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水利工作总结和2006年水利工作意见_第1页
2005年度水利工作总结和2006年水利工作意见_第2页
2005年度水利工作总结和2006年水利工作意见_第3页
2005年度水利工作总结和2006年水利工作意见_第4页
2005年度水利工作总结和2006年水利工作意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 年度水利工作总结和 2006 年水利工作意见 溧阳市水利局 一、 “十五”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局紧紧围绕 防汛防旱工作大局,以加快水利 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为着力点,大力改善 水环境,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湖西引排北河整治工程顺利 完成;周城河、上沛河、上兴河、竹箦河、陶家河拓浚整治结束;镇 村河道清淤 92 条;加固圩堤 733 公里;兴建改造各类重点水工建 筑物 224 座;新扩建塘坝 998 座;兴建防渗渠道 74 公里;改造中 低产田 10.5 万亩,共完成水利土石方 4118 万立方米。圩区堤防 得到进一步加固,涵闸泵站改造步伐加快,水库塘坝整治得到加 强,塘 马水库除险加固按时实施,城市防洪工作取得突破,水资 源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水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水环境面 貌得到有效改善,全市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 二、2005 年度水利工作总结 今年是“十五 ”计划的最后一年, 为确保“十五”任务目标的实 现,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深入贯 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 性教育活动,紧紧围绕“ 两个率先” 、“两争” 、“三创”的工作大局,树 立科学发展观,强化水利规划,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 理的原则,继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 强水利管理,积极推进水利改革,不断提高依法治水能力,着力 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发 展体系,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撑 和保障。一年来,我局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进步: (一)水利建设稳步推进,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塘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我 市继北河工程后的又一基建项目,为确保该项工程高质按时完成, 我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 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严格基本建设程序。一期 工程项目建设已于 4 月初完成,通过了上级组织的阶段验收;二 期工程建设项目已于 10 月初开工,目前,溢洪道土方工程、护坝 地填塘固基工程已经结束,溢洪闸等配套建筑物工程项目正在紧 张进行;市政府投资 700 多万元进行的增加蓄水 130 多万方、复 垦土地 1400 多亩的扩容整治工程,已完成并产生效益。溧戴河 整治是市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决议的 1 号议案,我局坚决服从政 府工作大局,抽调有关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认真编制 可研报告,积极争取上级列项,该项工程已于 11 月 2 日正式实 施,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 80%,剩余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投 资近 2000 万元的市防汛防旱调度中心大楼于 6 月底完成建设, 7 月 23 日顺利完成搬迁,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也顺利安装调试结 束,并在防台防汛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是农村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去冬今春,紧紧围绕“防洪 保安全、抗旱保水源、改善水环境”的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农民增 收、农业 增效、农村发展的大局,以河道疏浚,圩区治理、水源工 程为重点,积极适应和探索“两工” 政策取消后的 组织投入模式, 全面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步伐。2005 年共完成水利建设土方 613 万方,完成涵闸泵站重点配套建筑物 26 座,改造中低产田 2.3 万 亩,疏浚镇村河道 41 条、长 78.23 公里,加高加固圩堤 52.8 公里, 护岸 4.55 公里,新建、改造塘坝 299 座,增加蓄水库容 423 万方, 完成 5 万方以上塘坝配套建设 30 座,完成小沟以上建筑物 683 座,建设防渗渠道 20 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0 平方公里,超 额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镇村河道清淤工程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同时,配合市政府“三清工作” 的开展, 按照常州市关于开展镇村河道长效管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常 州市镇村河道长效管护考核细则(试行),通过竞争立项,将开 发区、新昌、前马、南渡等镇的 4 条河道确定为河道长效管护试 点,落实长效管护的各项工作,管出了成效,发挥了河道综合功 能。丘陵山区塘坝等水源工程的建设,在今年的抗旱工作中发挥 了显著效益。 三是城市防洪建设取得突破。