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转型与发展.pdf_第1页
新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转型与发展.pdf_第2页
新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转型与发展.pdf_第3页
新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转型与发展.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3SHANGHAIJIAOYUKEYAN上海教育科研!汪晓赞季浏文2006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会议上提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来抓,让“健康第一”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得到落实。与此同时,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并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启动。这一举措对正值我国社会结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型的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作为中小学体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必将被赋予新的使命与挑战。一、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强健体魄目前,虽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也得到了根治,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但人们“伏案工作时间增加,脑力支付增多,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人际交往减少以及营养过剩等等,许多人也许在一天之内用不着挥动一次手臂,一周之内无须将自己的身体腾空一下,一月之内不必将自己的心率达到每分钟100次,一年之内都没有搬运20公斤重物的机会,我们远离各种体力活动”这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使人们深深地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机能的正常和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处于完美的状态”。由此,人们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人们对于健康认识的转变必然会造成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转变,即需要体魄健壮、智能高超、心理素质良好、道德情操高尚、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新型人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和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必将发生重大的变革。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经过多年的努力研制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于2001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逐步推广体育新课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新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以往体育课程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对于运动知识、技能和体能等方面的获得,而体育新课程除了重视这些方面以外,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促进,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增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为终极目标。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同志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问题,明确提出:“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有了健康的体魄,就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纳入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纳入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并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要真正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从指导思想、评价体系、体制机制、政策导向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从而更加坚定了体育新课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地位与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进一步突出体育新课程的健康与教育价值,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强健体魄,坚定不移地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二、重视激发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以动作技术的新授、复习和考核为主要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示范、纠错和学生的反复练习等等。体育教师注重的是教“会”学生,而较少注重教“懂”学生,更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与爱好。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性的源泉,犹如一种“诱发剂”,吸引着人,推动人们新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转型与发展ZHUANTIYANTAO专题研讨82007.3上海教育科研SHANGHAIJIAOYUKEYAN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活动或对某事物的追求之中。如果学生对运动没有兴趣,就可能不主动地去学和练。陈至立同志提出:“要改革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生机活力和吸引力。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团队和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据调查,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占各种不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第3位。学生在校的体育学习是激发与提高其运动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体育学习与学生的升学、就业等方面又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讲,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充分地关注到激发与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更新,还是在整个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方案的设计上,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面对新时期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课内外参与体育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以保证体育新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实现。1.改革课程内容,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健康认识的转变,体育新课程的目标由过去的“增强学生体质”向“全面增进学生健康”发生转变,课程内容体系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生转变。体育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国外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方面,并根据各个方面的目标,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具有较强时代性的课程内容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变化。虽然以往的体育课程也有相应的内容,但与之不同的是,体育新课程强调体育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选择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技能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运动技能既包括竞技性的运动技能,也包括非竞技性的运动技能。由于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而不是培养优秀运动员,所以体育新课程强调对传统的竞技性运动技能进行改造,使其能为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除此之外,体育新课程还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踢毽子)和新兴运动项目(如轮滑)等非竞技性运动技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些体育活动项目因其实用性与趣味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2.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学生的运动兴趣需要依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去不断激发与提高,而体育教学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解决“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会运动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更应解决的是“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使其成为终身自觉锻炼的体育爱好者和体育的受益者”。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和教材居于绝对支配的地位,由于教师较少地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中,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将指向“学生”这一主要群体的健康发展上。因此,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应由强制性向自主性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单一的接受-灌输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多样学习方式转变,体育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体育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3.形成运动爱好与专长,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讲,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以及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关注学生一时的运动技能表现更为重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就非常强调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陈至立同志提出:“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有强烈的运动兴趣,还要求学生掌握一两项较为擅长的运动技能,以便于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锻炼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课程标准对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灵活处理:在小学阶段,强调运动技能的游戏性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练”,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初中阶段,强调由学校和体育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和学生的兴趣,在每一类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类)中选择若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在高中阶段,则允许学生根据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和学校确定的内容范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选项式学习,以帮助学生至少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与专长。