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司法改革时代我们对价值理性的追求.docx_第1页
兼谈司法改革时代我们对价值理性的追求.docx_第2页
兼谈司法改革时代我们对价值理性的追求.docx_第3页
兼谈司法改革时代我们对价值理性的追求.docx_第4页
兼谈司法改革时代我们对价值理性的追求.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兼谈司法改革时代我们对价值理性的追求 不久以前,笔者曾参与一起发生在农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 纷的审理,并在审结后尝试着以旁观者的心态对这起案件 及其审理过程进行了一次力求深入的思考。当然,由于这 起案件极其普通,因而在技术层面上不具有太多理论探讨 的价值。但从另一意义而言,正因其普通,所以显得尤为 典型,并进而使得对它的思考可以抽象为一种对当前我国 法治建设状况的观照。遗憾的是,囿于笔者自身理论基础 的贫乏,这种观照同样显得肤浅。如果要说还有些许意义 的话,大概也仅止于思考后萦绕在笔者心头的几许尴尬、 欣慰和希望吧。 下面,笔者将对这一案件的特点、经过及其相关社会 背景作一些简单的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只所以要不各笔 墨介绍与该案有关的背景因素,是因为在笔者看来,正是 这些因素有力地影响和改变着本文所欲探讨的主题:当前 我国社会中法治观念的发展状况及其缺憾。同时,为了将 该案中一些与主题无关的个别因素剥离开来,以便使下文 中对这一个案的思考更具空间上的代表性,笔者以该案所 涉及的全部参与者均将以“、”等符号 代表称,而忽略其各自的本名。由此带来理解上的一些不 便不处,请予以谅解。 一、纠纷的发生及案件审理情况 这起人身损害赔偿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经 常可以遇到的民事纠纷。地点在村。村是其所属的 镇镇治机关所在地,同时也是基层法院派出法庭所驻地。 由于距县城仅有十公里,就交通、通讯而言,村并不显 得闭塞,而就经济发展而言,村因众多家庭承包经营户 纷纷从事钢球的加工、生产,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钢球专 业村”,其业务触角远及全国各地。在现代科学和现代文 明之风的吹拂下,村的村民自然不能说是还处于蒙昧之 中。“村民自治”和“依法治村”这一类现代法治观念的 产物,也因其在村的传播和初步施行,而不再仅仅是使 村民们感到新鲜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的村级管理 机构一直以工作严谨闻名,其基层调解工作更是屡受表彰, 被公认为是农村调解工作的典范。就此,镇分管司法的 一位镇政府官员曾这样评价,村工作确实搞得好,历年 来很少把矛盾上交。 本案原告及被告、均为村村民。生于 1975 年,初中文化,为村电管员,负责村内部分电费的收缴。 XX 年 10 月 6 日,与被告、因收电费一事发生争执。 双方互相辱骂中骂了一句“偷人婆”。此时、即 上前殴打,并致多处软组织挫伤。后经治疗用去医 疗费 500 元。 纠纷发生后,村村委会即召集双方当事人及其亲友 进行调解。后村委会提出如下调解方案:、谩骂且殴 打致伤,后负赔偿责任;辱骂引起纠纷扩大,应自 负部分责任。故的医疗费由、负 350 元, 其余由 自负。在已同意上述方案的情况下,提出,村村规 民约规定,凡辱骂她人为“偷人婆”者,由村委会处罚款 200 元。故应罚200 元,否则将不同意调解方案。村 村委会成员均表示的意见可予采纳,由此导致的不满。 调解未成。 其后,即委托年轻的律师为其委托代理人,向法 院提起诉讼。在审理过程中,被告也委托了为其委托 代理人应诉,并以辱骂其构成名誉侵权为由提起反诉。 开庭审理后,法官当庭提出如下调解方案:由、共同 赔偿医疗费 350 元; 放弃其其余诉讼请求;撤回其 反诉。对于所谓的“罚款”,法官是这样表态的:这是村 委会与的事,与、的诉讼无关。该调解方案随 即得到双方当事人同意。遂达成调解协议。 由于诉讼前村村委会就此纠纷进行的调解均有详细 的笔录,且双方律师因循其所熟识的办案流程而为本案进 行了充分的调查取证工作。故而就事实建构而言,这起案 件并不复杂。其中的法律运作包括实体法.程序法的选择适 用亦颇为简单。从调解协议被毫无阻力地迅即达成一事可 推知,案件当事人其实在对实体结果的预期上,亦是基本 一致的。其争议仅仅在于上文所提及的所谓“罚款”的运 用上。争议的案值极少,于是便反衬了本案诉讼各方成本 投入的相对巨大。据事后调查,原告为此案支付了诉讼 费 300 元,律师费 800 元。