2005 年城市水利进入启动阶 段,城中河防渗工程的实施、湾溪河一期工程的建设,使城市水 环境初步得到整治,受到领导和沿线居民的一致好评;城区排涝 泵站维修养护和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位,确保了今年“7.6”暴雨引 发的内涝在短时间内及时排出,保证了居民日常生活的正常秩序。 (二)水利规划日臻完善,统筹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我局坚持将水利规划工作作为确保水利建设健康发展、水利 工程效益发挥的大事来抓,全力抓好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一是城市防洪规划。依据城市规划和区划功能,完成了溧阳市 城市防洪规划(2005 年-2020 年),2 月底通过了专家组的技术 评审, 6 月获得市政府的批准。二是完成了 49 座小水库的大坝安 全鉴定工作,并上报了 2005 年小水库除险加固扩大初步设计, 小水库除险加固五年实施方案总可研的编制也已完成并上报。三 是完成了沙河、大溪水库除险加固及联合调度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是完成了溧阳市 20052007 年丘陵山区塘坝整治规划;五 是完成了溧阳市 20072010 年市镇级河道清淤规划。六是完 成了溧阳市“十一五 ”水利发展规划。这 些规划的完成上报,不 仅为我市今后的水利建设建立了切实可行的项目库,也提高了我 市水利事业的发展能力。 (三)防汛防旱措施得力,防灾抗灾取得全面胜利。 2005 年,我市气候异常,受干旱、暴雨、台风三重袭击,总体 年景偏差。总的特点:全市汛期面平均降雨量 574 毫米,是历年 平均值的 80%。全市面平均梅雨量为 35 毫米,比历年均值偏少 76%,全年降雨偏少,汛期降水 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西南部地区 出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北部及西北部地区降雨强度普遍偏低。 6 月水稻栽插时节丘陵山区即遇大旱,丘陵山区一度旱情严重, 北部和西部山丘区受灾农田达 12 万亩,近 2 万亩农田无水栽插, 共 12.6 万人的饮水安全收到威胁;7 月西南部地区遭强降雨袭击, 西南部地区和城区局部地区一度积水受淹;8 月受台风明显影响。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防汛抗旱措施,防灾抗灾取得 了全面胜利。 防汛工作突出六项措施:一是认真组织开展汛前大检查。 针对今年防汛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了圩区防汛和小水库专项检查, 突出重点,落实各项关键措施。对查出的重点险工险段,以市防 指名义向所在镇区党政一把手发了公开信,要求限期整改;二是 全面落实防汛防旱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中 心的各项防汛防旱工作责任制。三是修订完善了2005 年度溧阳 市防汛抗旱预案。市防指根据近年来变化的水情、雨情、汛情和 工情,认真修订和完善了本地区各类防洪预案、防台风预案,预 案中增加了水库联合调度和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险情的抢险方 案,增强了预案的可操作性,对水库等重点工程制订了控制运用 方案;四是加大防汛物资储备。市级防汛物资新增草包 5 万只、 麻袋 3 万只,并配备了抢险用通讯设备、照明设备等,要求各地 加强抢险物资的靠前储备。编印了防汛抢险知识培训教材,对防 汛抢险队伍进行培训,确保“拉得出,打得响, 战得胜” ;五是切实 做好城市防洪工作。完成了城市防洪闸站的维修养护工作,市防 办于 4 月 30 日召开了城区防汛联席会议,会同建设、城管、城区 所在镇的技术人员,从技术层面首先对城区防洪防台安全方面的 问题进行了检查,并制订了相应的技术处理方案及责任单位。六 是强化防汛值班制度。局机关各科室严格执行 24 小时防汛值班 制度,确保防汛抗旱业务指导和各类汛情信息的及时传递。 “7.6” 暴雨和台风“麦莎” 期 间,我局紧急部署,全体人 员坚守岗位,严 阵以待,技术人员分赴各地加强巡查,进行分类指导,认真检查 水库、堤防各项应对措施,狠抓薄弱环节的整改,明确要求重要 水利工程必须坚持 24 小时有人在现场值守,特别是水库工程, 必须严格按照汛期控制运用方案运行,病险水库要降低库水位运 行,水库、塘坝溢洪通道必须畅通无阻,小水库、塘坝所有溢洪闸 门全部打开,确保洪水出路,确保水库塘坝安全;城区排涝泵站 值守人员全部到岗到位,保证涝水及时外排。市防指严格执行省、 市防指调度指令,一天内先后对沙河、大溪两大水库下达 4 次防 汛调度令,泄(分)洪水 445 万立方米,最大出库流量达 115 每秒 立方米,这在我市防汛调度史上还是第一次。 今年夏季水稻栽插时节,我市丘陵山区就出现了旱情,部分 地方旱情十分严重,全市出现了少有的夏种抗旱现象。干旱性质 从降雨角度看,类似于 1978 年、从库坝蓄水层面看,旱情严重 于 1978 年。面对旱情,我局积极应对,组织人员调查旱情,全面 掌握旱情发展情况,研究抗旱措施,指导各地搞好水源调度,加 强用水管理,强化抗旱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抗旱工作强 化四条措施:一是蓄调结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针对丘陵 山区出现的旱情和发展趋势,指导各地搞好水源调度,及时开 机翻水入渠,补水入塘入库,竹箦镇组织机械从煤矿矿井中翻水 进行泡田开棵,从大山口水库调水入吕庄灌区;塘马水库翻水 入库保灌区灌溉和后周镇居民生活;二是分类指导。认真分析水 源供需情况,制定抗旱翻水计划,开辟抗旱水源,统筹安排生产、 生活、生态用水。上兴镇利用河道翻水对下姚水库下游灌区进行 灌溉;新昌镇利用河道翻水保证大溪水库东干渠灌区水稻栽插; 前宋水库利用于坝、花岗、坝头翻水站翻水补灌,尽力增加 灌溉水源。积极指导清理整修翻水干渠,全市出动劳力 16530 人 次,清理沟渠 136 条 53 公里;三是强化节水。坚持“先生活,后农 业,再工业” 的用水原则,指导高水高用, 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提 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尽量降低调水成本。四是抢修恢复翻水 站线抗旱功能,及时恢复了老虎山二级翻水线路、抢修恢复竹箦 翻水线路,前宋水库、塘马水库、沛南、汤桥、百支坝、竹箦南关、 棠下、姚巷、尹桥等多条翻水线开机实施翻水抗旱作业;同时发 动群众抗旱自保,山丘区农户投入小机小泵 650 多台套补水入渠、 进田,扩大抗旱途径。特别是竹箦翻水站线的恢复运行,解决了 竹箦、上兴两镇近 6 万亩农田的灌溉和 5.3 万人的饮水。 由于准备充分,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 低限度。 (四)机制创新,水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 依法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普法宣传扎实开展,全社会水法制 意识继续提高。一是水法规宣传加强。在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 周” 之际, 进 行专项部署,采用在城镇主要街道 悬挂横幅、在市电 视台利用滚动字幕以及张贴画等方式,多层次、多形式强化水利 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水法制意识。二是加强队伍建 设。为不断适应我市水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成立了市水政监察 大队直属五个中队,形成覆盖全市,城乡联动的水行政监察网络, 加大对全市水资源及各类水利工程管理的水行政监察力度。三是 执法机制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水行政管理的办法措施, 从 3 月 19 日至 4 月 18 日,市水政监察大队联合市公安局水上警 察大队、市农林局渔政监察大队对辖区骨干河道违章违法情况进 行了综合执法巡查,取得了明显成效,该经验被常州市水利局在 辖市区推广。四是水行政执法力度加大。坚持日常巡查和举报监 督相结合,不断提高水行政执法的覆盖面,对违法违章行为,根 据法律法规准确定性,及时查处。一年来,共查处各类案件、行 为 19 起,做到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操作程序正确,维 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五)规范操作,行业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水利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一是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 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规范建设 资金使用,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 全市重点水利工程招投标率达 100%、合格率达 100%。二是强化 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切实加 强水利工程管理,积极组织并完成了全市 49 座小水库安全鉴定 工作,为新一轮小水库除险加固打好基础。认真开展水库白蚁防 治工作,保障水库安全运行。三是建立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健全 承包人自查、协管员参与检查和专职人员巡查机制,推行了承包 人末位淘汰制,扩展保洁范围,延长保洁时间,增加保洁频率,目 前全市 9 条河道已做到专人管护,有效地巩固了水质改善的成果。 四是认真做好审批管理,严格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 批许可制度,全年审批各类涉水建设项目 36 件。审批中注重防 洪和水利规划、防洪控制参数、地面控制高程等关键要素的落实, 注重审批、管理与执法的三者联动。五是规范水利规费征收管理, 实行收费标准公开,对全市农户发放农业水费收缴公示卡 22 万 份;对直收单位的用水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明确可收费源和应缴 费额,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全面完成各项规费的征收。同时,严格 票据管理,实行专用发票收费和专用帐户。六是强化水资源管理, 完成了市区范围内河道排污口设置现状的调查,加强了取水许可 管理、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水资源管理基础工 作,坚持把水资源保护,提高环境质量放在首位,在伍员山蓄能 电站水资源论证会上,我局按照水资源管理标准提出要求,得到 采纳。通过规范管理,树立了水利部门的地位和形象。 六、摆上位置,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 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前期工作。认真研究水利工程管 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和管养分离的办法,编制了溧阳市水利 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并于 4 月份、10 月份两次约请相 关部门外出考察、专题协调,根据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实施 意见” 进行了多次修改,目前送审稿已经 上报市政府审批,一经 批准,即可组织实施。 七、开展先进性教育,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局党委按 照上级统一部署,经过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 的工作,全局党员认真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学 习中央、省、市领导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专题讲 话、学习问答等材料,观看公仆本色、 领导访谈、 警示教育等 专题片,开展“ 水西精神” 和“水利精神”、党 员先进性大讨论、广 泛征求各界人士意见和建议、认真组织分析评议、着重抓好整改 提高,基本完成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预定成效, 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提高,一人被评为市优秀党员,一人被评 为市首届“十佳” 科技工作者,一个 岗位被 评为市示范岗。二是强 化制度建设。制订和完善了局机关溧阳市水利局党委议事规定、 溧阳市水利局机关学习制度、 溧阳市水利局工作规则等 16 项 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工作行为。三是强化职工教育培训。在进 一步加强干部职工政治思想理论学习的同时,选派 1 名领导参加 省厅在河海大学举办的专业培训;选派 2 名党员领导、1 名中层 干部参加市委举办的培训;2 名机关干部参加了公务员培训;4 名 干部参加上级组织的水政知识培训;组织 55 名水政监察员、42 名水库管理人员进行了水法规和水库管理知识的培训;继续组织 本系统 11 名技术人员参加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水利专业大专班 函授学习,目前已完成全部学业,即将毕业。