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新闻学基础大纲参考书_第1页
09年新闻学基础大纲参考书_第2页
09年新闻学基础大纲参考书_第3页
09年新闻学基础大纲参考书_第4页
09年新闻学基础大纲参考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理论部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及西方新闻理论评价 1、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 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 是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 新闻理论的研究目的: 是探索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揭示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 新闻现象指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包括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业。 新闻活动指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包括新闻传媒对新闻信息的采写编播过程,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的 接受和反馈过程,新闻事业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 新闻理论的研究方法: (1)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分析复杂的新闻现象; (2)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重视和吸收其中反映新闻普遍规律的观点和认识; (3)敢于和善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4)以概念为工具,运用判断、推理手段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等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和抽象; (5)把研究对象(即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放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环境中考察。 【知识点延伸阅读】 新闻学学科框架: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揭示新闻活动的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我国新闻学术界一般认为, 新闻学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它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构成部分。 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这一部分主要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 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 历史新闻学,也叫新闻事业史。这一部分主要运用历史的方法,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 揭示新闻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应用新闻学,也叫新闻业务。这一部分包括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等。它研 究新闻传播业务过程的操作方法和具体规律。 新闻学: 是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揭示新闻活动的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我国新闻学术界一般认为,新 闻学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它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构成部分。 (2007年名词解释) 新闻理论: 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它主要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 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是新闻学中的哲学) 。 新闻理论处于新闻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学科地位,科学新闻理论的形成,是新闻学自成体系的主要标志。新闻理 论回答新闻学的根本问题,对本学科体系中的其他学科起着统领作用,一旦新闻理论发生重大突破,就会带动 新闻学实现全面的发展。 (2004年名词解释) 新闻理论研究与哲学及政治的关系: (1993年论述、2003年A卷论述) 1、新闻理论研究的实质是对新闻活动的根本规律和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的一种认识和揭示。 2、新闻理论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是一种思维和意识活动,它离不开研究主体所持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即哲学 的指导,离不开研究主体所持政治立场和政治见解的影响。 3、新闻理论研究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总要受到该时空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意识形态以及政治 制度的干预和制约,要么被支持,要么被反对。 4、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研究总体上看,坚持唯心主义哲学,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理论研究为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本 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服务。 5、我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2、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报刊的四种理论” (2006 年名 词解释) 从新闻事业与政治制度的关系入手,西方新闻学者对 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和新闻思想进行总结和 2 概括,形成了集权主义新闻理 论、自由主 义新闻理论和社会 责任新闻理论。 1、集权主义新闻理论: 是西方新闻学者对 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 概括。这一理论指出,在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环境中,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包 括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报刊属于君主所有,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政 权的重要政治工具,绝对不能批评政府。 2、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是西方新闻学者对18、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 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 出版、言论不受任何限制;真理通过与谬误的较量,最后必然会战胜各种错误意见并得到传扬;政府不得对报 刊进行任何干预和控制。 3、社会责任新闻理论: 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4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 它取代了已风行了二三百年的自由主义理论,反映了他们对权利与社会责任的新的理解。