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方略.doc_第1页
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方略.doc_第2页
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方略.doc_第3页
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方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加入WTO后,中国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新机遇。如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抢占高职教育的制高点,办出特色、质量和水平,是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遵循教育部提出的“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基本工作思路,对明确当前和今后的任务,展望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具有重大意义。一、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发展原则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职教育生存的基础,瞄准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如何使人才培养的重点迅速实现由中专层次向高职教育的纵深转移,防止沿用原中专的设施、观念来办高职,走出“专科教育的翻版、本科教育的压缩”模式,只有更新办学理念,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面向产业、面向实践、面向问题来探寻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才能开拓高职教育的新局面。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地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职业定位:高职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进行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面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其培养目标应锁定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能力定位:高职教育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来研究制定教学计划;按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着眼于地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选择教学内容与构建课程体系。这种体系必须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建立技术主导型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发展必需坚持以下原则: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高职教育的原则;综合开发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原则;依托区域内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的原则;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沟通的原则;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原则;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先做强,再做大的发展原则。二、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院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和关键。学校是船,管理是帆,改革是动力。新高职必须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着力构建符合学院实际和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体制。在院党委领导下实行院长负责制,践行“以情感管理为基础,以制度管理促规范,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关键”的管理理念。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大刀阔斧地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行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方略徐元俊21全员聘任制,按有能才有位的原则对各岗位实行定岗定员,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系统的制度,用制度管人。以分配制度改革为落脚点,实行多劳多得、按绩效、按贡献、按生产要素来分配的结构工资制,打破“铁饭碗”,使分配拉开档次。通过改革,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思想上从“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到“优胜劣汰”的转变,行动上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结合“三个代表”的学习,加强各级干部政治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法制、学校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倡导以身作则的垂范作风,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廉洁奉公的从政作风,团结协作的民主作风,必为人先的开拓作风。以教学为中心,首先抓好系的建设,确定系的人事管理权限,以利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师的工作质量、抓如何上好课、学生如何才能学到真本领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走科研兴院、科研兴教、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战略之路。其次,要从政策、资金上加以保证,以效益为先导,以质量求生存,以科研求进步,以机制求活力,以声誉求繁荣。第三,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引进激励机制,秉着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原则,制定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选择确定运行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查、考核与督导,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用个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毕业生的整体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只有按质量实行绩效化管理,实现优课优酬的激励政策,才能保证教学水平、质量的稳步提高。针对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结合新高职中还存在中、高职并存现实,积极探索进行学分制、弹性选课制的改革试点。学分制的实行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弹性制的实行,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的特长,更有利于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本院特色的显现,更有利于增强招生竞争力。通过学分制施行,可以促使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化,进而引发教育思想、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课程内容和模式的一系列深层次变革。逐步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水平、装备条件、教学体系、教育管理诸方面现代化。为提高教学质量,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愉悦身心的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提高管理效益,实行教学管理工作计算机网络化,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促进学院教学管理迈上新台阶。通过内抓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来树形象,逐步摆脱有偿招生、全员招生的窘况,以“品牌”效应来实现“订单培养”模式,用毕业生高就业率、家长高投资回报率来吸引生源,步入招生、办学、就业良性发展之路。三、内部造血挖潜,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需有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刚升格的学院最缺乏的就是高质量的师资。现有的师资力量离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迅速发展的教育事业在全国范围内造成高层次的师资严重短缺,受财力所限短期内又难以引进大批高素质的教师,走内部提升之路实施名师工程成了当务之急。要按照“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政策留人”的原则做好教师队伍的稳定工作,只有破除原有待遇与职称挂钩的政策,实行按所在岗位的职责、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完成工作的数量确定所得报酬,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才能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保证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以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22而出和发挥才干的环境。大学除了有大楼,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师。为此,必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实践教育能力,重点扶持和培养院内中青年教师,使之脱颖而出。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方案,逐步完善鼓励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进修提高的制度,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适应的扶持,力争在三、五年内培养出一批青年教学与学术骨干。确定、选拔一批中青年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并采取“请进来、送”送的办法,同企业事业单位共同培养专业教师,争取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有较大的突破。根据教学的需求建立“外聘教师人才库”,面向社会、企业公开招聘和选拔专业课教师,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高学历的、高技能的外聘教师队伍。这样才有利于贴近现实的发展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现行企业的生产实况,有利于招生就业竞争。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参与教研改和学术研究工作,制定相关的奖励和鼓励政策,设立科研启动基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成立教研教改领导小组,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同时在年度预算中加大对科研经费、教研经费的投入,调动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参加科研、教改工作的各级性,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提高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的知名度,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人才的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社会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学校的最好广告。教学改革是学校的主体改革,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应以专业教学改革为龙头,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新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份,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形成自己的特点。要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的思路来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而决不能按现有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情况来调协高职专业。专业设置应以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分类为框架,设置有市场需求的专业,然后再根据专业的需要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开展教学改革,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整体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竞争的需要。特色是职业教育的活力源泉,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组织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坚决切断“今天所学是企业昨天所用,等明天毕业时,只能成为失业的预备军”的老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每一专业至少在校外建立两个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紧密结合是高职教育出特色的根本途径,这种共同育人的模式,必须由学校和产业部门共同参与,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才能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同时聘请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厂长参与学校的共同建设与管理,担任学院董事会成员;各系还应聘请校外名誉系主任,参与专业学科的共建。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突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教学模式,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23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占总数学课时的50%以上,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评判人才的质量应是企业的认可,而绝非老师所给的分数。高素质的毕业生必然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良好的就业形势自然吸引大量的生源,充足的生源则有利于学校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只有提高学生质量,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五、以德育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职业教育招生难,究其因是学生就业难,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学非所用和质量不高。目前,我国传统产业人才过剩,高新技术领域人才缺乏;熟悉计划经济的继承型人才饱和,熟悉市场经济的创新型人才不足;专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共性化人才多,个性化人才少。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与管理势均力在必行。针对目前入校学生文化基础差、盲从性大、厌学、功利性强等特点,在德育工作中除强化学生规范教育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非理性因素。成立学生心理咨询室,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意志力和成功动机,培养情感、灵感、兴趣、趋动自我教育和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建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效率。在德育教育中,应本着高起点、低重心、务实效、求创新的工作思路,启动“123456”工程,即把握一个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健全两支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自治队伍)、坚持三条原则(管理并衙、严与爱结合、实与活兼备)、完善四种模式(开放式、自治式、疏导师式、综合式)、发挥五育职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现六化目标(目标层次化、内容系列化、途径多样化、方法科学化、管理制度化、评估规范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超前研究,瞻前教育,构建三大课堂,即构建以“双课”教学及课堂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构建以课外兴趣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构建以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努力推进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的分年级德育系列化教育,一年级进行校规养成教育,二年级开展成人成才教育,三年级开展职业街道和就业形势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消除片面强调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通过更多的工作或实践经历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实施畅通工作,广辟就业渠道。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就业难,在机构改革中,招聘最优秀的干部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加大毕业生推荐工作力度,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瞄准国外就业市场,广泛搜集各地信息,构建就业网络,拓宽就业门路,力争在三年内建成就业服务网络。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及时搜集企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为教学改革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