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开发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oc_第1页
地方课程开发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oc_第2页
地方课程开发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oc_第3页
地方课程开发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方课程开发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徐冰鸥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以国家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过渡到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兼重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此次课程结改革,重要的一点即是国家课程部分让位于地方课与学校课程。课程模式的多样化与课程结构的优化也主要体现在设计多样的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上。一、地方课程开发的问题分析当前许多省市进行了地方课程的开发试验,制了实施意见,编写了教材,他们为地方课程的建设供了新鲜的经验和良好的范例。然而,通过调查、访问教师与实物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在地方课程的开发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理论认识缺失当前许多教师虽然知道地方课程,但对其基本论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依然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认识上。地方课程的具体概念和详细内涵,地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开发设置地方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地方课程的内容、实施过及管理措施、评价手段等等理论问题,统统失之于模糊甚至空白。这种理论认识上的严重缺失,势必会影响甚至干扰地方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进一步深化展,因其理论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开发实施上的后失调。理论储备的不足,也使不少师生难以高度重视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甚至会因种种现实因素的响轻视甚至在无形中抵制地方课程。2.对当地地方课程资源认识不足许多教师对本地的地方课程资源缺乏了解,认识不足。地方课程天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本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它不能脱离学校所在地区的周边环境资源和社区发展实际而存在。当地特有的自然山水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物产、故事传说、人文积淀、经济发展、文化需求等具体内容,都可以成为当地地方课程开发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不了解当地特有的地域资源与文化特色,或对其认识不足,就失去了开发地方课程的现实土壤和操作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地方课程,必然事倍功半,甚而容易走上歧途。3.实践操作中偏差较大理论支撑的缺失与不足,加之对课程资源的陌生与盲目,必然会导致地方课程开发在实践中的偏差。有些地方虽形成了一种地方课程开设的良好氛围,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大部分学校的地方课程或者流于形式,或者根本就没有开设。有部分学校开设了所谓的“地方课程”,但从其设置的内容上来看,绝大多数与严格意义上的地方课程相距甚远,这些课程大都不符合地方课程的要求,只是挂地方课程之名的一些特色课程。其中有些属于国家课程的范畴,如信息技术教育、法制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些属于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网球、游泳、手工制作等。这些课程,无论从设置形式还是从内容来看,都既反映不出当地地域性的特色,又无法满足当地对适用性人才培养的特定需求,更谈不上针对性地促进地方或社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实践操作中的偏差,不仅无助于地方课程的提高和发展,反而有可能会在原本并不明晰的理论认识中引发混乱,容易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出现误导。4.热情很高但力不从心大多数校长、教师、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开发建设都抱有很大的热情,很多教师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热情胜任地方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也希望通过地方课程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并且对地方课程也有积极的认识,认为它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却难以落实,主要原因有:升学压力过大,国家课程所占比重过多;课程开发难度过大,缺乏合适的教材,教材编创不易;教师的行为观念、知识结构和创新、整合课程的能力亟待提升,时间精力有限;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等。5.前景可观但困难不小许多教师与科研人员都认为开发地方课程是今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地方课程的开发前景抱以乐观的态度,但又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学校条件不具备,教育部门指导管理不够,观念需要转变,需要社会力量的整体配合等等。因此,在我们对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中,需要对这些困难有足够的认识,尽力去解决。二、地方课程开发的初步思考与对策分析1.加强理论引导,更新思想观念首先,必须在加强理论引导上下工夫,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与宣传。通过对教师、校长及其他教育管理者的系统培训,使其从概念上理清地方课程的基本含义,认清地方课程的本质及其意义,了解其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它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从而从理论上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扫清障碍,消除歧见,打消偏见。其次,组织专家、学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利用讲座、报告会、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让作为课程重要构成部分、课程创造者和课程主体的教师,从宏观上认识并把握地方课程的内涵特征与形式特征,了解其发展脉络及国内外发展现状,通过不断的学习,明白它的价值和在教学中的作用与优势。再次,随着国内外对地方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利用网络等先进手段,及时捕捉前沿研究动态,了解学术信息,不断通过活页式的文字材料,向教师传授学科研究新成果、新理念。