被告、为此案所作的经济 投入同样是不遗余力的:诉讼费 300 元,反诉费 300 元, 律师费 1000 元。因而,如果说这一件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有 何特别之处的话,便是这种争议标的的细微与诉讼投入的 巨大之间的反差了。由此生发的疑问不由令人反复地对其 持久“凝视”,以求获得合理的解释。于是,在这种反复 的“凝视”中,本案中各方参与者扭结 的心态开始一一展 开。并且,在条分缕析后,坦率地讲,作为一个法律职业 者,由此的感受确实显得略微沉重。 二、对案件参加者不同法治观念的剖析 在法律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大概已没有太多的法律 人会怀疑,法治及其运作是一个结构、实体和文化、意识 形态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有机体。一个社会对诉讼目的的主 流理解,其实决定了这个社会法律设计上的走向,也直接 影响到“法治”的内容及其实现。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曾认 为“法者,定分止争也”,从中国几千年的司法实践上看, 诉讼的功用似乎更多地被定位于“止争”,即社会不和谐 状态的解决和回复。相向而行的是,西方社会随着“从身 份到契约”的历史性跨越,“为权利而斗争”已成为其法 治追求的价值座标。两大思想体系的碰撞曾直接导致了法 学上不同价值取向的分歧。从对这起人身损害赔偿条件的 分析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这种分歧伴随法的运用,伴 随抽象的法律规则与具体社会关系的结合,也日益在日常 生活的事件中不自觉地展开。 在的委托代理人律师看来,诉讼的目的应当是追 求被损害利益的救济。在法庭辩论中,他曾这样评价这起 案件:“这是我执业以来,争议标的最小的几个案件之一, 我认为对双方而言都不合算,所以也觉得好笑。”无疑, 在律师看来,诉讼同样受经济规律制约,应当考虑投入 和产出,即费效比。而客观上,从本案中、各处 的投入和由此而得的利益上考量,此种诉讼显然确然“不 合算”。 但在律师看来,原告的起诉,甚至于的反诉, 都不应当仅仅用眼前的利益得失来衡量其意义。和都 是基于其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而通过诉讼在进行抗争。并 在这种抗争中寻求是非曲直,也就是寻求公正、正义的实 现。也许和还没有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但“这并不妨 碍我们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这样的定性。” 相较而言,、因其文化水平和知识的欠缺, 他们对这起起诉讼的理解显然要朦胧得多。心态更为复杂。 曾说“只所以要起诉,是因为村里处理不好。”仔细地 分析可知,“村里处理不好”,是因为作为基层权力延伸 的末梢村委会对此类纠纷并没有强制的调解权。诉诸 法律,自然是寻求国家审判权的代表法院对其主张的 认可。而法院对其主张的评价。较之村委会在调解中作出 的对其主张的评价,其优越之处就在于,前者具有国家强 制力以保障贯彻和实现。由此可知,在权利纷争不能解 决时选择诉讼途径,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寻求国家强制力的 保护。而对于这起诉讼是否“合算”,亦坦言:“钱是 小事,主要是争口气。”显然,“争口气”几乎就是希 望其人格权利在与、的斗争中得受尊重和保护这一愿 望的直接表白。 、在起诉讼中扮演的是两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 村委会调解中他们自觉到场参加,在法院传唤后也到庭应 诉,这都反映了他们对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两种权利的畏惧。 但即便是畏惧,也是有所区别的。对于不同权利背景的这 两个机构所提出的几乎是同样的调解方案,向村委会说 了“不”,但面对法院却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是法律 的力量使然吗?显然不。两种权利间的差别同样在于:法 院的评价是具有强制力保证的。因此,和在村委会调 解中可以固执己见,以求其利益的最大化。但在法庭内, 和却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因为固执己见,他们极可 能面临国家强制力所保障着的更为不利的结果。 