这一理论指出,在资 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对应于积极的自由而言是消极的自由,绝对新闻自由不存 在;新闻传播和意见表达固然需要自由,但新闻媒介不能无限制的滥用新闻自由,主张新闻媒介应当承担一定 的社会责任,要对公众负责,要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负责,而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 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社会责任论在调节政府媒介公众关系方面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是由 于媒介私人占用的性质没有改变,因此不可避免与现实脱节。 (1998年名词解释) 4、苏维埃理论: 在施拉姆的笔下,苏维埃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被描述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 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它们几 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 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对待西方新闻理论,我们要坚 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 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加以具体分析,既不 应全 盘照搬,盲目崇拜,也不应一概排斥,全盘否定。 【知识点延伸阅读】 报刊的四种理论 (带书名号的为一本书):1956 年,美国新闻学专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 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 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由于这种概述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书中在指 出前苏联等国社会主义新闻实践中,还有作者的阶级编见和有意曲解。此书的出版和在世界的流行,标志着新 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新闻学从此又一次扩展视野,走出传统新闻学的原有境地,进入大众传播学的发 展阶段。 新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集权主义阶段。在这种制度和体制下,报刊的出版权,新闻的发稿权,严格控制在政府手里;普遍实行 出版前的审查制度,严禁来自人民大众的任何自由思想的表达。 第二,自由主义阶段。最早由约翰弥尔顿倡导。报刊有权对政府实行监督,被称为与立法、司法、行政平行 的“第四权力”。自由主义传播制度与集权主义传播制度相比,显然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传播制度和机制 很难贯彻到底。一则,必须有钱才能办报。二则,新闻传播必然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等方面的 制约,不可能存在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 第三,集团垄断阶段。集团垄断传播制度和控制模式,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新闻体制。它的理论 依据是社会责任理论。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在传递消息和交流 意见时要对社会负责。垄断的结果,一方面增强了新闻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却使新闻报道受到垄断财团的 限制。所谓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实质是新闻业在垄断财团的控制下,形成和维护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社会 秩序和新闻秩序。 第四,社会主义阶段。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新闻传媒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既无条件宣 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主张,又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是沟通舆论和决策、领导与群众的桥梁。(2) 新闻传媒一方面接受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按政策法规规范传播行为,同时又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主动听取 社会公众对媒介的批评,不断改进工作,更好地满足群众与社会的需要。(3)对新闻传播的管理既坚持集中统 一,又充分发扬民主;既强调铁的纪律,又有创新自由;既强调大方向上的一致,又突出不同传媒的特色和个 性。(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新闻媒体之间既依法开展竞争,又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形成有利 于社会发展的舆论合力。 2009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基础大纲参考书 新闻理论部分 3 民主参与理论: 又叫受众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这一理论出现的背景是,社会的信息化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利用媒介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同时媒介的垄断程度也更加严重, 这就形成了民众与媒体之间的矛盾。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这以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社会 责任理论的失望和主动争取自身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的决心。这一理论反对新闻媒介的集中垄断和政府控制, 主张受众和社会团体民主参与,共同享有使用新闻媒介的权利。它主张建立小规模、双向性、社区化、受众广 泛参与的多元化媒介。 民主参与理论包括如下主要观点: (1)传播权、知晓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以及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为任何个人和群体所拥有,而无论他们 的强弱; (2)媒介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民众而非媒体、政客、宣传家或广告商; (3)媒介应当广泛分布在社会各阶层和组织中,并为他们所拥有; (4)规模庞大、单向传播、垄断发展是媒介的痼疾,媒介发展的方向应当是规模小、针对性强、双向互动、广 泛参与。 (2008年论述题有涉及) 媒介规范理论: 主要是指运用法律、行政、道德、资本、对媒介的行为做规范和管理。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理下的媒介规范论:新闻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党性 原则;新闻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项社会职能,应持真实性、高品位、高 质量的原则;新闻传播事业有重要经济功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服务于国民经济。 发展新闻理论: 1、符合第三世界国家利益。 2、正面宣传为主。 3、保护本国文化,充分肯定本国发展成就。 4、国家有权对其媒介直接干预控制和检查。 【经典试题】简述发展新闻理论的主张 (1)第三世界国家的大众传播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 符合第三世界国家利益; (2)正面宣传为主。要求正面报 道发展中国家,反 对西方新 闻界传统的新闻价值,寻求冲突、反常,一味渲染负面 因素。 (3)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 (4)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充分肯定本国发 展成就,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 (5)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 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6)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 国家有权对传 播媒介进行检查、干 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辖; (7)在跨国传播和全球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下, 提出“ 信息主权”的口号,并从制度上采取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的措施,加强对外来信息的自主管理 。 