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下面层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案_第1页
高速公路下面层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案_第2页
高速公路下面层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案_第3页
高速公路下面层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案_第4页
高速公路下面层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速公路下面层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案 (二)设计内容 1. 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4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原材料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进行试验并判断材料的性能; 2. 按集料的筛分结果,并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40对其进行矿料组成设计,提出三个设计方案; 3. 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4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规定,分别对 沥青混凝土三个设计方案进行马歇尔试验,并确定出最佳用油量; 4. 依据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分别对 5. 依据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分别对 6. 依据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分别对 (三)试验过程 受基质沥青质量的影响,建设单位提出采用掺加低剂量 改性沥青,针对该情况,我部在前期已完成的下面层原基质沥 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优化及配合比试验,通过检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渗水系数,最终提出本项目下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的优选方案。 (四)原材料选用 本项目下面层 料粒径规格分别为 0 25 0 20 15 5矿粉由石灰岩磨细制成;水泥采用 “ 粤花 ” 牌 泥;第一阶段沥青为壳牌新粤 (佛山 )沥青有限公司生产的 交通道路石油沥 青 二阶段沥青为壳牌新粤(佛山)沥青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剂量 性沥青。 沥青混 2 凝土目标配合比设计 (一)原材料试验 1. 沥青试验 沥青试验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52要求和方法进行,基质沥青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见表 1所列。 壳牌新粤 (佛山 )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 验结果 表 1 项 目 试验结果 设计要求 试验依据 针入度 (10, 100g, 5s, 16 - 入度 (15, 100g, 5s, 22 - 针入度 (20, 100g, 5s, 36 - 针入度 (25, 100g, 5s, 66 60 80 针入度 (30, 100g, 5s, 112 - 针入度指数 度 (5cm/10, 脆断 15 度 (5cm/15, 100 100 软化点 ( ) 7 54 力粘度 (60, - 180 240 动粘度 (135, 测 动粘度 (165, 测 闪点 ( ) 260 260 蜡量 (蒸馏法 )( ) 解度 ( ) 度 (15 ) 测 转薄膜加热试验 (163 , 5h) 量损失 ( ) 残留针入度比 ( ) 61 6 1 留延 度 (5cm/10, 10 6 留延度 (5cm/15 , 50 注:试验结果显示,软化点和残留针入度接近低值,将影响沥青的抗高温变形能力和抗老化性能。 根据表 1 中所测定不同温度的运动粘度,绘制粘温曲线,以确定适宜的沥青混合料拌和及压实温度,如图 1所示,拌和温度宜为 153 158,压实温度宜为 143 147 。 3 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温度()粘度(Pas) 粘温曲线 改用掺加 2和 3 性剂的低剂量改性沥青后,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52要求和方法对低剂量改性沥青进行了相关试验,改性沥青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见表 2 所列。