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刑释解教人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docx_第1页
关于完善刑释解教人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docx_第2页
关于完善刑释解教人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docx_第3页
关于完善刑释解教人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docx_第4页
关于完善刑释解教人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完善刑释解教人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思 考 “刑释解教人员”在我国司法领域指刑事处罚意义上 的刑满释放人员和行政处罚意义上的解除强制性劳动教养 的人员,过去也称为“两劳释放”人员。从法律意义上讲, 这部分人被重新归入一般公民范畴,成为国家建设的积极 因素。如果顺利回归社会,社会就多了一名普通公民;反 之,就多了一份不稳定因素。积极引导刑释解教人员重新 走向社会,对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具有重要作用,创 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增强社会公共 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刑释解教人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仍未健 全,且大多数刑释解教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 部分人员好逸恶劳的恶习根深蒂固,加上社会存在一定程 度的偏见和歧视,因此刑释解教人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方面仍然困难重重,其中的少数人甚至重新走上违法犯罪 道路,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当前,各地主要采 取以下措施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抓好接茬安帮。刑释解教人员“踏入”社会,作为 “属地管理”的乡镇、街道严格履行报到、登记、建档立 卡、落实帮教人员、签订帮教协议、开展随访、考察鉴定 等。 拓宽安帮渠道。有关部门鼓励乡镇(村)兴办经济实体、 支持企业建立过渡性安置点吸纳刑释解教人员。一些地方 社区通过“再就业基地”、“社区家政服务中心”设置一 些电器维修、家政服务、环保等岗位安置刑释解教人员。 劳动部门依托乡镇劳务输出工作站,推荐他们到与本地有 劳务关系的外地企业务工,并与务工所在地的安帮组织签 订委托帮教协议。 开展就业服务。作为主管单位的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对 安置帮教工作的协调、指导、督查和管理工作,主动协调、 联合有关部门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帮扶机制,切实为回 归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专场招聘等 就业服务。 制订扶持政策。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刑释解教人员失 业、就业援助办法,让他们除能享受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 外,还能享受岗位优先援助、资助性奖励、工资性补助、 免费技能培训等政策。 二、刑释解教人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有效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 社会和谐。通过各级各职能门部积极参与,扎实工作,使 刑释解教人员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进一步端正了人 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想和灵魂逐步转变,从而有效 地预防和减少了犯罪的再次发生,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 造了条件,营造了良好氛围。 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通过安置帮教工 作的深入开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刑释解人员的安置帮 教政策,让“两劳”人员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充分 保障了刑释解教人员的合法权益,推进了社会主义法制化 建设的进程。 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优越性。通过安 置帮教工作的大力实施,体现党和政府对公民权利的充分 保障和对社会整个层面的关注,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使 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更加和谐,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以人为本的优越性。 三、刑释解教人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刑释解教人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各地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实施安置帮教社会化探索和实践, 并将其作为预防违法犯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党委、 政府基础性工作目标,力求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但 是,由于当前教育管理工作机制本身的问题,安置帮教大 多停留在落实责任田等方式上,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 工作显得举步维艰。 一是部门协调难。