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题-自辩考题_第1页
1 20题-自辩考题_第2页
1 20题-自辩考题_第3页
1 20题-自辩考题_第4页
1 20题-自辩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述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化及特点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化过程:古代自然观 中世纪自然观 近代自然观 现代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接性,模糊性; 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 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的将 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反科学的理论.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它认为自然界始终如此,如果说变化,也只是物体在空间中 扩张,而无时间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物体的机械位移和动量转换; 上述变化,其原因在物体的外部,即外力推动,而不在事 物的内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以科学实验和科学事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联系的发展的看待自然界.唯物论,辩证法,科学性三者有机 结合构成这种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2谈谈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1)人不能离开自然界,又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2) 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也有受动性,在 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3) 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 4) 能 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这样三种不同的理论:宿命论、征服论、和谐论。此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三种 不同的态度: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及浪漫主义态度。 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突显,使人类对过去的自然观进行反思,认识到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与自然保持协调、和 谐的关系,人类逐渐意识到:“以新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人类的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的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为此, 人类应当从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生命物种种群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保护整个生态圈的自我维持系统;其次,人 类的发展行为与环境运动要相协调,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使资源和环境条件保持相对稳定性,强调自 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够持续地供给后代。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 统一,就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协调:协调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再生产与自 然的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简述科学哲学及其性质、内容 科学哲学以对自然进行的认识的自然科学的整体为其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哲学学说。自然辩证法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科学哲学是科学的“自我反思”和“自我 意识” 。当科学发展到阶段,为了对科学本身进行认识,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反过来对科学自身进行哲学思考, 这便产生了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哲学研究,以作为认识现象的科学为对象。 科学哲学的性质:科学哲学是处于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中间层次的边缘学科,是比一般哲学层次低的哲学学科。 科学哲学的内容:科学哲学是对各门科学的逻辑结构和经验内容的分析,是对科学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分析, 对科学知识与科学家的关系的分析(即科学方法论) 。科学哲学的内容是科学中以方法论为核心的哲学问题。 4简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以及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发展 科学是不断深化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的知识体系(即存在方式) ,是产生知识体系的活动体系(即发现过程) ,是一种社会建制(社会存在方式) 。 非科学和伪科学是从科学群中划出来的。就是说,在不满足于一般划界标准中所称之为科学条件的命题,均被推 到科学以外的非科学范围,即不满足于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检验之外的题被称为 非科学。满足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标准是判断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需要满足积累性、进步性 和预见性功能。因此,我们把那些不满足科学命题必要条件,即不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统称为非科学。伪科 学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分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非科 学的问题,分界问题也是科学的性质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可检验性,可检验性是一个命题在原则上可以用经验(观察、实验) 验证(在原则上:加上一些初始条件,可以推演出新的推断,可将新的推断与经验比较)它是一个陈述之成为科 学的必要标准,一个陈述不具备可检验性就不是科学的,但是仅仅具备可检验性并非就是科学的。第二是经验的 标准(可检验性、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 ,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它是使一个陈述成为科学的充分条件,同时这个 超量内容也应是可检验的。