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文本的双向维度_第1页
现实与文本的双向维度_第2页
现实与文本的双向维度_第3页
现实与文本的双向维度_第4页
现实与文本的双向维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现实与文本的双向维度 【摘 要】钱理群是国内知名的 文学史家和鲁迅研究专家。他用自己的 方式与研究对象进行心灵的交融与精神 的对话。 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 从现实与文本的双向维度,将鲁迅其人 其作与北京、上海两座城市对照起来看, 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具有独创性与启蒙意 义。这对以往的研究格局形成了一种冲 击,促使人们寻求新的研究可能性。 中国论文网 /5/view-5637970.htm 【关键词】现实世界;文学世界; 独创性;启蒙意义 钱理群的这篇文章发表于鲁迅 研究月刊2006 年第 5 期,2006 年比 其他时候更让人怀念起鲁迅。2006 年是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鲁迅诞辰 125 周年,逝世 70 周年。在 这一年里所发表的与鲁迅研究有关的文 章,与往年相比较,单是在数量上就产 生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几乎相当于往年 所发表论文的两倍还多。在鲁迅研究已 经达到相当高度、十分拥挤的时期,这 篇文章是十分别致且别开生面的。有学 者指出:“在当代鲁迅研究史上,钱理 群早已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 ”这篇 文章不仅延续了他研究鲁迅的一贯风格, 而且在诸多方面有突破和创新。 一、经验世界与文学世界的双重 言说 这篇文章、运用“ 心灵探寻 ”的方 法,力求把握鲁迅“ 心灵的辩证法 ”,还 原鲁迅真实的情感体验与精神困惑。 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的上篇主 要利用书信与日记的一些线索,介绍了 鲁迅在绍兴北京上海这三座城 市之间的辗转与心境。从钱理群的这篇 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于家乡绍兴、 北京和上海的体验与感情是复杂而矛盾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的。32 岁那年可以说是鲁迅第二次逃离 家乡,和 18 岁时的他一样,再一次“走 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1 初 到北京的鲁迅确实被琉璃厂,广甸书摊, 西小市,广和居这些地方所吸引,乐在 其中了。而事实上,鲁迅此后就一直在 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苦闷中挣扎。因为 在这里鲁迅经历了 1913 年的二次革命, 1916 年的袁世凯称帝,1917 年的张勋 复辟,他看到了真实的、残酷的北京。 就在鲁迅对北京失望的时候,又把目光 转向了他逃离的家乡。钱理群说“这样 的由于距离所产生的吸引,是颇耐寻味 的。 ”所以他对故乡绍兴的文学表达(散 文与小说)都是回忆性的,都是在时空 距离的前提下对故乡的审视。由于鲁迅 在其主持的语丝上发表了一篇揭发 复旦大学内幕的文稿,而被密令通缉为 “堕落文人”:鲁迅也从此被自己家乡所 放逐,再也回不去了。所以鲁迅对家乡 绍兴的感情是矛盾的,一度地逃离 怀念回不去,这种生存困境与精神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上的无所依托一直伴随着鲁迅。当鲁迅 因支持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而被通缉, 只得离开北京南下厦门与广州,开始了 他的漂流生活。在广州鲁迅又一次看到 了血的屠杀,只得再次逃离。上海成了 他生命存在方式的新选择。繁华与喧嚣 是上海的常态,浓重的商业气氛使得鲁 迅无法静下心来写东西。鲁迅终于明白: 上海其实并不适合他,他无法融入这个 城市,至多是一个客居者。在喧嚣的上 海,鲁迅又开始怀念闲适的北京。但是 故乡和北京早已回不去。鲁迅总是把北 京与上海两个城市对照起来看,这其实 是反映了鲁迅内心的矛盾,他既欣赏北 京的“安闲”,又不满于这种如旧的死板; 既喜欢上海的“ 生气” ,又讨厌它的 “烦 扰”。作为这样一个永远的清醒者,绍 兴北京上海,都不是他理想的 栖居地,都不是他精神的皈依。这样一 个根本的生存困境,他把这种观察、感 受与体验转化为了文学文本,这是他与 这两座城市故事的外化与延续。