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老子的“道本体论_第1页
(多媒体)老子的“道本体论_第2页
(多媒体)老子的“道本体论_第3页
(多媒体)老子的“道本体论_第4页
(多媒体)老子的“道本体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的“道本体论”和 辩证法思想 “道本体论”和辩证法思想是老子道 德经的立论基础。在中国思想史上,老 子不仅最先明确抽象出“道”这一基本范 畴,而且最早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道的辩证 法思想。 一、道本体论 (一)道的本性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和总规律 一章 总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道、常名、一、大、玄,在老子道德经 2 中,都是指“道 ”,但其余的名称都是对“道” 的本质属性一种界定。因为一般的“道”是恒 久不变的,故称 “常道”。 “变” 与“常”在中国哲 学史中是一对矛盾的范畴。我们说“道”是常 住不变的,是指它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是不变 的,普遍适用的。而“道”所揭示的规律实际 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所以,只能说“只有 变,才是不变的。 ” (2)常名、无名。常名,即恒常不变的名, 也就是道。相对 于叫得出名的具体事物,作 为“常名”的“道”指的是普遍的规律和法则, 它不囿于某一叫得出名的具体事物,所以, 它就是“无名”。同 时,道是看不见、摸不着 的无形无象的本质规律性的东西方,因而它 是“无名”的。 (3)徼,归、终之意,此处作边界讲。具体 事物的变化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徼,即表 示具体事物发生变化的空间边界。 解读: 何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一 般的道。何为名?可以叫得出来的,就不 3 是一般的名。 “无名”是万物的始源;“有 名”是万物的母体。所以,从无形无象的 道去观察万物的奥妙,从有形有象的事物 去观察具体的变化。 “常有”和“常无”这 两者同出于一个始源而有不同的名称,它 们所由同出的始源又叫做“玄” ,即玄奥而 深远。它玄之又玄,是开启一切奥妙的总 门。 解读:何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 一般的道。何为名?可以叫得出来的,就 不是一般的名。 “无名”是万物的始源; “有名”是万物的母体。所以,从无形无 象的道去观察万物的奥妙,从有形有象的 事物去观察具体的变化。 “常有”和“常无” 这两者同出于一个始源而有不同的名称, 它们所由同出的始源又叫做“玄” ,即玄奥 而深远。它玄之又玄,是开启一切奥妙的 总门。 评述: 这是道德经的开首一章,它概括 地论述了“道”的本质特征,这就是恒常 4 性、普适性、无形无象无名性;并把道界 定为产生和支配世界万物的总根源和总规 律的最高范畴。一部道德经主要是围 绕着“道”展开的。具体地说,它是从三 个大的方面来具体阐述道的:一是道本体 论、二是道辩证论、三是道实践论。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 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 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 损 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和:和合,和谐,和调。老子在这里明确 地提出了阴阳和合的思想。 孤、寡、不谷:古代王侯的谦称。孤,孤 陋;寡,寡德;不谷,不善。 强梁:强暴,强横。 教父:教人的根本。 5 解读:道本身是混然一体的,从中分化 出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和合产生 新的第三者,如此演化出万事万物。万物 背阴抱阳,在气的虚空中形成和合体。人 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 ,而王公 却以它们自称。所以,事物有时损伤它反 而增强它,有时增强它反而损伤它。前人 的教诲,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横的人不 得好死。我将把它作为教人的根本。 评述:本章明确地提出了道本论的宇宙 生存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中国哲学史上,以张载为代表还 提出了气的本体论的宇宙生成模式。他认 为,气是万物的本体和本原,在整个宇宙 “太虚”之中,存在着作为本体的“气”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 。气的聚合成 为有形之物,气散物灭则重新融入太虚这 中,万物的生灭变化不过是一气流行而已。 这两种宇宙生存模式相互渗透又相互区 6 别。 但从哲学自身的发展来看,以道为本体 的宇宙生成论高于以气为本体的宇宙生成 论,因为它标志着中国哲学开始超越以物 质元素为本原的自然哲学,向以研究世界 的本质规律的纯粹哲学的本体论转移。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子在这里提 出了阴阳和合的思想。这种和合辩证法和 西方强调矛盾斗争的辩证法相比,有其独 特的东方智慧特征。 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是生于乱世的老子 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应证的一个万古不 变的定律,我们应该牢牢记取。 老子常常把“道”描述为一个在万物之 外、之先产生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但老子 始终强调“道”是客观的自然之道,因而 不能说他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只能说他 犯了把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的 错误,正如张载所批评的,老氏犯了“体 用殊绝”的错误。 二十五章 7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 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 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 寂兮寥兮:寂,寂静,指无声也。寥,寥 廓,指无形也。 殆:通怠,懈怠。 反:同返,返回。 域中:这里指宇宙 间。 解读:有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它产生 于天地之前,无声无形,独立而不改变, 周行而不倦怠,可以作为天下万物之母。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 ,勉强 给它取名为“大” 。大就是运行,运行就会 远去,远去之后又会返回。