第三是逻辑的标准即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且自恰、简明。 (相关理论介绍:可检验性并非就是可证实性。确切地说,可证实性只是可检验性的一个特例。可检验性是指一 个陈述在原则上可以用经验(观察、实验)检验。有时因为技术条件不具备,我们不能把推断与经验相比较,但 这并不影响该陈述的可检验性。只有当一个陈述具有可检验性和超量内容时,它才是科学的。对牛顿理论,可检 验性就是可证伪性。可检验性要求一个科学陈述具有经验内容或信息内容,同时也要求一个科学的陈述受经验的 反馈制约。仅供理解与参考) 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的发展: 5、谈谈你对科学与非科学分界标准的理解。 答案:在科学哲学领域,虽然各派学者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及其确立的划界标准各不相同,但除了极端历史 主义者之外,各派学者基本上都承认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而关于划界标准的选择,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将科学理想化,把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是决定科学 本质的唯一因素,企图从这种关系中去寻求科学划界普遍的、绝对的标准;极端的历史主义者则完全否认理论和 经验事实的关系在决定科学本质重的意义和作用,而把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作用片面的夸大;温和的历史主义 者把科学理论看作有一个历史进程的理论体系。在这里科学划界的标准不再是恒定的、不变的、绝对的,二是历 史的、发展的、相对的,并有主观的介入,渗透着心理和社会的因素。但是,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 史主义者都是试图用一种特征或一种标准来区分科学或非科学。随后邦格的多元标准弥补了上述逻辑经验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者划界标准的不足,但邦格没有考虑到量化的划界标准是否可能,而且所谓的精确性也 相当模糊。另外,邦格提出的的科学划界模型是静态的,没有考虑到各个要素的变化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 关系。 总的来说,科学划界努力本身就是一项无止境的事业,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共同刻划着这项事业的进 步的轨迹。从绝对标准到相对标准;从一元标准到多元标准;从静态标准到动态标准,无不表示着这项事业的进 步。 尽管逻辑经验主义将“可检验性”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是有问题的,但是可检验性也确实是科学区别于非科 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像历史主义者强调科学划界中的“价值判断” ,也即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其重要性同 样是不可忽略的。在科学划界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必定是统一的,但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和前提。因 而,确立科学划界标准必须是多元的、全方位的,而不是一元的、单层面的;科学划界标准应该是发展变化的, 并具有随历史发展的相对性,而不是静止的,绝对的;科学划界的标准应当是相对精确的,可操作的,而不能是 随意的,没有现实意义的;最后科学划界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而应包括科学实践在内。明 确这几条原则,人们就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深化、发展科学划界这项亘古常新的事业。 6、科学的基本概念与非基本概念的区分与依据,以及区分的必要性。 答案:科学概念是科学认识中的重要认识阶段和认识成果,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中介和转折。科学概 念的形成标志着科学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科学认识的过程已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它具有专一性、精 确性、稳定性和通用性的特点。亚里士多德把科学概念分为原概念和派生概念,基本概念也就是原概念,非基本 概念也就是派生概念。基本概念在整个概念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他概念一般派生于这类概念,或者说 这类概念包含着基本概念。 在 ppt 中,有一个图示,是要解释一个概念 A,需要用 B 来说明,而对 B 进行解释,需要用其他概念 C 说明, 而不能用 A,否则,就会出现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这样,每一个说明性的概念都要用另一个新的概念来解释, 就会形成一个无穷的定义链,这也可以叫做无穷追溯,这就导致最后没有一个概念能得到最终解释。为了避免这 样的情况,就需要有一些概念是不需要其他概念进行解释的,也就是基本概念或原概念,而其他的概念需要用这 些基本概念进行说明,这些概念就是非基本概念或派生概念。对于一个学科而言,这是学科的需要,对于一个理 论而言,这是理论的需要。 7、公理化演绎体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现象推演出有关个别 对象的结论。常用的公理化方法就是演绎法的衍生物。公理化,是指从尽量少的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一组不加 证明的公理、公设等原始命题出发,运用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余命题和定理,直至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一种理论思 维逻辑演绎方法。 要在某一门学科中运用公理化方法,实际上就是按照该学科所提供的某些认识成果和理论材料,通过深入分析 寻找其间的逻辑联系,再从中抽取少数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作为原始的定义、公理和公设,并以此作为出发点, 应用逻辑规则进行演绎和论证,导出其他一系列命题。遵循同样的步骤,从导出的公理和命题中进一步推导出其 它命题,如此穷追下去,层层推进,从而建立起逻辑演绎的理论体系。经过数理逻辑的发展,公理化方法更加形 式化,符号化,不但大大提高了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效率,也使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的部分思维的希望变成现实。建 立公理化体系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无矛盾性;(2)独立性;(3)完备性。只有符合这三条基本要求的公理 体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理体系。 公理化方法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是人们从逻辑角度探索事物发展发展规律,做出科学发现和科学预 见的重要理论方法,也是检验一个理论命题正确与否的辅助手段。公理化体系也有它的局限性。根据歌德尔不完 备性原理,一个形式系统如果是一致的,那么就是不完全的;如果这样的系统是一致的,那么其一致性在本系统 中不可证。根据这个定理,无论我们构造出一个怎样的公理体系,其中必然存在我们既不能证明它“正确” ,也不 能证明它“错误”的命题。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8、比较“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和“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两种观点,谈谈理解。 