鉴于低剂量 性沥青已具有改性沥青的特点,对其指标要求应高于基质沥青,但个别指标略低于 性沥青的要求,结合 3 剂量改性沥青的指标检测结果,提出了表 2中的指标检测内容和要求范围,作为本项目下面层施工过程中进场沥青的质量评价标准。 壳牌新粤 (佛山 )试验结果 表 2 项 目 试验结果 施工要求 试验依据 掺 2 性剂 掺 3 性剂 针入度 (15, 100g, 5s, 入度 (25, 100g, 5s, 65 针入度 (30, 100g, 5s, 针入度指数 度 (5cm/ 5, 25 软化点 ( ) 5 5 动粘度 (135, 3 动粘度 (175, 测 闪点 ( ) - - 260 解度 ( ) - - 性恢复 (25, ) 75 84 75 度 (15 ) - 测 转薄膜加热试验 (163 , 5h) 量损失 ( ) - - 残留针入度比 ( ) - 75 6 5 留延度 (5cm/5 , - 22 10 4 2. 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试验 本试验采用 的水煮法,沥青与粗集料粘附性试验结果见表 3、表 4所列。 基质沥青与集料粘附性试验结果 表 3 基质沥青与集料粘附性 试验后石料表面上沥青膜剥落情况 粘附性等级 沥青膜有少部分为水所移动,剥离面积百分率少于 10 4 备注 所用石料为石灰岩 低剂量 性沥青与集料粘附性试验结果 表 4 低剂量改性沥青与集料粘附性 试验后石料表面上沥青膜剥落情况 粘附性等级 掺 2 性剂 掺 3 性剂 沥青膜有少部分为水所移动,剥离面积百分率少于 10 4 4 备注 所用石料为石灰岩 3. 集料 试验 集料试验 严格按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42要求和方法进行 ,粗、细集料试验结果分别见表 5、表 6所列。 粗集料试验结果 表 5 试验项目 单位 试验结果 规范标准 试验依据 洛杉矶磨耗损失 - 30 2005 压碎值 25 2005 粘附性 级 4 4 1993 表观相对密度 10 25石 - 2005 10 20石 15石 水率 10 25石 2005 10 20石 15石 5 坚固性 - 12 2000 冲击值 - 28 2000 软石含量 - 5 2000 针片状颗粒含量 (混合料 ) 其中粒径大于 中粒径小于 18 15 20 2005 水洗法 粒含量 10 25石 1 2005 10 20石 15石 种集料的毛体 积相对密度 10 25石 - 2005 10 20石 15石 种集料的松装密度 10 25石 t/ 2005 10 20石 15石 种集料的干捣密度 10 25石 t/ 10 20石 15石 集料试验结果 表 6 试验项目 单位 试验结果 规范标准 试验依据 表观相对密度 - 2005 毛体积相对密度 - - - 2005 紧装密度 g/ 1994 砂当量 61 60 2005 坚固性 - 12 2005 亚甲蓝值 g/ 25 2005 棱角性 (流动时间 ) s - 30 2005 注: 1)石屑的砂当量值偏低,应加强碎石生产过程中的除尘效果,减少已开采碎石被山体泥土污染,此外, 对矿料的一些指标要求缺乏相应的检测,不利于对面层矿料的质量控 制,应按要求频率进行检测。 6 4. 矿粉及水泥试验 矿粉及水泥试验结果见表 7所列。 矿粉及水泥技术指标 表 7 试验项目 单位 试验结果 规范标准 试验依据 表观相对密度 矿粉 t/泥 矿粉亲水系数 - 1 水量 1 性指数 - 2 4 度范围 100(100) 00) 100 90 100 75 100 :括号内数值为水泥粒度范围。 7 (二) 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设计 在目标配合比设计推荐的优选级配方案及最佳油石比 基础上,方案 采用掺加 2和 3 性剂的低剂量改性沥青,对 个油量进行马歇尔试验,方案 采用掺加 3 性剂的低剂量改性沥青,对 个油量进行马歇尔试验。 1. 掺 2 性剂的改性沥青目标配合比试验(方案 ) 1)原材料筛分及合成级配 沥青混凝土合成矿料级配组成 (方案 ) 表 8 筛孔 尺寸 (原材料级配通过百分率 ( ) 合成级配( ) 规范推荐范围( ) 10 25石 10 20石 5 15石 0 5屑 矿粉 水泥 00 00 0 100 5 90 5 83 7 76 5 65 4 52 6 42 2 33 24 17 13 7 掺配比例 ( ) / 8 2)方案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如图 2所示。 m m )通过百分率(%)下限 上限 中值 A C - 2 5 目标配合比图 2 (方案 )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图 3) 马歇尔试验结果及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马歇尔试验结果见表 9。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 表 9 试件 组号 油石比( ) 试件相对密度 空隙率( ) 矿料间隙率( ) 沥青饱和度( ) 稳定度(流值 (实际 理论 1 术 要求 - - - 3 6 8+设计空隙率 55 70 5 40 注: 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 160,上下浮动 5;矿料加热温度为 170 180;混合料拌和温度为 160,上下浮动 5;击实温度为 148;混合料废弃温度 195; 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采用计算法得出。