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教学及备考策略_第1页
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教学及备考策略_第2页
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教学及备考策略_第3页
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教学及备考策略_第4页
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教学及备考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方红中学 2012 年高考历史复习教学及备考策略 (东方红中学历史教研组 曹国臣) 2011年 10月 1416日,我在兰州五中参加了甘肃省 2012年高考备考研讨暨新课程高考 命题分析培训会,认真聆听了天津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戴羽明老师作的高考复习研究和 运用 SOLO分类评价理论指导历史复习教学的专题讲座、兰州五中高级教师梁宏喆作的用 文明史观指导高考历史复习的专题报告,以及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韩自成研究员作的 2011 年高考全国文综 II卷历史试题分析报告 ,结合所学所想对我校 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 教学及备考策略进行如下两个方面的阐述: 一、2011 年全国文综 II卷历史试题的总体特点 2012年是甘肃省大纲版教材考生参加高考的最后一年,由于涉及与新课程的接轨,高考怎 么考,是否有大的变化,都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因此,分析 2011年全国文综 II卷历史试 题的总体特点,判断 2012年高考的走势十分重要。 2011年全国文综 II卷的历史试题,继承了 2010年高考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和命题思路,过 渡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调整和起伏,全卷很少出现偏题怪题,很好地保持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 稳定性和连贯性。 1.试题结构、容量和考查形式上保持稳定 2011年全国文综 II卷的历史试题与 2010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题量以及政、史、地 三科的分值比例上均未发生变化。从试题考查的形式上来看,选择题知识的安排上保持了从古 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再到世界史的一贯做法,确保了时间顺序上的连贯性;主观题的考查方式 遵循了往年的模式,注重不同时期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比较,强调古今贯通,综合考查考生运用 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2.命题遵循考试大纲 ,注重“双基”考查 2011年的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重点主干知识,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深化和探究。试题 在追求观点新颖和与新课标接轨的同时,强化了对大纲教材知识点的考查,选择题大多考查了 大纲版教材里的主干知识。对文史常识的考查也从偏、难、怪的现象向考查与教材和学习联系 比较密切的知识的转变。试题仍然以材料题为主要考查题型,设置新情境,提升能力考查力度, 突出史料在历史教学和历史测试中的应用,彰显历史学科特点。注重通过“新材料、新情境” 的创设来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迁移、分析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达到考查考 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目的。 3.试题突出了“热点”问题的考查,体现了史学的教育功能 2011年的试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风格,突出时代感,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关注具 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考查。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突 显了史学的教化功能。 4.试题一定程度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和新的史学观点 2011年的试题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顺应了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为旧课程的教学 提出了新的挑战。试题追求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特征;试 题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体现 了注重向新课标的过渡和与新课程逐渐接轨的新教育理念。试题突出了对主流史学观念、当代 的史学思想和方法的关注和考查,主要体现“文明史观” 、 “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考 查。保持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连贯性。 5.更加强化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的思维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1年文综试题的最大特点是政治题和地理试题更多地利用历史材料为背景来考查政治和 地理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综合运用,或以古为鉴,以古为训,或从中得到启 发,从而考查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转化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6.试题材料阅读难度下降,材料回归“本土化” 相比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2011 年高考试题的阅读难度有所下降,试题背景材料没有了 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材料难度接近中学生水平;材料绝大多数选自本土文献,很少有欧美思维 方式的长句,表述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增强了试题的信度。 总之,2011 年高考历史试题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使试题源 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学科能 力的考查。试题具有很好的选拔性和导向功能。据此预计 2012年高考试题不会有大的变化,仍 然会延续 2011年高考命题趋势和特点。 二、2012 年高考历史教学复习及备考策略 (一)新课改高考命题趋势及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我省虽为大纲版教材命题省份,但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命题趋势的 结合已经非常密切。关注新课程高考命题趋势及特点,方能更好地指导高三历史教学复习工作。 1.从题型特点分析。 历史选择题命题。 历史选择题命题主要分:时间型选择题(包括显性时间和阶段特征,隐形时间和阶段特征) 、概念型选择题(包括概念本身的内涵和概念辨析)图表型选择题(包括组图、实物图、肖像 图、地图、统计表、统计图、漫画、图画)探究型选择题(共同特点:“这说明了” “这反映了” “对这的理解”等成为探究型试题的主要设问形式;要求考生坚持论从史出,依据新情景得出 新结论;要求考生运用历史知识理解新材料,从而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要求考生依据新情景, 形成正确的史学认识) 。 