再讲一遍,这算是比较好的回答。有的学生甚至连故事中哪些部分该对应于他所说的“蛮好”与“没有劲”都很难判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评判大都凭个人喜好,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用“好”与“不好”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来评价文学作品,很难形成多元共生的独特观点。教师在授课时应适当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文学批评理论,同时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授课内容的另一个重点是各种文学概念。对概念的一知半解或者毫无所知,是学生在文学阅读中的一个弱点,也是学生很难读或者读不懂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读不懂或者不会读又是造成学生不肯读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如果学生了解了诗歌中的“stanza”,“meter”,“rhyme”和“foot”等概念,学生就能够读懂诗,进而能够欣赏评判诗。对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因此,对文学概念的教学应是英国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另一个重点。第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事关英国文学教学成败的关键。传统的教学倾向于“满堂灌”,文学教学偏重知识性而忽略了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为了避免这种“一言堂”的弊病,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文学中的一些方法,将有关作家或作品进行跨地域或跨时代的比较。尤其是将英国文学作品与学生熟悉的中文作品进行比较。如将“RobinHood”与水浒传进行比较;将“Beowolf”中的“恶魔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龙”进行比较。对名著名人的比较,既通俗易懂,又可以使学生对文学产生一种感性认识,同时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在讲授英国现代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时,可以将其和林黛玉这一中国经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结合起来。前者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后者为虚构人物,前者属于西方世界,后者则是典型的东方女性的代表形象。冥冥之中,两者却有着非常奇特的相似之处。如两者人生经历出奇的相似。她们各自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小天地里,她们都有一段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凄凉身世。曼斯菲尔德虽出身富家,可父亲只爱男孩,母亲只爱父亲,她几乎是在无父无母的环境中长大。出生新西兰,却在英国长大。她那娟秀清丽的容颜和痼疾缠身的体质,无不使人想起弱不禁风、惹人怜爱的林妹妹来。林黛玉自幼无母,体弱多病,十二岁便寄人篱下。“不多走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成了她的行为哲学。她们唯一的弟弟都过早离世。因此,她们都略带孤芳自赏和忧郁的格调。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为平常小人物,个个内心细腻丰富,性格敏感,甚至多疑。而这点与林黛玉“不多走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的行为哲学甚为呼应。凡此种种巧合,让读者不得不遐想万千,想追根求源。通过这种启发性的比较,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自然可以形成。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进行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教学趣味性强,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英国文学课程信息量非常大,而课时又普遍偏少。多媒体课件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精心设计的课件应该是信息含量大,图文并茂,栩栩如生。既解决了课程信息量的问题,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由于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文学课中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基本上在网上都可以找到。更重要的是,就某一作家的某一部作品的评论,网上可以提供最新的资料。通过相关评论的阅读,学生可以对文学评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对其将来考研和提高写作能力及初步奠定写论文的能力都有帮助。在学习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十八首时,可以先让学生去查找不同版本的译文。大家会发现有关这首诗的译文不下十种。然而,所有的都毫无例外地将第一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中的“summer”译成了“夏天”。然而,在沈弘教授的或许我可以将你比作春日一文中,对此提出了异议。沈教授旁征博引,通过对英语语言史和英国诗歌传统的充分探究后指出:该诗中的“summer”应作“春日”解释更为合理。通过学习这样的文章,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敢于向传统发问,向经典挑战。但是,这种挑战是要有坚强的知识后盾做支撑。而这一切是教师在课堂中所无法面面俱到的。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起到关键作用。经典文学作品体现了文学史上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是一个民族、一个语种智慧的结晶。阅读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学习英国文学中的精髓。在这个实用主义思想充斥校园的时代,哗众取宠、人云亦云很容易,静心做学问很难,通过文学课程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个人素养更难。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成了英国文学教师肩上既神圣又艰巨的任务。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西方文化的使者,英国文学教师应主动的承担这一重任,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对话、争论,引导学生阅读英国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这样既起到了检查的作用,又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学生也不会打退堂鼓。当然,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演绎文学作品。通过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对经典名著的诠释等等活动来调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文学教学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教学的精髓也是发扬人文精神。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而言,唯有搞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脚踏实地谈人文理想教育。爱尔兰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曾说:“文学在我心中是世界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所有价值的最高创造者,这种力量不仅通过每人所公认的神圣书籍里实现,而且通过富有强度和力量的真诚的歌故事和戏剧里的每一想象来展示。”中外文学是相通的。笔者认为,对英国文学教师而言,只有重视文学教学改革,并从实处着手,才能做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