答案:关于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存在着两大对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和实验。的确,作为一般 的认识过程式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作为感性认识的观察和实验当然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理性认识的经 验前提,但这并不意味观察或实验是科研的起点。因为科学研究是典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它不是消极的等待自 然界暴露出自身的奥妙-规律性,因果性,而是积极的探索自然界,表现为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提出问题意味着科研的开始,解决问题意味着科学理论的建立。而问题的提出尽管与观察到事实有关, 但如果单纯记录了某种现象,而没有从中引出科学问题,那么不管这种现象多么新奇,也只是过眼云烟,不会把 人们带入真正的科学研究。而只有从观察的现象中引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一步观察,才能真正进入探索未知的 研究工作。由此可见,与其说科学研究产生于观察,不如说真正的研究是从新的观察事物何以会与原有理论规范 不一致这个问题开始的。科学问题是科研的起点,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主线,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始终。 9、通过比较客观事实、经验事实、客观事实,简述客观事实的特点。 答案:客观事实是在时间和空间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在科 学方法论里被称为“事实 1”。经验事实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是指客观事实被人类所认识,并用语言对其描述而 做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因为它的形成经过人类大脑的加工,当然有对错之分,在科学方法论里被认为是 “事实 2”。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仍然属于认识论 的范畴,且具有可错性。但它与经验事实里的未经反复检验证明是真实的“事实”是有区别的。其内容又具有 “真实”的特征,具有客观性。可见,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的特点: (1)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的陈述。这一特点说明科学事实描述的是个体而不是个体所在的类,即描述主体的语 句是单称名词。科学事实的个体性,主要来自于先认识特殊,然后再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科学事实强调的 是认识特殊事物的感性活动,而不是由一般到特殊的理性抽象活动。 (2)科学事实应可复核,可重现。这一特点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对同一现象再次认识并且对认识结果的陈 述是相同的。强调科学事实的恶可复核性,使为了通过重演排除随机事件对观察对象的干扰,尽可能避免错觉、 假象,以此保证科学事实区别于其他事实的根本特征-真实性。 (3)科学事实应该精确、系统。 10、谈谈你对“观察渗透理论”的理解。 答案:1958 年,美国科学家汉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克服了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些缺陷,强 调了理论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理论对观察目的、观察手段、观察对象和观察结论的全面渗透。 (1)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并不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活动,很大程度上是捕捉主 体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信息的积极过程。这一特性决定了观察的主观性,也决定了理论对观察目的和对象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当观察结果与背景知识相矛盾时,这种结果会成为人们进一步观察的对象。二是理 论预先的检验会直接成为观察的目的,理论预言的对象就成为观察的对象。 (2)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3)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常言道:“眼见为实” 。事实上,由于心理或生理原因引起错觉和幻觉以及 错误理论或先人之见的不良影响,使亲眼所见的事情还会出错。观察时可错的,对错误的观察,只有靠观察和理 论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纠正。也就是说,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二要继续观察。 (4)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任何观察结果只有用语言陈述出来才有科学价值,而观察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 联系着的。 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否定了观察的绝对客观性,有一定的合理内核。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察和理论是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理论必须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观察又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观察和理论都是可错的,对 这种错误的清除又必须依靠观察和理论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二者的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决定的。观 察的主观性决定了观察渗透着理论;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11在上课介绍过的理性思维与研究方法中,任选两种方法进行阐述。 上课时所介绍的理性思维与研究方法中,选取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与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两种进行阐述。 其中,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主要包括了科学调查、科学实验、模拟方法三部分。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有科学调查、科学实验、模拟方法。1)科学调查是在自然状态下用观察、询问、设计调查表、 调查问卷等方法,直接或间接地与被研究对象接触,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直接搜查事实材料和数据,以进行科 学研究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定手段发现占有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科学调查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 的分类:描述性调查和解释性调查;前瞻性调查和回顾性调查;横向调查和纵向调查;总体特征调查和相关关系 调查。