历史选择题命题主要体现四种形式,即重要时间、主要概念、图表信息、史学探究。其命 题的主要趋势:注重对历史时间、阶段特征和历史概念的考查;加强对各种类型图画图表信息 的考查;注意运用历史知识解读新情景和新材料;增加史学探究试题。 历史非选择题命题。 历史非选择题考查主要有六种形式,分别为原因、信息、比较、意义、认识、探究与论证 等。 历史非选择题的考查趋势:围绕一个主题命制主观题;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和认识历史问 题是高考的常规武器,并且比例很大;材料阅读量不是很大,但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 不减;加强对历史问题探究是亮点和难点(即考查学生如何选取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如何依据 史料分析历史结论、如何依据史料进行史学推理) ;直接考查比较型试题减少,但关注历史知识 之间的联系在加强;总是存在对某一历史事件意义的分析;以多种方式呈现新情景和新材料。 2.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不在于培养历史学的专才,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 过习古而知今,懂得以史为鉴。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 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考命题突出体现对倡导制度创新、倡导社会改革、倡导民主政 治、倡导生态文明、倡导社会保障、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和平发展等贴近时代、贴近 社会生活命题的考查。 3.重视社会史的考查。 摆脱传统史学过分重视民族、国家、政治史的倾向,把研究的领域扩展到经济、制度、外 交、教育、医药、宗教、地理、家庭、人口等各个方面,拓宽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 表现在高考上,就是试题涉及的领域与范围大大拓宽。 从现实问题中寻找研究历史事物的灵感;从平凡的历史事物中挖掘问题的本质;从多元的 角度来揭示历史事物的规律;从地方文献、口述材料、田野调查材料等非正史材料中去考查历 史问题。主要考查家庭史、商人史、人口史、教育史、生态史、抗灾赈灾史、社会结构变迁史、 从社会下层人们的角度看历史等社会史角度的命题。 4.重视对历史史料分析理解的考查。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史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料教学是最具历史 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各地的历 史试卷对史料功能的发掘作出了莫大的努力,材料内容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材料呈现方式灵 活多样、美不胜收。史料的来源多样,包括书报、文件、实物、口碑等。史料的呈现方式多样, 包括文字史料、地图史料、漫画作品、诗歌作品、考古壁画作品、曲线图、示意图等等。题目 的答案只能从材料中寻找;材料有可能与教材的内容相关,但教材的内容只能够帮助学生理解 教材,而并不能帮助学生组织答案;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命题者大力挖掘材料题的功能是 与课改的精神相一致的;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科书仅仅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种资源,而 不是唯一的资源;在新高考中命题将更多地从教科书以外的资源中寻找材料。 5重视多角度多视角对历史问题认识的考查。 根据我们过去的认识,认为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只有唯一的答案,对历史事物的评价也有一 个终极的标准。但现代史学认为,由于时代和立场的不同,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和评价也会发生 变化,解释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多元化是历史学研究的趋势。体现在高考题上,一是提倡从多个 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历史;二是可能出现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开放题。 6.重视以专题形式进行考查。 新课程更强调对专题知识内容的挖掘。虽然课程标准不再提供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在 每个专题之中却是存在体例结构的。因此,在专题中,命题者可以把内容挖掘得很深,可以根 据学术研究的发展不断地改进对该专题的理解。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考试的范围将大大 地缩窄,而对考试内容深度的挖掘将大大增强。 (二)备考策略 1.掌握时间和历史阶段。 注重时间的基础掌握,并注意时间段、历史分期的阶段划分。 2.掌握主要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3.掌握好基本史实、基本线索。 主要把握三个层次: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说明历史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分清历史事件的五个要素:时间;背景(原因、基础、条件) ; 内容(表现、经过、过程) ;结果;评价(性质、影响、意义、启示) 。即把握如下六个问题: 什么事(性质、类别)?谁做的(主体群)?为什么做(目的直接、根本; 必然性规 律;必要性功利)?怎样做的(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经过、特点)?做的结果(多 元的)?评价(三维:点、横、纵;两度:积极、消极;一线:发展)? 4.掌握历史史观(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 ,注重不同史观下历史知识的整 合。 以课程理念为指针,更新观念:一是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突出地体现了三种史 学观念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对这三种史观的把握是我们备考新课程高考的基 础) ;二是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 全球史观下的历史复习。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 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 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 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文明史观下的历史复习。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 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历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 获得的成果。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部分组成。即:物质文明体现的 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演进规律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 然经济到市场经济。