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解析与评点_第1页
201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解析与评点_第2页
201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解析与评点_第3页
201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解析与评点_第4页
201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解析与评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与评点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 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 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答案】C 【解析】用心: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匠心:巧妙的心思。别树一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 创局面。别有洞天: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浑成:天然形成。饱满: 丰满、充足。 依据语段中的“艺术家”“神奇”“煞费心血”“不露痕迹”“奇绝”等字眼,第一空应选 填“匠心”一词,突出“巧”字;“园林”是风景胜地,所以排除“别树一帜”;“点睛之 笔”不能用“饱满”一词来修饰,因为“点睛之笔”所用之笔墨少而恰到好处,不是描绘。 【评点】单纯词语辨析选择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的题型,单纯成语辨析 选择是近两年来江苏高考出现的新题型,“传统”与“现代”混搭考查,是今年高考江苏省 的首创。 从所给语段的语境角度而言,此道题的难度不大,应该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A 【解析】按照“对仗”的规则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结构对结构 (主谓、动宾、定中等)可知:“墙头”对“水面”和“楼上”,(定中短语相对)“雨 细”对“风回”,(主谓短语相对)“墙头雨细”和“水面风回”相对:即可选 A 项了。 【评点】略知诗句对仗知识的考生,此题并不是很难的,可谓送分题。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答案】B 【解析】从四个选项上看,此题的交际用语主要考查谦敬之分别。从 B 项来看,当为说话人 面对其校友而言。校友之间称自己的学校,怎能说是“敝校”呢?应将“敝校”改为“母校” ,但不能改为“贵校”。如果向非校友介绍自己的学校,可用“敝校”,以示谦虚。 【评点】此题有一大迷惑点,那就是自己说自己的学校,可以称作“敝校”的,很容易忽略 掉其中的前提条件校友之间。 对交际用语的考查,从 2004 年至 2013 年,江苏高考是没有涉及的,此题的出现,真出乎人 的意料。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 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语句排序遵循一个逻辑原则,即是“先言其物而后可言也”,比如句中首次提到 “箕顶”,那么才有后文对“箕顶”的描述,所以应在后;空格后的“我在那个遗址上 发掘了”句中提到的“遗址”,显然是在告知其前应是;而明显是从上往下看的景 象,所以应在“箕顶”之后,即之后。排除法,即选 D 项。 【评点】语句排序亦是多年考查的传统题型,但江苏考查此内容,尚不多见。 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 分)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答案】C 【解析】看漫画就是要看组成和细节。组成:左边一线挂一条稍大的 “金鱼”,右边是一线挂着四条稍小的“金鱼”,中间一人。细节:此人一 手拿着“一线四鱼”,还转头望着“一线大鱼”,而且一只手还伸了过去。这寓意是什么呢? 对照四个选项,只能选 C 项了。 【评点】一改漫画表达为选择,也是江苏的首创。然而总有些迷茫,如是将表达改为了选择, 是不是限制了考生的多元思维呢?比如,这漫画的左边很像是一位老者,这小孩已拔了他很 多胡须了,但他还想拔呀你说学生这么思考不对吗? 【总评】从考场一出来,学生就满脸委屈,似是被捉弄了:老师,没有考字音、字形、成语、 病句、标点,考的全不是复习的内容,三年的积累,一点儿也没有用上,不是白耗时间吗! 后来在网上又看到这么一句话:“揣着希冀,怀着梦想,来到可以实现梦的地方;敬了他 (她)三年,信了他(她)三个三百六十五天,到头来,他(她)教的全都是谎言!总结三 点:语文课是完全可以睡觉的,语文课是完全可以改成体育课的,语文是完全可以用来玩的! ” 听了这些话,读了这些语,再看看这些题,创新固然不可否定,但新得太突然,让学生没有 任何思想准备,也让全省的高三教师大为悲摧,不禁要问:难道创新就是要否定三年甚至是 十二年来的学生和教师的辛苦劳动吗?反过来问一句:牺牲全省师生的劳动就是为了换取创 新的好评吗? 语言运用与表达,是以语基为基础的,而本试题全然没有顾及,这是为何呢?真心希望今后 在此板块上的命题能根植于语言基础进行创新,而不是架空,甚至干脆回归传统,这怎叫创 新呢? 语文教学的外现,无非是教会学生会说会写,能否设置一些情境来考查学生说话的真正艺术 表达呢?如果真能有如此考题出现,那才是向真正的生活对接呀! 生活成份的多与少,决定着现代试题质量的高与下。 3 / 9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 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 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 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 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 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 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 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 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 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 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 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 【答案】B 【解析】“指责”,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无以韩责我”句,是由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韩 退之”而来,释为“要求”。 【评点】在今年出台的考试说明中,此题有可能变为解释题,实际上仍沿袭了以前题型, 比较稳定。不过在 120 个实词的备考中,此题只出现了其中的一个词“爱”。当然,能 解读其它实词,可谓是真正能力的体现。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答案】B 【解析】断定“其”字的用法,可从语法上解决,如“其实”“其人”“其礼”,“其”字 后都是名词,而“其详读之”则不然,所以选 B 项。 A、C、D 三项中的“其”字作“那些”“那”讲,代词;B 项中的“其”是祈使语气的副词, 可译作“一定”,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中的“其”。 【评点】此题专考“其”字的用法,而不是多个虚词的用法,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不难为考 生的,体现命题人的胸怀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译文: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解析】第句中的“乃”“薄世”“脆”“当”“也”是翻译中的难点,翻译时要当心: 乃,这样;薄世,浅薄的世人;脆,脆弱;当,担当,承担。第句中的“亟”“谋”“于” “知道”“考诸古”是难点,而且句子中有两处特殊句式:亟,急迫,迫切;谋,商量;于, 跟,向;谋于,于谋;知道,懂得学问道理;考诸古,考之于古,于古考之,在古代 (典籍)中考证它。 【评点】翻译虽然比以往高考减少了一句,但要把此两句翻译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里面 的考查点太多。 注:“若乃名者”,译为“像这样名称的”,应该是正确的。 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 分) 【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解析】第一点在第一段中,即翻译题的第句;第二点在第二段中,“仆才能勇敢不如韩 退之,故又不为人师”;第三点在第三段中,“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评点】此题是新题,但命制得并不难,关键在于能否沉下心来认真读文章,从文中找来。 【总评】江苏省在文言文的命制取舍上,是比较大胆的,算至今已有三种文体了:人物传记、 墓志铭、书信。这些均与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不无一定的关联。 不管如何地选文,扎实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才是王道!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 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 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 2009 年命制的岳飞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 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如此题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 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 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 “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 亦隐也。 【评点】此题亦是好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捕捉能力,如果连这点能力尚且缺乏,那就 无甚言语了。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 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 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 5 / 9 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 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 羡慕之情。 【评点】此题亦好,不刁钻,应适合考生的口味。 【总评】两首小诗,比较出题,各有特点,既开拓考生视野,又检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当 不错。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评点】默写不难为考生,是一种气概;默写范围定于所学,是一种气度;默写简练,是一 种大度。今年的默写和 2012 年的默写如出一炉,非常不错。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 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 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 心就绞痛起来。 “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 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 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 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 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 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 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 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 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 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 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 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 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 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 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 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 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 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 ”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 “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 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 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 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 分) 【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 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体悟。其实,也是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 梳理得仔细认真,此题就不难作答:第一段,明显看出她已经绝望;等来了渥的来信,但信 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于是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这么答来, 即可获得满分了。 【评点】立足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是常规题目,这在平时也是常练的,很切合中学生的实 际。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 分) 【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 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析】解答此题得审好题:“特点”是“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 用”既可理角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 【评点】此题是有些难度的。一是描写的特点,考生很可能答成什么样的描写“侧面描 写”或“衬托”,因为小说中的“他人”是为主人公服务的,答得全一点,可能还会答到 “主观感受”,但与标准答案有些出入;二是描写的作用,考生在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上是有 些困难的,毕竟许多考生没读过这部小说。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 分) 【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解析】认真捕捉安娜的心理描写句,可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的:“她就抛掉红皮包,缩 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 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 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 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 【评点】内心活动,只要找准所问之处,此问不难。难处在于“意义”的回答上,很多考生 估计会答到俄国社会的层面上来,这样算不算正确呢?从行文上看,安娜一步步地绝望下去, 而且从整部小说来看,安娜在追求爱情上撞得头破血流,为情而不得而卧轨,不是必然吗, 7 / 9 怎地是偶然?“增强悲剧意味”这一点考生是不难答到的。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 分) 【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 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情节来回答。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亦 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比。亦是处在文尾。 【评点】此句不管如何地看,总觉得是作者对安娜一生的总结:“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 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安娜经历了苦难、悲哀,看到了社会的虚伪、罪 恶。“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她看得更透彻 了、更清楚了。“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她被轧死了。似乎不带有安 娜的心理活动。 【总评】此文是节选小说第七部的最后一章,选得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心理描写上,而且 题目的命制,都围绕着安娜的心理活动。但是有这么几点值得商榷:一是设置的答案是否合 理?二是文章的选择是否合乎中学生的阅读实际,不能因为习总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就注 重俄罗斯的文学吧,虽然这些文学都是经典? 让中学生多接触外国文学,这种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也要先考虑他们对自己的文 学是否了解,又了解了多少呢?而且,阅读过这部小说的考生,一定占些优势吧! 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多读一点书,比登天还难,而且他们的生活时间全部被学校瓜分了! 有的教师一见他们拿起小说来读就没收这是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 乾坤草亭 朱良志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 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 。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 。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 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 一浮鸥。 ”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 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 ”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 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 但从心上言 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 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 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 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 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 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 ,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 , 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 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 兮小莫破。 ”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 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 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 ,一点, 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 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 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 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 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 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 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 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 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有删改) 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 分) 【答案】 “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解析】按照第三段论述脉络,先从对“个”的解释起 “个,也可解释为竹”先释 为“竹” ;再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 ,释为“点” ;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 ,释 为“圆足的生命” ,是为从具体到抽象。其实从该段的最后两句话“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 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 ,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 出”亦可得到答案。 【评点】此题比较容易,但是此题亦有想不到的地方,即是“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 ,再 说,这也不是“个”的含义呀,如果这句话设分的话,考生就吃亏不小了。另外,把“竹” 换成“花” 、 “菡萏” 、 “孤鸟”有什么不可呢?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 分) 【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 “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解析】此段的思路很是清晰,先通过清人张潮提出人的三个层次的境界,引出最高境界 “台上玩月” ,而后再从“画小亭和小舟”来论述这个“台上玩月”的最高境界,最后得出 高明的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详见文中“|”) 【评点】论述思路题,相对于 2012 年, (2013 年未出)今年是最好的题了。大家都读得懂, 不存在阅读障碍;层次分明,不存在理不清的问题。此题是好题。 18请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