最后,分批分梯次选送优秀教师,派他们到地方课程理论与实践较为发达的地区、学校参观学习,接触先进理念,感受实际效果,借鉴先进经验,获得具体启发,从而使他们成为当地地方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2.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加强硬件建设应多方设法,大力挖掘与开发本地的课程资源。要整理、了解、熟悉本地的自然山水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物产、故事传说、人文积淀、经济发展、文化需求等具体内容,通过认真的整理与科学的分析,从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中发掘可资开发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比如:作为地面文物与人文古迹全国居首的山西省,其文物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晋商宅院及其文化、根祖文化及姓氏文化、三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歌及方言、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山西以及龙城太原在华夏文明史中的地位作用、丰富的煤炭储藏及其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发展及出路、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少雨的自然气候条件与缺水的现状、教辅报刊独树一帜的文化强省强市、人才需求的现状与未来等等,都可以成为地方课程开发的丰厚土壤。在大力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加强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开发的关键,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不仅要强调地方课程广义化,也要强调地方课程校本化。广义化是指地方课程不仅要突出地方特色,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仅要涉及本地的风土人情,还要涉及学生感兴趣的、急需要获得的知识。校本化是指地方课程应配合学校的愿景、学生的兴趣及经验、社区的特色与资源及教师的专长,由各校自行开发研制,从实施的角度加大地方课程的可操作性。除此而外,还应大力加强地方课程教材等硬件建设。教材是课程的基本载体,教育部门只有编订了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教材后,地方课程的实施才能有章可循。教材的编订应由专家引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结合多方面因素,依据社会需要、学生需求,立足本地,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涉及面广,适应性强,可操作性高,使各地各校均可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合理利用,并通过实践、回访,不断修改、完善。3.注意开发的全局性,配套相应措施地方课程的开发涉及到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涉及到教师的培训、教材的编写、教学评估,对学生、教师的评价,因此地方课程的开发是全局性的,需要各部门的合作。有人说地方课程的建设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一场社会改革,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树立全局意识,并建立相应配套措施。加强对地方课程的管理与落实。课程落实上,有计划,有系统,加强管理,不可流于形式,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地方课程的评价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应不同于国家课程。传统上,国家课程普遍采用考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地方课程的评价应该以更加的灵活多样,例如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根本上彻底改革,将分数与综合能力结合,进行发展性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教师,全方位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地方课程因为其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使其能真正的贯彻落实,这一道难题摆在了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面前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也应制定相关的管理章程,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摸索,使地方课程能慢慢深入人心。4.优化管理机制,扩大实施空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给地方一个明确的指导或方向,使各学校心中有数。以各校为主,给他们更多空间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根据实际条件加以改选也允许个别学校自己创编;上下多沟通、交流、反馈尤其是对乡村、厂矿学校多给予政策倾斜、经费支持以改善教学条件,保证地方、校本课程的开设。学校应多给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既“送出去”,又“请进来”,实行分层次系列化网状培训从上至下观念一致,思想不断更新,素质不断提高;多配置教学用具,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成果展览会等活动,以支持、配合并保证地方课程的实施;课程安排应合理,质量兼顾;多向社会、家长宣传,以获得多方支持。在地方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应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地方课程的开发要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空间,这样不仅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地方课程的地方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要求和自主性,重视每一个学生;教师之间课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进行合作式教学;作为学校与家长桥梁的教师,应对家长多关注,多宣传,对学生多指导。地方课程的开发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不能满足地方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加重学生负担。5.社会各界配合,借助多方合力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争取获得各界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让他们支持学校工作,不能拒绝孩子进行社会实践;应设计学校开放日,举办趣味课堂和家长活动,多与家长沟通,打消他们的顾虑和不满,力争使他们改变传统观念,与学校合作,配合教学工作;邀请学有所长的社区人士、学生家长来校举办各种专题研讨活动;学校必须顺应学生需求,彻底扭转他们“不考试就喜欢”、“学习是为了考试”的传统思想,将地方课程当作种现实与个人需求,不再讲求主副之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外向型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区发展情况,了解民族历史,了解自然环境,了解民俗风情,了解经济发展,了解文化需求。参考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