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化条件下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_第1页
浅谈职业化条件下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_第2页
浅谈职业化条件下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_第3页
浅谈职业化条件下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_第4页
浅谈职业化条件下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职业化条件下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内容摘要:眼下,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致使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本文结合高职学生现状及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一些教学体会,探索了一些在职业化条件下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做法和建议,希望对工作在高职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有所启示和借鉴。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文素养 一、引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素质教育相对于科学文化教育而言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培育人文素养。据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要开展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必须正确把握“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是指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以及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的在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养基本内容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是人文素养的灵魂,其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换句话说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二、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及眼下高职语文课程现状1. 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眼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与普通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读中学时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期望经过3年的初中学习,能顺利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经过3年的高中的磨练能顺利踏入本科院校甚至重点大学的校门。他们努力过、拼搏过,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看到昔日朝夕相处的同窗兴高采烈地进入了理想的高中或大学不免心理失衡。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后难免失望、沮丧,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好多人随之会在学习上缺乏目标和动力,对集体活动、对周围的事情缺乏热情,又因为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而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这一系列的问题势必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2. 眼下高职语文课程现状。高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程,在整个高职课程体系中处于较为弱势的位置,在高职院校重技能培养的大趋势下甚至已经被边缘化,其课程地位在短时间内很难有较大的改变。但是,笔者认为高职学生拥有各种实践操作技能,获得各种技能证书固然重要。但如果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在人文素养方面也很出色,那么他会更出类拔萃,更受社会和行业的认同和欢迎。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仅是会工作的工具人,还需要人文素养的浸润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成为真正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运筹帷幄,发展更快,走得更远。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曾经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学过程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等人文素养的内容。”再来看看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二是语文教育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想性。三是语文教育素材渗透着情感性。四是语文教育素材充满着审美性。五是语文教学形式和方法也具有丰富人文性。语文教育素材中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富含人文性、思想性和情感性,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更有利于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可见,语文教育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谋而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更加得天独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语文学科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修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意识到语文学科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的重要性,改变眼下这种把高职语文边缘化的做法。工作在高职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更是责无旁贷,尤其要为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多作贡献。下面,我从眼下高职语文课程的现状谈起,谈一些我对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同行的老师们能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三、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1.建立一支优良的语文教学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一步。我认为,高职院校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一批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的师资力量。其中,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上要求更为严格。广大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而且要靠自身的人格、气质去感染学生,真正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渊博的学识,开阔的文化视野,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博览群书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积淀厚实的人文素质底蕴。老师们如何来扩展文化视野,积淀渊博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早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教育教学养料,积淀自己的内涵,才能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课堂才会真正有效。老师也需要不断的充电来完善自我。同时,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体悟,健全的身心人格,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运筹帷幄的教学艺术,要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有耐心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接纳学生、启迪学生,用耐心、爱心去帮助其成长,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意思上的具有人文素养的具备引领作用的好老师。