从三年学习情况看, 我局系统参加学习人数最多,参学率最高,得到市局和学校的好 评。四是加强信息调研。切实加强水利新闻的宣传工作,全年在 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调研等稿件 7 篇,向常州市局发送 作息 53 条,录用 30 条,提高水利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知晓度。五 是充实壮大队伍力量。继续实施局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民主 推荐公开选拔任用办法。认真对照政策,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全 局干部职工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并进行多方位组织考察,选拔 任用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层干部 2 名,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 原则;按期转正预备党员 2 名,发展新党员 1 名,确定入党考察 对象 1 名,为党的组织和局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回顾总结“十五” 及今年水利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 应清醒地看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我市骨干河道堤防严重的塌方现状已严重影响安全度汛, 对防洪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各级各部门对河道塌方尚未引起足够 重视。 2、城市防洪体制尚未建立,虽然溧阳市城市防洪规划已 通过市政府的批准,但城市防洪的组织体制和工程建设的资金投 入政策尚未出台,防洪工程建设仍然投资渠道不畅,影响着城市 防洪工作的正常运作。 3、从今年防汛防旱的实践看,我市在外部水环境上, “洪水走 廊” 的现状 还没有根本改 变,在内部水环 境上,防洪保安能力、抗 旱供水能力以及水污染治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2006 年水利工作意见 2006 年是“十一五” 规 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落 实党的十六 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 水利工作,为“ 十一五” 规划开好头,起好步,意 义重大。全年水利 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六届五中 全会精神为动力,以服务“三农” ,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 农村水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 城乡水环境改善,水安 全保障”为 目标,按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的 总体要求,立足 “防洪保安全、抗旱有水源 ”,以深化水 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构建覆盖全市的防洪保安体系、 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体系和水利管理体系,统筹解决城乡防 洪除涝、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保护的问题,突出重点,创新机制, 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全市经 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围绕上述思路和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水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 以下关系: 第一,把握好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关系。科学发 展观是水利改革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水利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直接体现。只有在 水利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统筹 发展的观念,才能解决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 的水问题,提高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进传统 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也只有积极实践可持 续发展治水思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把水资 源的节约与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水资 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把握好加强水利建设与强化水利社会管理的关系。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是国家发展 中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只有通过不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才能夯实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农村水利 保障体系、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和水利现代 化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影 响,我们在水行政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管理的 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要 彻底改变过去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 理的现象,提高工程效益。