科学调查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科学观察。观察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或者定性和定量。直接观察和间接 观察的主要区别在于间接观察 需要借助一定手段或工具而且观察的对象也并不一定直接是研究对象本身。定性观 察主要是对对象的性质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而定量观察则要求有具体的数值结果。科学观察需要遵守客观性、全 面性、典型性三项原则。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客观性原则,不能勉强使观察结果与主观期望相迎合,这将一无所获。 2)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设备等) ,在人为控制或改变客观事 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实验的一般程序大致如下:构思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整理理论解 释。实验时需要注意:确定误差范围,区分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根据对象属性,确定对象的控制变量;细致核 查实验的构思、布置、操作、结果;尽可能进行对比实验消除不可控制变量干扰。3)模拟方法:模拟实验或模型 实验,是根据相似原理,用模型代替被研究对象,在模型上做实验,然后把模型实验的结果推到原型上,从而达 到对原型进行认识的目的。模拟方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模拟方法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进行:首 先选择建立模型,注意需使其具有相似性、可替代性、可外推性;然后在模型定义的相似条件下进行几何、物理 或者数学层面上的实验;最后将结果进行合理外推,使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场合。 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主要包括了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七部分。 比较主要是指通过相关对象之间的对比,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并发现其共同规律的思维方法。典型方法 有求同比较、求异比较和综合比较。 分类主要是指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 统的逻辑方法。典型方法有树状分类法、二元分类法和多元分类法。 类比主要是指根据两类对象之间某些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推理方法。典型 方法有共存类比法、因果类比法、对称类比法和综合类比法。 归纳主要是指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典型方法有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 演绎主要是指与归纳法相反,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思维方法。 分析主要是指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或把过程分解为阶段,或把动态凝固为静态来 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主要是指与分析相反,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的思维方法。 12以严格全称命题表述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之间的关系。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理论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 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性、逻辑严密性和预见性的特征。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 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具有以下两点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假 定性和或然性。 科学假说的提出最终是为了过渡到科学理论。但是,实现从科学假说到科学理论的转化,必须通过实践。科学假 说只有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决定能否转化为科学理论。假说经过实验检验有下列几种可能结果:1.实验与假说预 期的结果一致,确认它的正确性于是假说向理论过渡。多数情况是通过实验发现其不太符合实际,再对它进行修 正,再检验,最后达到了一致。 2.实验结果与假说预期的不一致,假说被理论证伪,用新的假说代替它,再经历实验检验。但原来假说中的某些合 理内容会被新的假说吸收。在科学发展中,对错误假说的否定经常伴随着新假说的提出,二者往往表现为同一过 程的正反两个方面。 以上内容表明了并非任何假说都能转化为科学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为假说过渡到理论创造了条件。而假说转化 为理论应具备的条件有: 1假说所作的预见得到证实。实验与假说预期的结果一致,证明了它的客观真理性。这是假说发展为科学理论的 一个关键性条件。 2假说与已知事实相符合。科学假说经过实践检验,有越来越多的事实和这个假说的内容相符合,而没有任何事 实与它相矛盾,证明这个假说是客观归律的正确反映,从而转化为理论。 3假说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功。这是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的带有根本意义的条件。 总之,当实践证实了科学假说的客观真理性、理论全面性、科学预见性和生产实用性的时候,假说就具备了转化 为科学理论的条件。 13谈谈科学理论的前验评价的目的、过程、方面及依据。 科学理论的前验评价的目的是:比较不同理论中哪个更值得检验、更可检验,从而应该优先进行检验。 过程是: 在前验评价中一种理论能否比另一种理论说明的更好可以从两方面来看:所作的说明能否进行独立检验;说明方 式是否简单明确。 前验评价主要包括前验评价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功能评价和兼容评价两个方面。 14判决性实验及其应用条件、主要类型。 判决性实验是在两个互相竞争的假说中择优的经验检验。设理论 h1,h2 是两个假说,它们在说明已知现象上是等 价的,而且迄今为止都经受住了同样的检验。 而所谓实验具有判决性,就是指它能一劳永逸地判定某个理论的真伪。 理论 h1 和 h2 分别可以演绎出两个对立的事实命题 e1 和 e2,然后通过实验 C 来鉴别两个事实命题孰真孰假,从而 就可判明理论 h1 和 h2 孰是孰非。所设计的这个满足条件的实验 C 就是判决性实验。 判决性实验的应用条件是该实验中的现象在新理论 h1 和 h2 出现之前已有,但有 h1 和 h2 才了解。新理论 h1 和 h2 预见了该新奇现象,实验为检验新理论预见设计。 15简述科学社会学及两种研究路线。 科学社会学就是对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广义上来说是一般地讨论科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 系,即对科学的社会研究。从狭义上来说是专业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概念与方法,对科学进行研究的结果。 