此外,高职院校也要为教师成长搭建好平台,多多地走出去学习他人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吸收他人的好的教育教学成果;还要邀请名家来校给教师们进行学术性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2.悉心引导学生爱上阅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是,进入我校的高职学生,真正达到这一阅读量的是寥寥无几。现如今,许多老师、家长、学生都认识到多读书的重要性,也确实都想多读。但是,迫于学业压力,课余时间也有限再加上缺乏好的读书方法的指导。多读书就只能是个口号!好多文学名家、教育名人都有这种观点:语文不是在课上学好的,而是在课下习得、提高的。从某种意义上看,课下多读这些被家长、老师看作“闲书”的书,甚至比课上学语文还重要。比如在讲读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时,我会顺带着插入他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的经典语段,点拨学生在课上进行对比阅读,深入感悟,体会文章中透露出的对母亲的浓浓的怀念之情,推荐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仔细品读这几个散文名篇及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这些身残志坚的名人的心路历程,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让学生体会其生活的不易,意志的坚韧,内心的强大,其人格力量不言而喻,从而使学生励志成长。读书确实得注重方法,不是随便读读。读什么?怎么去读?是读零散的名家名篇,还是长篇名著或大师专集?是走马观花地速读浏览还是细嚼慢咽地精读?每次接新班,我都给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如鲁迅、钱钟书、贾平凹等)的读书方法。比如: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长,主张在休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六是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书,效果会更好些。七是跳读。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但是遇到一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怎么办?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八是重读。这是指读过的书,隔些日子再重读书中标记的重点,花的时间不多,却有新的收获。 摘自鲁迅的读书方法一文以上十点是鲁迅先生常用的读书方法,希望能给那些喜欢书、爱读书之人提高一些借鉴。在教学过程中,我倾向性地推荐学生多读名家作品、名篇名著。比如:读一本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胜过于读无数本流行性的写少男少女情感的快餐式小说。因为名家的作品是早有定论了的大家成果,读完这样的一本名著,会让人终生受用,读这样的一本名著就如同经历了另外的一种人生,你从中得到的人生的阅历、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愉悦、道德的感化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自己在读书时,喜欢随手划划、写写,有感触的地方做一下批注。所以我提倡学生读书时也要分情况来做:读借来的书时,必须进行摘抄并写心得感悟;读自己的书时,一边读,在有所触动感悟的地方一定要动笔写感受,争取读一本书,就读懂读透,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和个人感悟。3.引导学生多背,多积累。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背、多积累一些文学经典。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人文科学经典和文化艺术宝库。孔夫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这些极富人文色彩的传统文化,都汇聚在语文知识宝库之中,我们有理由通过语文教学将这些文化精髓继续弘扬和传承。文学经典很丰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德育启蒙、千家诗、成语接龙、孝经、笠翁对韵、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诗经、易经、道德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名家名篇等。中国人几千年的审美、智慧、情速主要凝聚在这些经典诗文中,当然要多读、多背。我个人认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所谓读书为明理,我深切地认识到:读背古诗词的过程,既是积累典型语言材料的过程,更是在心田上播下传统民族文化的种子的过程。语文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能读会写、知书识理的高素质年轻人。而中华名族的文学经典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对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优秀文化成果的仔细研读、识记,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更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真理、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大有裨益。在这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吸收和传承的过程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也将水到渠成。4.鼓励学生多练、多写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我们国家的文字汉字。如何引导?就要从多写字开始。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的文字,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自己能写一手好字。所谓“字如其人”,字也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书写得好坏也是一个人的“面子”工程。所以,我们除了布置适量的课内的抄写作业之外,对学生的书写要求也给予鼓励和引导。比如:学期初我会精挑细选,给学生挑选一本好的字帖,人手一本。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份像样的钢笔楷书的作品和一份毛笔书法的习作。零基础的同学从零开始,慢慢学,好好练,贵在坚持。一学期下来,同学们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成果,再自我总结,再选出一些写得最好的作品,让大家享受收货成果的喜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是很明显的。其次,除了练一手好字,还要引导学生多运用汉字写作。通过持续性地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顺理成章得就要检验一下学生积累的效果。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写作。从来的文章大家都说:能写文章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自己多读、多积累之后的水到渠成。所以巴金先生就说,只有多写,才能会写。这些名家大师们说的话,值得我们深思、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引导和激发,如亲情、友情、师生情,主张要善于捕捉思想的火花,有感触时要勤于动笔,写出来。比如在讲读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时,我会在课上做对比阅读,在课后让学生来对比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动笔写自己的家人。这样做学生自然而然就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和认同,所起到的教育意义非凡。除了完成每学期的大作文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完成一篇“生活”练笔。每周练笔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品读、感悟,是心灵成长的印迹。每一位学生都会认真地思考,呈现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我的体悟。我会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练笔本,自己设计版面,不限定每周写作的篇数,完成一本后可由自己或邀请老师写一篇序言,作为永久收藏。相信,三年、五年后,每个学生都有一厚摞自己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在将来的某一天必将会感动你自己,甚至有些可以公开发表。5.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必然会对作品加深理解和领悟。读者赋予了文学作品于千差万别的意义,这与读者的自身经历、人格素养、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的生命力取决于阅读主体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而且,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的结构,而是为读者留有想象余地和阐释空间的开放结构”。当读者将自己的体验以及独特的生命意义置入文本,通过活生生的体验对文本进行具体化,将作品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