而以名誉侵权为由提出反诉,似乎更多地应当从 律师指导下的诉讼技巧上寻找原因,但同样不可否认, 的反诉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人格权利的一种强调。显然,在 权利的捍卫和金钱的支出中,与一样都选择了前者。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这起案件的案外人,某乡村法律 工作者基层中不具有律师资格但经常从事有偿法律服务 的所谓“土律师”就此案也发表了与律师相似的看法, 他甚至认为:“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以上的分析或许有某些武断之处,但毕竟真实地构画 出了当前我国社会中几种不同法治观念的差异。这应当追 溯到、等人各自不同的知识技能、职业背景 和社会阅历中去。律师和法律工作者都不曾系统地学 习过法学理论。他们对法律的认知直接开始于对具体法律 规则、条文的学习,从事法律实务更多地也是依赖于长期 实践中的感知和经验。因而,在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看 来,法律是一门技艺或谋生的手段,是一项通过对制度和 规则的演变、适用,以支配社会权力资源的方法。他们对 理想状态的法的要求仅在于: 法的规定、原则和体系符合 严密的逻辑,司法程序符合理性化的要求,使法律具有可 预测性、可计算性。这种可预测性,可计算性的结果并拥 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从而能够使人趋利避害,并最终达 到调整社会的目的。这些,代表了“工具理性”的追求。 但成文法自有其局限性,也就是基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 性,成文法不可能作到对现实生活无一遗漏的规范。在这 一点上,律师、法律工作者同其他纯粹“工具理性” 论者一样,都将走入误区。 律师在现代法治文化已开始飞速发展的九十年代初 选择了以律师为其职业。他对法学理论的学习虽不能说是 良好,但毕竟还算系统。在为应付律师资格考试所进行的 学习中,律师对“法律是一门博大的科学”这一论断有 了实在的体会。因此,律师很自然地把和的诉求理 解为“为权利而斗争”,并将他们诉讼的终极目的视为 “不自觉的对公正、正义的追求”。在律师看来,法治 社会的法首先应当是良法,即法律、规章、制度应当是从 终极价值公理中演绎出来的,符合“公平”、“正义”的 要求。例如律师就曾指出:“村委会所谓村规民约 中的罚款,不谈其是否违反行政处罚法,单讲这种规 定本身就是恶法”。因为从本案的运用上看,它极不公平。 律师还认为,法律应当有其独立的力量,而不需要借助 于其他因素来维持其尊严。法律本身的力量就在于社会公 众“法律至上”信念的形成。在“法律至上”的信念之下, 司法官员的法忠诚感和公众的法信赖感即是法律本身的力 量。在本案中,当事人、所依赖和戒惧的是法律 背后起保障作用的国家强制力,即国家权力。因此, 、异议有“法律至上”的信仰,就他们而言,权 力显然大于法律。 实际上,、所代表的是我国社会中最为广泛 认同的一种对法的认知。他们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法律的 专业训练,对法的认知仅仅来源于如下两个方面:、司 法机构对法的具体运用活动构成他们认知的社会实际来源; 、我国长期以来政府推进型的、全民普法式的集体规则 构成他们认知的学习途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当 前的许多司法活动本身就是“权大于法”的典型教材。而 全民普法都过份执迷于“工具价值”,忽略了对 、的法治基础观念的培育。事实上,对 、们进行填鸭式的刑法、电力法、森林法等法律 具体条文的教习完全是一种浪费,因为他们很快就会忘掉 了。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根植于他们内心的依然还是对权 力的畏惧和盲目迷信。因为在他们看来,单看法律本身, 并不能产生任何直接的拘束力量。在起诉后,曾先后托 人向承办法官打招呼,这正是迷信权力的具体表现。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们对自己人格权利及 其他正当权利的追求已经开始独立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并 且这种追求已不能从单纯的权力运作中得以实现,甚至仅 仅以化解纠纷为目的的所谓诉讼亦已无法对此予以全部满 足,因此上述两种途径所能带来的终究只能是实在的、甚 至是物质化的利益,而不能保证社会公众的肯定评价。所 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法律的援助。