科学社会学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路线: 1)以默顿 Merton 及其学派为代表的美国传统: 这种研究路线把科学当作社会体制,研究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关系及结构、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科学奖励制度 等(普赖斯:数量分析方法) 。 2)以色列社会学家本戴维 Ben-David: 这种研究路线从历史考察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及科学体制的形成。 科学社会学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的角度研究科学,把科学看作一种社会建制,把科学的发展看作是 科学在社会中逐渐体制化的过程。从社会职业、社会组织机构、社会行为规范的角度研究科学,既研究科学这种 社会体制、社会结构内部的人际互动关系,也研究这种社会体制与其他社会体制、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 16通过科学与技术的特点,谈谈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人类不断搜索真理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在现代社 会背景下,科学更是一种社会建制。特点:1.它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身没有阶级性。2.它是“知识形态 的生产力” ,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3.它揭示的内容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 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4.它具有连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的特点。5.它是一条没有止境的历史长河。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在改造、控制、协调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 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称;是人工自然物及其创造过程的统一;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 验和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的特点:1.技术 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2.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3.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4.技术具有商品属性。 5.系统性与整体性。6.综合性与集成性。7.通用性与适用性。8.依存性与连锁性。9.先进性与经济性。 区别:A.目的不同:科学着重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技术的目的 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实际问题,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功利性。B.任务不同:科学是认识自然、探索 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 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C.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而技术由 单一到多样。D.选题方向不同: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多种科学假说争鸣等 科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中去寻找、发现和选择研究的课题。技术主要是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需要、人民生活 水平提高等实际需要中发现和选择所研究的课题。E.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主要是科学发 现、科学预见、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 机结合,它更多地表现为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F.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进行价 值性评价。G.管理方式不同: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指定行为规范来实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技 术是由国家专利部门通过专利法来实施的,这种管理是严格的、在一定时期是保密的。H.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 科学家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活跃的理论思维。而技术家除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 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联系: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1)科学向技术的转化:科学规律、科学原理通过应用研究转化为技术原 理,并为技术发明提供直接的理论要素和方法原则。科学实验研究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和模型,可以直接成为技 术发明、技术创造的起点。 (2)技术向科学的转化:技术原理和生产技术经验、方法等也可以转化为科学知识、 科学原理。从工具制造等活动中产生了力学和机械原理方面的知识。从烧制和冶炼活动中形成了关于物性变 化方面的知识。B.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1)技术对科学的推动作用:社会生产技术对科学的需要推动科 学的发展。技术的新发展为科学前沿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2)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在理论上 的突破为技术发展提供前提和开辟新的广阔领域,即表现为科学对技术的定向作用和先导作用。科学研究对实 验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C.两者 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是科学原理的载 体,而科学的观念、理论同时又构成技术的理论要素和指导思想。科学需要技术支援、应用和促进,技术需要科 学指导、论证和带动。 17结合科学家角色的形成与发展,谈谈科学体制化的过程。 在科学技术分化和独立出来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中,尽管它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时的科 技还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爱好和业余活动,而不是一种社会的职业,因而也没有职业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科学技 术的社会建制还没有形成。人类社会进入 20 世纪后,科学研究的规模在迅速扩大,科研经费不断增加,建立了一 大批科研院所和实验室,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迅速增长,科研使用的仪器和设备更加先进、更复杂。