所以,道大, 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 人居其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 8 道,道效法自然。 评述:老子在这里提出了“道”本体论 中的两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第一,道运行 的“三阶段论” 。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 反。 ”实际上揭示了万物运行过程中所必然 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二, “道法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表 明老子自觉地与各种有神论的唯心主义划 清了界线。 (二)道的特点无形无象无名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 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 为一。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 归于无物。是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 惚恍。迎之不见 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 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读:眼看不见,叫做 “夷”;耳听不到,叫做 “希”;手摸不着,叫做“微”。这三者都不可追 9 究,所以混合为 一。它的上面不显光明,下 面也不显阴暗, 纷纭而不可状,最终复归于 虚无。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象之象, 把它叫做“惚恍”。迎面不 见其前头,尾随不 见其背后。掌握自古就有的“道”以驾驭当今 的现实,能知道往古的始源,这就是道的要 旨。 注释:(1)夷:消灭、除去。 (2)抟:音团,揉也。 (3)诘:追问,追 寻。 (4)皦:白也,即明亮之意。 (5)昧:暗昧,阴暗。 (6)绳绳:min,三声,纷纭众多,广大 无边,连绵不断。 (7)惚恍:同“恍惚”。 (8)纪:要领、纲领。 评述: “道”作为存在于万物之中并支配其变化 和发展的本质规律,它既是客观的和不以 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又是非感性的,所 以,它现象和本质、感性和非感性的统一。 10 这就是为什么老到道恍惚不清、似有似无 的原因。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 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 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 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 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 孔德:孔,大也;德, 韩非子解老说: “德者,道之功也。 ”即是说,德是道的表现或 实现。 “德”在老子中是一个重要的本体论范 畴,而非狭义的道德范畴。 容:外在的面貌、性状。 窈兮冥兮:王 释:“窈冥,深远之叹。 ” 精:精气。 信:真实,应验。 阅:检查,认识。 甫:开始。 11 解读:大德的情状,必须遵循道的原则。 道作为实物,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之 中,有某种形象;惚惚恍恍之中,有某种 实物;深远幽昧之中,有某种细微的精气。 这种精气非常真实,并且可以应验。从古 到今,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除,依据它就 可以认识万物始源。我怎么知道万物始源 的情状呢?就是以此为根据。 评述:根据本章的论述,道有如下几个 特点:第一,道是一种极细微的精气,是 一种真实的存在,可以通过某种物象被人 们所感知。第二,道和其他具体的实物又 不同,它是一种若有若无、恍恍惚惚的东 西,它深远暗昧,似乎又难以捉摸。第三, 它是万物的始源,万物都从它那里产生的。 老子抽象出“道”这个最高的范畴,把 它看作是万物的总根源和总规律,并且初 步认识到了“道”的无形无象无名的属性, 这是他对中国哲学史的最大贡献。但是, 他对“道”与“气”即一般和个别的辩证 12 关系还没有达到正确的把握,这表现在: 第一,有时把“道”的客观性看成是一种 独立于万物又派出万物的“实体” ,还没有 完全同古代的自然哲学划清界线;第二, 有时又把“道”看成是一种介于有无之间 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使“道”笼罩上了 一层神秘的色彩。 (参看智慧之恋13 页 倒二行开始至 14 页的文字。 ) (三)道的属性运动性和恒常 性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 十二章) 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二十 五章)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二十 五章) (四)道的功能天地之根、万 物之宗(支配万物的根本、主宰) 三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13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 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道像山冲那样空虚,而它的作用不 会穷竭。它是那 样深渊,好像万物的宗主。 挫掉其锋芒,解开其 纠纷, 调 和其光耀,混 同其尘土。它是那 样深远,似若无而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好像出现在上帝 之先。 注:(1)道冲,老子常常用“冲”、 “谷”、 “渊”来 形容道的虚无、深远、广大,它能蕴含万物。 (2)用之或不盈,盈,满的意思,因道空 虚、广大,蕴含和鼓动万物,它永远不会因 发生“满盈”而不能发挥作用的问题,故说 “不盈”。 (3)渊兮,指像深渊一样,虚无边际。 (4)湛兮,此处为 深邃之意。 (5)帝,王弼本注:帝,天帝也。 评述:本章论述了道的特性和作用。道, 14 它像山冲、深渊那样虚无、深远、广大, 能陶铸、絪緼万物。它是万物的主宰,既 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又和合着万事万物, 使其正常发展。它的这种作用是永远不会 穷竭的。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 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 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读:道像空谷一样,神妙而永存,如同 玄妙的生殖之门。此种生殖之门,是天地 之根。绵绵不绝,作用无穷。 注:(1)谷神:谷,空谷,言道像空谷那样虚无、 深邃。神,指道的作用神妙。 (2)牝:牝,雌性、母体。 