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由表 9得出的油石比与各项测定指标的关系曲线如图 3所示。 9 图 3 )稳定度()空隙率(%)流值()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稳定度(隙率(%)饱和度(%)流值(共范围 10 根据曲线图,由于稳定度没有出现峰值,所以采用目标空隙率 应的油石比作为 以得到: , 各项指标均符合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的沥青油石比范围为 最佳油石比的初始值 此范围内。 根据 结合省内类似工程的沥青用量和使用效果、本项目公路等级和交通情况以及所在结构层位受力要求,综合 确定 且 于 形曲线最小值的贫油一侧, 当 ,空隙率为 为 ,满足设计要求。 4)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 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结果 表 10 试件 组号 油石比( ) 试件相对密度 空隙率( ) 矿料间隙率( ) 沥青饱和度( ) 稳定度(流值 (实际 理论 1 术 要求 - - - 3 6 8+设计空隙率 55 70 5 40 注: 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 160,上下浮动 5;矿料加热温度为 170 180;混合料拌和温度为 160,上下浮动 5;击实温度为 148;混合料废弃温度 195; 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是采用计算法得出。 5)浸水马歇尔试验 留稳定度试验结果 表 11 油石比 ( ) 浸水时间 稳定度 (残留稳定度 ( ) 试验结果 平均值 08h 11 6)冻融劈裂试验 融劈裂试验结果 表 12 油石比 ( ) 试验条件 稳定度 (劈裂抗拉强度(冻融劈裂强度比 ( ) 经受冻融循环 受冻融循环 )车辙试验 辙试验结果 表 13 车辙板尺寸: 300 300 50 拌和温度: 160 碾压温度: 140 行走距离: 23 1 轮压: 验编号 试验温度 ( ) 动稳定度 (次 /平均值 (次 / 60 5625 5673 5727 5667 8)渗水试验 水试验结果 表 14 试验编号 初始读数时间 (s) 初始读数 (终读数时间 (s) 终读数 (渗水系数 (ml/ 0 100 180 340 80 0 100 180 330 87 0 100 180 360 77 12 2. 掺 3 性剂的改性沥青目标配合比试验(方案 ) 1) 马歇尔试验结果及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马歇尔试验结果见表 15。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 表 15 试件 组号 油石比( ) 试件相对密度 空隙率( ) 矿料间隙率( ) 沥青饱和度( ) 稳定度(流值 (实际 理论 1 术 要求 - - - 3 6 8+设计空隙率 55 70 5 40 注: 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 160,上下浮动 5;矿料加热温度为 170 180;混合料拌和温度为 160,上下浮动 5;击实温度为 148;混合料废弃温度 195; 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采用计算法得出。 最佳沥青用量 确定 由表 15得出的油石比与各项测定指标的关系曲线如图 4所示。 根据曲线图,由于稳定度没有出现峰值,所以采用目标空隙率 应的油石比作为 以得到: , 各项指标均符合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的沥青油石比范围为 最佳油石比的初始值 此范围内。 根据 结合省内类似工程的沥青用量和使用效果、本项目公路等级和交通情况以及所在结构层位受力要求, 综合确定 当 时,空隙率为 为 ,满足设计要求。 13 % ) % )稳定度( % )空隙率(%) % )流值( % )饱和度(%) % )矿料间隙率(%))稳定度(隙率(%)饱和度(%)流值(共范围图 4 标配合比确定沥青用量图 14 2)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 表 16 试件 组号 油石比( ) 试件相对密度 空隙率( ) 矿料间隙率( ) 沥青饱和度( ) 稳定度(流值 (实际 理论 1 术 要求 - - - 3 6 8+设计空隙率 55 70 5 40 注: 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 160,上下浮动 5;矿料加热温度为 170 180;混合料拌和温度为 160,上下浮动 5;击实温度为 148;混合料废弃温度 195; 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是采用计算法得出。 