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张伟忠评课_第1页
2014张伟忠评课_第2页
2014张伟忠评课_第3页
2014张伟忠评课_第4页
2014张伟忠评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 11月 7日,在渔洋故里桓台,山东省教研室张伟忠老师就北片 30堂小 说阅读课以及此次优质课展评的总体情况作了简短而又精彩的点评。现将要点 整理如下,和大家一起分享。 2014 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张伟忠老师评课要点 一、展评目的 为什么此次展评特别选取“小说”这一文体? 在中国历史上,小说一向被看作是收集街谈巷语的“杂书”和“闲话”, 不能登大雅之堂。(汉书 艺文志论诸子十家时,认为“可观者九家而已”, 小说被排在最后,所谓“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唐 代“始有意为小说”,明清小说成集: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侠义 小说、谴责小说云起。五四之后现代小说兴起,涌现了鲁迅、老舍、矛盾 钱钟书等一批大家及其名作。及至当代,八九十年代可谓小说创作的又一高峰,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2013 年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又引起了小说新的阅读高潮。 然而,受网络的影响,小说阅读的热度总体降低当今某些新闻较之小 说可以说是更加离奇曲折,譬如马航 370 事件,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在 语文教学领域,小说这一文体长期被忽视,主要表现为大家普遍没有关注到小 说的特性,没有把小说当成小说来教。 基于此,有必要以小说教学作为专题进行研讨和展评,以引起大家对小说 教学的关注和重视。 二、展评标准 1.文本解读,要突出一个“深”字。 这个“深”是指教师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是结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贴近了学生的感受(唯此才是真正的“深刻”),而不是用一些谁都听不懂的 语言说谁都懂的道理。 2.教学设计,要突出一个“新”字。 3.课程生成,要突出一个“活”字。 课堂效果要有实效,学生有收获,有提高。教师如果讲得过多,课堂势必 沉闷。 此外,特别谈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借鉴别人的做法,我们认为,如果照搬 别人的设计,尤其是全盘照搬是不好的,但如果仅是利用别人的某一环节和做 法,并且有能和自己的设计融为一体,有实效,这是可以的。在这个问题上, 上课与写论文有所不同(论文写作必须“诚实”,引注要清楚,别人成果不能 据为己有)。(愚认为,家常课我们可以不计“彼此”,兼容并收;但是优质 课还是要鼓励创新。比如青年歌手大奖赛,原创歌曲有特别加分,当然这是需 要实现声明并接受检验的。) 三、具体点评 整体看来,此次展评,选手的表现可圈可点,水平有所提高。然而要想上 出精彩的课,观念和方法仍需要改变。 1.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一是自然阅读阶段。有人称之为裸读或素读(作为一个正常读者的正常阅 读,我们常说要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其实我们也要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恐 怕很多老师已经很久没有亲尝正常的阅读,更没有自己的自然的阅读感受了, 没有自己独立阅读感受的老师何谈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是专业解读层面。我们是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了那么多文学史、文学 理论等等知识,要运用到解读中去。语文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如 果如果你对文本的解读总和学生一样,超不过家长,怎么获得专业的尊重。我 们要吸取专家学者们的好的研究成果,比如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先生的作 品。还有,你要上一篇课文,还要读这个作者的传记、其他作品、相关研究论 著。有了研究的广度,也就有了深度。 三是教学研读层面。在阅读感受、专家解读中作出切合学情的选择。比如 有的老师提问,初一到初三的小说改怎么读?郑振铎的猫(写实主义小说)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自传体小说,散文倾向的小说)怎么读?还 有的老师问为什么感觉听一些老师的课总感觉有一些“隔”?省略了自然阅读 阶段,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尊重学生的感受,(没有与自己和学生的心贴合) 自然产生“隔”。 三个层次: 一是内容层,即写了什么。这往往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地方,可很多老师就 在这一个表面滑行,在一望而知的地方下功夫。 二是意脉层,即文章思路。抓住意脉,才能设计出主问题。 三是审美层。这是学生一望无知、再往也无知的地方。(教学的意义就在 于在学生不会的地方教会学生学)。 我们要摆脱“具体化的社会历史的读法及解释”(我们面对一篇小说,往 往或者根据作品里所涉及的历史时空,或者依据作家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或者就因为我们读者所在的现实环境与关心的问题,习惯于把阅读重心落在小 说的具体内容和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关注的焦点也在于找到作品里“反映” 、“批判”或者“揭露”、“歌颂”等等这些社会、历史、现实问题的踪迹, 从而在社会历史的框架里,寻求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释。不难体会到, 多少年来,这正是我们语文课上概括主题、归纳中心思想的一大路数。) 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就是它有意识回避了这些,或者说把自己的意图隐藏 起来(很多小说家比如莫泊桑,喜欢把写作的意图、人物的心理隐藏在作 品中,“在一定的环境里”的“这个人必定完成的行动和举止”里,小说的魅 力就在于不同的人在同一篇小说中能够获得种种不同的体验、感受和启悟), 然而我们却恰恰相反,采用了与小说相反的方法去解读,用生硬的“三要素、 四阶段”固化了我们的阅读思维。 2.