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其演进规 律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 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其演进规律是从落后迷信到科学。 “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第二,重 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 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 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特别提醒:第一,承认人类文明 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近代化史观下的历史复习。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经济上:工业化。从 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从人治到 法制化,从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上:科学化、大众化(或世俗化) 、理性化。社会生活和风俗 上:西化、城市化。中国:教育近代化、军事近代化、外交近代化。 核心把握如下三个概念:一是,近代化的基本进程: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 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 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二是,近代化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 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三是,近代化的阶段性:第一次是指从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 社会史观下的历史复习。 社会史观主张社会问题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它认 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 ,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 , 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 ,还要“眼光向下” ,关注“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 息相关的“小事” ,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社会史观”应构建的正确态度:要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要对社会变 迁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要把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联系;要把本专 题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复习;要加强图文结合型试题和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的训练。 史观综合应用 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把几种史学范式结合、比较进行考查,突出历史 研究的视角和历史研究方法。例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从革命史范式 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 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从现代化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 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从整体史观 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 ,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 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 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 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如,从不同的史观看中国近代史:革命史观,中国近代史是中外反动 势力相勾结,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 社会史观,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民生,物质生活和非物质生活都有很大的变化发展。全球史观,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并引发各方面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使中国与世界紧 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相连。现代化史观,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 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农业社会向工 业社会过渡的历史;是政治上从专制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臣民变为公民的历史;是思想 文化上不断进步和解放的历史;是社会生活不断变化、进步 、提高的历史。文明史观,中国近 现代史上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的农业文明不断发生激烈的冲突、碰撞和融合,改革开放后融合 的进程更大大加快,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5.加强历史概念的理解教学。 “如果说,学习历史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弄清历史概念就是最具体的基础工程。 ” 历史概念是客观历史事实的抽象概括,它反映历史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特征。找出需要讲清 的基本概念,对重要概念进行分析。 历史概念是历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能够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复习中 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包含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史实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文献、历史典章制度与历史物品、遗迹等。史论概念:政治学概念(如革命、国家、民族、 国际关系等)经济学概念(如贸易、关税、生产力、技术等)文化概念(艺术、文学创作、艺 术流派等)哲学概念(内因与外因、矛盾、必然性、量变与质变等)历史哲学概念(历史中的 时间与空间、史料、史论等)等。 回归教材基础知识理解历史概念。思考:对基础的理解:知识类的,文史常识、典型事 件、典型人物及主张、地图插图等。认知类的,基本概念的甄别、基本原理的理解。逻辑类的, 因果关系。解读教材:例如: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瓶颈突 破,需自己动手。例如学生对中外历史的宏观把握存在问题。适当拓展教材内容。 6.加强高考高频考点和历史主干知识教学。 研究高频考点,即集中指向同一知识点的高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