当前,各地大多成立刑释解教人员 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一般设在司法局, 由司法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而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复杂 的社会系统工程,工作内容包括很多环节,涉及多个部门, 开展该项工作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综治部门 的协调指导下,上下沟通、相互配合,充分调动有关部门 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部门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形成各部 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这样,安置 帮教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然而,社会上对安置 帮教工作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有的部门和有的人看来, 安置帮教工作只是司法行政职能工作的内容之一,工作的 主体是司法行政机关,和其他部门无关,和社会无关;部 分安置帮教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也对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配合不力。现行机制下,司法行政机关很难 真正组织协调各部门、各成员单位做好安置帮教工作,从 而导致司法行政机关孤军奋战的工作局面,未能形成有关 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致使安置 帮教工作难于落到实处。 二是工作开展难。安置帮教工作,缺乏专职工作人员, 专项经费未落实,目前,安置帮教工作基本上由基层司法 所负责完成,基层司法所还承担着规范化建设、人民调解、 社区矫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 作任务,任务相当繁重和艰巨。司法所有限的人员又承担 着繁重的乡镇中心工作任务,如我市司法所工作人员 50%以 上都被当地党委、政府安排包点,从事乡镇中心工作。有 些县还存在一人所,有限的工作人员既要承担乡镇中心工 作,又要抽出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职业务工作,司法所承担 的工作负荷较大,安置帮教工作开展较难。 三是社会心理影响大。实际工作中,安置帮教工作难 以落到实处。一方面,社会上对此类人员存有偏见,认为 他们是监管场所出来的,不是什么好人。另一方面,刑释 解教人员也存在自身因素,“破罐子破摔”,少数刑释解 教人员回归社会后,认为自己想改好都难了,一辈子就这 样算了,于是变本加厉进行犯罪活动。 四、进一步完善刑释解教人员教育管理机制 从当下刑释人员的安置帮教管理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 来看,笔者认为,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应作一些 相应的转变,以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服务。 从特殊型向普通型的社会意识转变。从法律意义上讲, 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劳教人员解除劳教之后,便成为普通 公民。刑释解教人员就应重新归入一般公民范畴,成为国 家建设的积极因素和相应成员。社会观念也应随之转化, 把他们视为普通公民看待,而不应作为特殊公民进行对待。 从政法机关的监管型向社会帮扶型转变。现阶段,服 刑人员刑满释放、劳教人员解除劳教之后,便从大门内的 监管转为大门外政法机关的监管,现行机制把他们划归为 特殊防控人群。但是,从宪法意义上讲,刑释解教人员已 经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普通公民,其权利和义务与普通公民 并无差异,把刑释解教人员交由政法机关监管,从法治理 论上讲,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撑。而应转化为全社会的帮扶, 把这部分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来进行社会帮扶,使其早日 顺利回归社会。 从由村委会配合型向村委会主导型转变。刑释解教人 员走出大门“自由”后,回到所在的村或社区,成为村或 社区一名公民,村委会有权对其进行社区管理,对刑释解 教人员中的弱势群体符合帮扶条件的人员申请临时救济和 帮扶。 从重物质性到重舆论导向的转变。长期以来,各地结 合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实施安置帮教社会化 探索和实践,并将刑释解教人员作为预防违法犯罪工程的 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党委、政府基础性工作目标,取得了 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但是,一些地方,把安置帮 教仅仅看做是物质帮教,给刑释解教人员送米、送油、送 钱,安置工作,这当然符合党的政策,可也要顾及社会大 众心理和社会舆论导向。当前,社会上滋生一些不良现象, 刑满释放人员走出监狱后,亲属朋友又是请客吃饭、又是 放鞭炮迎接。鼓励刑释解教人员重拾生活信心,振作精神 以更好的回归社会是好的,但是,以这种迎接“英雄”的 方式迎接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的不良风气应坚决予以抵制。 当然,在实施系统化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中,要十 分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积极作用,善于发挥先进典型的示 范效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帮教。对典型不能忽略教育培养 与提高,在宣传中注意度的把握和正面引导,防止产生负 面效应。 从“放下包袱”做人到“背起包袱”做人的社会舆论 转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一个人的思想 意识支配其行为方式,从正面来讲,勾践卧薪尝胆,成就 其大业,以其时时记住亡国之耻是分不开的。勾践背起 “亡国的包袱”做人不但没有坏处,还帮助其完成大业。 反过来讲,刑释解教人员曾经违反国家法律,做了伤害国 家、伤害人民的事,更应该背起“犯罪的耻辱包袱”做人, 这样,才更有利于其回归社会。相关部门在帮教中,也要 讲清楚相关法律法规,让刑释解教人员认识到自己曾经所 犯的错误。长期以来,我国各种舆论、媒体都倡导和宣传 刑释解教人员要“放下包袱”做人,殊不知,社会大众心 理、特别是被害人真的希望其“放下包袱”吗?服刑人员 犯罪的事实是无法回避的,给社会造成的损害是无法弥补 的,这一点,刑释解教人员本人内心应该受到谴责,出狱 后,悔罪心理是弥补自己的过错,“背起包袱”做对社会 有用的人,而不是轻易“放下包袱”,转而又成为社会的 “包袱”。笔者认为,这与当下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并不矛盾,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讲,一定的社会压 力对人格的健全成长有益无害,它能有效增加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