现代科 学技术成为一种社会实体,并形成了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特定的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 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资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意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这里, 科学技术体制化就是科学技术确定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所谓科技体制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体系和社会 管理制度的总称,包括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原则等内容。科技体制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就组织机构而言,由于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是科学建制和组织的重要成员,所以科学技术体制化的过程,实质上就 是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作为探索和揭示自然规律的人,自人类 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着。但是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职业,成为相对独立而又十分重要的社会角色,则是在现代社会 中实现的。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使得其分类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职业已经具 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形式。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再是个人活动或个人事业了,它表现为科技人员 之间的相互合作与集体劳动,出现了科学共同体和科学家群体。这样一些社会组织形式进而又发展为科技活动的 国家形式与国家规模,并且建立和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 18简述并评价默顿关于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的观点。 在科学建制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科学家行为规范包括认识规范或技术规范(技术、技巧、 习惯)和社会规范。技术规范指科学家进行研究一般要遵循的方法论准则,主要指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及其成果必 须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科学研究经验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等。社会规范是指约束协调科学家行为的制度 性要求。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在科学家的具体实践中是交织在一起的。 默顿关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的分析:他认为“像其他建制一样,科学家也有自身共享和传递的观念、价值和标准。 它们是经过设计的,并用来指导那些科学建制里的人的行为” 。他把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普遍主义科学的普遍性源自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自然界规律的普遍性,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是一样的。科 学发现的权利和理论论据的评价根据发现和理论本身的固有价值和科学标准进行,与国家、种族、阶级、宗教、 年龄等无关;科学事业向所有天才开放,人们追求真理、学习与研究科学的机会是普遍的,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 公有主义所有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合作的产物,所以归属于这个共同体。以个人命名的定律和理论不归 于发明者及其后代所有,也不给这些人使用和支配的特殊权利,科学家对其知识 “财产” 的要求仅限于承认和 尊重等 争夺科学发现优先权不影响科学知识是公共财富;充分、公开地交流科学发现:知识成果公之于众, 公开发表,进入公共档案(期刊、杂志、书籍)这些科学知识、原理、定律,广为流传,任何人可自由学习、利 用,不必向其创造者付出代价;科学发现依赖于文化遗产,科学进展是以往的人与现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无私利性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不是为了赚钱或赢利,而是热衷于探索和发现,是内在的科学兴趣。科学家从 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其他,即“为科学而科学” 。与公有主义紧密相关,但公有主义是指 科学知识的公共特性,无私利性是说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不提倡把科学发现 视为个人的成就) 。科学家不能因自己个人的其他原因接受或拒绝一种科学思想或观点;不应以任何方式从自己的 研究中谋取个人私利 。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科学在发展中,不断向自然界和社会的可能或现实提出各种疑问;所有的科学知识也都要 经过仔细的检验。研究科学的人不承认在神圣的、不能批判的东西和不神圣的、可以客观研究的东西之间有绝对 固定的界限;对任何一位科学家的贡献,不能不经检验而接受,对别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应采取怀疑态度;对发 现的错误应公开宣布;科学的怀疑与批判原则应体现在科学活动的所有环节中;专制的社会统治力量常会因科学 的批判精神而限制科学活动范围。 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中的每一条规范都以不同的方式为科学知识的质量提供制度性的保障,通过公开化制度性的检 验和监督等机制,使得在科学的社会建制中,投机和不端行为能够有效的得到控制。 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外在的制度性要求,但当这种外在的训令内化为科学家的自觉的行为准则时,科学家的 行为规范就演变成科学家的精神气质。默顿认为,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 范的综合。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法令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了他 的科学良心。 19简述并比较科学共同体与无形学院。 共同体:泛指与某一个地域范围相联系的人群,在普通社会学中,译作“社区” 。即它有地域性和关系性两种不 同用法,它可用于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也可指具有特定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对于科学共同体,人们往往 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一是指价值观念层面上的科学共同体,认为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具有共同信念、 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科学系统构成了具有自主性的自我调节的共同体,强调科学家作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事业, 主张科学是自由的。