只有通过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统一 管理,逐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法制。通过建立有限政府, 理顺管理关系,做到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放开;加大水行政审 批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变事后查处为事前监督;通过建立专家 论证、公众参与、政府决定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公 开化;通过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 督有力、反应迅速的水行政执法体系;通过健全政府主导、社会 参与的水利建设投入制度,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促 进水利工程建 设进程,保障水利事业 发展;通过健全社会监督制度,加快推进水利政务公开,加强监 督、审计,强化社会对水行政行为的监督。才能更好地发挥水利 基础设施的能力,才能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 才能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 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把握好城乡水利、区域水利协调发展的关系。根据流 域、区域发展对水利的不同需求,科学地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和 任务。要统筹城乡水利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同步推进 的原则,通过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农业 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水利发 展,重视城市供水、防洪排涝、节水治污建设,推动城市水务体制 改革。要统筹区域水利发展,尽快弥补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把 现代水利、生态水利作为水利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第四,把握好工程建设与生态及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目前, 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生态与环境制约的阶段,因此,要高度重视 水利建设中的生态问题,把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 要任务。一要通过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提高水环境质量。 着重严格水功能区划管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大水污染治理、 维护河道湖泊健康,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二要加强水利规划工 作,对新建水利工程,要认真分析评价水利工程带来的环境影响, 尽量避免对生态与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促进水利与生态的良性互 动。三要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问题,不论是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工业建设还是水利建设,水利部门都要切实承担起行 业管理责任,加强水环境影响评估和水土保持监督,做到建设与 保护并重。 2006 年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统筹, “安全、资 源、环 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大水利建设 力度,科学组织,精心实施,确保年度建设任务的完成。一是抓紧 塘马水库除险加固二期工程项目的建设,确保主体工程在主汛期 发挥效益,完成塘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资料的整编和项目验 收工作。二是精心组织、实施好第一批 8 座小水库的除险加固, 确保小水库除险加固五年规划开端良好,积极准备第二批除险加 固工程的实施。三是加快重点水利建筑物工程和山丘区塘坝配套 工程的建设步伐,完成 12 座涵闸泵站和 20 座塘坝的配套建设, 确保汛期发挥效益。四是继续推进河道清淤工程,确保当年 20 条河道、长 45 公里的清淤任务的完成。五是抓紧完成冬春水利 土方扫尾工作,督促有关镇区尽快完成冬春土方任务,全面完成 加固圩堤 30 公里、新扩建塘坝 160 座的水利土石方任务。六是 加强面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全力抓紧抓实防汛防旱各项工作。按照“查早、查全、查 细、查实 ”的要求,及早开展汛前水利大检查 ;继续推行以行政首 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工作责任制;积极做好分类技术指导,落 实度汛措施,一丝不苟地抓好险工隐患的除险加固、重点行洪通 道的清障畅通、抢险物资器材的补充储备、抢险队伍的组织落实 和防汛工作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完善防汛防旱预案,从最坏处 着手,向最好处努力,充分做好防大汛、抗大涝的各项准备工作, 确保全市安全度汛。在科学调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防汛措施, 尽可能将洪水资源变害为利。同时,落实好抗旱措施,依托各类 水利工程,统筹考虑城乡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需要,突出抓好 调水、用水、节水三大环节,确保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为 全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