3)浸水马歇尔试验 留稳定度试验结果 表 17 油石比 ( ) 浸水时间 稳定度 (残留稳定度 ( ) 试验结果 平均值 048h 4)冻融劈裂试验 融劈裂试验结果 表 18 油石比 ( ) 试验条件 稳定度 (劈裂抗拉强度(冻融劈裂强度比 ( ) 经受冻融循环 受冻融循环 15 5)车辙试验 辙试验结果 表 19 车辙板尺寸: 300 300 50 拌和温度: 160 碾压温度: 140 行走距离: 23 1 轮压: 验编号 试验温度 ( ) 动稳定度 (次 /平均值 (次 / 60 7079 7138 6923 7412 6)渗水试验 水试验结果 表 20 试验编号 初始读数时间 (s) 初始读数 (终读数时间 (s) 终读数 (渗水系数 (ml/ 0 100 180 354 85 0 100 180 200 33 0 100 180 252 51 3. 掺 3 性剂的改性沥青目标配合比试验(方案 ) 1)原材料筛分及合成级配 沥青混凝土合成矿料级配组成 (方案 ) 表 21 筛孔 尺寸 (原材料级配通过百分率 ( ) 合成级配( ) 规范推荐范围( ) 10 25 石 10 20石 5 15石 0 5屑 矿粉 水泥 00 00 0 100 5 90 5 83 7 76 5 65 4 52 6 42 2 33 24 16 17 13 7 掺配比例 ( ) / 2)方案 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如图 5所示。 图 5 (方案 )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图 3) 马歇尔试验结果及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马歇尔试验结果见表 22。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 表 22 试件 组号 油石比( ) 试件相对密度 空隙率( ) 矿料间隙率( ) 沥青饱和度( ) 稳定度(流值 (实际 理论 1 术 要求 - - - 3 6 8+设计空隙率 55 70 5 40 注: 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 160,上下浮动 5;矿料加热温度为 170 180;混合料拌和温度为 160,上下浮动 5;击实温度为 148;混合料废弃温度 195; 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采用计算法得出。 m m )通过百分率(%)下限 上限 中值 A C - 2 5 目标配合比 17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由表 22得出的油石比与各项测定 指标的关系曲线如图 6所示。 图 6 )稳定度()空隙率(%)流值()饱和度(%)矿料间隙率(%)% )稳定度(隙率(%)饱和度(%)流值(共范围 18 根据曲线图,由于稳定度没有出现峰值,所以采用目标空隙率 应的油石比作为 以得到: , 各项指标均符合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的沥青油石比范围为 最佳油石比的初始值 此范围内。 根据 结合省内类似工程的沥青用量和使用效果、本项目公路等级和交通情况以及所在结构层位受力要求, 综合确定 当 ,空隙率为 为 ,满足设计要求。 4)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 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结果 表 23 试件 组号 油石比( ) 试件相对密度 空隙率( ) 矿料间隙率( ) 沥青饱和度( ) 稳定度(流值 (实际 理论 1 术 要求 - - - 3 6 8+设计空隙率 55 70 5 40 注: 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 160,上下浮动 5;矿料加热温度为 170 180;混合料拌和温度为 160,上下浮动 5;击实温度为 148;混合料废弃温度 195; 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是采用计算法得出。 5)浸水马歇尔试验 留稳定度试验结果 表 24 油石比 ( ) 浸水时间 稳定度 (残留稳定度 ( ) 试验结果 平均值 048h 19 6)冻融劈裂试验 融劈裂试验结果 表 25 油石比 ( ) 试验条件 稳定度 (劈裂抗拉强度(冻融劈裂 强度比 ( ) 经受冻融循环 受冻融循环 )车辙试验 辙试验结果 表 26 车辙板尺寸: 300 300 50 拌和温度: 160 碾压温度: 140 行走距离: 23 1 轮压: 验编号 试验温度 ( ) 动稳定度 (次 /平均值 (次 / 60 7159 7473 8181 7079 8)渗水试验 水试验结果 表 27 试验编号 初始读数时间 (s) 初始读数 (终读数时间 (s) 终读数 (渗水系数 (ml/ 0 100 180 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