科学共同体需要自治。二是社会建制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强调科学作为独特的知识生产制 度。科学共同体作为非实体的组织方式是科学这种社会建制的重要方面,它体现着在科学的社会建制中科学家的 交往和互动模式与机制。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共同体是由科学交流维系的科学家群体;其主要功能是进行评价、 分配、承认,对科学成果的质量进行社会控制,并由此保证科学这个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 无形学院是科学共同体中非正式的通过科学信息交流网络联系起来的无形的科学家群体。最早产生于 17 世纪初的 英国,化学家玻意耳对当时在伦敦的格雷山姆学院星期聚会的谑称,是科学活动中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的科学团 体。其特点是组织不明确,没有正式的章程、活动场所和分工,社会结构自由松散。正如默顿所说:“无形学院 是地理上分散的科学家聚簇。 ”无形学院在科学前沿的非正式交流,常常创造出新知识,然后再由更大范围的正式 交流系统来评价、承认、推广和传播。可见,无形学院是新学科诞生的重要园地,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的内在组 织形式之一。 无形学院和科学共同体的关系:1)无形学院;复杂、易变,科学研究和交流的前沿。2)科学共同体:正式的变 化不大的学术交流系统,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拥有正规的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专著、文献摘要、目录索 引等。即:在科学的前沿,即在无形学院中,少数人创造新知识,大范围的正式交流系统来评价这种新知识,去 承认这种新知识,并向产生它的领域之外去传播。 20简述并评价科学奖励制度造成的优势。 科学奖励制度是科学共同体的动力机制之一。奖励与分层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获得奖励意味着其研究成果得 到社会承认,得到的奖励越多,越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科学中的权威。科学奖 励是以对科学成果的评价为依据,而评价的标准主要是成果的独创性和效益性。奖励的目的就在于激励人们的良 好行为,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科学奖励既是对科技成果的承认,也是对科技人员科技创造能力的肯定。科学奖 励过程是科技人员在科学共同体内的声望和地位确定的过程,是科学共同体社会分层的过程。所以科学奖励是科 学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之一,这正是科学奖励的本质所在。 从理论上说,科学奖励是为了推动科学共同体的良性运行,这是实施科学奖励的良好愿望与动机。但在实现其推 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被默顿称之为“马太效应”的现象。所谓“马太效 应”是来自新约马太福音:“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 来。 ”马太效应表现在科学界就是某些科学家一旦其成果在同行评议中得到承认,获得奖励,成为科学分层中的权 威,那么就有越来越多机会,取得越来越多成果,以获得更多的承认和奖励,使其优势效应得到积累,权威地位 得到强化。而科学共同体中大多数成员却相对受到冷落和贬低,难以获得科学王国的“通货”而变成“无产者” , 成为知识生产中默默无闻的人。显然, “马太效应”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催化和强化了科学分层,必将造成科技 资源分配不公和某种程度上资源有效利用率下降,使科学共同体内部矛盾激化,从而影响科学发展。 所以,科技管理系统必须建立更完善的奖励机制,合理控制科学奖励过程中的马太效应,既发挥其积极作用,又 尽可能减少其消极影响,从而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合科学共同体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1、 波普尔的证伪思想恰当的理解科学本质:如何通过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来解决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目的,科学 成果的评价和检验 2、 科学奖励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马太效应 存在第 41 席位效应 1 2 要求解释概念,说明 一、什么是马太效应,存在第 41 席位现象; 二、不管有无知名科学家或重大科研经历的科研团队或科研人员都应该根据课题本身的价值或水平进行奖励; 三、对于年轻科学家不能由于马太效应而无法获得应有的资源(结合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举例说明) ; 3、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4、 什么是客观事实、经验事实以及科学事实?它们之间的关系? 5、 科学观察、观察渗透理论的概念。要求举例。 6、 科学技术的进步給人类环境带来的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7、 科学交往的形式与作用? 8、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9、 科学方法中的归纳与演绎及其相互关系? 10、 学术造假,如果从方法论,认识论来谈?自己找资料 一、信息的本质?(问 3 个老师,也把握不住出题的方向,大家多准备吧)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指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的知识体系,是产生知识体系的活动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它具有可 重复性、可检验性、累积性、进步性、预见性。 非科学:指的是不满足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的检验的题称之为非科学,不满 足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具有不可检验的知识检验体系。 伪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的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它在特定的时间 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把非科学宣称为科学。 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标准是: 1) 可检验性:一个命题在原则上可以用经验来验证。 2) 经验的标准: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 3) 逻辑的标准: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且自恰、简明。 三、怎样认识科学事实、客观事实和经验事实?三者的关系?科学事实如何通往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 经验事实: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因为它的形成经过了人类大脑的加工,当然有对错之分.它仍然是一个认识范 畴,即形式是主观的,且具有可错性。但它与经验事实里的未经反复检验证明是真实的事实是有区别的,它的内 容有真实的特征,有客观性。