教学设计 这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先说关于“教什么”。 现在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教师不知道教什么?比如白色鸟,这 一篇文章既没有突出的人物,又没有生动的情节,教什么呢?再比如香菱学 诗,这一课是教香菱写的诗呢,还是教曹雪芹如何写香菱的呢?也就是说教 学的重点是放在“诗”上,还是放在“香菱”上?我感觉一位教师按照“识香 菱”“知香菱”“悲香菱”的思路展开教学,处理得比较聪明。 反思我们多年来的做法,很多老师是按照传统的小说三要素、情节三要素 来教学的,然而现代小说并不完全是这样的,而且用现在的理论去看我们中国 很多传统的小说也不是这样的(的确,比如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性格单一、 类型化,情节上也无新奇可言,却有大量的风物描写,而且粗看还与任务、情 节关系不大。这类写意小说恰是最有中国味的小说。还有中国古典小说中往往 有大量诗词,红楼梦中就有大量的诗,并且这些诗与人物性格、命运紧密 相关,成为情节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这在世界文学史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比 如这次展评的几位老师选取的香菱学诗,孙绍振先生称其为“诗话体小说” ,并且认为:这样的小说仅评析诗话是不对的,但是仅仅把它当作小说,孤立 地分析香菱的语言、神态、动作,以此把握其性格特征似乎有隔靴搔痒之嫌。 小说不同于诗,写人并不是写孤立的人,而是写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特殊错 位。把阅读的焦点孤立地放在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上,不但不得要领,而 且可能缘木求鱼。这一片段之所以是小说,而不仅是诗话,关键在于香菱的作 诗入魔,在黛玉、宝玉、宝钗的观感中展示了情感的错位。很遗憾这一次 几位教师都没有抓住这一点展开)很多小说是“生活横断面”式的,没有连贯 的情节,只有几个场景。比如孔乙己。这时,我们再用原先的三要素理论 解读,自然格格不入。所以,我们不应该停留在一望而知的层面上,而要放在 学生(乃至教师)不懂不会的文本意脉层和审美层。 因此,我们提倡两个转变:从内容到语言的转变,从主题到形式的转变。 扣住文本讲,回避空泛的“批判”。比如,李卫东老师在讲故乡的时候, 就是抓住人物的话语方式展开的:少年闰土有着说不完的话,是非常健康、非 常自然充盈的一种言说方式;而中年闰土则是吞吞吐吐,“失语”了,不正常, 不自然。杨二嫂是“颠语”,我是“无语”。失语,颠语,无语,透过这样的 话语特征、人物的话语方式,进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启发学生思考这种言 语交际方式背后的意味。还有李先梅老师曾在变色龙的三种教学思路 中提到了自己三次执教经历,第一次是“幽默”版,第二次是“变色”版(这 是大家普遍的做法),第三次是“对话”版;最后的“对话”版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我们应该研究小说最突出的特征,并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变色龙就是一篇以对话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对于这样的小说,我们舍弃了 对话,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学就有可能产生隔靴搔痒之憾。再如我的叔叔于勒 ,很多老师往往忽视被删去的开头和结尾。如果是我,可能会从此入手。社 戏大家一般是从前往后讲,如果是我,我会关注结尾的那句“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今天,爸 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教师关注到了“骊歌”一词,并且从追寻词源切入, 既丰富了课堂的文化意蕴,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是读得很不够,如果能够 再多读一些就更好了。 其次,说说“怎么教”。我认为我们要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 第一天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从学生关于景物描写的问题入 手,从景物到人物的心情,然后推开到人物的心理这个切入就很好,而且 我为学生的问题之深刻叫好。 着力点要放到语言和语言的形式上面。 怎么解决“隔”的问题呢?在上一赛区讨论课的时候,有一位教师说得很 好,就是要“贴着学生教”。 我们要避免三个偏向:一是填空式教学,就像测验式的让学生填空。二是 结论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个结论,整堂课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证明这个结论。 三是摘录式教学。这个问题在这一次比赛中表现尤其普遍,比如速度 XY段, 寻找把课文都肢解了;还有的老师整堂课让学生跳读,跳读 至于“教到什么程度”,这要根据学情来确定,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 活阅历、心理水平等,要使学生有所提高。 3.教学效果 课堂的生成,要讲究效果、讲究效率,讲究效益。 注意:非语文的不能拿进来,譬如环保,此其一。不要总在内容上打转, 如主题,小说作者故意回避的东西(王荣生教授认为,说是小说的主题不如说 是小说的意蕴,越是经典的作品小说的意蕴越丰厚,越有解读的种种可能性, 所以教小说的主题其实是教师对小说的一种研读成果不如教学生解读 小说主题的方法),此其二。其三关于拓展教学问题,注意拓展不要变质, “骊歌”的拓展很好;拓展要有度,比如“对爸爸说几句话”放在主题班会上 去做会更好;要注重问题的提出,要点到穴位上;合作的问题,不要热闹而不 当的合作、无效的合作。 总之,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实效的方式教小说, 教出“小说味儿”,小说的艺术性。特别要注意用小说的方式读小说,教小说 为什么要按照不同文体的特征去解读和教学,就像孙绍振先生所说的“散 文的诗意和诗歌的诗意,是两种不同的血型”,输血血型不对是要出人命的, 不按小说读小说,教小说,只能把小说弄得不像小说了。 此外,还有很多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个教师问,能不能解决小说 答案唯一的问题。我只能说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找你们地区教研员解决。其 实自从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