媒介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信息霸权):西方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 技术,建立了庞大的新闻信息流通网络。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发展中国家传输大量的新闻稿件和节目,在 新闻流通中处于支配地位。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流通是以不发达国家被动地接收,甚至连拒绝接收的自由也没 有为条件的。 这一现象被发展中国家新闻学者称为“媒介帝国主义” 。它的实质是发达国家有意无意地控制发 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通过文化、媒介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种普适的准则加 以推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性质: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它和中国社会的政治、 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相联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进行新闻实践的产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 4 闻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有益的新闻思想和经验教训,不断丰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具体 说来,有五大理论来源和三大建设途径。 五大理论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时期的无产 阶级新闻学科学遗产,接续中国共产党人从延安整风时期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术传统,吸取苏 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和学术研究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借鉴当代世界新闻学研究特别是传播学研 究的成果,并对新中国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闻理论体系。 三大建设途径:第一,继承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第二,总结和概括我国当前新闻改革的新鲜经 验;第三,批判地吸收西方新闻理论中有科学价值的成分。 4、公共新闻学 公共新闻: 又称“公民新闻”,是 1990年前后在美国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实践层面上,它倡导新闻媒体“介入” 报道客体,主张记者到社会公众中去发动和组织讨论、进行民意测验、建构公共论坛,力图通过与公众的互动 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近些年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共新闻开始进入到公众在网络论坛上自主发表观点、 形成舆论甚至组织、进而影响媒体、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的阶段。 公共新闻学: 它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在报导事件的同时传递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努力让所有受一个社 会公共议题影响的人都能在报导中表达自己的声音,并且鼓励记者和公民之间建立一种有来有往的对话,也尽力 让所有受同一个问题影响的人都能在报导中表达自己的声音。 【知识点延伸阅读】 “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 Jay Rosen教授,他在美国已经被公认为是“公共新闻“运动 的学术领袖.他的代表性观点是:“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 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 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公共新闻十年的风云,现在已有衰微的现象,他成本过高的问题是一个值得令人关切的议题,但还有另一件更 需要民众去注意的面向为“记者报导事情的公平,客观性” 。媒体在一篇报导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设定议题以及 建构文章的内容这也是媒体原本的责任,从这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媒体其实也是议题的决策参与者,媒体所利用的 写作方式以及议题的设定皆会影响讯息接收者的反应,虽说公共新闻就是希望以客观的角度来报导事情的真相, 让民众来参并且加入自己的想法与记者有所互动,但是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思考者,难免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带 进议题当中,此时便无法可观的去评断一些事情,所撰写出来的东西相对的也无法完全客观的呈现。 5、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 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是多种独特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闻实践模式。 具体内涵包括: (1)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一般地说,民生新闻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 (2)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即贴近百姓生活,站在百姓立场上趋关注民生问题,用“平视”而不是“俯视” 的目光看待百姓,更多地聚焦平民百姓和弱势群体,更多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 (3)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即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充分反映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 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 (4)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一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报道民生内容;二是让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 出自己的声音。 民生新闻产生的社会背景: 1:经济方面,由于突出了“民生新闻”的卖点接近性,电视媒体吸引了规模巨大的注意力资源,从而吸引 了不断上升的广告投放,为电视媒体的创收增加了一个重要渠道。 2:公众需求,公众内在的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己利益的关心是民生新闻诞生和生存的基础。 3:制度背景,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新闻媒体(包括新闻栏目)实力的现状,使得在央视独大的前提下进行发展, 只能选择本土化的路径。 4:新闻改革的背景,程式化的新闻传播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市民化的生活,人民已近厌倦 2009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基础大纲参考书 新闻理论部分 5 了“高大全”的传播理念,而关注更活泼、更现实、更贴近自己的新闻作品。 民生新闻的批判和预测: 民生新闻尽管反映了众多的生活百态,解决了诸多生活问题。但归根结底,这是媒体 构建的民生现实,里面渗透着市场的意识形态、猎奇的信息需求、范围框定的监督对象以及虚拟的讲述者身份。 一句话,民生新闻建构的是一个虚拟的生活景象,并逐渐和现实生活实现了互动。