这无疑是法治观 念和“法律至上”信念培育的沃土。从这一财意义而言, 本案中、所体现的价值追求虽然是不自觉的,但却是 令人欣慰的。 就笔者的理解而言,律师的观念正是对法律的“价 值理性”的最好阐述。这样一来,上文所探讨的我国社会 中几种不同法治观念的差异,正契合了法律理性中“工具 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种追求的分岐和交汇。令人感到 沉重的是,正因为我们以往司法实务中长期存在的种种弊 病,使得律师所认同的价值理性在当前产生了严重的失 落。这一判断基于如下事实:律师所持的观念甚至只能 被我们社会比较少的人所认同。 三、司法改革运作中应张扬起价值理性之旗 近些年来,法律实务部门和理论界都开始将关注的目 光投向司法改革问题,并加强了交流和互动。这使得司法 改革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已经超越于原有的仅仅是枝节修 补的局限,而开始了对我国整个法律制度建设的批判性思 考。可以说,在既往的法律制度建设中,人们一直对工具 理性关注较多,价值理性相对显得缺乏。这使得 、们,甚至是律师、法律工作者们,都难以 形成“法律至上”的信念。诉讼成了一种利用规则、技巧 和权力的角斗,而缺乏对公正、正义、安全、自由、效率 等终极价值的追求。有时连司法官员自身都有很多不具备 对法律及其运作的忠诚意识。这些问题,同样应当引起我 们的反思和检讨。这种反思和检讨首先应当在立法中开始, 以求得法律的良性化,使之符合人类基本价值的要求,具 有普遍性。在普法上,应加强对法的正义价值的演绎,推 动公众对公正、正义的追求和法律至上观念的形成。笔者 认为,在司法改革已全面启动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直接从 事司法实务运作的执法者,我们自应当更多地肩负起张扬 价值理性之旗的重任。因为,如前文所述,、们 所代表着的广大公众,正是依赖于我们的执法活动而对法 治及其意义获得直接的感受和认识。同时,只有当法律完 全被法院公正地作出解释后加以适用时,法律才会被社会 的大多数成员接受 ,在此笔者亦不揣冒昧,就实务中迫切 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作一浅谈。 、维护司法公正以确立法律权威 正如肖扬院长所指出的,“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审判 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是法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维护司法公正对于确立公众的法忠诚感和法信赖感,是 极其重要的。这一点已为众所周知,在此不多加论述。值 得我们重视的是,司法公正包括了实体的公正和程序的公 正。基于我们过去长期存在的忽视程序正义的弊端,在司 法改革的具体运作中,我们更首要的就是倡导“程序正义” 观念。因为公正的程序不仅体现了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 而且也反映了法对效率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不仅要严 格遵循现有程序法的规定审理案件,同时更要领会“对抗 式”诉讼中关于合理、公开、平等、效率等基本精神和观 念,以补现有程序法规定之不足。使得裁判的实体结果, 成为一种“看得见的正义”。 、加强判决书的法理阐解,彰扬司法对公平、正义 的追求 既往的“三段论”式判决书写作方式,已在许多角度 被广泛地指责,改革裁判文书的写作亦呼声日高。既然法 律在当今已发展为一门日益精深博大的科学,那么强求普 通公众对法的全面把握就已成为不可能。故而, 、等非法律职业者,就只能依赖一般的价值评判 标准来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合法性。而符合“价值理性” 要求的法,其对公正、正义等终极价值的追求与 、们所认可的一般价值评判标准具有同一性,其 法理本身就是对上述终极价值的演绎和阐释。所以,加强 判决书的法理阐释,首先能够使当事人信服,从而避免不 必要的误解。其次,这种法理阐释同时也是司法机构对某 些价值评判标准的确认和宣示,是一种更具实效的普法。 、加强司法与传媒的协作,推动全民法律至上信仰 的形成 由于司法改革中我们较多地提倡了司法独立和法院的 消极主义地位,因而使得当前某些传媒对司法独立和司法 公正的负面影响被夸大。应当认识到,当前传媒即使是在 某些操作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