评述:本章形象地把道比作雌性的生殖之 门,它孕育万物,作用神妙,是天地的根 本。 15 二、道辩证法 (一)对立而的相辅相成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其 恶矣;皆知善之为 善,其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解读: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之所 以美,是因为产生了丑;都知道善的东西 之所以善,是因为产生了恶。所以,有无 相互产生,难易相互形成,长短相互比较, 高下相互倾倚,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 随行。因此,圣人采取“无为”的态度去 处理事物,不运用言语进行教化,任凭万 物兴起而不加干预,生养了万物而占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恃,功成而不自居。正 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就不失去功绩。 注:(1)恶,在古文中, “恶”是丑的意思。 16 (2)恃(shi),依赖,仗着。此处是恃持 有功之意。 (3)行不言之教。这里的“教”,不是 单 指学校教育,而是指广义的教化。老子主张 统治者在思想意识领域里面也不要进行人 为的宣传倡导, 让社会意识 和人心按其内在 规律自我发展。 评述:这一章运用自然和社会中实际事例, 生动地论证了美丑、善恶、有无、难易、 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矛盾之间相互 依存的辩证关系。这一章前面这几句经常 作辩证法的生动事例被人们所引用。 这一章的后面几句是讲圣人要以“道” 的辩证法为原则,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主张。 老子特别强调有与无的辩证法,在他看来, 只有无为,顺应社会的本来发展规律,才 能真正有为。这里的“无为”和“有为” 就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 17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 解读:把三十根辐条嵌在一个车毂上,由 于有了车毂中间的空无部分,才有了车的 作用。揉和陶泥制作器皿,由于有了器皿 中间的空无部分,才有了器皿的用处。开 凿门窗造房屋,由于有了房屋中间的空无 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价值。所以, “有”给 人带来便利,是由于“无”发挥了它的作 用。 注:(1)辐:嵌在车轴四周的木条。 (2)毂:读 gu,三声。车轮中心的轴木。 (3)埏埴:埏,读 延音,和也。埴,植音,粘 土。埏埴,和土以成器皿。 (4)牖:读 you,三声,门窗。 评述:在实际生活中,这样有无相生、相 反相成的事例很多,如屈伸、进退、辟阖、 呼吸等,这些矛盾着的对立面都是相互为 18 用的:以屈才能求伸;退一步才能进两步; 有阖才有辟,阖后才能辟;先吸后呼,无 吸则无呼,如此等等。 (二)对立面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 解读:相反的东西,是道的运动的根据 (由于有了相反的方面,道才能运动起来) ; 柔弱的东西,是道的作用的基础(如:正 是因为柔弱,所以才刚强) 。天下万物生于 有形有象的东西,而有形有象的东西生于 无形无象的“道” 。 评述:本章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反者 道之动。对于这一命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把“反者”理解为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发展,有的理解为相反的方面或矛盾的对 立面。王本注为:“高以下为基,贵以贱 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 ”我倾向于 19 王本的解释。但要指出的是,矛盾的对立 性不能脱离矛盾的同一性,同样矛盾的同 一性也不能脱离矛盾的对立性。 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 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三)量变引起质变动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图难 于其易, 为大于其 细。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 难 之,故 终无难矣。 注释: 大小多少:以小 为大,以少为多。大、少 均作动词。 解读:以无所为而为,以无所事而事, 20 以恬淡无味为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 以德报怨。解决难事从容易时开始,创办 大事从细微时起步。天下的难事,必定从 容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做起。 因此,圣人终身不舍小为大,所以能成就 大事。轻易承诺必然缺少信用,低估困难 必然遭受更多困难。因此,圣人宁愿把困 难看得更大一些,所以始终就没有困难。 评述:本章除重提无为、无事之外,特 别论述了难易和大细的辩证关系。 “天下难 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生动地应证 了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这一规律告 诉我们,要成大事,就需要从小事做起。 大事是从小事积累、发展而来的,不从点 滴起步,就难成大业。在现实生活中,我 们看到不少人,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 而且也没有现成的大事让你做,大事都是 自己做出来的,像做蛋糕一样,是逐渐做 大的,并不是一下子膨胀起来的。 老子还告诉我们,解决难题也要从细微 21 处着手,而且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 才能不致有所失误。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 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 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 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 终如始,则无败事。是 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 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 ,以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泮:融解,分散。 执:拿,持;掌握。 复:返,引伸纠正。 解读:安定时容易维持,未露苗头时容 易谋划,脆弱时容易融解,细微时容易消 散。行动于事物未产生之时,治理于动乱 于发生之际。合抱的树木,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