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11期德育天地一、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得到解决。一理论上重视与实际上轻视的问题。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所组成。其中,德育为其他“各育”起到提供方向性的作用。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来看,学校德育地位是很高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重智轻德,忽视德育的倾向。不少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重智轻德,从而使德育在学校中的真正地位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表面上高而实际上低,忽略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二高要求与低投入之间的问题。目前,人们从理论上都重视德育,对其提出了高要求。有关部门还颁布了许多的相关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中小学的德育要求也很高,但是,在德育方面的投入却比较低。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投资几乎都集中在智育或艺术特长教育等方面。尽管若干意见提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对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费,对学生个人参观可实行半票”。要求“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这应该说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很少落到实处。家长、学校和社会似乎都忘了德育也是需要投资的。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投入的,如果仅仅只是对中小学德育提出高要求而缺乏必要和足够的投入,那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三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之间脱节的问题。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在这个德育体系中,学校德育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校外德育也不容忽视,人们常常说的“二大于五”,就是反映了校外德育的重大作用。但在实际上,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之间却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如学校德育宣传集体主义,家庭、社会却存在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追求。尽管至今为止,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仍然坚持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渠道”,但这样的观念在事实面前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我们不能无条件地要求学校德育发挥什么主导作用,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学校教育这个小环境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脱节、学习与生活的分离,已经造成了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