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思考.pdf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思考.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11期德育天地一、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得到解决。(一)理论上重视与实际上轻视的问题。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所组成。其中,德育为其他“各育”起到提供方向性的作用。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来看,学校德育地位是很高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重智轻德,忽视德育的倾向。不少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重智轻德,从而使德育在学校中的真正地位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表面上高而实际上低,忽略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二)高要求与低投入之间的问题。目前,人们从理论上都重视德育,对其提出了高要求。有关部门还颁布了许多的相关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中小学的德育要求也很高,但是,在德育方面的投入却比较低。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投资几乎都集中在智育或艺术特长教育等方面。尽管若干意见提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对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费,对学生个人参观可实行半票”。要求“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这应该说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很少落到实处。家长、学校和社会似乎都忘了德育也是需要投资的。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投入的,如果仅仅只是对中小学德育提出高要求而缺乏必要和足够的投入,那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三)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之间脱节的问题。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在这个德育体系中,学校德育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校外德育也不容忽视,人们常常说的“二大于五”,就是反映了校外德育的重大作用。但在实际上,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之间却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如学校德育宣传集体主义,家庭、社会却存在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追求。尽管至今为止,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仍然坚持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渠道”,但这样的观念在事实面前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我们不能无条件地要求学校德育发挥什么主导作用,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学校教育这个小环境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脱节、学习与生活的分离,已经造成了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信任”危机。(四)教育者的主观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意愿不一致的问题。在中小学德育中,教育者是“道德规范”的代表,制定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无条件地认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无条件地接受既定的道德教育过程,不允许学生对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怀疑。他们总是教育学生学会顺从,在家里要成为“听父母话的好孩子”,在学校要成为“听老师话的好学生”,不能有违背老师、家长或其他成人意愿的言行,否则就会受批评、谴责或惩罚。教育者是道德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学生只能是服从,至于学生的实际意愿却很少得到尊重,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也很少考虑来自学生的想法。因此,在现行的德育实践中,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表面服从,这是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更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相冲突。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主要措施加强学校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笔者认为,按照新课程对学生实施德育,能够较好地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本德育。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新课程的核心要求。反思现实,中小学德育确实存在漠视学生权利的现象,学校纪律、制度的制定,很少是从学生当中来的,大多是教师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变成制度,强迫学生服从,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对学校纪律、制度认同程度低,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求教师把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作为德育第一原则。实施人本德育,要求教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思考蔡美娟周忠生摘要: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实践面临着许多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对增强德育实践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德育;德育实效性25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11期德育天地念,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使学生在信任、尊重的氛围中,乐于接受纪律的约束,主动、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当然,实施人本德育,以学生为本,也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只注意统一性而忽略差异性。教师要在全面、准确了解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提出符合学生需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学生,才能及时把握学生需求的变化,并给予区别对待以进行有效的引导。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认同、接受,从而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二)面向生活,有效地推进生活德育。新课程强调教与学要面向真实的世界,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积极有效地推进生活德育,是新课程背景下德育的基本要求。学生的日常生活处处有德育,事事有德育,生活就是学校德育的丰富资源和宝库。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从他们丰富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德育的内容,探寻德育的契机,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中捕捉德育实践的切入点,找准突破口,使学生明理、动情,由信而服,由服而行,由行而果,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为人处世的规矩、道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德育,往往是使学生在个性鲜活生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事件和情景中,得到享受教育,体验快乐。这样的德育,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德育是一种说教”的认识误区和抵触情绪。(三)把握细节,从细微处着手进行德育。在当下社会,“细节决定成败”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人的精神境界、文明涵养、人格魅力等,是构成生活的重要因素,它是由诸多细节来展现的。因此,进行德育实践,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把握细节,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具体细节的引导和规范,从其言谈举止的细微处做起,促使学生把做人做事的规矩、规则等内容,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良好习惯。细节是无处不在的,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中小学的德育实践应从细节抓起,要从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做起,使他们逐步做到:说到做到,诚实守信;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知错就改,有责任心;节约钱物,珍惜能源;天天锻炼,身体健康;团结同学,善于合作;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讲究卫生,养成好习惯等。只要学校德育实践从培养中小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做起,从与这些习惯养成息息相关的细节抓起,就能增强德育的可亲、可敬以及可接受性,这对其德育社会化大有裨益。(四)加强实践锻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德育。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德育必须由以往的单向灌输为主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使其积极的参与、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德育。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讲究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使其在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生动真切的感悟,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比如主办“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签名仪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让他们体验公益活动的意义等。德育实践活动贵在坚持,重在落到实处。如果只是为了某种需要而组织一些不切实际的活动,只注重形式,不讲效果,表面上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让领导讲话号召,让学生表决心,而真正的学生实践活动却是虎头蛇尾,轻描淡写,学生就体验不到德育的实际意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锻炼,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之中,使其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心灵上有所震撼。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让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然后以调查的结果和由学生自己从报刊杂志上摘抄的资料和图片,采取展示、演讲等方式再现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的事实、现象与感受,就可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与唤醒,有助于其日后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教师要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当作是对他们进行实践锻炼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按照相应的规范为人处事,感悟到规范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是学做人的基础,从而使学生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五)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在德育实践中,教师的为人师表尤其重要。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都认为,未成年人所有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都可以从成年人身上找到影子,得到佐证。这是很有道理的,说明成人的言行对未成年人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作为教育者,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利用“身正”的模范效应来教育学生就显得特别重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学习研究的合作者、发展进程中的服务员和共同成长的好伙伴,是对教师的师德表率和专业水平提出的更高、更新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要运用自身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无私的爱心去培育学生的爱心,以自己助人为乐的言行和精神去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这就是教育者的“身正”效应,就是师德的展现,教育的真谛、教师的崇高与圣洁也就体现在这里。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成为品行端正、人格高尚、师德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