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描述的是个 体,不针对个体所在的类。科学事实可复核,可重现。这是为了通过重演排除随机事件对观察现象的干扰,尽可 能避免错觉,假象,以此保证科学事实区别于其它经验事实的根本特征真实性。科学事实应该精确、系统。 科学事实是发展新概念,新理论的起点和基础。概念和理论归根结底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科学事实是在检验和 评价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和主要手段。 科学事实-是建立在经验事实之上的,离开经验事实,科学事实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而经验事实作 为世界的物质现象或过程,其真理性有待科学共同体的进一步审查,只有经过了科学共同体鉴定的事实才能成为 公认的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两者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反映过程中的复杂性,两者往往不能直接相一致。 如果科学事实不仅是被检验着的,而且是被检验过的,不仅被检验过一次,而且是被多次相互独立的实验所检验, 在此意义上,科学事实和客观事实可以说是一致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范畴,其内容是客观 的,形式是主观的,存在着可错性,而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不存在可错性。 四、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形式?特点?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后一问重点) 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逻辑准则,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创造 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灵魂和核心,有它的独特性。 形式: 1) 思维的原创造 思维的原创造是指没有直接现成的、具体的认识成果的前提下的最初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 思维的再创造 思维的再创造是指在已有前期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借鉴、继承、移植、深化、扩展、完善和发展 着这一认识成果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就是说, 3) 思维的发现性创造 思维的发现式创造是指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提出关于客观世界的某种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创造性思 维活动。如英国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 4) 思维的发明性创造 思维的发明式创造是指在某种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构思、发明某种实用技术。 特点: 1、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全然不受既定思维方式与习惯的束缚,围绕科学问题的解决,融多种思维活 动于一体,呈立体性,多向性思维状态,有新颖性和独创性。 2、关联性:指创造过程中把有关问题的各种不同想法以及零碎分散的信息,在意识中联成一种新的想法,重 新形成一个密切协作的合理有意识的思维整体。 3、灵活性和现实可行性灵活:思维灵活,善于析义。思维方式是灵活变动的,能冲破旧有事物的束缚,这种 思维是弹性的,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 4、综合性 (1)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的整和 (2)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整和:发散思维特点是灵活,收敛思维特点是规范。 (3)理性的直觉和自觉的整和:理性直觉是指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偶然性的把握。它不是运用推理,而是 闪电式的把握事物的性质,联系和关系。理性自觉则力图把握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理性直觉对偶然性把 握的过程就是向必然性靠近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过程就是对种种偶然性进行反复整和,逐步达到必然性的最佳理性的活动。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心 理上的“自我调解” ,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展开“幻想”的翅膀 (2)培养发散思维 (3)发展直觉思维 (4)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5)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五、 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默顿)联系实际科学活动来理解。 在科学建制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包括认识规范或技术规范(技术、 技巧、习惯)和社会规范。技术规范指科学家进行研究一般要遵循的方法论准则,主要指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及其成 果必须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科学研究经验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等。社会规范是指约束协调科学家行为的 制度性要求。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在科学家的具体实践中是交织在一起的。 默顿把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1、普遍主义 (1)科学的普遍性。科学的标准到处都是一样的(2)科学标准与国家、种族、阶级、宗教、年龄、信仰、人品 等无关(3)源自科学知识客观性,自然界规律的普遍性科学的本质之一(4)科学的非个人特性,科学事业向所 有天才开放,人们追求真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是普遍的。 2、公有主义 (1)所有重要科学发现都是社会合作的产物,所以归属于这个共同体(2)所有创造新知识的人都必然把他的知 识成果公之于众,发表,进入公共档案(期刊、杂志、书籍),这些科学知识、原理、定律,广为流传,任何人可 自由学习、利用,不必向其创造者付代价(3)以个人命名的定律和理论不归于发明者及其后代所有,也不给这些人 利用和支配的特殊权利。 3、无私利性 (1)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2)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决不是为了赚钱或赢利, 而是热衷与探索和发现,是内在的科学兴趣。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1)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向被其他社会体制固定化、制度化的东西提出疑问(2)研究科学的人不承认在神圣的、 不能批判的东西和不神圣的、可以客观研究的东西之间,有绝对的界限(3)专制的社会统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