因此,民生新闻的发展必将 受到媒介素养水平逐渐上升的公民的警觉,并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转型,形成符合现代化进程的公民新闻形态。 (四)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新闻价值的由来与产生的背景 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西方报业的“大众报刊时期” 。19世纪3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报刊逐渐萎缩,代之以大众报刊的兴起。大众报 刊也叫廉价报刊,简称“便士报”。其特点是:面向市场,面向普通百姓;经济完全自立,一切开支靠广告收入 支撑;自我标榜“ 独立舆论” ,不做政党的奴仆;追求趣味和刺激,大量刊登骇人听闻的东西;报纸内容以新闻 为主;文字浅显简洁,便于普通人阅读。 在大众报刊市场竞争中,报刊只有多刊登新闻,多刊登有吸引力的新闻,才能扩大读者面,提高市场占有 率,招揽到更多的广告,使报刊有可靠的财源。这时候的新闻是与财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闻被当作可以赚 钱的商品推向社会。这样,报刊就要确立一定的标准,用以衡量哪些新闻事实更能吸引读者,给自己带来更大 的利润。这个衡量标准,被称为“新闻价值”。 20 世纪初,国际新闻界普遍把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统一到新 闻价值的概念上来。 新闻价值产生的原因: 新闻事业一经产生,就面临两大矛盾:一是无限事实与有限传播渠道的矛盾,不可能“有闻必录、有闻必 报” ;二是新闻工作者的选择标准与广大受众需要之间的矛盾。为解决上述矛盾,提出了各种对新闻取舍的标准, 将标准概括,即“引起大众的共同兴趣”和“普遍关注”的共同素质,从而形成“新闻价值” 。在我国,最早提 出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在1918年10月14日成立的北大新闻研究会讲学期间。 2、我国新闻学界关于新闻价值概念的讨论 【“新闻价值”定义各种界说和评价】 1、素质说。 (核心在于:强调要从社会需要主要体现在受众需要出发来把握新闻价值。 )比较典型的定义有: (1)“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大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2)“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 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和各种素质的总和。 ”这类定义强调了新闻价值来源于客观事实,即强调了新闻价值的客 观性(优点) 。强调要从社会需要主要体现在受众需要出发来把握新闻价值,忽视了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价值 的实现,把新闻价值看作客观事物具有的某种特性,强调客体属性,把新闻工作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作为新闻 报道的标准和受众接受和评价新闻的态度,排除在外。具有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此外,语义的表达逻辑关系 上,素质和价值不相关。没有对事实加“新近发生”的限制。 (缺点) 2、标准说。比较典型的定义有:(1)“新闻价值是记者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2)“新闻价值是记 者、编辑衡量新闻的尺度和标准。 ” 这类定义强调了记者的新闻价值观,有较浓的主观色彩。记者的新闻价值 观不等于新闻价值。 3、效果和功能说。比较典型的定义有 “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影响读者并通过读者影响社会的功能。 ”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 “新闻价值就是包含特殊素质的新闻事实在传播过程中以社会影响或社会效应方式所反映出来的那种功能。 ” “新闻价值就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 功能。 ”(雷跃捷) (效果和功能说)这类定义强调新闻价值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比较全面地解释了“新闻价值”这 个复杂的综合性概念:新闻价值是一个由新闻价值源、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实现等多种涵义所组成的综合的 多义性概念。新闻价值源指蕴藏着重要社会意义的客观事实。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重要事实的发生,就无 新闻价值可言;新闻价值观存在于记者、编辑大脑中,是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的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价值 6 实现表现在群众对新闻的选择和社会实践对新闻的检验上。 此外, “功能说”特别突出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 “有用性、功效” ,这要比强调客体属性的“素质说”和只强调主观因素的“标准说”要全面深刻。 素质说 标准说 效果和功能说 (1)“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 的引起社会大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 (1)“新闻价值是记者选择和 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 “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影响读者并通 过读者影响社会的功能。 ” (2)“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 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和各种 素质的总和。 ” (2)“新闻价值是记者、编辑 衡量新闻的尺度和标准。 ”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适应社会 需要的功能。 ” “新闻价值就是包含特殊素质的新 闻事实在传播过程中以社会影响或社 会效应方式所反映出来的那种功能。 ” “新闻价值就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 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 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 功能。 ”(雷跃捷) 3、新闻价值定义 新闻价值: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雷越捷)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之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是能够引起广大 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这种关注是我们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一条重要标准。判定某一事 实能否成为新闻,主要看它是否具有为受众所关注这一素质(此定义目前为学界普遍采用) (2006年名词解释) 4、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新闻价值构成要素】 (1)西方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问题在大众报纸经营实践的过程中被提出来后,引起了西方新闻理论界的关 注。很多学者在其著作中对新闻价值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是探讨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他们既考察新闻事实 及相应作品的内在要素,也考察读者对新闻的兴趣要素。沿着这个研究方向,西方新闻学术界一致认定:新闻 价值构成要素有五个,即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人情味;读者兴趣要素有八个,即个人关心的、 同情、反常、进步、斗争、悬宕、两性关系与年纪、动物。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对新闻价值构成要素的解释有如下特点: 第一,对人情味的理解比较庸俗。比如,人情味就是“女性、儿童、野兽” ,是“怜悯、恐惧、妒忌、情爱” , “关于女性的新闻,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 。 第二,过分强调反常与怪诞。比如, “按照定义,新闻就是反常的事物” ,因此,要“大量传播社会上的越 轨行为和反常现象” 。 “好消息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