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国内外有关教育评价改革优秀经验的影响下,针对传统体育课程单一由体育教师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一次性的、绝对性的、定量的分数评价所出现的问题,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多元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进行评价,还要对其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真正体现ZHUANTIYANTAO专题研讨92007.3SHANGHAIJIAOYUKEYAN上海教育科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评价方法上,强调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形成立体、综合、多层次的评价方法体系,以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各种教育功效;在评价标准上,既有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还提倡学校甚至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有关进步幅度的评价标准,以充分关注地方、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评价主体上,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家长评价,以建立“教”与“学”多方面的协作关系,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评价信息,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同志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的督导制度、学生健康监测制度和体育考试评价制度,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建立起全方位、动态的评价体系,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评价体系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精神,体育新课程要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和有效落实多元体育学习评价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可以运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的体能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但不能只是单纯地对一些体质项目测试结果进行绝对性评价,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体能成绩评定,必要的话体育教师还可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一些辅助的相对性评价标准(包括团体内差异评价标准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其次,要认真解决多元体育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问题,尤其是对于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过去较少评价经验的几个方面,以及关于各个方面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并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学生自评与互评模式,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以充分激发与调动每一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学习潜力,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四、积极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推动农村体育教学的开展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同志提出:“要从资金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配备、课程指导等方面为学校体育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水平,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健康素质。要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工作重点,积极促进教育与体育的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给予学校体育工作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以前上了一个台阶,但在教育投资方面还存在着“僧多粥少”的现象,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经费等各项条件仍有许多不足,各地的体育教学条件差距也很大。尤其是许多边远地区、农村学校,甚至没有什么专门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根据我国现有的国情,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能允许我们一味地抱怨和消极地等待了。面对我国八亿农村人口,我们必须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资源,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此,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1.关注地方和学校差异,实施体育新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多年来,我国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一直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管理体制,由国家统一课程教学的内容、进度、评价、时数和模式。由于这种体制固有的局限性,以及我国各地、各校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使之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各地、各校的实际需要。所以,将原来的国家统一管理体制改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方案,各校应结合当地课程资源、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认真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在这样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下,农村学校完全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条件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教学,不用为缺乏城市学校所拥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而发愁,从而增大了体育新课程的适用性。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明确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权力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激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体育新课程有机会获得更多的领导支持和政策保障,从而实现陈至立同志所提出的:“各级政府和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健康第一的要求,充分认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认识学校体育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青少年全面素质和展示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意义。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让健康第一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得到落实。”只有这样,体育新课程才能够得以健康、个性化地成长,才有可能改变过去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命运,同时也为农村体育教学获得更大程度的支持与保障。2.目标统领内容,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是体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也是体育课程设计中最棘手的问题。课程标准放弃了以往由国家统一规定具体教学内容的做法,只提出了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框架建议,确定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给予学校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各地、各校和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及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下转第34页)ZHUANTIYANTAO专题研讨102007.3SHANGHAIJIAOYUKEYAN上海教育科研(上接第10页)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目标。由此,在目标统领内容的课程新理念下,农村学校拥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体系,充分挖潜当地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资源和地理资源等,土法上马,切合实际地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与活动。3.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形成多样化的课程发展格局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模式和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课程标准提倡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增强体育新课程的适应性。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地方和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体育的地方或校本课程开发,如有的地方和学校将舞龙舞狮作为体育的地方或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的课程开发,与国家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第二,地方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地方化或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各地、各校的体育教学情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开发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并组织各校实施,而校本课程则是由学校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在本校内予以具体落实。在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受到高度重视的新时期,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更加突显其对全面推进城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作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几年来,在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城市和农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如福建泉州的“南拳”、广西少数民族的“毽球”、山东农村的“秧歌舞”等等。这种提供更多选择、更大创造空间和平台、充满个性的课程开发理念,真正树立了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课程主人翁精神,充分地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意、颇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体育教师逐步从课程的“执行者”与“实施者”角色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与“建设者”角色。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项目不仅仅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游戏活动予以呈现,而是作为课程内容甚至是一门课程来予以开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充实着体育新课程内容体系,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多样化体育课程发展格局。体育课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历经百年沧桑,走过了一条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起伏动荡的坎坷道路。而今,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使命给体育新课程带来了发展的春天,政策的保障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排除误导,领导的重视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把握正确的方向,师生的共同参与、各地各校的创新开拓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树立强大信心。我们坚信,在新时期体育新课程必能披荆斩棘,突破旧的教育教学思想的重围,掀开体育课程改革新的历史篇章。参考文献:1.钟启泉,崔允河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679.5.潘绍伟等.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重大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2002,(4):89.汪晓赞季浏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0062EducationalResearchandEvaluation,2000,6,2,130-57.9.Felgate,R.andKendall,L.HeadteachersMainConcerns(AnnualSurveyofTrendsinEducation,DigestNo.8)M.Slough:NFER,2000.10.Hartley,J.andBranthwaite,A.(Eds).TheAppliedPsychologistM.Secondedition.Buckingham:OpenUniversityPress,2000.11.Keys,W.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