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二、新的文学世界与文学观照 将鲁迅其人其作与北京、上海这 两座城市对照起来研究,是一种双重的 创新。一方面,在我们所熟悉的以鲁迅 “乡村记忆”为主的“鲁镇(绍兴)世界” 以外,引入了新的以“ 都市体验 ”为主的 “北京世界”与“上海世界”,这一新的文 学观照增强了我们对鲁迅文学世界的丰 富性的体认,也试图无限接近鲁迅真实 的创作心态。另一方面,钱理群指出在 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都是把注意力集 中于京派作家如周作人、老舍等笔下的 北京,海派作家如新感觉派、张爱玲等 笔下的上海,这虽然在对这两个城市与 现代作家关系的研究中作出了相当的贡 献,但这并不是“ 文学北京 ”或“文学上 海”的全部。鲁迅既不属于京派也不属 于海派,他是怎样看待这两座城市的呢? 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这一文章 相当于在对“ 文学北京” 或 “文学上海”的 研究中引入了新的视角鲁迅视角, 这是有相当的独创性的,这对以往的研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究格局形成了一种冲击,促使人们寻求 新的研究可能性。这也是这篇文章最大 的价值所在,即在研究方向与方法上的 新的启蒙性。 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下 篇中,钱理群在诠释鲁迅“北京文学世 界”和“上海文学世界”中,他从文本中 选取了最富“ 北京气氛” 或 “上海气氛”的 意象或典型场景进行文本细读,把握鲁 迅深邃复杂的精神世界与心灵世界。这 一方法与钱理群先前的鲁迅研究中采取 “单位观念意象 ”的研究方法相类似,也 有力地支撑了鲁迅个人在这两座城市的 生命历程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这 一论点。分析鲁迅对这座城市的感受, 完成了从心灵探寻作品,再从作品回归 心灵的一个互动式的研究。 三、我之鲁迅观批评家与研 究对象的感通交融 有别于其他研究者把自己看做一 个“历史的审判者 ”来研究鲁迅不同,钱 理群一直强调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主体对作品的参与融入。 鲁迅与北京、 上海的故事这篇研究性文章,就采取 了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转变成了一个 叙述者,这样更能够低调地亲近文本。 作家王安忆认为:“批评家对待 一部文学作品通常有两种态度:一是将 作品看成一个完全客观的对象,对其进 行逻辑整合,梳理其总体脉络从而揭发 其性质,而不理会作者的初衷、思想、 创作背景等等,是纯理性的写作;二是 站在作者的位置上来体会作品,将生命 投入到研究对象之中是一种感情间的对 话与交流。 ”钱理群的鲁迅研究正是后一 种的典型。他的研究是一种生命的投入、 思想的融合。 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 事秉承了他所提倡的“ 回到鲁迅那里 去”的要求,思考鲁迅是如何看待北京 与上海的,以及北京与上海又是如何影 响这位文学家、思想家的文学创作与精 神发展的。他的鲁迅研究之所以独特就 是因为他从来不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看作 一个神,而是把自己放在与鲁迅进行精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神对话的位置。就像他在多次演讲、讲 学中所表达的一样,他把这种解读鲁迅 的方式叫做与鲁迅“ 相遇”。 他的这种相遇绝非偶然,在他不 断地言说鲁迅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精 神的解剖、自赎的过程。钱理群是生长 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文 革期间,由于钱理群的父亲是国民党高 官,他在文革中受尽折磨。在他苦难的 记忆里,有他内心无法抹去的一页。他 曾在外在压力下烧掉了父亲唯一的照片, 他的学生因为替他说话失去了年轻的生 命,他也曾因为不堪折磨说了违心的话 给自己的朋友带来了麻烦。这段苦 难的体验与经历中,内心的动摇、屈服 以至背叛,人性的扭曲、丑恶以至变态, 、无时无刻地不折磨着他的灵魂,也许 只有倾诉于笔端的那一刻才稍得安宁吧。 他的这段经历也促成了他与鲁迅相遇。 一个人在人生失意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